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习惯是经过长期反复或练习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动化、定型化的行动。习惯有好坏之分。优良的行为习惯是良好品德的体现。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年起,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也是一个人以后生活、学习成功的前提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向儿童提出合理、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在家庭里,则主要是对儿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行为提出要求,教育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制定和执行行为规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要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必须说明理由。

(2)在制定规则后,要帮助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3)为孩子定的规则应是最必要的,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评价孩子的活动。

(4)对孩子制定的规则要依据他的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记住:欲速则不达。

(5)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因此,规则一旦确定,就要坚持执行,严格执行。

(6)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前后不能相互矛盾,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

(7)父母以身作则是培养核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因此,为使孩子行有准则,学有榜样,为孩子定的规则,父母必须身体力行。

(8)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出于孩子知识、经验、能力有限,家长要耐心示范、讲解,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对孩子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保持孩子做事的兴趣和信心。

(9)针对孩子意志力水平较低,自制力差的特点,家长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孩子,但不要抱怨,唠叨不休。

(10)为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1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组织孩子参加劳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劳动习惯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逐步养成。因此,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在家庭生活中组织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培养儿童劳动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这事不能小看,我国的孩子每日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少,这与年轻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小,等他长大了自己会劳动”不无关系。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后,他就慢慢懂得了怎样讲卫生、爱清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帮助小朋友和从事一些扫扫地、擦桌椅等公益劳动等。这些自小养成的劳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会受益终身的。

一些家长会说,“现在孩子学习负担重、回家作业多,没有时间做家务。”说实在的,眼下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确实繁重,他们一回家就忙于作业,这也是事实,但他们并没忙得一天就抽不出一点做家务的时间。一些明白的家长把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看作是孩子勤劳节俭品德的培养,每天固定一些家务让孩子作为任务来完成。孩子有明确的任务,在忙完作业后,就认真去完成家长每天规定的家务事。例如扫地、洗碗、擦鞋子等,这样能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国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孩子的家务劳动,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五分钱等,使孩子一空下来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不无好处的。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如果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看来犹如在进行一场特别有趣的游戏,但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必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品质。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首先,要教育孩子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其次,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叔叔、阿姨或其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家庭教育中可以让孩子进行哪些劳动呢?

1. 自我服务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教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家长示范,然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2. 做家务

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肥皂、挎包、拖鞋、小板凳等;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碗筷;可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如扫地、擦桌椅、柜橱;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择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不远的副食店去买醋、买酱油等。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了。

3. 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

1. 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都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体谅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容易。

2. 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3. 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4. 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在家庭中进行的劳动,一般是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各有千秋,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两者都不可以忽略。

(1)自我服务劳动

自我服务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一个人日常生活所必需,对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个体由依赖成人照顾进入独立生活所必需掌握的劳动能力。

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原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因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对各年龄儿童的要求也应不同。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步提高。它包括了独立穿脱衣服、进餐、盥洗、自己收拾玩具、学习用具,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等独立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2)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家长应把教育儿童乐意帮助家长做事的过程作为培养爱父母、关心别人、学习劳动本领、养成劳动习惯、锻炼意志的过程。为孩子分配一定的任务还可培养义务感和责任感。

家务劳动的要求也随儿童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而异。它包括儿童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的家务,如为父母取送简单的物品、摆放餐具、打扫房间,还包括帮父母做饭、买东西,帮弟弟、妹妹做事等。

聪明的父母从不包办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而是把它作为孩子的一门必修课。父母须放手让孩子从事他力所能及的劳动,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让他自己做。父母由于溺爱孩子而过度保护孩子,或认为孩子做事不如自己且易闯祸,或怕影响孩子学习而包办一切,这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而且会使孩子变得懒惰、被动。

1.2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时判若两人: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穿衣,按时睡觉,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可一回家就完全变了个样儿,任性耍赖,胡搅蛮缠。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两面派”?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幼儿园有一套系统、固定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规章制度都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许例外,幼儿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而在家就不同了,没有各种规定的约束,加上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容易妥协,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变得不听话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应该制定一些简单、必要的规定,让幼儿从小在有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家规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规律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把幼儿一天的生活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起床、睡觉、吃饭、学习、户外活动等都应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作息时间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不要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动就随意扰乱孩子的生活规律。当然,特殊情况下,比如节日、生日时,可以允许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须申明原因和具体要求,让孩子明白这是特殊缘故,不至于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坏常规。

(2)制定行为准则

家长可将良好的行为举止制定成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通过反复执行,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吃饭时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许乱跑或边吃边玩;幼儿长到可以上桌了,应要求他等大人到齐后一起开饭;喜欢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后把碗筷、椅子放好。

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要及时整理归位;未经允许不能乱动大人的东西;家里的电源插座、危险物品要教幼儿识别,禁止接触。

对家中来客要懂礼貌,大人说话不插嘴,在客人面前不哭闹,乐意把玩具、食品拿出来与小客人一同分享;随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动叫人、问好,不大声喧哗;接受礼物、食品要道谢,不得到主人许可不乱动人家的东西,绝对禁止随便开人家的抽屉;做游戏、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规则,不能因为怕输而耍赖。

(3)提出劳动要求

劳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增强责任心,而且可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尊重他人劳动等良好品质。幼儿劳动应从自我服务开始,从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来说,3岁学会用匙吃饭、穿脱袜子、收拾玩具;4岁学会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系鞋带;5岁学会用筷子吃饭、整理自己的抽屉。另外,可视幼儿的年龄大小规定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2岁的幼儿可以帮大人拿递小物品;3、4岁的幼儿可以分筷子、端饭;5、6岁的幼儿可以折衣服、叠被子、买小商品等。幼儿乐意做事,而且非常负责,但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好心办坏事,因此,培养幼儿劳动不可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千万别说“帮倒忙”“越帮越忙”之类的话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建立家规,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力所能及;

②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儿记不住;

③标准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让幼儿无所适从;

④坚持不懈,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⑤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是否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有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不甚讲究卫生,而身体也还健康,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不是由于卫生造成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充分,营养齐全等。如果他们再注意讲究卫生,身体会更加健壮。我们更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不讲究卫生,染上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了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和道德风尚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

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呢?

第一,保持个人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例如会正确地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证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往往会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据查,一只未洗净的手上有4万到40万个细菌,1克重的指甲垢里藏的细菌和虫卵有38亿之多。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洗手时要认真用肥皂搓洗,如果只用水冲冲是洗不干净的。经常携带并会正确使用手帕。用手帕擤鼻涕时要按住一侧鼻孔,轻轻地擤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不能同时擤两个鼻孔,以免引起中耳疾病或上颌窦炎。手帕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保护好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有人认为孩子的乳牙反正要换,因此不注意对它的保护,这是错误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乳牙,一旦它被龋坏缺损,将影响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乳牙被龋蚀还会影响恒牙的生长发育。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乳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会漱口、刷牙,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知道眼睛的用处,不用手和脏手绢擦眼睛,看书、绘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握笔时手指与笔尖距离一寸。不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直射处看书和绘画。

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时变得洁净、温暖和湿润,保护呼吸道和肺,使它们免得疾病。不挖耳朵,不将异物塞入耳内,洗脸洗澡时不把水弄进耳内,以免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保持仪表整洁,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了,鞋带是否系好了,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是否整齐,学习梳头发。

第二,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按时睡觉,不哭不闹,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按次序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床铺等。

第三,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是要养成孩子及时喝水的习惯。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孩童时期体内水分相对的较成人多,约占体重的70%~75%。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较多,因此需水量也较多,1岁到3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100~150毫升,四岁到六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90~100毫升。这些水分除了从食物中获得一部分外,还应由饮料补充。所以我们应该观察孩子,提醒他们喝水。每天上午、下午固定喝水一次,其余时间随渴随喝。有的孩子常常只顾玩耍,忘记喝水,到了吃饭时才觉得口渴,于是饭前大量喝水,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吃饭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提醒孩子喝水,饭食内也可适当加些菜汤、稀饭,让孩子干稀搭配着吃。

二是教育孩子不吃不净的食物。地下拣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往嘴里放,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削皮。有的孩子生吃瓜果时只在自来水笼头下把瓜果一冲就算洗过了,其实这是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应该用刷子或丝瓜瓤擦上肥皂把瓜果刷洗干净,再冲洗两遍,然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净才能吃。

第四,良好的排便习惯。3~6岁的孩子应该学会上厕所,养成每日定时、及时大小便的习惯,逐步学会自理大小便。

第五,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例如: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这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据化验,马路上20%的痰都带病菌,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大约四五千个结核菌,这些带病菌的痰干了以后,随风到处飞扬,污染空气,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从孩子到大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另外人在患病时咽喉和鼻腔里往往有大量的病菌,打喷嚏时很容易将病菌喷出来,所以应该教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绢捂住口鼻。

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不仅在家里要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坚持一贯地要求孩子。通常运用示范、讲解、提示、练习等方法,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孩子还不会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就要向孩子示范并伴随着讲解,教给他们如何做。例如,洗手时先把袖子挽起来,把手沾湿再打上肥皂,然后两手互相搓擦,“看!起了多少肥皂泡沫!”“现在脏东西都搓掉了,我们把手冲洗干净吧!”一面说着,一面教孩子在水龙头下把手上的肥皂泡沫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珠,用毛巾把手擦干。如果孩子已经会做这些事情,只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那么大人就需提醒他们,“先把袖子挽起来再洗手”“要把手心手背都搓干净”,语言的提示可以帮助孩子去完成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并逐渐养成习惯。

孩子是乐于洗手、洗脸、洗头、理发和洗澡的,他们觉得这些事情有趣,而且过后身体很舒服。但是一定要注意,当您帮助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如果您弄痛了他们,下次他们自然就不愿再做了。有的孩子洗澡时有些害怕,这时不要强迫他们洗,可以拿件玩具放在水里逗引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洗澡时的水温一定要合适,过冷过热都会刺激孩子,使他们一见浴盆就哭起来。

1.3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当孩子刚读一年级起,就天天坐在桌子旁边,陪着孩子学习、做功课。孩子一有不会的地方,马上问父母,父母立即作答,孩子轻而易举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很少动脑筋,依赖别人,上课不认真听讲等坏习惯。因为如果作业不会做,反正回家可以问父母。小学阶段父母还可对付过去。孩子升到初中,随着学科的增加,知识的加深,父母以前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了,怎么办?父母弄来一套各科教学参考书,一个负责文科,一个负责理科。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忙家务,晚上还要自学各门学科辅导孩子。父母苦不堪言,但孩子由于长期的坏习惯导致学习不主动,上课不认真听,所以成绩越来越差,甚至开始挂“红灯”。为此,父母的打骂声不绝于耳。孩子同样苦不堪言,成绩更显下降趋势。这个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充分说明,父母辅导孩子学习,千万不能取代教师职能,去搞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应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为父母的责任应重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许多家长只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往往忽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上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不良学习习惯。

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因素有哪些呢?

(1)事事包揽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点事,就会影响和耽误学习。因此事事由父母包办,不注重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如渴了大人给倒水,铅笔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父母整理。这些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影响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2)过分宠爱

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不管好歹,要什么给什么,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思办。家长以为这样才是关心和爱护他们,但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从行为上就难以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就会变的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一旦遇到挫折,也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期望值高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样就使孩子整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而引发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

(4)重“言”轻“行”

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如在家打麻将、玩游戏机、看电视听音乐声音过大等。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家长的行为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

1. 启发孩子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责任心,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强大的动力。激发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任务。无数实践证明,帮助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进行学习责任心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志向,要具体化、形象化,引导他们在心目中树立学习榜样。北大研究生冬冬进初中前夕,父亲找了很多中外科学家的传记给她看。居里夫人、牛顿、李四光等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像北极星一样,给冬冬指明了方向。她决心走钻研科学技术的道路,献身于科学事业。志向使冬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刻苦学习,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少孩子有为老师、为父母学习的糊涂思想,对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起对社会的义务感和学习的责任心,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是他们的责任,是为将来长大后能为祖国出力,为社会服务。总之,家长应巧妙地将时代要求、人生价值、家长期望等融为一体,点点滴滴地注入孩子的内心深处,使学习变为孩子自身的需要,有利于孩子坚韧不拔地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2.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取得成功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抓孩子学习也要设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促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1)使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孩子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往往学习顺利,因而家长每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新发现,即使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2)多和孩子交谈,多启发引导

家长经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孩子思考;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条件的,还可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演示给孩子看;抽空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孩子多听、多看、多想,使孩子产生新鲜感、好奇心,经常处于“面临问题”的状态,促使他们为“寻找答案”努力学习;唤起孩子探知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

3. 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就能自动地以合理合适的方式去学习,既可节省脑力、体力的消耗,减轻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成效。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非一朝一夕可得,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不断巩固强化,日积月累逐渐养成。这单靠学校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长共同协助训练,才能实现。

(1)培养孩子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学习要有目的、有计划,家长要指导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督促孩子按计划自觉地学习,可避免盲目、拖沓的习惯。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家长要经常检查。

(2)培养孩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认真上课,专心听讲;其二为认真作业,善始善终。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不少孩子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例如,上课时东张西望,东摸西摸;作业边玩边做,有始无终……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家长平时要经常叮嘱孩子认真听课、专心听讲。与教师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听课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要求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做好作业才能玩。出现边吃边做作业,边玩边做作业、边听音乐边做作业等现象坚决加以制止。对于这方面问题严重的孩子,还可采用限定时间按质按量完成作业,习练静坐等方法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现实中,那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学习不尽如人意。例如,某校有一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平时,作业质量也不错,可每次的考试成绩却总让人失望。原来,这个孩子做作业有个习惯:和别人商量。在校与同学商量,在家请父母把关。天长日久,孩子学习失去自信心,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考试要求独立完成试题时,就常常无所适从,久久不敢下笔。某少年大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提到,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帮助自己从小养成了预习、复习的习惯,十几年中,始终坚持不断,这使他在学习上总比别人领先一些。复习可使孩子巩固深化旧知识,便于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预习可让孩子在学新课前初步感知新知识,便于把握听课重点,提高听课效率。因此家长应要求孩子做到“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再听课。”复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预习时要圈圈、点点、划划。家长还可对孩子进行预复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例如养成检验的习惯等,在具体辅导孩子学习时,做家长的不能代替教师的职责,不要把辅导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应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能力的训练,开发孩子智力,提高孩子学习能力。

第一,重在启发点拨。孩子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向家长求救,家长该怎么办?不少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教师角色,把有关知识详详细细给孩子再讲一遍,有的甚至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简单了事。这实在是不可取的。孩子的学习不单单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家长应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弄清自己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并加以适当启发点拨。如让孩子回忆有关的旧知识,提醒孩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启发解题思路等,这样既可了解孩子学习现状,又帮助孩子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还能发展孩子智力。

第二,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当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家长要指导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能力。为此,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孩子学习。例如,根据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家长可督促孩子及时复习,抓紧抓早,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有人提出记忆的高潮点,一个在清晨六七点钟,一个在晚上临睡前。家长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在早晨安排预习,晚上则安排复习。再如,家长还可向孩子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背诵时先理解后背诵,诵读和试背相结合,解答应用题可采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

学习环境和气氛是无言之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任何说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家长的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做父母的要尊师重教,崇尚求知。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批评教师。如果教师在孩子心目中“不算老几”,那么学习无疑会大受影响。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投资,家中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儿童读物,并把这些书放在适当的地方便于孩子取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为孩子开辟一间书房,使之在安静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学习。另外,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经常与孩子讨论问题,邀请学识丰富的朋友来家做客等。教是为了不教。同样,辅导也是为了不辅导。目前,上海市正在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实验。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希望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科学地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掌握方法。为培养21世纪素质型人才而努力。

1.4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小孩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显得特别娇贵,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往往有求必应,尽量满足,甚至没条件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节约观念严重匮乏,铺张浪费的坏习惯蔚然成风。我们应怎样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呢?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铺张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不少孩子出门忘记随手关灯,吃不完的东西随手丢弃,水龙头流水不停也不去关……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为了节约能源,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白,节约是一种美德,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

其次,要让孩子们知道,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但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堪称世界之首!据媒体披露,广州每年白白浪费掉的自来水,可以填满三个流花湖!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勤俭节约,不仅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还会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日本、新加坡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有较强的勤俭节约观念的国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做到。

总之,孩子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必须从小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要知道,一个人节约一点没什么,但13亿人节约则能产生巨大的功效。而且,中华民族素有勤劳、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保持这些品质,不仅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也能在国际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节俭,指自觉地、高效地使用金钱和物质财富。传统意义上的节俭,主要讲量入而出,节省财物,增加积累。节俭是人们对待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和品格。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任何国家和发展都离不开节俭。“成由节俭,败由奢侈”,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的后代必须是节俭的一代,今天培养孩子节俭是为了明天他们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然而,当前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他们挑吃挑穿总要花钱买这买那,不该买的东西也闹着买,家长不答应,就跟家长发脾气。然而对买的东西又不珍惜,喜新厌旧,随便丢弃、浪费。这些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忙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是哪来的,反而觉得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们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的情况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果不好好教育引导,则难以成才,更难于成人。节俭教育亟代加强。

1.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生活条件改善了,孩子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据调查,孩子们的零用钱多,压岁钱多,存款多,钱的来源和名目越来越多。大量的钱导致孩子学习用品消费多,许多同学拥有多个书包和文具盒,很多同学拥有手表、手机、电子琴、电脑等,吃零食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认为有钱了,不用太节约,家长给的钱不花白不花。孩子们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存在不少糊涂认识,如:金钱是白来的,花完了家里还有;花钱节约是小气、抠门;有钱就有一切;只要能来钱怎么着都行。为此,在进行节俭教育时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有钱可以买来财物,但买不来精神和道德;有钱可以买来书本,却买不来知识;有钱可以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有钱可以买来化妆品,却买不来自然美和心灵美;有钱买不来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买不来真正的友谊。总之,我们要让孩子认识金钱。让孩子懂得,我们的钱必须靠用劳动去换取,任何靠歪门邪道换来的钱都不能要。

2. 指导孩子学会消费

现在不少孩子手里的压岁钱,零花钱,有的甚至有上万元的“小金库”,孩子的钱如何消费,作为家长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孩子把钱花到正道上。如:引导孩子买书、买杂志等,搞精神性消费,而不要全是买吃的、穿的、玩的,应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如:鼓励孩子把剩下的零用钱支援灾区,捐给“希望工程”“红十字会”。并使孩子懂得用自己省下的钱捐献,那才是孩子高尚道德的表现。还可以引导孩子把省下来的钱积蓄起来。通过多种方法使孩子学会理财、学会节制。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注意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统计这一课之前,笔者请同学先统计本月零用钱,然后在课上进行汇报,制成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各种问题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算一算这些钱可以买各种类型的书各多少本,再制成统计图。同学们看到这一惊人的数字深受教育。

3. 引导孩子学会“比”

现在有些家长盲目攀比,你们家有的我们家也有,你给孩子买500元的MP3,我就得买1000元的MP3,攀比的结果是刺激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购物越刺激越高,昨天买了游戏机,今天就要买电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不能自已。有的孩子比手绢多,擦完桌子就扔了。有的孩子把废纸随手扔到垃圾桶中。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根据七位同学每周零花钱情况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发表意见。接着,笔者便适时说明,这些同学的零花钱可够七名贫困儿童一学期上学的费用,如果这些同学把零花钱省下来就可以有七名失学儿童又能回到校园了。学生看完统计结果非常惊讶,决定把零花钱省下来献给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勤俭节约的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笔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较强的应用题,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数学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不一,形式方法多样。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分寸,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我们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还是要提倡勤俭节约,在生活上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要互相攀比。人必须学会节制欲望,否则就与野兽没什么区别了。我们教育孩子学会节制自己,如果欲望膨胀那是非常危险的。生活中不是不能比,而是要懂得比什么,不要比吃比穿,而要比思想、比道德、比知识、比贡献。

另外要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来支持,虽说是高中生了但还是孩子,光靠自觉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压力。如:不喜欢的午餐带回去,吃饭时不能剩饭等。只有严格制度,孩子的好习惯才能养成。

虽然现在生活得到了改善,物质生活充裕了,但是勤俭朴素的传统不能丢,因为它有助于净化人的灵魂,能防止人的腐化堕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岁半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靠洗衣服和缝缝补补把他带大的。母亲那勤俭朴素的作风对老舍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在今天,仍然适用。不管多么富裕,节俭是必需的,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可以吃得越来越好,穿得越来越美,但绝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浪费粮食和各种物品。任何浪费都是对劳动的亵渎,对人的尊严的亵渎,节俭是永远不能丢弃的美德。

节俭的具体内容是动态的,不同时代、不同经济条件对节俭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这种精神必须继承发扬。在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有条件追求更美、更好的生活,但节俭的优良美德当永存心中。 XRkoGkqgLdei4mZsOBiY5ADCPNEiG7ikVKT33Vdcb3CDi0Jnr5eBdRO5dqQ+KH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