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爱德华·默罗∶

二战中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语调开播:“你好,这里是伦敦……”

“他(默罗)是一颗流星,我们将很久很久沐浴他的光芒……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优秀的记者。”——埃里克·塞瓦赖德(默罗的同事、朋友、著名记者)

“默罗以他对真理坚韧不拔的追求,对英语的爱好和美国遗产的钟爱,仍然是正直的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学教授)

“他(默罗)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者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汉子!’”——罗拔·肯尼迪(美国国会参议员)

爱德华·默罗简介

爱德华·默罗(Edward · R · Murrow , 1908 — 1965 ),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广播电视记者和主持人,被称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广播和电视新闻业“开山宗师”。默罗曾长期供职于著名的 CBS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因现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一举成名。他的职业操守、献身精神、无畏品格,为后人竖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说默罗是广播和电视新闻业“开山宗师”,因为他独创了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广播形式;这些形式的创新,不仅真正发挥了广播的优势,而且使广播在美国成为合法、严肃、传播面极广的新闻媒介,改变了过去人们一直把广播只当作消遣娱乐工具的看法。在战事新闻报道中,默罗成为新媒体与新形式最佳实践者,他创办的现场广播(直播战争)《这里是伦敦》与电视报道《现在请看》,被誉为美国广播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高峰。甚至可以说,后世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词,以及现代传播学上的“新闻联播”、“现场直播”等方式,都是从默罗开始的。

1940 年 8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战场炮火犹酣,《这里是伦敦》开始现场第一次直播——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语调开场播音:“你好,这里是伦敦……”就是这些现场播报,奠定了默罗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杰出广播电视主持人和杰出战地记者的地位。

1942 年,默罗因为他的无穷魅力,他的战事广播报道的巨大名望,还短暂地做过帕米拉·丘吉尔·哈里曼( 1920-1997 年)这个 20 世纪最著名的交际花、丘吉尔首相的儿媳妇的第二个情人。

默罗的人生后期,以反抗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而闻名。好莱坞著名影片《晚安,好运》(乔治·克鲁尼导演)就是再现了50 年代默罗与极端反共主义者麦卡锡参议员的坚决斗争。

然而,对于中国广大公众而言,默罗的知名度远不及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拉里·金、 ABC (美国广播公司)的彼得·詹宁斯、 NBC (全国广播公司)的汤姆·布罗考等人,也比不上他在 CBS 的后继者沃尔特·克朗凯特和丹·拉瑟。默罗的时代似乎已离我们远去了。当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的影响波及人类地球每个角落时,他却永远离开了其终生热爱的新闻事业。 1965 年,正当 57 岁盛年,默罗却死于肺癌。

但是,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世界新闻史来说,默罗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对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意义,如同孔子之于儒家学说、老子之于道家学说一样重要。默罗以他的行动成就了新闻事业的辉煌,为后世新闻记者树立了典范。同时,他的传奇人生也为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参考。他的CBS 同事、朋友、著名记者埃里克·塞瓦赖德曾这样评价说,“他(默罗)是一颗流星,我们将很久很久沐浴他的光芒……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优秀的记者。”美国新闻学教授埃默里父子在其合著教科书《报业与美国》中写道:“默罗以他对真理坚韧不拔的追求,对英语的爱好和美国遗产的钟爱,仍然是正直的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良心。”美国国会参议员罗拔·肯尼迪也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对白表示其敬意:“他(默罗)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者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汉子!’”

默罗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接受严格教育的他,养成了沉稳老练、不苟言笑的独特个性。他的现场报道奠定了美国新闻电视时代第一黄金时期的基本格调———庄重、沉静,声情并茂而定位简洁,客观真实。他对新闻报道的热情、客观、正义,为美国新闻界留下了一份良心与价值观念的遗产;而他也由此成了美国新闻史中第一代“英雄人物”。

为纪念他,美国新闻界还创办了一项“爱德华·默罗奖”;美国塔夫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还成立了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至今在纽约CBS 总部大堂里,还挂有一副写着“他竖立了无与伦比的典范”的牌匾,这个典范就是被称为美国“媒体良心守护神”的默罗。有人则称默罗是“美国人民的斗士”。

好莱坞影片《晚安,好运》就是以默罗为主角,反映他的不凡一生与卓越贡献。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爱德华· R ·默罗和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诞生》( Bob Edwards【美】著,周培勤译),生动诠释了这位一代名记的传奇人生。该书作者 Bob Edwards 也是美国广播界明星,曾获皮葆迪大奖,其专业眼光和传神描写使该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对于了解默罗和他那个时代,这是一本很有启发又非常精练的传记。

默罗的二战前线及时广播

默罗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开创了媒介的新纪元,促成了广播和电视从娱乐媒介到新闻媒介的转变。

1920 年 11 月美国匹兹堡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标志广播时代来临; 1936 年 11 月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电视也步入人们视野。但是,广播和电视从诞生起,在相当长时间内,仅仅是作为娱乐媒体而存在着。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大都是肥皂剧、滑稽戏、歌舞剧之类的东西。广播媒介娱乐化极端,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档名叫“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广播剧;这则于 1938 年万盛节播出的娱乐节目引起了成千上万人恐慌,大约有 100 多万听众惊惶失措,致使整个美国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

另外,当时所谓新闻广播只是播报新闻提要,广播员在结束时总会提一句:“详情请参阅你们的地方报纸。”此时新闻广播只是报纸传媒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人们普遍认为广播保存性差,声音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不如报纸那样容易保存与收藏;选择性小,听众听广播只能按顺序,比较被动,不像读报那样能自由选择;清晰度也比较低,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字形,同音字词容易混淆产生歧义,不如报刊文字清晰明白。相反,广播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及时性、表达内容的传真性、收听对象的广泛性、收听节目的方便性,并没有被绝大多数新闻机构与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时至1937 年,广播在新闻界仍没什么地位可言。所以,无论是 NBC 还是 CBS ,从欧洲发回的广播大多还是娱乐性节目。

默罗应该是最早意识到在娱乐功能之外广播和电视还能传递新闻信息的少数人之一。他也是最早清楚认识到新闻广播的种种优点与重要用途。从1937 年起,他开始致力于通过广播,向美国国内听众传播欧洲大陆发生的战前新闻。

其实,1937 年时 CBS 欧洲站站长职位最初是空缺的。这个所谓“站长”实际上只是“接待站站长”,在“西线无战事”的当时仅仅做点商务工作──专事安排欧洲国家官员到 CBS 发言说话。说到底,这职位同新闻事业并无甚关联。本来这份闲差很可能属于另一位名叫弗雷德·威利斯的年轻人,此人不但风度潇洒且擅长社交,虽然是美国人却十足一副英国绅士派头。但威利斯本人并不愿远渡大西洋,只想留在美国总部发展。于是默罗主动申请到了这个职务。也就是这个从未在新闻采访部门待过的“菜鸟”、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外行,此后影响却超越了大西洋两岸,一时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深得美国民众人心。真是“时势造英雄”啊!当德国人进入奥地利后,默罗一夜之间变成了名记,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后来人们都说,要是在和平年代,默罗是无法成为默罗的。

记得最初时,被CBS 派往英国负责欧洲站、后担任该公司新闻部主任的默罗,在向伦敦记者协会递交入会申请时,居然遭到了拒绝。因该协成员主要是由报纸、通讯社记者组成;默罗是广播记者,甚至没有资格参加记者界举办的会议。但他没有气馁,欧洲局势已日趋紧张,他已感受到战争的强烈气氛,他要关注动态,参与报道,大显身手。

默罗的准备,首先是从广播记者选择上开始的。他物色了一个播音员威廉·夏伊勒,这是一名资深记者,为人精明能干,新闻写作生动鲜明,新闻嗅觉敏锐准确。但纽约CBS 总部否定了他的提名,理由是其声音并不理想,他那平淡的美国中西部口音不适合播音。默罗通过越洋电话与总部争论,他说这是在招聘记者而不是播音员,我们是需要一位伟大的记者还是仅仅一个漂亮的声音?最后总部接受了他的意见,默罗不仅留下了夏伊勒,还在法国巴黎录用了埃德加·安塞尔·莫勒、弗兰克·格维塞、皮埃尔·赫斯、埃里克·赛瓦赖德等人。默罗的眼力是惊人的,他所看重的人都成了第一流记者。夏伊勒就是后来杰出的《第三帝国兴亡史》作者。在二战期间,他组建的新闻报道班子是一支最优秀的战事报道记者队伍,他们身上多少印有默罗的影子:热爱广播新闻、博学多才、有极强新闻敏感、头脑敏锐、思想深刻。

1937 年,希特勒对外扩张的气焰已愈发嚣张;但沉迷于和平主义美梦的英国和法国却采取绥靖政策。绝大多数人不相信世界大战会再次爆发,英国人更是迷信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屏障,不相信希特勒会袭击英伦三岛。但默罗却凭着他敏锐的嗅觉,始终把目光盯着德国,密切关注着局势进展。

1938 年春,德国向奥地利发出战争叫嚣,准备吞并奥地利。 3 月 11 日,机警的夏伊勒用事先编好的暗语给默罗打电话:“客队已超过球门线。”这意味着德军已跨过奥地利边界。没有任何犹豫,默罗当即要求夏伊勒飞回 CBS 广播大楼,并于当天晚上就维也纳事件作了第一次报道。

其后,默罗又决定亲自赶到维也纳观察事态发展。他先到波兰华沙,却找不到去维也纳的班机,便设法用1000 美元租下一架小飞机,先飞柏林,再转机去维也纳。 3 月 12 日,在希特勒进入维也纳前一天,默罗发出了他的战事新闻开篇报道,向英国与美国听众直播德军进军维也纳实况:“我是爱德华·默罗,此刻正从维也纳报道。现在是凌晨 2 点 30 分……年轻的纳粹冲锋队员乘车在街道上闲荡着。他们乘着军用卡车、各种型号装甲车,唱着歌,不时向人群扔桔子皮。所有重要大楼都设有武装警察。整个城市有一种注定要发生某种事情的迹象……”

3 月 15 日,希特勒在维也纳发表讲话,声称到奥地利是“我的新使命”。他警告说:“任何人都不能干涉这一使命的执行。”这番声明宣告了奥地利的沦陷。

默罗的报道是大战前的信号。从维也纳开始,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欧洲各国,在巴黎、罗马、柏林、伦敦、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张罗人马,分别租用短波发射机,把信号直接发送到CBS 总部。每天,默罗的报道班子从各国首都一起发出报道,谈他们的所见所闻。这些广播首开三地联合战争报道先河,从欧洲四面八方越过重洋,把一件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息带到一个个美国家庭。

默罗的举动促成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广播节目——“刻不容缓的新闻节目”及“新闻综述”。至此,以他为首的报道班子首创的CBS “新闻联播”在二战前夜诞生了。这种独特的广播方式,带动了战时新闻广播,对其后的战事新闻报道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人曾对默罗在二战期间的广播报道与海湾战争中的电视报道作过对比:“主要的不同之处(除了默罗出色的口才)似乎是:在那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广播报道中,人的声音起主宰作用,人们可以听出,它盖过了那剧烈的爆炸声;但是在直播的海湾战争电视节目中,事件本身的起伏不定支配着任何声音,与其说人们是看新闻报道不如说是看新闻报道过程。”

1938 年的慕尼黑事件,使默罗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把目光投注到捷克斯洛伐克。9 月 12 日下午, NBC 与 CBS 在纽伦堡广播了希特勒在纳粹党代会上的闭幕词。 4 小时后,默罗在伦敦发表预测性报道:英国政府将同意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来防止战争。事实不幸被他言中。《慕尼黑协定》签定后,几乎所有英国人都向“凯旋”的张伯伦首相欢呼他带回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默罗报道了英国的庆祝实况,但他本人却大声反对这个协议。他断定,英国人一厢情愿的和平并不会就此存在,只是希特勒取得了现代外交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在慕尼黑事件期间,默罗一人广播了35 次,同时还在欧洲 18 个地点安排了 116 次广播。在纽约 CBS 总部,第九播音室负责安排节目的老播音员卡顿伯恩每当电话发生故障或语音不清时,就会大声呼唤默罗回话,于是全欧洲上空都连续不断传递着同样的声音:“叫爱德华·默罗、爱德华·默罗……”

慕尼黑危机期间,默罗的广播新闻报道班子在3 个方面胜过报纸:比它快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快一两天;覆盖面更广,在美国的乡村与小镇上,地方小报很少刊登的国际新闻也被当地居民知晓;他们报道的新闻未经任何编辑插手,都是现场直播。他们用实践表明:广播不再是一个娱乐消遣工具,而是一个严肃而日益成熟的新闻媒介。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闪击波兰。两天后,与波兰有同盟关系的英国、法国不得不对德宣战。 9 月 3 日上午 11 点 15 分,英国首相张伯伦在 BBC (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广播讲话。紧接着默罗在地下广播室发出一篇报道:“英国首相宣布:英德之间存在战争状态。”与英国一样,默罗开始走向战争最前沿。

战争期间,默罗令人不可思议地创造着广播新闻的一大奇迹。当时,无论柏林还是伦敦,都实施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新闻广播必须经审查后才能播出,以防止泄密。但是默罗巧妙利用检查官们无法检查混杂的声音与音调来发表倾向与看法;在播音中又不时讲一些稿件之外的东西来传播信息。这样,建立在伦敦与柏林间“圆桌会议”——新闻综述始终得以畅通无阻进行下去,将交战双方的战况源源不断传向保持中立的美国。

1940 年 5 月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默罗一直在英吉利海峡地区采访。白天他和英国空军呆在一起,晚上开车回伦敦广播。置身于战争第一现场的默罗,开始筹划用一种新方式来报道战争。

默罗的二战前线现场广播

1940 年伦敦轰炸期间,默罗制作的现场新闻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给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看他的播音:“我现在感觉探照灯似乎就在头顶扫视。你将马上听到更近一点的两声爆炸。听!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声……”使人终生难忘。

8 月 24 日星期六, 3000 万美国家庭坐在起居室内收音机旁,收听默罗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接着,默罗以一种慎重、准确而有节奏的声音道:“你们此刻听到的噪声是空袭警报发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探照灯突然亮了,一道强烈的灯光正在我上空划过。人们在静静向前走。我现在正在一个防空洞门口,我得把电缆线挪动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们腾出进入防空洞的通道。”在现场音响与现场情景的生动纪实中,默罗传达给那些看不见战场的人们一个基本事实:在欧洲大陆发生了那么多难以置信的事件,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闪电战”,比利时、荷兰、法国相继沦陷;此刻又轮到英国,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正在英伦三岛上空肆虐,不列颠人正在孤军奋战。

在不列颠战役中,默罗的主要广播报道是在午夜后进行,即与德国空军空袭同步进行。通常情况下,他在前往演播室路上就开始广播。这期间他好几次在街上被炸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击倒,有一次一个大弹片甚至就落在他几秒钟前的位置上。

默罗最不愿意的事是进防空洞,除非是去那儿采集新闻。他自己解释说:“一旦进了防空洞,你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他说:“我有一种农民的头脑,我写不出没有看见的东西。”他认为这样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在做一个战事记者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当空袭最猛烈时,默罗要求站在BBC 广播大楼顶上做现场报道。因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丘吉尔首相受到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感染,出面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无论美国还是英国,都听到了默罗在最危险的地方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

以生命为支撑,默罗将现场播报的技巧与方法发挥到极至。现场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边观察边叙述,将现场解说、现场效果音响融为一体。而他也便成了西方40 年代解释性广播新闻报道最出色的代表。他知道这样的广播本身就是一场战斗。就这样,默罗夜复一夜走上 BBC 广播大楼顶上,把世界名胜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的劫后灾情报道出去。有时他甚至跪在下水道中,伸出话筒,让美国听众也能听到扑向那些古老街道的爆炸声。人们能从他的话筒中听到他周围的房屋在爆炸声中纷纷倒塌。

BBC 广播公司大楼被炸了 3 次, CBS 设在伦敦的办公室也被炸了 3 次。可是,他那每晚出现的权威的声音,依然不断把最新战况,把英国人生存现状,带给美国家庭,使他们身临其境。轰炸再猛烈,他也总是用平静沉郁的声音报道其见闻,从不借机渲染以哗众取宠。广播结束时,他总是用伦敦最近习惯语向听众道别:“再见——祝你幸运。”

难能可贵的是,默罗在战事新闻报道中,从不对英国苦难袖手旁观。正是通过他的声音,当时处于中立的美国政府与人民认识到欧洲正发生一场灾难;也正是通过他的声音,美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欧洲和美国虽一洋之隔,但命运已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对处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人民无动于衷,则欧洲的今日就是美洲的明天。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请求国会批准美国对日宣战。 3 天后,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默罗看到美国青年应征入伍,也想入伍出征。但华盛顿方面告诉他,作为广播记者他在起着重要作用。未能入伍的默罗没有放弃战士身份。盟军转入反攻后,他离开伦敦,随盟军到德国上空报道轰炸德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一次行动中,与他同行的 4 个记者有 2 个死于炮火中。默罗没有后退,他继续参加飞行报道,总共参加了 25 次空袭战斗。

1944 年 6 月 6 日清晨,默罗在伦敦宣读了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布的大规模反攻命令,期待已久的欧洲第二战场终于开辟。此后,在默罗不断的组织与协调中,广播新闻史上又一桩伟大新闻事件,再次吸引着千百万听众注意力。在诺曼底登陆过程中,从欧洲大陆传到伦敦的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多达 29 次,默罗又把这些报道传回纽约总部,让听众不时听到最新战况,听到总统讲话,听到来自纽约、华盛顿与伦敦的评论。无线电里充满了战时新闻。在这次大规模报道中,默罗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新闻组织报道才华。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战败投降。此时有 55 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比战前的 1939 年增长了一倍。

此年,默罗出任伦敦记者协会会长。当初拒绝他参加这个协会的新闻界,以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

1946 年,默罗担任 CBS 公司的副总经理与公共事务部经理。

默罗的二战之后电视传播等成就

1948 年美国两党代表大会期间,默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迥异于广播的全新媒介,他在寻找新突破。

1950 年,默罗以电视记者身份前往远东,采访报道朝鲜战争。他对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是:美国不应卷入,应撤出朝鲜。基于这一观点,他发出的报道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被 CBS 枪毙。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大挑战。但是,如同二战前奔赴英国一样,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新媒介上一显身手。

1951 年 11 月 18 日,默罗迎来了他战事报道的第二个高峰。他创办的电视报道《现在请看》正式播出。节目所采取的视听结合、以连续运动变化的屏幕形象来传达事实的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真实感。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电视时代开始的标志。这同时说明,默罗也非常重视广播电视在服务社会和公众方面的功能。

在此之前(1950 年),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合作创办了《现在请听》,此时他又和唐·休伊特合作创办了《现在请看》。这两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坚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资讯的理念,开创了深度报道先河。他身体力行,领导着这些节目使之成为美国广电新闻深度报道典范。而由《现在请听》到《现在请看》,其实就是对广播节目家用属性的继承和扩大。

经过默罗不懈努力,《现在请看》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轰动的节目。默罗的实践再次表明:战事新闻传播是媒介革命的助产士;只有那些敢于并善于利用新媒介的人,才可能摘取战事新闻王冠上的明珠。更重要的是,默罗同时也给美国新闻界留下了一份良心与价值观念遗产,那就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

50 年代初,默罗还创办了《面对面》人物专访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采访了 500 多位社会各界名流和政界要人,包括 1956 年对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专访。默罗在《面对面》节目中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以交谈为主的同时还穿插画面展示名流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及个人爱好。直到今天,他的专访节目仍然是美国新闻院校教学例证材料。一般认为,默罗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推动者,他开创了一种轻松的人物采访风格,并将轻松风格同高超采访技巧结合起来。

默罗为电视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名气和成功的节目,还有巨大的受众群,也就意味着大数量的广告预算和电视的进一步普及。据《广播年鉴》统计,1950 年时仅有 13 %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到 1955 年这个数字增长为 68 %。昔日广播网巨头已成为不断壮大的横跨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关行业的传播巨人。 1953 年美国 ABC 、 CBS 、 NBC 三大电视网迅速崛起,开始进入“三国演义”时期。

20 世纪 50 年代冷战时期,美国推广其“麦卡锡主义”,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默罗利用媒介的力量,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初出茅庐的威斯康辛州参议员麦卡锡,自称已掌握政府内部共党奸细的大批资料,利用美国民众的恐惧,发动了一场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迫害运动。而默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却秉着报道真相和伸张正义原则,不愿向强权低头,决心挺身对抗他们,力图戳穿其谎言。这最终消灭了该派的坏作风,改变了当时政治和电视新闻的面貌,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默罗对他主持的新闻节目赋予很高品味。他很少为投入产出而斤斤计较,他要做的仅仅是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新闻。最终他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被迫结束了在CBS 近 30 年新闻生涯。

1961 年默罗就任美国新闻总署署长一职。有感于商业广播电视公司过度商业化,为满足公众需要,他又促成了 PBS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诞生与运营。

默罗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默罗巨大成绩的取得,首先源于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940 年,他为捕捉到德军进攻英国的有价值新闻,冒着德国飞机轰炸的危险,开着敞篷车穿行于伦敦大街小巷; 1943 年,他为亲眼目睹英军对德国的轰炸,秘密搭乘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深入德国腹地达 25 次之多。他那身临其境的空袭现场报道,给听众带来巨大冲击力,也为他赢得皮葆迪新闻大奖。

默罗引人注目的还有他无私的人性关怀。二战爆发前的30 年代初,默罗在进入 CBS 工作前,曾就职于“救助危难外国学者紧急委员会”。为使这些生命受到威胁的外国学者能顺利进入美国,他成功地使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及其他一些机构为该委员会提供资助。在默罗努力下,先后有 100 余名欧洲一流学者逃出纳粹魔掌;这其中就有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奠基人之一肯特·卢因、法兰克福学派健将马尔库塞等人。

1941 年,遭遇轰炸的伦敦一片狼藉。这一年整个冬季默罗夫妇都在各地演讲,并把收入所得都捐给一个名叫“英国战争救济”的慈善机构。 1945 年对德战争胜利后,默罗到德国集中营采访时,把身上所有钱都送给那些刚从集中营出来的急需帮助的人们。

可以说,默罗从参加工作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面临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面对粗暴和野蛮无知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勇气、对柔弱群体的关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尊重。

一个是非凡的勇气和创造力(默罗敢于站在二战最前线的炮火硝烟中,无畏牺牲,用平静的口气,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战争现场的直播,从此战地记者几乎成了评价记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个是正义与公允(默罗的声音鼓舞了千千万万被黑暗势力笼罩下的民众,他给了他们战胜邪恶的勇气和信心),“炼”成了这位一代名记。

默罗还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和优秀领导者。担任CBS 欧洲负责人期间,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记者,如夏伊勒、莫勒、格维塞、赫斯、塞瓦赖德、布雷肯里奇、格兰丁、霍特莱特、亚历山大·堪德瑞克、乔治·泊克……战后,他们中一部分人回到美国,成了耀眼的广播电视明星。当然,他也在参与二战报道时发现了同样是在进行战时报道的美联社记者克朗凯特,并邀请后者加盟 CBS 。可惜后者当时拒绝了其请,直到 9 年后才正式加盟 CBS 。

不过,默罗在为人处世上也稍有不足。为进入新闻界工作,他曾伪造过个人简历;为泄私愤,他与多年老友夏伊勒故意相互诋毁,恶意伤害对方(他认为夏伊勒不该在新闻中加上自己评论);由于克朗凯特当年没接受自己邀请,他怀恨在心,在克朗凯特进入CBS 后,他对人家非常不友善,等等。但瑕不掩瑜,相对其伟大成就与优秀品质言,这不过是些小缺点而已。 Hn931aGVFg3WgDhAa+kdtmXOk4BSgOyWFOLQ75l8m3d2A1t4LN+IfAuxfeV6qZ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