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后护理小常识

会阴部伤口的护理

多数自然分娩的产妇,都有不同程度的会阴撕裂或侧切的情况,造成伤口疼痛。一般在产后3天左右,会阴部伤口就可以基本愈合,疼痛感也会大大减弱。而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在医院度过的,护士会对伤口进行一些检查、消毒、消炎的处理。但每个产妇的恢复状况不同,所以,回家后仍需做好会阴部的护理。

会阴部伤口的清洁

在产后的最初几天里要小心预防伤口感染。恶露量较多时应经常更换卫生巾,大小便后要用温热清洁的水清洗外阴部,以保持伤口周围的清洁。在伤口没有感染、红肿,疼痛感也比较轻的情况下,用清水冲洗即可。

尽量采取侧卧位

通常会阴部伤口是在左侧,那么产妇最好采取右侧卧位,这样既可以减少对伤口的压迫,也可以避免伤口沾染恶露,造成伤口感染。如果伤口在右侧,则应采取左侧卧位。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感染等异常

在产后初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伤口红肿的情况。这时产妇要仔细观察,看红肿会不会使疼痛加重,或者让家人用手轻轻按压红肿部位,看疼痛感是否加剧。另外,还可同时观察一下,按压时是否有一些液体流出来。如果有的话,就有可能是伤口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贴心提示
伤口愈合不佳时的坐浴法

对于那些伤口没有感染,但有些红肿,疼痛也比较厉害的产妇来说,有可能是伤口痊愈情况不佳。此时可以到药店或者医院开一些高锰酸钾,加温开水调到适宜的浓度(调成粉红色就可以,如果高锰酸钾放得太多水会多变成紫色,清洗时皮肤会有烧灼感),每天坐盆浸泡伤口1~2次,每次20~30分钟,对伤口处肌肉的复原很有好处。坐盆药水的配制应遵守医生的处方和医嘱。

剖宫产妈妈的伤口护理

剖宫产的产妇没有会阴部的伤口,但腹部皮肤、肌肉和子宫的伤口疼痛感更为明显。一般5~7天伤口拆线之前都住在医院,伤口的护理由护士完成,不需要担心。但出院回家后,伤口的恢复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伤口处的疤痕会有轻微的鼓起、肿胀,颜色也比正常的肤色深,拆线后疼痛感明显减轻,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痒。一般伤口恢复的时间是3~6周,术后6周之内,疤痕会明显收缩、变浅。

剖宫产疤痕通常在腹部下方较低的位置,手术切口一般只有10~15厘米长,一般为横向切口,随着切口部位逐渐愈合,疤痕的颜色会逐渐接近肤色。这一部位的疤痕最终会被阴毛遮挡,多半远在内裤或腰带位置的下方,因此,不用担心会影响到腹部的美观。

减少腹部用力

比起顺产者,剖宫产产妇腹部疼痛和不能用力的时间都较长,对排便、下地行走、抱孩子等都会造成障碍,甚至下蹲站起、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腹部也难以承受。所以,剖宫产妈妈在伤口愈合之前,一定要减少腹部用力的动作。此外,不要逞强,过早操劳、长时间抱孩子,这些都不利于伤口复原。

保持伤口清洁干爽

保持腹部伤口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可以每天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注意不要捂得太严,尤其是夏季,产妇本来就容易出汗,伤口处捂得太严容易被汗水污染,保持清洁干爽可以促进伤口复原。

红外线理疗

使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伤口处,对伤口恢复有比较理想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选择其他能发出类似于红外线热量的东西,比如可以用60瓦的灯泡(注意一定是白炽灯泡)来烤伤口。烤的时候至少要离伤口15~20厘米,以免烫伤皮肤,具体距离以产妇感到伤口有热的感觉、很舒服为宜。每次烤20~30分钟。此理疗方法对于会阴部伤口愈合也有促进的作用。

戴上腹带

戴上透气的腹带,既能保暖、收腹,改善腹部肌肉的松弛下垂,又可以加强腹部的支撑力,缓解伤口疼痛,是一个保护伤口的好方法。

产后恶露的护理

清洁外阴

清洗方式:用温水淋浴冲洗,每天1次。

切忌使用冷水,无特殊情况不宜坐浴。

清洗顺序:先洗净双手,然后从前向后清洗外阴,再洗大、小阴唇,最后洗肛门周围及肛门。

清洁液:正常情况下用清水清洗就可以,不宜用清洁液或沐浴液、肥皂等。

擦拭:在用水清洗不方便的情况下,可以用湿纸巾,从阴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拭,如此也可起到清洁消毒的作用。

卫生巾与卫生垫

清洗完外阴后,擦干水分,换上干净的卫生巾。应选择渗透性强、超薄透气、纯棉表面的卫生巾。由于产妇经常会躺在床上,最好用产妇专用卫生巾或超长夜用型卫生巾。

注意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爽,勤换卫生巾,是预防感染的最好方法。

天天更换内裤,洗净的内裤应在日光充足的通风处晾晒,以起到消毒作用,切忌挂在阴湿的卫生间里晾干。

在床上最好铺上大块的一次性消毒卫生垫,以防污染床铺。卫生垫也要勤更换。待恶露量减少后,就可以不用卫生垫了。

贴心提示

恶露护理时要随时观察和监测恶露的变化情况,如果恶露血量大、夹杂血块且有异味,则要考虑宫内残留、感染甚至产后出血的可能,需及早就医。

哺乳期的乳房护理

终于开始哺乳了,从怀孕初期就开始做乳房保养的人,一般都能顺利地哺乳,否则,初产妇常常会出现乳汁分泌不畅或淤滞的问题,甚至发展成乳腺炎,相当痛苦。此时,要尽早进行乳房护理。

乳房的一般护理
清洁

乳房应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清洗。乳头上的一点儿小伤口如果感染了,就会引起乳腺炎等疾病,所以,保持清洁很重要。但不要用肥皂或酒精清洗乳头,用温水即可,以免乳头干燥、皲裂。

热敷与按摩

每次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也可先用温热的毛巾热敷。

用手掌或手指腹从乳房侧面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

双手指腹以环形方向按摩整个乳房,不可过于用力,内旋与外旋交替进行。

双手指腹横向推揉乳房的底部和上部,以畅通血液循环,上下部各推揉1分钟。

通过以上的方法,能刺激泌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使乳管更加畅通。

哺乳方法

哺乳时让婴儿将口含到乳晕部分。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喂另一侧。吸不完时要挤出剩余的乳汁,以免乳汁淤积,引发乳腺炎。哺乳结束时,把最后一滴奶涂抹在乳头上,可以起到滋润和保护乳头的作用。

勤哺乳是保证乳汁分泌的良方,没有什么比婴儿的吸吮更能有效地刺激母亲的乳汁分泌了。勤哺乳的妈妈会比较辛苦,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合适的文胸

平时要穿戴大小适中、柔软前开口、不可带钢托的纯棉文胸,肩带要稍宽一些,以增强承托力,避免过松或过紧。最好垫上吸奶垫,以免奶水溢出时浸湿衣服。文胸和吸奶垫都要勤换洗,日晒晾干。

乳头扁平及凹陷的护理

有些产妇的乳头扁平、较短或凹陷,一旦受到刺激,乳头会回缩,婴儿很难吸吮到乳头,造成哺乳困难。

此时妈妈可以这样做:先进行上述乳头保养按摩后,再用拇指和食指提拉、揪出乳头,停留1分钟。每天坚持数次。乳头不好揪出时,可从外侧压迫乳晕周围的部分,这样就容易揪出了。

新妈妈也可以通过改变哺乳姿势的方法,找到容易让宝宝吸到奶的姿势。在婴儿饥饿时,可以先让其吸吮乳头凹陷的一侧,因为这时婴儿的吸吮力强,容易吸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如果婴儿的吸力不够,就让爸爸先来试试吧!

吸奶器也是一个选择,但多数妈妈试用后认为,吸力与人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并不是特别好用。

乳房胀痛的护理

很多初产妇由于乳腺导管不通或乳汁淤积,发生乳房胀痛问题的特别多。一般在产后3天内,因乳房胀奶,会有轻度发热、乳房变硬、触之疼痛的现象,正常产妇分娩后几天内即可缓解,但如果不重视护理,有可能发生乳汁淤积。产后2~3周时,产妇乳汁分泌突然增多,也是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产妇除了加强一般护理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尽早哺乳

不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都应尽早开奶,最好在产后半小时就开始哺乳,早开奶对促进乳腺正常泌乳非常有益。

热敷乳房

哺乳前热敷乳房,可促进乳腺导管畅通。乳房胀痛时热敷肿胀部位,可促进淤阻的乳汁排出,缓解肿胀疼痛。用油菜汁、马齿苋汁、蒲公英汁等敷乳房,可减少局部充血、肿胀现象。

排除多余的乳汁

哺乳时先用胀奶的一侧喂奶,等宝宝完全吸空后再喂另一侧。如果乳房胀奶疼痛,而婴儿又不想吃或已吃饱,要毫不犹豫地挤出多余的乳汁,不要觉得浪费,因为乳汁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积存在乳房里面反而更有害。

如果新妈妈发生胀奶时还在医院里,疼痛厉害的话,不妨找个月份大些的宝宝帮忙吃掉一些奶水。不少医院会有这样的交换,让奶水多的妈妈给其他宝宝喂一些。如果护士找你“借”点奶水,胀奶的妈妈贡献一点儿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乳头皲裂的护理

乳头皲裂的发生率在初产妇中相当高,这是由于乳头过于娇嫩、哺乳姿势不当造成的。轻度乳头皲裂一般不影响哺乳,但疼痛感较强,衣物触碰都会痛,严重影响产妇的心情,严重者则需要就医治疗。轻度乳头皲裂者要注意以下事项。

哺乳时采取产妇舒服的姿势,并先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容易被婴儿吸吮。

先用损伤轻的一侧乳房哺乳,以减轻宝宝对损伤重的一侧乳房的吸吮力,减轻疼痛感。

让婴儿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吸吮,增加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要避免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

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短暂暴露使乳头自然干燥。乳汁具有抑制细菌滋生的作用,且可修复皮肤损伤。也可以涂一些熟的香油,下次哺乳前洗去,可以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乳头破裂的地方触碰衣物疼痛时,尽量把乳头晾在衣服外面,这会有点儿尴尬,不过家里没有外人,忍耐几天很快就可以愈合。

乳汁不足的护理

在一些妈妈备受乳房胀痛困扰的时候,另一些妈妈则在担心自己的乳汁不足。对于这样的产妇,除了加强一般护理外,催乳护理也非常必要。

要增强产妇的哺乳信心,增加哺乳次数,做到按需哺乳。只要宝宝想吃,不论离上次哺乳时间有多长,不管是1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都要坚持喂,夜里也不例外。

调节饮食,多喝有益下奶的汤,增加饮食营养。

加强乳房热敷和按摩,要比一般产妇增加按摩时间和次数。

睡眠不足和疲劳、精神上的负担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因此要充分休息,不要压抑心情,精神因素对于泌乳也有极大的影响。有烦恼和放心不下的事要和丈夫或家人、有育儿经验的人、医生等商量,不要一个人愁眉不展,切忌生闷气。

产后怎样开始性生活

经历了怀孕、分娩,再加上产后的疲劳、哺乳的辛苦,此时的妈妈大多感觉焦头烂额,对性生活缺乏精力和热情,此时,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谅和关怀。

产后2个月内不宜进行性生活。产褥期内过早行房会影响产后恢复,甚至发生产褥感染、出血、月子病等问题。至于产后究竟多久可以行房,要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从理论上讲,顺利分娩、没有发生异常情况的产妇,在分娩后6周,恶露排干净,子宫和阴道都已完全复原,剖宫产者此时伤口也已经愈合,可以恢复房事。但在实际中,产后8周以内同房者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会阴疼痛或不适。如果分娩时用了“真空吸引”或“产钳”的人,疼痛感会持续更久。除了疼痛,疲倦、出血、担心再度怀孕也是新妈妈们不愿行房的原因。

恢复较好、精力旺盛的产妇,在分娩2个月后一般可以行房,但丈夫仍需温柔对待,以免引起不适。若体力恢复不佳、精神状态不良的产妇,最好推迟行房时间。丈夫应多给予关爱体贴,多分担妻子的辛苦,直到妻子身体恢复、心情愉快再行房。

产后的避孕

没有哺乳的女性,在产后6~8周就会来月经,哺乳者会迟一点儿。由于产后月经的量较少、不明显,稍一不留心,可能马上又会怀孕了。

一般来说,产后短期内较合适、相对安全的避孕手段是使用避孕套,不适宜的避孕方法是服用避孕药。因为药物对产妇的卵巢功能恢复有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在恢复正常月经2~3次后,也可以考虑放置避孕环等节育器。需要注意的是:月经量过多者不宜过早放环。具体放置哪一种节育器,一定要到医院检查,遵医嘱放置。

春季如何坐月子

春季,万物复苏,气候温暖,但天气仍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换不定,再加上春季多风,此时的风也比较冷。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春季是一个容易中风邪和寒邪的季节。产妇在春季分娩后,身体虚弱,百节空虚,风邪最容易趁虚而入,导致出现感冒、头痛、四肢关节疼痛等情况。因此,春季坐月子最重要的就是防风御寒。

春季,居室内的温度比较舒适,但空气湿度会较小,尤其是在北方,由于多风,气候比较干燥,有条件的家庭可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

春季多风沙,常常尘土飞扬。一方面要注意室内密封性能,防止过堂风和对流风,拉上窗帘;另一方面,要让家人随时清扫居室内的尘土、花粉等污染物,以免影响呼吸道健康,发生过敏反应。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产妇要避免接触外来人员。而且此时宝宝的免疫力也很低,从外面进来的人要抱宝宝的话,最好是先洗手、换衣。病人,尤其是患有传染病的人更要严格避免接触母婴。

春季坐月子时,洗浴后要及时擦干,头发要用干毛巾包裹好,衣物要保暖,小心避开门窗附近,防止风邪侵袭。

产妇需要多饮水,以保证乳汁的分泌。春季宜多喝有养肝补血作用的汤,可选择猪肝、鸡肝、菠菜、竹笋、胡萝卜、大枣、枸杞子等煮汤,起到促进阳气生发、补血养血的作用。还可多吃新鲜的时令水果和蔬菜。

秋季如何坐月子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舒适,此时坐月子还是比较舒适的。但秋季空气比较干燥,是呼吸道、支气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又有“秋燥”之说,燥邪特别容易伤肺,对人体津液也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秋季坐月子的重点就是防燥邪。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季温度的降低,产妇要及时添衣保暖,尤其要重视腿脚的保暖,要穿袜子和带后跟的拖鞋。到了深秋时节,北方暖气还没有来的时候,室内的气温往往比室外还要低,此时最好使用取暖设备,让室内温度不低于20℃。洗浴时要用浴霸等取暖设施,以免着凉。

室内的湿度也要引起重视,湿度太低不仅使产妇容易感冒,也是婴儿呼吸道疾病高发的诱因。室内空气干燥时最好使用加湿器,或经常用水擦拭地面,以保持45%~70%的湿度为宜。

秋风一起,落叶纷纷,秋季是一个收敛的季节。中医理论认为,秋燥伤肺,而肺的损伤与悲观情绪有内在联系,所以,人的情绪在秋季容易变得抑郁、悲观,所以又有“悲秋”之说。产后本就是抑郁的高发期,如果正好在秋季坐月子,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调节。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谷蔬齐全,饮食上花样繁多,特别有利于产后补养。针对秋季易生燥证、易郁闷的特点,饮食上可多吃滋阴润燥、化痰解郁的食物,如百合、梨、蜂蜜、莲藕、荸荠、银耳、莲子、黄花菜、豆浆、牛奶、甘蔗、菠萝、苹果、香蕉等。此外,鲈鱼、蛤蜊、墨鱼等水产品也是滋阴养血的佳品,对缓解秋燥、增强抗病能力非常有益。

夏季如何坐月子

夏季湿热交织,闷热难耐。在过去,夏季坐月子是很多产妇的恶梦,因为要遵循老传统,身上必须捂得严严的,门窗紧闭,本身产妇又汗出不止,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暑,真是苦不堪言。现在,由于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夏季坐月子也可以很舒服了,但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夏季天气太炎热、湿度太高时,容易使人胸闷头晕、食欲降低,且室内潮湿,衣服被褥会发潮,容易引起肢体关节疼痛、水肿。所以,在梅雨季节或“桑拿天”里应该开空调,或把空调开到除湿状态,这样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改善很多。但应注意,空调最好开隔壁房间的,同时打开产妇所在房间的门,赚点儿凉快就可以了,不要直面凉风,对产妇不利。空调温度保持在28℃左右,湿度为60%以下,人体感觉较舒适,温度不宜太低或室内外温差太大。

不宜使用电风扇,更不可对着产妇直吹,否则产妇容易受风感冒、肢体酸痛,也不宜扇扇子。使用凉席要小心,可适当使用亚麻凉席,忌用麻将凉席。

使用空调时间久了,要开窗通风换气,每天通风至少2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但开窗不要由产妇本人来做,否则容易受贼风。开窗时产妇可带孩子去其他房间休息,待关窗后再回来。

产妇不宜衣着太厚,切忌夏天也穿棉衣。应穿着纯棉、吸汗、透气、宽松的单层衣裤,但也不宜穿背心、短裤等太短、太露的服装,最好是穿过肘的上衣和过膝的裤子,护住重要关节部位,清凉又挡风。同样,被褥也不宜太厚,可常备一块擦汗的毛巾。

注意清洁卫生,多用温水淋浴,并应注意擦干,避免洗澡后受风。洗头发后应用干毛巾把头发包好。

多饮温水,以补充因大量的汗水流失的水分。饮食不宜太烫,以免出汗加剧;也不宜贪凉饮冷,否则对产后恢复不利。夏季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喝有消暑除湿作用的汤,加强清补。可以多饮蔬菜汤及新鲜的水果汁,胃口不佳时可多喝粥。在食材上,可选择鸭肉、西瓜、番茄、丝瓜、冬瓜、芦笋、黄瓜、芹菜、豌豆、薏米等食物。

贴心提示

对于月子里的产妇来说,苦瓜、绿豆、空心菜还是属于寒凉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一些。含气饮料、冰镇饮料、凉茶、可乐等要避免。西瓜等水果可以吃,但不宜吃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镇西瓜。冰淇淋、冰棍、冰沙等在此时均不宜食用。

冬季如何坐月子

冬季可以说是坐月子的适宜季节,因为产后身体虚寒,有“产后一块冰”之说,而冬季的起居保养重点就是保暖和滋补,与产后的保养原则一致。

北方地区有暖气,室内温度还是比较舒适的,只是取暖设备会造成空气更加干燥,湿度太低容易让人觉得口干舌燥、鼻咽不适、燥热不安,所以,应该使用加湿设备,调节好室内湿度,并经常用湿拖把擦地,以缓解干燥。没有加湿器时,可以在暖气旁放一盆水,以提高空气湿度。室内烧煤炉的尤其要注意安全,加强空气流通,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危及母婴人身安全。

对于南方的妈妈来说,冬季坐月子可不好过,要严格遵守保暖的原则,棉衣裤、帽子、能包住后脚跟的棉拖鞋都是必需的装备,尤其在哺乳、洗浴时要小心不要着凉。在天气太过寒冷,尤其是雨雪交加、阴冷入骨时,必须增加取暖设备,如暖风空调、电暖气、暖风机等,不但可以提高温度,也能降低湿度,但这些设备不宜对着产妇及婴儿直吹。如果想使用电热毯,应注意安全性。使用电器取暖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所以,母婴都不要与这些设备离得太近,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冬季坐月子时,可以减少洗浴次数,也不宜过早洗浴,以免身体太过虚弱引起不适。浴室一定要保暖密封,最好有浴霸等取暖设备,否则不宜洗浴。不方便洗浴时可以分部位擦洗,以保证身体清洁。

冬季本来就适合滋补,所以,此时产妇在饮食中加强滋补非常恰当,可以多吃一些肉类食物。饮食宜温热,以起到补益气血、益肾暖身的作用。冬季可选择羊肉、鸡肉、牛肉、猪肾、鲤鱼、虾、桂圆、鸡蛋、山药等食物,搭配生姜、米酒、麻油、红糖、醪糟等调味,还可多吃用紫米、核桃、栗子等煮的粥,可起到御寒暖身、畅通血脉、补肾强身的作用。

冬季日照时间短,阳光多有不足,产妇应抓紧时间多晒太阳,否则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使骨骼健康及乳汁质量受影响。

冬季也要注意室内的开窗通风,坐月子的房间常常会奶味、尿味混杂,应保证每天开窗2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要因为怕风、怕冷,室内就总是拉上厚窗帘。白天要尽量让阳光照进来,否则长期昏暗的环境对产妇的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有不良影响。

日照与生物钟

很多妈妈觉得白天母子都要睡觉,所以一直挂着窗帘,造成室内昏暗,这样对婴儿也有不利影响。因为婴儿出生后,完全没有建立正常的生物钟,他要感受外界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这种光线改变的刺激才能把宝宝的生物钟与外界调节到一致。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处于黑白颠倒的状态,应反思一下你是否没有给他感知外界和自我调整的机会。 QdGEaN/9Sr1bdfIayw1rxOAEEra3v49TL3wxcQYoIC5J4fMyqhcEcVbm7NKgQh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