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服务的广泛提供和人们对证券市场的狂热参与,人们对金融理论知识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对金融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既是一件非常有趣又是一件富于挑战的事情,选择一本好的、适合自己的教材非常重要。随着近年国外原版金融学教材的引进,学习金融学的学生发现国内外金融学学科体系的差异很大。国外的金融学(如Ritter等Principle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一般被定义为“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在时间跨度上分配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Finance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is the study of how to allocate scarce resources over t ime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国外金融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金融决策的成本和收益是跨期分摊,二是决策的成本和收益通常不能被决策者或其他人提前确切地知道。国外金融的基本研究对象是跨期分摊、资产评估和风险管理。而国内金融学常被定义为“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学科”。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国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货币(金融体系的血液)、银行(金融体系的大动脉)和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统率性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书作为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主要向读者介绍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体系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金融与经济等。主要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非金融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也适用于企业、公司管理人员和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通过课程学习,使这些学生掌握关于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利息及利率、外汇及汇率等基本金融理论范畴;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架构,把握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和各类金融机构运作的基本特点;正确理解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全面掌握宏观金融,即货币对内、对外均衡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政策观点等。本教材力求概念简明易懂,原理阐述清晰,政策含义明确,由四篇内容构成:基础知识篇,金融体系篇,货币理论与政策篇,货币、金融与经济篇。第一篇基础知识篇,介绍金融学基本概念及要素。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基本职能、有关信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利率的结构、作用和形成的原理等基础知识。第二篇金融体系篇,介绍有关金融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的基本知识、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别构成情况、具体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第三篇货币理论与政策篇,介绍有关货币金融理论的核心知识,以及如何用货币金融理论作为工具,分析经济领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第四篇货币、金融与经济篇,介绍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对一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本书内容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系统性强。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章节安排力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系统性很强。

第二,简明易懂。目前国内高校中,金融专业和非金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开设有这门课程,但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方面各有不同。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金融学更多的带有公共课的性质,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金融知识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

第三,内容新颖。本书充分吸收已有的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反映经济、金融的新变化、新动向,使学生能在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也了解一些基本原理的应用和对当前问题的分析。同时,本教材中选择的案例,都是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的最新资料。

第四,体例前卫。本书借鉴欧美教材的编写体例,力图体现友好型的师生互动界面。每章后面均附有“进一步阅读推荐”和“复习讨论题”,并且在文中适当位置安排了专栏“相关链接”,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不打乱教材现有的结构安排。

本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他们集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于一体,严谨认真地编写了此书。本书各章作者如下:第一章,蒋远胜(四川农业大学);第二、三章,黄思刚(贵州大学);第四、五章,陈莉(四川农业大学);第六章,温涛(西南大学);第七章,肖诗顺(四川农业大学);第八、九章,师家升(云南农业大学);第十章,罗富民(乐山师范学院);第十一章,胡妍(宜宾学院);第十二章,郭志钢(西南石油大学)、曹向杰(西昌学院)。全书最后由蒋远胜统一定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参考了现有的一些经典教材,在此向这些专家致谢。最后要感谢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他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本书的筹划、写作前后历时一年多,各位编写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都是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压力较大,编写的时间很紧,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教师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编者
2009年8月 AsRL0LquRiPA6Hv0k03jkAOV+3f0xo3Ep8eddiNKcBehMp4uST//oK6GLYYiO5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