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说

腊八粥的来历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是冬季最冷的一天,不小心下巴就会冻掉。为了防备万一,腊八这天,举家围坐桌前,热热乎乎地喝腊八粥。粥,稠而且黏,方能粘牢下巴。所以取八种原料——黄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豇豆、去皮枣熬煮成。在盛满腊八粥的碗上,还用葡萄干、红枣、白莲、青梅、蜜橘摆成“福寿喜庆”五谷丰登的彩色图案,以示吉祥。

传说腊八粥的来历是——

耕耘了整整一辈子的老夫妻两个,怕自己的儿子挨饿受冻,临死之前,说:“我们没有贵重的遗产给你,给你留下这四句话,就足够你吃喝一辈子的。

腊月里

谁家的烟囱先冒烟,
谁家的高粱先冒尖,
谁家的土地耕得勤,
谁家的囤子粮装满。”

谁想儿子一点也不争气,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用不上三年二载,就倾家荡产了。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他两手抱紧肩膀,活活地被冻死了。死的那天,正好是十二月(腊月)初八。

为了记取这个沉痛的教训,人们每年腊月初八,都要喝顿稀粥,告诫人们千万不能懒惰。

(张树春讲述,艾厚国采录,流传于内蒙古突泉县)

腊月二十三黑馍馍祭灶的传说

过去春节,灶神牌前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回宫降吉祥”。横额“保平安”。这个民间习俗在我们中宁地区,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每当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烧起锅灶,蒸黑馍馍晚上敬灶神。据说,灶神这天晚上要上天宫,给玉皇汇报人间祸福,年三十各家各户盼着灶神早些降临,带来吉祥。

灶神非常同情穷人,烟熏火燎地摆黑馍馍敬他,他也不嫌弃。他的老婆是一个贤惠、通情达理的女人,也同情普天下的穷人。相传她是天宫玉帝最小的女儿,她悄悄爱上了灶神,所以玉皇恼怒,把她打下凡间,由于她的母亲王母娘娘讲情,每年和灶神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可到天宫探亲一次。因为灶神和灶神奶奶最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常常利用这个机会从天宫带来富贵,撒在人间。

年复一年,老百姓还是缺吃少穿,有的连锅也揭不开。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腊月二十三要回天上,给百姓要吃的。庄邻四院就把蒸的黑馍馍献上,让他们带在路上吃。

这两口子到天宫向玉帝讲了人间的苦情,玉帝不但不同情,还嫌他俩带来一身穷灰,要他俩当晚立即回去。他俩一商量,双手空空,回去咋对得起庄邻四院?再说也不能这样便宜了狠心的爹爹。王母娘娘一年见女儿一次面,好不容易盼来,也不忍心叫女儿女婿空空回去,当着玉帝的面说:“女儿女婿不走了。你也太无情了,不疼女儿,也该疼疼女婿,我明天叫他们扎把扫帚回去扫扫穷灰。”玉帝见老婆子这么一发作,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回宫休息。

二十四这天,灶神和老婆正在扎笤帚,玉帝来催,让他俩回去。灶神奶奶说:“催啥呢,眼看就过年了,家里啥都没有,再穷也得吃块豆腐,明天我俩要磨豆腐。”

二十五这天,他俩正磨豆腐,玉帝又来催,让他俩明天回去。灶神奶奶说:“爹,家里过年再穷也该割个三斤二斤的肉,明天我去割肉。”

二十六这天,灶神刚割肉回来,玉帝又来催。灶神说:“岳父大人,你女儿一年忙到头,身子虚弱,也该杀只鸡拿回去,补补身子。”

二十七这天,他俩正在拔鸡毛,玉帝又来催。他俩说:“路途远,明天得烙些干粮带在路上好吃。”

二十八这天,丫头正在烙馍馍,玉帝又来催他俩明日赶快回去。女婿开言:“岳父,人家过年都有酒,难道我们连四两也没有?明日我去买酒。”

二十九这天,刚灌了一瓶酒回来,玉帝又来催。他俩说:“我们辛苦一年,连顿饺子也没吃,明天早上我们吃完饺子,一定回。”

大年三十,王母正在给女儿女婿包饺子,玉帝气呼呼地走来,一看老伴正包饺子,和女儿、女婿一起亲亲热热,气也消了一半。说:“东西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已经大年三十,该回去过个团圆年了。”因女儿女婿一年才来一次,女儿舍不得离开妈妈,一直坐在妈身边,快到天黑才收拾东西,匆匆回家。这天夜里,穷家小户大人娃娃盼着灶神爷爷、灶神奶奶回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时他俩手提肩背回来了,家家点起香表,鞭炮啪啪迎接。

城镇里 一片新

人们为了纪念灶神和灶神奶奶的恩德,年年腊月二十三要蒸黑馍馍,二十四扫尘灰,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宰羊,二十七宰鸡酥肉,二十八烙馍馍,二十九买年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饺子。这种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同智讲述,宋福采录,流传于宁夏中宁县)

灶君爷吃糖豆

过去,家家户户的锅台边都供着一个神仙,叫“灶君爷”。据说这是玉皇大帝派下来到各家各户管吃喝的。灶君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老天爷报告人间的事情。开头,人们对他很敬重,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总要让他先吃喝。可是灶君爷又馋又懒,整天胡吃闷睡,对人间的饥饱冷暖从不过问。有一年腊月,灶君爷回到天宫见到玉帝,磕了头,行了礼,玉帝问他:“人间生活是否节俭?”灶君爷一听懵了,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忽然想起人们打浆糊粘鞋底的事,添油加醋地说:“唉!君主不知啊,世上人拿着粮食不当一回事,他们把白面打糊糊踩在脚下,一点也不可惜。”玉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喊道:“这还了得,小民们竟敢这样作践粮食,真是无法无天,明年一定要先旱后涝,叫他们一点收成也没有,看他们还敢不敢作践粮食?”

第二年,真的成了大灾年,闹得老百姓少吃缺穿,逃荒没处逃,要饭没处要。后来,太白金星泄露了天机,老百姓才知道是灶君爷告了谎状,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大伙就想办法惩治灶君爷。从那时候起,人们谁也不给他烧香上供了。家家把灶君爷钉在火墙上,让他光看吃不上。这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爷又要上天见玉帝了,为使他不再说谎,人们趁送他上天的机会,家家户户用糖稀做糖豆来上供。灶君爷嘴馋,一见糖豆很稀罕,一个接一个往嘴里塞。 糖一化,灶君爷上牙紧粘下牙,上嘴唇紧贴下嘴唇,闹得他有嘴也不能说话了,到了天上一句话也没有对玉帝说成,第三年就丰收了。打那以后,人们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都供上糖豆。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秦建龙讲述,靳水旺采录,流传于山西潞城市)

潮汕掸尘风俗

潮汕一带有个风俗:除夕前,家家户户总要把自己住的房间掸去灰尘,里里外外打扫一番,干干净净过新年,俗称“掸尘”。掸尘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从天庭下来了一个天神,叫烟神。他下凡后好食懒做,还有个坏习惯,一发现新东西,总要把它弄脏,因此人们十分讨厌他,而烟神也就怨恨起凡人来。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下界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烟神就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尽说凡人坏话。因此,凡人在玉皇大帝心中留下了坏印象。于是他便吩咐烟神,新年仔细观察谁家不敬,就在他家里留下烟尘。除夕前诸神都上天来,玉皇大帝还要派值殿将军下凡查看,发现家中有烟尘者,由值殿将军诛杀无赦。

烟神在向玉皇大帝说话时,恰好被玉皇大帝的弟弟——人间的司命公听到了。司命公悄悄地把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各家各户。当十二月廿四日众神上天之时,大家便按照司命公的话,把自家屋内的烟尘掸去,屋内外打扫一番,并把家具收拾干净。当值殿将军下来检查时,所到之处都见不到一点灰尘,认为凡间其实都是好人。

值殿将军回到天庭后,向玉皇大帝报告了检查的真实情况,并与司命公一同参了烟神一本。玉皇大帝这才消除了对人间的误会,还给烟神定了个诬害凡人、混淆圣听的罪名,打下凡间当烟尘。

从此,凡间的人恨透了烟尘,一见到它总要把它除掉,尤其除夕前,人们总要把屋内屋外的烟尘打扫干净,以祈求平安,过好新年。相沿下来,便成为掸尘的习俗了。

(黄巧英讲述,蔡汉铭采录,流传于广东揭阳市)

贴门神的由来

过春节为啥要贴门神,这里面有个转转子呢。这得从魏征梦中斩老龙说起。

有一天,魏征得知明日将有轻风细雨,他就换上便衣到长安郊外看庄稼的长势和农夫的生活情形。魏征沿着乡间弯曲的车马路,边走边看。他看到茂盛的庄稼和喜笑颜开正在耕作的农夫,心里十分高兴,便迈步走到一个种菜的老汉地里帮助撒菜籽。这时,泾河老龙变成的老汉,走到魏征跟前对魏征说:“天旱无雨能种菜吗?”魏征很自信地说:“明日就有轻风细雨。”老龙听罢暗暗吃惊,因为玉帝曾下旨叫他明天“轻风细雨洒长安,乌风暴雨打四川。”他又一想,一个种菜的庶民百姓,竟能识破天机? 哼!我偏要叫“乌风暴雨打长安,轻风细雨洒四川”。

贴门神

第二天,老龙违背了玉帝的旨意,真的“乌风暴雨打长安,轻风细雨洒四川”。长安一带遭受了一场暴雨,房倒屋塌,人畜死亡很多。玉帝知道后大怒,命魏征明天午时斩掉老龙。老龙知道后非常害怕,当晚给唐王李世民托梦求情不要叫魏征斩他。唐王答应了老龙的请求。唐王惊醒后,回想梦中之事,觉得给魏征直接说不合适,因为这是玉帝的旨意,不能违反,但又答应了老龙的请求,因为自己是帝王,金口玉言,话出如山哪。思来想去,想了个办法,明日正当午时,叫魏征陪我下棋,把他缠住,只要错过正当午时,就可以免老龙一死。

第二天正当午时,唐王和魏征正在下棋,下着下着,魏征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唐王心中暗暗高兴,心想老爱卿,老龙的命可以保住了。不大一会,魏征醒来对唐王说:“刚才我把老龙斩了。”唐王哈哈笑道:“爱卿是在说梦话吧?”魏征笑了笑没有回答。

这天夜里,唐王又做了一场恶梦,老龙扑进他的卧室,声言帝王说话不算数,张牙舞爪地要报仇。唐王吓了一身冷汗,马上喊来秦琼、尉迟敬德护驾。秦琼、敬德闻声赶去,吓跑老龙。第二天夜里,唐王梦见老龙又来了,唐王又喊来了秦琼、敬德护驾。这样折腾了几个晚上,弄得唐王胆战心惊。就命令秦琼、敬德夜间站在屋门的左右两旁给他保驾避邪。

过了一个多月,边塞起了狼烟,秦琼、敬德要出征了,唐王担心无人降妖避邪。魏征说:“请陛下放心,把秦琼、敬德的像画下来,贴在左右门扇上,不但能镇住老龙的阴魂,还能够挡住一切妖魔鬼怪,凶神恶煞。”唐王听了魏征的话,并按照他的主意去办,果然老龙的阴魂不敢来了。

从那以后,这个办法传到了民间,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买来秦琼、敬德的画像贴在左右双扇门上,这就是贴门神的由来。

(艾庆林讲述,艾天恩采录,流传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

年话与年画的传说

传说“年”是个大凶神,每隔十二个月它就到人世间来一趟。别看它样子凶,可就是喜欢听奉承话。“年”来时,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小声说话也得说吉利的,更不能说丧门话。说好话,就招福;说不好的话,就招灾。

俗话说:“大年五更死个驴,不好也得说好。”过年这天,就弄得人们好话连篇,不好的话也得往好处说。比如年五更打了碗,就说 “岁岁(碎)平安”;破了个饺子,就说 “挣了个饺子”,这样说话年才高兴。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每到过年就得说“年话”。有道是年年哪有那么些好话说? 何况还有些不会说话的。会说的有福,不会说的怎么办?

有一个画匠,生了俩儿都是半哑巴。儿子长大了都说不上媳妇,一到过年,爷仨就愁得唉声叹气。老子没心情说好听的,儿子想说也说不出呀。老画匠没有办法,就依照着“年话”画了一些喜庆内容的画:“年年有余”,他就画娃娃抱金鱼;“岁岁平安”,他就画孩子放炮仗,贴得满墙都是。这样,还真带来了福气:第二年,两个儿子都会说话了;再转个年,又都娶上了媳妇。老画匠恣了个四仰八叉。

民间艺人制作年画 向云驹摄

往后每到年前,他就画很多这样的画送给亲朋好友,送不完的,就到集上去卖。结果,生意很好。他年年画画年年卖,画得多,卖得快,日子越过越热火。从那以后,过年贴年画就跟过年说好话一样,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风俗了。

(周明金讲述,邹长春采录,流传于山东高密市)

守岁与压岁钱

古时候,有个比魔鬼还恶的小妖,它的名字叫“祟”,全身漆黑,两只手却是雪白雪白的,每年在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害人,受害的都是聪明的孩子。每当一家人欢欢喜喜吃过年夜饭,渐渐睡熟后,“祟”就偷偷地来啦!它穿门钻户,见沉沉入睡的孩子,就在孩子的脑袋上摸三摸,孩子一个惊跳,“哇”的一声哭出来,然后就发烧、讲胡话,从此得了病。过几天,热退病去,聪明的孩子变了样,不是两眼发直,就是又哭又笑,疯疯癫癫的。人们恨透“祟”。吃了年夜饭以后,大人生怕孩子受害,就都点亮灯,大家团坐着不敢睡,叫做“守祟”。可是,“祟”还是年年在三十夜出来残害孩子。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在处州府城里开爿酱坊,夫妻俩在五十来岁时,才添上个孩子,真是“老来得子比金贵”呐!夫妻俩日捧夜捂,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到了年终三十,夫妻俩紧蹙眉头发愁啦!唉,害人的“祟”啊,千万别来呀!夫妻俩愁眉苦脸地吃过年夜饭,就摆开桌,供上三牲,求菩萨保佑孩子平安吉庆地度过年夜。又点亮灯和孩子一起“守祟”了。这孩子竹头的、木头的小玩意玩腻了,就要来一张红纸,八个铜钱,用红纸把铜钱包起又拆开,再包起,又拆开,玩了一阵子,又腻啦。他打着呵欠,把红纸包着的铜钱往枕边一搁,就睡着啦。大半夜后,忽然房外“呼啦啦”刮起一阵大风,“嘎”的一声,把紧闩着的房门吹开来,灯被风一吹,熄灭啦! 这时,“祟”出来啦!管氏夫妇想喊也喊不出声,眼睁睁看着“祟”伸出白手,撩开帐子,向孩子的头盖摸去。突然,孩子的枕边迸出一道闪光,“祟”急忙缩回白手,“吱呀,吱呀”尖叫着,返身就逃得无影无踪啦! 管氏夫妻慌忙点亮灯,一看孩子,睡得香沉,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奇怪了,什么东西会闪光把“祟”吓跑呢?管氏夫妻俩在孩子枕边找了又找,瞧了又瞧,除了用红纸包着八个铜钱外,什么也没有。嗨,莫非“祟”就怕这红纸包?新年初一,孩子照旧又蹦又跳,又说又笑,管氏夫妇见人就把昨夜发生的事说给他们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红纸包”能赶走“祟”的消息就传开了。

一晃又是一年。这一年,人们都学着管氏夫妇所说的去做。年夜饭后,就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让他放在枕旁,看“祟”敢不敢再来。果然,一夜过去,家家的孩子都平安无事。“祟”为什么怕红纸包着的铜钱呢?原来,八铜钱是八仙变的,八仙看到“祟”残害儿童,就暗中帮助孩子。于是,人们就把这铜钱称为“八仙钱”,因为“八仙钱”能镇住“祟”,所以又叫“压祟钱”。

年复一年,再没见“祟”出现了,而这习俗却传了下来。因为“祟”和“岁”同音,于是“守祟”就称为“守岁”,“压祟钱”也改称为“压岁钱”啦。

(唐国贤讲述,唐宗龙采录,流传于浙江丽水市)

元宵节耍狮舞龙放鞭炮

土家过赶年

(土家族)

汉族过春节,是把腊月底的那天当除夕,汤圆是在正月十五元宵夜去吃。可是,我们土家族过春节,却把腊月底的前一天当除夕。因除夕是提前一天过,所以才叫做过赶年。过赶年这天,还少不了酥肉、坨坨肉、豆腐果三样菜,汤圆也拢到这晚吃。土家族过赶年是怎来的呢?原来土家族过春节也像汉族一样,变成过赶年,是从明代嘉靖年间才改的哩!

有一年,已经接近年关,土家人和往年一样,家家户户在忙着准备年料。突然,朝廷派人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福建沿海一带受倭寇侵犯,要立即调土家士兵去参加戚继光部队,抗击倭寇。路程很远,就是路上不耽搁,最迟也得在大年三十这天的清早出行。俗语说,年关到了麻雀都要归窝,眼看合家团圆的节日要到了,人们偏要分开,心里老实难受。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妇女,看到丈夫要在年关离家出征,心里很悲痛。于是,各村寨的头人就不约而同地来到族长家,请求他晚一天放人出行。

这位族长八十多岁了,考虑大事周到,很受人们尊重。这天,族长一个人坐在火坑边的长条凳上,正在盘算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不耽误军机大事,又让大家能在一起吃团年饭。屋子里挤满了人,都眼巴巴地望着族长。过了好一歇,族长站起来,长长地叹口气说:“大家的来意我明白。可是,军令下,如山崩,国家大事误不得,过年的事嘛,我看就来个提前过。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后天是年三十,那么二十九我们就把它当除夕。估计出征的人元宵节也不能在家里过,我们就把汤圆也提前煮来吃。明天这餐年饭,我们这个村的就拢到我这里吃,大家来吃个大团圆饭,来吃个祝贺的送行饭。只是大家要早点来帮忙啊!”大家晓得族长说话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打折扣的,就依着这样办了。

提前赶早过年的事,很快在村寨传开了。大家都很佩服族长的高见。第二天,族长把家中的糯米、豆子、肥猪、米酒全都献了出来。全村的人也拿来许多年料,大家七手八脚,舂米的舂米,打粑的打粑,有的杀猪,有的推磨,忙得脚不沾地。可是,因为吃饭的人多,时间又紧迫,粑粑捏大块,肥肉切大坨,拌上包谷面的肉炸成酥肉,又打豆腐块炸成豆腐果。下午开席时,族长家的院子里全摆满了酒席,男女老少都聚在这里提前过除夕。吃了晚饭,又把汤圆下锅,每个人又吃上一大碗。

腊月三十这天清早,各寨出征的青年都聚拢出发了。这次出征,得到老天保佑,个个英勇杀敌,打退了倭寇。大家出征回来,都说是族长定在腊月底的前一天过年,苍天保佑、老祖宗领情,才得胜归来;往后,每年照着这规矩过年,就会更顺利,更兴旺了。从此,土家人的除夕就比以前提早一天了。人们说,这是纪念那次出征,纪念大团圆带来的吉祥。

(安高科讲述,李觉序、李华林采录,流传于贵州德江县)

舞龙(朱仙镇)

舞龙

盘古王开天辟地过后,伏羲兄妹又制人烟。伏羲兄妹杵起拐棍成年累月地东奔西跑,最后遭累死了。死的时候,他们把各人杵的拐棍甩在山林中一处稀糟糟的地方,天长日久,那两根拐棍受了日月的精华,得了天地的灵气,变成了两条有头有尾、有角有爪、有鱼有鳞、细颈大肚的长虫。人们见它们像蛇又不是蛇,不单能在地上爬、水中游,还能在天上飞,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龙。

那阵,经常发山火,一燃,成百上千里的山林烧个溜光。还经常发瘟疫,一发,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人们没得办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烧、盯着他死。后来有人发现,不管山火燃起好大,瘟疫流行得好凶,只要龙一在那里现身,火也熄了,瘟疫也没得了。就从这阵起,大家都把龙看成吉祥之物,当神一样敬奉。

过了很久,山火又烧起来,瘟疫又流行起来。人些伸起颈颈儿望啊,望啊,望龙来消灾除病。殊不知望了一天又一天,望了一年又一年,连个龙的影影儿都没有看到。火越燃越旺,人越死越多,大家没得办法,只有到处去找龙。找啊找,最后在一座大山里头把两条龙找到了,只是早已死了。人些见龙死了,都伤心地哭了一场。大家认为,龙虽是死了,它的神灵一定还在,就把它们的皮剥下来,用树丫枝支镶起,用棍棒支起,学活龙的样子舞动。恁个一搞呀,嘿,硬还灵验。山火熄了,人们的病痛也没得了。

有一年春节的时候,黄帝娘娘得了重病,医都医不好。黄帝就把那两条“龙”喊去。几十个人扛起两条“龙”在黄帝那里游来游去地舞,看“龙”的人多得很。黄帝娘娘看了“龙”,病硬是好了大半。黄帝看到娘娘的病好多了,高兴得很。他见龙皮到处都遭舞烂了,大眼小洞的,就叫把它送到河边干净的地方,点起香烛祭祀一番后用火烧了。又叫各个地方以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舞“龙”,好消灾除难,保佑平安。龙皮都烧了啷个舞?人们只有用树枝树皮、草草藤藤那些东西做成龙的样子来舞,舞到十五晚上,才把它烧了。

舞龙的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后来,“龙”的样子也越做越多,像啥子彩龙啊、火龙啊、黄荆龙啊、柑子龙啊、草龙、扁担龙这些,花样多得很。玩火龙的时候还要放烟火、打水花、放火炮,就像真龙在大火中飞上翻下一样。

(向发荣讲述,刘祥义采录,流传于重庆巴南区)

社火的来历

现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扭秧歌、耍狮子、耍龙、骑毛驴、玩旱船、拜年贺节,人们把这些事起个总名字叫“社火”。说起这社火,还是周文王传下来的呢。

周文王是个孝子。他的大大(即爸爸)妈妈年纪大得很了,住在深宫里,一天也见不到几个人,整天是没欢没乐的,一个笑脸也看不见。文王看了心里很不安,总想咋么能逗个趣,让他大大妈妈也高兴高兴呢。

闹社火(六盘山) 杨继国摄

闹社火(六盘山) 杨继国摄

一天,文王叫宫女们排了个新舞,跳给他大大妈妈看。他大大妈妈看了,叹口气:“唉,过来了是这几个宫女,过去了还是这几个宫女,跳啥呢?”

说话过年了,宫女们、太监们,整天忙忙碌碌,做这个吃的,缝那个穿的。文王他大大妈妈都是老头子老婆子了,也没上心思,就像没过年一个样子。文王想:宫里的戏了、舞了,大大妈妈也看得多了,也难怪他们不愿看。地上人他们见得少,说不定地上人唱个戏呀,跳个舞呀,他们能高兴呢,就给大臣们说了。到了正月初十,大臣们就照户家人唱戏的样子,装扮了起来,奏了户家人的鼓乐,扭个秧歌,耍个狮子。文王和皇后都戴了面具,一个是户家老汉,一个是户家老婆子,拄个拐棍,挎个篮篮子,扭着秧歌赶集呢。他的大大妈妈看了,捧腹大笑。

文王一看大大妈妈这么高兴,就传旨热闹五天,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打那以后,皇宫里年年都由大臣们按乡戏的样子,自己化装扭秧歌、耍狮子。这个事情很快又反过来传到下面,形成了一个万民欢乐的形式。户家人哪能像皇宫那样玩乐五天呢?就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在元宵节前三天开始,就玩三天。

这个事情一直流传到现在,你看我们哈密市不是年年都组织社火吗?不少人爱玩社火,还不知道社火是咋来的呢。

(许茂成讲述,张廷国、郭晓东采录,流传于新疆哈密市) /eVZOV/ANRiPMMKr32NZ0r3Khwj/KTG7OmFYOJc8sBNyW/wzeAzskIXvopgnyN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