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话说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欢的节日。春节在过去和民间又叫年,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民谚所谓“百节年为首”,讲的是年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大的节日。

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

同庆丰收(杨柳青年画)

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一年一度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曰:“年,谷熟也。”古代星象纪年见于《尔雅》,《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就是说夏代以岁称年,岁是天上的木星,这是以星象纪年;商代以年度祭祀为年,一年一大祭,这是源于年成又加入了人天关系的年;周代以收获纪年,这是农耕文明的纪年,直接用上了谷熟而人背禾丰收的情景了。所谓“年者,取禾一熟也”(《尔雅·释天》)。庄稼的成熟与四季交替的周期以及星象天体运行紧密相联,靠天吃饭的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自然规律,分明四季,掌握日落月出,观测天体星象,得出历法以别年、月、日。年的确定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的寿命、时间,庄稼的种收,季节的轮回与冷暖变化,都以年开始从头来过和归于结束。农作物丰收年景,人们要在收获时庆祝,祭祀并感谢神灵庇佑,祈求来年丰收;农作物歉收或天灾连连,人们束手无策,唯求老天开恩,来年赐予丰年。《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了两三千年前我国古人在丰收过年时的喜庆场面:“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此时所用夏历,以10个月为一年,故过年在十月末、十一月初。

瑞雪丰年(杨柳青年画)

喜庆、欢乐、饮宴、祭祀、祝福的过年气象,几千年来始终如一。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自汉代以来,名称很多,比如又有正月旦、元正、元会、岁日、新年,等等。

1911年,晚清覆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并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我国实际上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公历(阳历)的1月1日,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称;一个是农历(阴历)的一月一日,改称春节。农历新年叫春节,也因为它正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孟春正月,且与立春节气相呼应(过去2000多年前的汉代,有立春节,是为春节的原始意义),所以叫做春节也算得上是名至实归。而且,两个新年,一个用旧名,但并未得旧俗,百姓劳作生活还按旧历和二十四节气行事,所以并未转移人们的新年风俗。一个虽为新名,却保留着旧俗,几千年来的年节风尚,一应规矩,各种民间行事,一仍其旧,依然是传承着历史。

到如今,元旦、春节,公历年和农历年,都为人们接受了,两者并行不悖。但若要说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个新年,孰重孰轻,则是一目了然的。你只要看看每年春节,春运的拥挤、回家过年队伍的庞大、全民对春节的沉浸,你就知道农历年——春节是何等重大的中国节。

事实上,元旦和春节这一新一旧的“新年”最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公历元旦,只有1月1日这一天具有纪念意义,而传统春节,则从上一年的腊月一直到下一年的正月,几乎是前后要让人们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辞旧迎新,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时间的意义。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中国人独特的春节过程观及其思想、道德、伦理、亲情、审美、信仰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夏、商、周以来,一直到秦代,岁首的月份不一,或正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

汉代中期,汉武帝组织落下闳、邓平、唐都等一批当时的天文历法家依照夏历制定太初历,将岁首定为夏历的正月。史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从此,中国年节一直如此相沿几千年。(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以纪念落下闳。)《史记·天官书》曰:“正月旦,王者岁首。”过年时,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正月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行新年宴饮,礼乐歌舞。汉代百戏曾经盛况一时,也是过年的热闹景象,至今人们过年,还要闹社火,就有百戏的遗风。

曹植有一首《元会》诗,反映的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过年的景象:“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充溢圆方。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府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慈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元会”就是岁首、新年,过年则视为吉日,要宴聚,要美食新衣,要欢歌乐舞,要祝寿祈福,这些内容,至今未变。

南朝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载当时把正月一日视为“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就是说正月初一是一岁之首、四时之首、一月之首。这样特殊的时日自然要认真对待,所以,人们要在元日鸡鸣即起,先放爆竹,后依次拜贺尊长。

吉庆宴饮(杨柳青年画)

从唐代开始,过年列为朝廷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每逢元日,朝廷按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隋唐时期,正月十五上元节及上元放灯、观灯成为春节重要内容。元宵灯会从此兴盛不衰。

宋元明清,正旦朝会仪式一直为历朝历代沿用。民间年俗则日益发育完善,形成了一个庞杂丰富有序的文化体系。

从时序上说,进入腊月,由于腊祭的历史传统,过年的日子便渐次启动开来,然后进入腊八、小年祭灶。逐日迎年直至除夕。守岁后便是新年正月依时走入新的时日,从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一路下去,直至上元灯会。过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渐行渐近到渐行渐远的通过仪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活内容和表达信仰、传承、古训的文化演示。

春牛春像(杨柳青年画)

从民俗内容上说,过年不仅有吃喝玩乐的狂欢与娱乐,也有团圆团聚、敬祖认宗、和睦亲邻的功能,还有祝福安康、禳灾祛邪的俗信。

从形式上说,要饱口福,要穿新衣,要玩尽兴,要看要唱要跳要听要写,要贴年画、春联,要赏灯玩会闹社火,要把各种民间文艺都尽情展示出来,唱戏耍狮舞龙,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无不身在其中。

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八日叫腊八。进入腊八,春节的种种活动就正式开始了。童谣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扫一扫。”腊八是春节的序曲与先声。

腊八为节,是与古代腊祭相关的。《说文》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荆楚岁时记》载:“腊者,逐疫迎春。”这表明早期腊八就是祭神迎春的仪式,迄今还散存于乡间的傩仪傩祭就是其流韵遗风。

东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是在十二月初八,腊日也因此成为佛教节日,并且固定为腊八节。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因此俗源于佛主喝粥的故事,故届时各佛教寺院都要施粥百姓,以示纪念。民间也相沿成习,腊八要以红枣、菱角、栗子、糯米、粳米、粟米、秫米、赤豆等熬粥,敬神祭祖,赠送亲友,全家食用。

灶君府(朱仙镇年画)

腊八之后, 离年渐近, 其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过小年,又称小岁、祭灶节、灶王节、灶神节。

所谓“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一天要祭灶送神。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司命主、张灶爷爷等。

祭灶和送灶的习俗,颇具民间的幽默与喜剧色彩。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恶的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都要回天上去汇报和述职。一旦告诉谁人谁家罪恶,玉帝对大罪者减寿300天,小罪减寿100天。民间以为,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俨然家家都有的家神(其实是火神),为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要用胶牙糖和酒糟,让灶神粘嘴甜心,只说甜言蜜语。这种封口的办法使一桩庄严神圣的祭祀变成世俗趣味的讽刺和诙谐的仪式,在民间俗信中别具一格,是春节习俗中“狂欢化”、非禁忌化、世俗化的一个信号,为节日的轻松与欢乐定下了基调。所以,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就用诙谐的笔触描写了祭灶习俗的幽默与趣味:“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东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首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饼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狗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归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火神(滩头年画)

祭灶的仪式,一方面是火崇拜的古风,要祈祷一年的用火平安及扩大到各种庇佑;另一方面,灶神的家庭监督的信仰,又规范和约束着家庭内部的行为与关系,促进中国民间生活的自律。年年祭灶,年年演示,强化的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

关于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还有若干不同故事和人物的民间传说,其人物命运均包含着相当的训诫意义,与祭灶本身一起构成完整的民俗意图。灶神纸码祭焚后,除夕之时才把新灶神纸码贴上。在此期间构成了一个民俗的“权力”空白,于是出现两种情况:南方某些地方视此一时期为吉日,婚嫁活动多选这些日子举办;在另一些地方,人们认为此时没有灶神监督,于是放浪形骸,敢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错事。这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中国民俗和年节特殊的社会机制功能。

关于祭灶,在河南及山东、江西、安徽、湖北等相邻地区还流行一种特殊的民俗,即凡建造新房,在设建灶房时,木匠艺人们要先举行唱灶的活动。一般要唱20天,或达一个月。木工们用锤子、钉子、凿子这些工具或农具伴奏,所唱内容又名《郭丁香》,是当地灶王爷(张万良)和灶王奶奶(郭丁香)的故事,曲调简单,但唱词丰富。河南省固始县近年搜集出版长篇《郭丁香》,达7000余行的长诗,被誉为汉民族的长篇生活史诗。固始木匠行有谚语曰:“木匠不唱灶,手艺行不掉。”唱灶之前还要拜灶。唱灶从民间歌谣演变发展,几百年间,已演化成“灶书”说唱,又变异为灶戏。这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奇葩与奇观。

祭灶以后,人们就紧锣密鼓地忙年了。要“扫房子、沐浴、剃头等”,即展开全民性卫生活动;要“赶年集,办年货”;要为孩子们添置新衣新帽;要贴年画、剪窗花;要杀年猪,打年糕或糍粑;在外的游子要赶紧回家。“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种景象,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其《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再动刀了,动刀剪是不吉利的。”鲁迅先生在其名著《祝福》里有这样的描写:“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戴着绞丝银镯子。”

办年货(朱仙镇)

贴门神(朱仙镇)

月终岁尽,除夕来到。

除夕是过年的高潮, 又叫“ 大年夜”、“年三十”、“岁除”。这是一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宋代戴复古有《除夜》诗,写了当时除夕情形:“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有三大内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守岁。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团年饭,是团年、团圆、合家欢聚的核心仪式。这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后的最丰盛的晚餐。全国南北地区还各有几种必食佳肴,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如鱼,寓意年年有余;丸子或圆子,象征团团圆圆;韭菜,表示年寿长久;豆腐,谐音“斗富”,寄寓丰裕富足;萝卜,寓意好兆头;荞菜或菠菜,表示长寿;竹笋,象征节节高;荸荠,谐音“必齐”,表示全家齐聚;等等。北方民俗过年还要吃饺子,一是“好吃不过饺子”,它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代表性品种;二是饺子谐音“交子”,午夜子时是新旧两年的交替时节,吃饺子正合“更岁交子”,既辞旧迎新,又以元宝形饺子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吃完年夜饭,就发压岁钱。长辈给小辈儿童压岁钱,是年节中儿童的最大欢乐。有时,压岁钱也在儿童睡着后放在他们的床脚、枕边,让他们醒来有一个大大的惊喜。这风俗与西方圣诞老人送礼物颇相类似。钱不在多少,但钱上往往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字样,以五色线穿钱,排结成花样,或以红绳穿钱挂系儿童腰间、襟前。压岁的民俗意义,原出于压祟和压胜,起源于驱邪祈祥的民俗礼仪。古人认为,小孩儿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因钱能通神,故以钱“收买”。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曾盛行于世界各地的原始习俗。

鱼咬莲喜花

守岁是在年夜饭后,各家关门闭户,围炉夜话,熬夜到天明。这一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晋朝人周处《风土记》记述蜀地年俗,有“守岁”字样。唐代杜甫有诗名《杜宅守岁》。唐太宗也有《守岁》诗,其中有句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延至宋代,苏轼写了同名的《守岁》诗,句中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哗。”守岁时,家中庭院、屋中、火塘等,灯火通明,是为岁火。

当曙光初照,一年伊始,万象更新,这一年之元、一季之元、一日之元来到人们的面前时,就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又曰正日、元日、元旦。这时的世俗景象是群体的狂欢。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诗)。如果说除夕以前人们是在过旧年辞旧岁,初一以后就是过新年迎新春了。

新年的到来,在农耕时代,是由有司晨之职的鸡的鸣叫为信的。鸡鸣将旦。所以,大年初一,鸡一叫,人们就燃放爆竹庆祝新年了。许多地方都有争放第一声爆竹的习俗,无论谁家的鸡鸣叫,谁第一家放响爆竹,一年的福气就会多多地光临谁家。

天地全神(朱仙镇年画)

爆竹,旧时是火中燃烧竹节,火药发明后,逐渐制有专用鞭炮,代替了烧竹。竹或炮的炸响,火爆、突发、震惊,被认为是驱邪逐疫的最直接有效的东西。过去,人们还传说年是一个怪兽,屡屡在岁首来伤害人们,故要用爆竹惊吓驱除。南北朝时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在两千年前就对此有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过年放炮仗,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不仅表达了人们迎新年的喜悦,也寓意着驱邪除恶的民俗愿望,而且传承着人类最古老的与恶劣自然、凶猛野兽搏击的经验和传统。爆竹不响,一年不爽。这种民俗心理,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所以,虽几经反复,也曾多发事端,这种风俗,完全可以除弊兴利、不断改良,继续传承。这也是最近许多年来,爆竹文化剪不断理还乱却终究存在或恢复的原因。事实上,爆竹一响,也引来了新春的各种欢庆与表演,它是春节社火、庙会的开场锣鼓,为春节的欢庆定下了火爆异常的民俗基调。

拜年祭祖也是新年的重头戏。

祭天地、礼百神、祀先祖,是年俗中的核心内容,是吸引万千游子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在。新年时刻,各路神灵再回人间,此时,要迎接新神。人们洁衣冠拜天,再拜灶,进而拜祠堂及先人画像即祭祖。在山西,家家户户都在院落中设有天地神龛,供奉天地。河北一带年节供奉从天地爷开始,天地爷以牌位代表,上书“供奉天地之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位”。北京人年节则供天地桌,在庭院中置长案,供“百分”,百分即诸天神圣全图。此神像前,供陈“全供”,有蜜供、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等。初一凌晨接神时焚化,点香奉祀至正月十五。

在许多地方,初一开门图大吉大利。这是全年的第一次开门,故十分在意,要开门迎年,朝喜神所出的吉利方位叩拜,祭祀喜神,以图一年的喜庆吉祥。

过年祭祖,有在除夕吃年饭前祭奉的,也有的在初一行祭。祭祖的最大祈愿是表达后辈与先人同在,祖先与后人一起过年。

元旦祭祖,在历史上是春节过年祭祀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礼仪。秦汉以降,迄今未绝,元旦例行家庭祭祖,所以,陆游有诗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一般情况下,家祭时,有家庙或家族祠堂的到各代祖宗牌位前焚香叩头;或者在家中挂祖宗画像或祖图,家人叩拜;抑或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敬天法祖,修齐治平。随后可以先家内后家外地互相拜年贺年了。拜年是促进家族亲情、和睦友邻的古老礼节。这种现实的有益的民俗功用,使拜年自古未绝,于今为烈。

新年以后的诸天,古人都将种种传说和祝福、禁忌附着其上,使初始的日子,有滋有味。晋朝时人董勋在《词礼俗》中载:时人把初一至初七分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传说这是女娲造人造动物时的先后顺序。早在汉代,古人就有初七过人日节的习俗。魏晋时过人日要贴人于帐,要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叫人胜。或者“造华胜以相遗”,即刻剪花卉赠人,叫花胜。可见我国剪纸艺术的传统实在深厚得很,也难怪今天过年剪纸还是十分盛行。杜甫《人日》诗有“胜里金花巧耐寒”句,张继也有诗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唐人李远的《剪彩》更是全面:“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人日节还有登高赋诗、思人怀乡、吃七菜羹或煎饼等习俗。历史上杜甫和高适的“人日唱和”是发生在人日的一段感人故事。高适曾在人日时题诗寄赠杜甫,以诗句“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表达了对朋友杜甫深切的思念之情、关爱之意,又说:“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若干年后,高适已亡故,杜甫重读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不禁潸然泪下,作诗曰:“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鼠鸟团花

老鼠娶亲(滩头年画)

正月初五是破五,要吃饺子,送穷神,迎财神,商家开市。

新年的日程,旧时儿歌是这样表述的:“初一早(早起早开门),初二巧(女儿、女婿回娘家),初三无通巧(不出门),初四顿顿饱(客人走后剩年菜可饱吃),初五隔开(商店开市营业),初六舀肥(可外倒垃圾),初七七元(儿女替父母在人日时备猪脚和面条),初八完全(一切圆满),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初十有吃食(可食初九祭天公的鱼肉果;这一天一般还列为老鼠嫁女的日子),十一概概(不过如此),十二漏屡(吃坏了肚子),十三吃泔糜仔配芥菜(吃剩的素的),十四结灯棚(准备元宵灯彩灯谜),十五上元日冥(元宵节晚张灯结彩)。

初十的老鼠嫁女是一个童话般的日子,充满童趣、童心,不仅儿童们好奇而生出无尽幻想,就是成人,也要信以为真,为老鼠们蒸糕、煮米饭,甚至焚香、庆贺、早寝、勿扰。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则可以说是春节最后的高潮,届时其欢闹、热闹,从古至今都极一时之盛。耍社火、跑旱船、跳秧歌、舞龙灯或舞火龙、玩狮子、唱小戏、猜谜语、赏花灯、踩高跷、打太平鼓、放水灯、吃元宵,不一而足。竞巧争奇,一夜鱼龙舞;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

大体上到了元宵节,年就基本过完了。但还有余韵,一直可到二月二龙抬头,春节才最终闭幕,新的农活又等着人们了。难怪俗语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

春节是民俗艺术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民间表演。年夜饭,是南北各地各菜系各家庭的盛宴,是文化美食和味觉的顶峰。剪纸年画是中国农民艺术的杰出代表。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剪纸技艺举世无双。色彩鲜艳、内容丰富,雕版印刷技艺超群的木版年画是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闹元宵的各种民间表演,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说唱、戏曲、皮影、木偶,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其极,精美绝伦,精彩纷呈,精湛神奇。灯谜、春联、灯彩、玩具、游戏……无不争奇斗艳。

今天,春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当之无愧。它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之一,是中国人民群体共享共创的最神奇的文化空间,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最核心的文化样式、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

让我们好好过年并且过个好年。

十二像(杨柳青年画) mPqh3nRU4+6Xathd4dpsz9Wm5R+PhvxaTJeEE2nX+ZblO9CdKp2mJGCwodA1J5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