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说茶那些往事儿

神农尝百草

相传在远古时代,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以采摘野果、捕食野兽为生,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误食毒果而生病甚至死亡。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痛苦,决定品尝百草,以身试毒。

神农的画像

神农是远古时代最具智慧的首领,他从来不喝生水,即使在野外尝百草阶段,神农也会架起锅,把生水煮熟了再喝。一日,神农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水还没烧开就晕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在一阵淡雅的清香中苏醒,听到“咕嘟咕嘟”水沸腾的声音,就艰难地挺起身,准备舀水喝,却发现锅里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里面还飘着几片绿色的叶子,更神奇的是,那沁人的清香就是从锅里飘来的。

神农用碗舀了点汤水送入口中后,只觉得这汤水清香中略带苦涩,咽下去后,似乎比开水更解渴,就又喝了几碗。几个小时后,神农身上的毒居然解了。神农非常高兴,就将这种汤水取名为“荼”,即开白花的植物,作为部落的“圣药”。

以茶代酒

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王孙皓嗜酒如命,经常大宴群臣。当时,吴国有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很小,此人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因韦曜地位相当特殊,故孙皓对其格外照顾,知他不胜酒力,就暗中赐给他茶来代酒,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干杯,这样就不至于因醉酒而失态。

“以茶代酒”,说明在三国时期茶就已成为一种饮品。这个典故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颂,并称得上是一个大方之举、一件文雅之事。

茶叶的三泡说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自幼受闽南功夫茶的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乾隆和十八棵御茶树

清朝风流天子乾隆曾六下江南,四次来到杭州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摘,并品茶赋诗。

有一次,乾隆皇帝正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游玩,突然有太监来报,说是太后生病了,请皇帝速速回京。乾隆皇帝闻讯以后,火速回京。其实太后也没什么大病,只是因为思儿心切才导致上火,双眼红肿,胃里不适,一看到皇帝回来了,心里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

乾隆皇帝用带回的龙井茶给太后泡了一杯喝,只见那茶汤清绿,茶香扑鼻,太后喝后,心情大为舒畅,肝火也消了,红肿也退了,胃不胀了,连说“皇儿的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病好了,十分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这就是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

茶圣陆羽的人生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这首《不羡歌》是千古绝唱,他不羡富贵,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西江水。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陆羽的一生,就像大自然中的一片茶,性洁、纯粹、高雅。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灯红酒绿,在他眼里,都是过眼云烟。这位茶圣的人生经历充满着坎坷……

陆羽3岁时就遭遗弃,被好心的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留抚养,其间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陆羽十几岁后逃出了清规戒律繁杂的寺院,做了一名“优伶”。由于他长得丑,说话又结结巴巴,只能做一个丑角和编剧,因而形成他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很赏识他,亲自赠书并资助,送他上了天门山学堂,拜在名师邹野名下,那年陆羽14岁。在天门山学堂这段时间里,他采茶山野,品泉煮茗,考察了山南道、剑南道的一些茶区。

从天门山学堂毕业归来,陆羽远离县城,结庐于环境安静的东岗岭,其间,他外出考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评水评茶知识与经验。

中年时期的陆羽结庐于湖州苕溪之滨,开始了隐居生活,闭门著出《茶经》。《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陆羽因此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zJO/bafUE8qV6FOENliugTR8GNp5hQ2eC4HzuW8phTpG0RfYKrUa4IAcLmAx7/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