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CHAPTER
02

两汉三国时期(11篇)

“高后女主”的是非功过——高祖刘邦与吕雉

“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刘邦(前247或256—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即汉高祖,字季,秦末沛县(今江苏省境内)人。继秦始皇之后再次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吕后,即吕雉(前241年—前18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史称吕后、吕太后,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秦末名士吕文之女;刘邦之妻与皇后,汉惠帝、汉少帝时的太后与实际掌权者。后人称其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孝庄文与慈禧太后)的第一个(也是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古代最狠毒的“十大”毒妇之一、古代十大“红颜祸水”之一等。

早年吕雉之父吕文为避仇,率家迁居沛县,偶尔在一次宴会上碰到刘邦;据说精于相人之术的吕老头,很欣赏他非凡的气度,认为他有大富大贵之貌(当时刘邦还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仅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派出所长,官衔根本不入流),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自然,这吕家闺女长得也一定不是太差。两人婚后,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了吕雉一人身上。早年的刘邦可说甚为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于沼泽地区。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雉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他。

其时,吕雉先后生子刘盈及女鲁元公主,且后来接连成为沛公夫人、汉王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过上舒适的日子。不久楚汉战争爆发,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充军,做了两年人质。面对项羽以自己至今的生命相要挟,刘邦居然无动于衷,当时吕雉一定是心寒得很。但脸厚心黑、精明下作、善于笼络人才的刘邦,竟也因此越战越强。前203年秋项羽被迫与刘邦讲和,吕雉被释归汉,留守关中。可见,那时的吕雉还是非常贤惠而英勇的,为了刘邦可谓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次年刘邦彻底消灭项羽,称帝建汉,吕雉被立为皇后,刘盈为太子(这也是因为吕后好不容易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请动了高人“商山四皓”教化之)。

吕后为人有谋略,“刚毅阴狠,不甘雌伏”。在刘邦前期楚汉之战、争夺天下当中,与后来汉室已立、翦除异姓诸侯王过程当中,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汉初,吕后协助刘邦,并与相国萧何密谋,杀韩信陈烯、、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局面。前195年刘邦薨亡,刘盈立为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傀儡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忧郁而崩,立刘恭为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童口犯忌,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弘为帝。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

吕后当政期间,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之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曾问其身后安排。她问萧何之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即著名的“萧规曹随”);曹参之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但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天下者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仍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遗嘱来进行人事安排,相继重用萧、曹、王、陈、周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都认定无为而治,从民之欲,少有劳民。在吕后统治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后世的“文景之治”繁荣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刘邦刚死之际,匈奴冒顿单于趁机下书羞辱吕后,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也就是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人都不快乐,干脆我们结合吧。”吕后采纳季布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求得一时的两国安宁。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嗣后代,怕刘高祖子孙欺凌吕氏,故无视刘邦之“白马盟”,大封外戚诸吕如其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擅权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亲信,一时吕家权倾朝廷,炙手可热。而这也为两汉长期的外戚专权埋下了伏笔,可谓有利有弊。

吕后虽有谋略而性残忍,嫉妒心很强。刘邦死后,她将其宠姬戚夫人所生的聪慧可爱之子赵王如意活活毒死;并在幽禁美貌多姿、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后,又令砍断其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让她辗转哀号,名曰“人彘(猪也)”,实在惨不忍睹。汉惠帝撞见之后,惊吓成病,卧床不起。对其他刘氏诸王,她亦狠毒地加以剪除、残害。为巩固权利,吕后甚至逼刘盈娶姐姐之女为皇后,外甥女嫁舅舅,成为一桩政治婚姻的惨剧。她还残暴剿杀开国大功臣韩信(让萧何将他骗入未央宫,将其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时“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也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等的人头之上,使群臣慑服,从中取得实际政权。连刘邦对此也只得“且喜且哀之”(详见《史记》)。就是高祖本人,也有大半原因死在结发妻子之手;因吕后说服正在病中的他亲征淮南王黥布反叛,虽很快就平定之,但自己也不幸身中流矢,伤口溃烂,才拖三个月便驾崩了。

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岁,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遭周勃、陈平、王陵等诛平之,拥立薄姬之子代王刘桓为帝,即汉文帝。由此吕后的女皇梦彻底破灭,结束了汉初诡谲、惊险的政局。

吕后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还是应以她在当时为其人民所作出的重要成绩为定论。所以仅从这一方面而言,对她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她的功毕竟大于过,是大于非。过去的论者多持儒家正统思想,其实是偏颇的。不管是女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她)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好,有利于历史发展,就应得到承认。武则天是如此,吕后也是如此。连堪称历代信史经典的《史记》和《汉书》都十足赞许她(见文首所引句)。

刘邦立雉为后是对还是错?应该还是对的,而且很对。

刘邦对吕雉有没有感情?应该还是有的,而且很有。

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与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军著名领袖,一代英雄,气魄非凡,却也有致命弱点。项羽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累世为楚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起义后,他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杀会稽郡守,起兵响应,时有精兵八千人。次年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仍号怀王。后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境内)败死。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章邯攻赵,令王离、涉间等围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摄于秦军声势,逗留于安阳(今河南境内)四十六天不进。他奉劝不得,杀宋义,自为假上将军,率军渡漳水,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秦军,杀秦将苏角,生擒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旋即又迫降章邯所部20万人,被推为诸侯上将军。此后,他继刘邦入关进咸阳,杀秦降王子婴,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之江南。又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之战中,前期曾屡次击败刘邦。后却因刘邦巩固了关中后方,并会合韩信、彭越等名将,兵势日盛。最后,他惨败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

关于西楚霸王项羽与其宠妃虞姬“霸王别姬”的远古传说,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这个悲壮、凄美之极的爱情传奇,甚至被说成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古代的铁达尼号。后世同名的文艺作品非常多,什么京剧、话剧、国画、古曲、电视剧,张爱玲、李碧华的小说,陈凯歌的电影等。

项羽与虞姬的悲剧爱情故事,历史上也许果有其人其事,只不过后世文人还是做了很多夸张与加工。楚汉争霸后期,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与爱妻虞姬生死离别,感人肺腑。也许,一些道学家对此常常是“红颜祸水”之说(有人甚至联想到西施去吴国当间谍,认为虞姬也是刘邦使美人计、派其到项羽身边的奸细,笔者个人觉得此说很牵强);的确,虞姬既给了项羽爱情与欢乐,但最终又弄得他丢了江山、自杀而亡,是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玩物丧志”、“声色犬马”的副作用吧。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谈他们的美好爱情和悲剧结局。其实,项羽兵败战输、丢了江山,主要原因我看还是他自己,本事有限啦,过于单纯啦,而敌人刘邦又过于狡猾、精明、阴险、恶毒且笼络了大量人才啦;以及项羽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武断、自负、轻信、暴躁等啦。

最早记录该事件的,是在司马迁那部文史兼优之旷古巨著《史记》的《项羽本纪》中。整个文字非常简洁,却很传神:“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句数行(见文首所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而在后来之《秦汉春秋》中则记载,“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位绝代佳人,就这样消失在兵荒马乱中……

虞姬是秦末虞地(今江苏吴县)人,史称“有美色,善剑舞”。前209年,项羽在江南助项梁杀会稽郡守,于吴中起义。自古美女配英雄。虞姬一朝遇上项羽,即爱慕其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其出征。后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其更是形影不离,日夜云雨。前202年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姬则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

当时暮色很快笼罩了帐篷,昏黄的灯光摇曳在案几,项羽与虞姬并饮数觥,灯红酒绿,眉黛鬟青。平时对此情景,彼此不知何等惬意,偏这夜心中有无限悲苦,越饮越愁,越愁越倦,顿时睡眼模糊。虞姬请项羽安卧榻中,休养精神。她坐守榻旁,心中忐忑甚觉不宁。耳近又听得凄风飒飒、觱栗呜呜,忽而似车驰马骤、忽而似鬼哭狼嚎。当这一切沉寂下来时,隐约传来一片歌音递响进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高时低时长时短。作为感性动物的虞姬,心理非常敏感,此时禁不住悲从心来,泪水止不住滑落。

虞姬这么多年随项羽南征北战,她不觉得苦,反而分享着他的胜利和英雄气概,从他看她时那无限柔情的眼光里得到回味与满足。项羽在历次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光荣经历,也深深赢得了虞姬的爱慕,项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项羽这些胜利的取得,又怎能没有她的一分爱情力量?然而,项羽在称霸天下时却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一个男人的厌倦,也许只有他最心爱的女人才会深深体会。虞姬不知如何化解他的这种厌倦,其实她自己也没有方向感。项羽爱她是真的,但未必真正了解她内心所想。其实她又何尝理解项羽呢?

虞姬不想拖累夫君,歌罢即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灵璧县东南有虞姬墓,左右刻有后世文士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有后人写道,虞姬这“一个平时水晶玻璃一样柔弱的小人儿,在关键时显现了她的英雄气慨,这一瞬间代表了她从女孩走到了女人,从一个不知稼穑的歌舞姬转变成一个为国为家用心的女中豪杰。如果是吕雉,肯定半夜偷偷卷起衣物,有多远走多远”。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唱词道:“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何日里方免得兵戈扰乱?消却了众百姓困苦颠连……”这就是真实的虞姬:死亡算什么,面对死亡我可以笑着跳舞给你看;死亡算什么,面对死亡我不愿独生、不愿后死;死亡算什么,我可以先死给你看,死给我的英雄、我的情人看。

虞姬自刎后,项羽很伤心,但第二天还是突围而出;仓皇败走,内心凄苦,又迷路又遭人骗,最后被汉将追到乌江,抹脖子死了。尽管项羽是个有种种缺点的人,但他最闪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为有情,虞姬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有船亦不渡。后人又写道:“毕竟霸王有霸气,死都死得那么帅!如果是刘邦,过江就过江,活着就活着,占地一亩算一亩,谁怕谁呀。”

宋词词牌《虞美人》,据说就是得名于虞姬。清朝诗人何浦《虞美人》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虞姬)。”他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坚贞,至死跟随在项羽身边。西楚霸王得此一女,可谓不幸中之万幸。

才子佳人,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年),西汉著名作家、音乐家,辞赋大师与代表人物。小名犬子,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因仰慕以完璧归赵、将相和衷而大名鼎鼎的战国时赵人蔺相如,而于年长时改为此名。少时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小官。景帝不好辞赋,他怀才不遇,无奈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之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艳美铺陈,极尽文采。

梁孝王死后,年少孤贫的司马相如弃印归蜀,路过临邛(今四川邛崃),结识大商人卓王孙的美丽的寡居之女卓文君(其实仍为未破瓜之处女,因她早年许配之皇孙无福,未待成婚便已匆匆辞世),此女善鼓琴、喜音乐、懂文学,慕相如大才,躲帘后羞答答偷听。相如亦甚为其美貌多才所倾倒,故以琴心挑之,一曲浓艳多情的《凤求凰》(其诗句见文首所引),使之怦然心动,毅然冲破封建礼教,并未告知父母,便星夜离家私奔相如,成为我国有史可据的第一个与别的男子私奔的寡妇、第一个勇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女性,双双同归成都,终于“交接为鸳鸯”。然相如家贫,日子艰辛,后与文君再返临邛。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他们开了一家酒铺为生。乃父卓王孙原本强烈阻挠其婚事,闻知后倒也无奈,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算是酒铺的投资参股吧。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如郭沫若就曾写有《卓文君》的话剧,《西厢记》中的张君瑞追求崔莺莺时也将相如当成了偶像,成都人甚至封司马老兄为“情圣”。

嗣后汉武帝即位,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之。司马又写更磅礴、华丽之《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官。其时司马另著有《哀二世赋》、《天子游猎赋》、《长门赋》等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大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和谐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晚年还作有《封禅文》。后被指控出使受贿,免职。过了一年,又召为郎官,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有消渴疾(即糖尿病),病免,卒。文君哀著诔文,流传于当世,翌年亦追随夫君于地下。

天府巴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数千年来,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学,涌现出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家,司马相如应该是其中最早的一位,被后人给予高度评价。而其妻卓文君又是另一位文艺才女,且是才貌双全之历史名女,与蔡文姬、班昭、李清照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才女,也当在中国古代十大名美女之列。书上形容其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在一些人心目中,司马相如是一个俊雅倜傥的风流才子。诚然,此君仪表堂堂,风度潇洒,多才多艺,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才士;他琴挑卓文君,赢得这位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但若仅仅将他视为“风流才子”,那就是皮相之见了。事实上,除了一表人才、满腹诗书之外,相如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堪称一代伟丈夫。他与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结合,固然是惊世骇俗之举;婚后生活拮据,夫妻二人大大方方开店卖酒,他让卓文君当垆叫卖(即今之坐台是也,而成为我国有史可据的第一个女店员、第一个坐台女士),自己则穿上酒保的衣服涤器(即洗碗是也)市中,旁若无人,依然开心,且夫妻俩相敬如宾、融融洽洽,也是一般儒生所做不到的。

更为难得的是,身为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却从未愿意把献赋当作向最高统治者献媚取宠的手段,从不与那些阿谀逢迎、鲜廉寡耻之徒为伍,不想作没有灵魂的御用文人;而是在有条件时就争取有所作为,难有作为时便努力保持自己节操,“故其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汉书·司马相如传》)所以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终其一生,担任的基本上是一些低级闲职。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但是文人也并非十全十美,司马相如同样难免遭美色之染。其后期渐趋显达,便意欲纳妾,甚至喜新厌旧,打算休妻(当然是名美女、名才女卓文君女士,但这时也已未免有些人老珠黄了)。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全诗为:“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情文并茂,慷慨决绝,确是不俗之作。不过后世考证家们断言,此诗只是民间作品。还有同样意思的所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诗作,传说也是系坚持爱情专一、反对一夫多妻的卓文君女士为劝夫而为,终使相如回心转意、和好如初,更显见乃后人杜撰。

“金屋藏娇”的悲喜剧——汉武帝与陈阿娇、卫子夫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

汉武帝(前156—前87年),中国历史上很长寿的皇帝之一(七十岁)、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五十四年),也是最伟大、最有为、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即刘彻,汉景帝之子,西汉第五代皇帝。初封胶东王。前140—前87年在位,登基时年仅十六岁。怀有“雄才大略”(班固《汉书·武帝纪赞》)的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懈努力,进一步使强盛的西汉王朝达到辉煌的顶点。强大的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首位。汉族亦因此得以正式确立。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伟大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毛泽东主席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言及“秦皇汉武”,也将此二人并列。

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大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文化思想统治。元朔二年(前127年)用主父偃策,颁行“推恩令”;实行“贤良策试”和察举制度,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设十三部刺史,以六条问事,加强皇权政务。统一货币,筦盐铁(控制其价),推行平准、均输制度;大规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开凿漕渠、六辅渠等;推广代田法,发展经济生产。建元二年(前139年)与元狩四年(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派唐蒙至夜郎,先后在西南设立七个郡。从元光二年(前133年)起,对匈奴发动三次反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率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控制河套地区;元狩二年(前121年)遣霍去病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出击,深入千余里,进兵至祁连山;两年后,又由卫青、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主力。并在边塞地区设置武威等四郡,移民屯田,巩固边防。

但是汉武帝的过错也并不小。由于他举行封禅,迷信神仙,多次巡游,广建宫室,奢侈糜费,挥霍无度;加上连年用兵,徭役繁重,广大农民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在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金屋藏娇”现在似乎成了贬义词,指男人另筑香巢,娶小纳妾包二奶,含有戏谑、调侃的成分;但在最初,却是有关汉武帝刘彻与他表妹(一说表姐)、后来又成了他妻子的陈阿娇的故事。这个故事分成两段,前面是喜剧,后面却成了悲剧。文首所引李白的那篇《妾薄命》,便比较具体、生动地介绍了这个故事。

陈阿娇是刘彻父亲汉景帝的姐姐、也就是刘彻姑妈馆陶公主(长公主刘嫖)的女儿,而她也就是刘彻的表妹。刘彻从小与阿娇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阿娇自然也是非常的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刘彻四岁那年就被封为胶东王。馆陶公主原想把阿娇许配给当时的太子、汉景帝宠妃栗姬的儿子刘荣,奈何愚蠢的刘荣竟然拒绝了;于是她便转向了王美人(刘彻之母)母子。一天,她抱着小刘彻说:“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这些宫女们你想要哪一个?”刘彻便答:“如果能娶到阿娇当老婆,我就满足了,我将造一座金屋让她住在里面。”小孩子一句无心的话,把在场的人都哄笑了。但大人们却是有心的。(故事详见《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大概汉景帝也觉得这段姻缘是上天注定的吧,便应允了。“金屋藏娇”的典故亦由此得名。

阿娇后来真的嫁给了刘彻,刘彻也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刘彻当太子时,阿娇是太子妃;刘彻成了汉武帝时,阿娇成了陈皇后。其实,除了阿娇的美丽可爱、刘彻喜欢她以外,他俩的结合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王美人借助长公主的权势和力量(当然,长公主自己也想攀龙附凤,希望她的女儿将来当皇后),才使汉景帝让刘彻作了太子、进而坐了帝位的。

最初刘彻还是对阿娇很好的,尽管并没给她造一座金屋。娇生惯养的阿娇,开始有刘彻的宠爱,倒也是相安无事。但到后来,掌握极权、且好色贪欲的男人刘彻身边的女人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有了既美丽又多心机的新欢卫子夫(据说是下等歌女出身,还是汉朝一代名将卫青的异父同母的姐姐;自然,卫青的腾达必系靠了她的推举)之后,阿娇逐渐被冷落。再加上她也是个无福之人,没能给刘彻生下一男半女来,则处境尤其凄凉。只可惜阿娇又为人骄傲、善妒,岂能善罢甘休?在最近上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阿娇显得过分的骄横无理,甚至与刘彻有类似于村野男女的厮打场面,从而导致两人更加感情不合。

其实,历史的真实情形也许还要复杂得多。据《汉书·外戚传上》记载,阿娇在卫子夫出现之后,曾多次寻死觅活,致使刘彻愤怒(“妒深情却疏”)。后来她又利令智昏,信用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用巫术来诅咒刘彻喜欢的后宫女子们,即“巫蛊之祸”的事件。事情败露后,楚服被处死,枭首于市,三千余人遭株连。刘彻无奈,对阿娇恩断情绝,宣布废去她的皇后称号,让她退居长门宫,“金屋”变成了“冷宫”(好在他还看在两人过去的感情份上,给她留了后路,并未一刀杀了她)。

后来,为了挽回刘彻的心,幽怨独居、长夜难眠的阿娇,拿出重金,请当朝大才子司马相如洋洋洒洒作下了一篇文采飞扬、情调哀惋、奴意殷切的《长门赋》。刘彻虽然欣赏这篇赋文,有过短暂的柔情感喟,却始终没有回头。(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有什么奇怪?一方面,也许刘彻对阿娇过去的所作所为已伤透心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阿娇早已年长色衰,哪里还能让“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美妇”的刘彻回心转意?此刻他正沉浸在卫子夫的甜情蜜意、香体暖怀里呢!再说他早已羽毛丰满,无须阿娇之母长公主襄助。于是阿娇只能成天以泪洗面,郁郁而终。但是,后来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同样也很悲惨。我想,其情形、原由,与阿娇必定是大同小异而已。刘彻虽然文治武功、彪炳千古,但他在儿女之情上,也不过是个普通的色欲男子。

金屋藏娇的故事虽美,却没有一个好结果。这倒是古往今来所有被金屋藏娇者们的灰色命运。我想,这大概也是金屋藏娇本身的宿命论吧。金屋藏娇固然是富贵和情爱的象征,却过于浪漫、不切实际,镜中月、雾中花,空中楼阁、水中浮萍罢了。文首所引李白的那首诗,便揭示了富贵和情感的复杂关系,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光靠色相悦人,而没有其他基础,岂得永久?可是,中国古代的女人,一向是从属于男人的,缺乏政治、经济、人身乃至人性的独立,你又能叫她们怎么办?

明妃出塞,匈奴大幸——汉元帝、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汉元帝(前75—前33年),即刘奭,中国西汉皇帝,汉宣帝之子,在位十六年。生于民间,八岁时被立为太子。多才艺,善史书,喜爱鼓琴瑟、吹洞箫。刘奭少而好儒,主张任用儒生。他认为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持刑太深。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卒,刘奭即位,次年改元初元。元帝温文尔雅,出入恭俭。他先后以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儒生为相。这些儒生不达事宜,喜欢颂古非今;且优柔寡断,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显则专擅朝政。元帝统治期间,为怀柔关东豪强,放弃了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益盛行,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为“盗贼”。至此盛大汉朝已略露衰势。

汉元帝为结束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以宫人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初元元年(前48年),汉在车师地区设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管理屯田和防务。建昭三年(前36年),汉打通西域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

应该说,汉元帝虽然有一定的功劳,但在历史上的表现并不是非常出色。只是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生在他统治的时代;而且,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这个中国古代两大最著名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典范之一(另一个就是唐朝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也是在他的主持与支持下完成的;而且,后人还过于夸张了他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并大肆宣扬和流传,因此得以名气不小。

呼韩邪单于(?—前31年),西汉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国匈奴的一位著名首领,被称为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某网友以幸运、睿智、勇敢三词概括他。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子。父死,未能立,逃至妻父乌禅幕处。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被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等拥立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同年发兵击败握衍朐鞮单于。五凤二年(前56年)秋,击败右地屠耆单于。五凤四年(前54年)夏,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引众南移近塞,遣子入汉,对汉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朝见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礼遇。数年后,鉴于郅支单于西迁,内患已消,力量渐强,乃率部重归漠北。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此后,汉与匈奴四十余年无战事。

王昭君(前52—前19年),名嫱,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大诗人屈原的同乡,与西施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容,汉元帝时期宫女,后嫁于呼韩邪单于为妻。后世为避晋王司马昭之讳,又称其“明妃”、“明君”。匈汉和亲,昭君出塞,对于缓解两国矛盾与冲突,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发展匈奴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王昭君也成了古代中国民族和睦的杰出代表。

王昭君打一出生,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建昭三年(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此年仲春,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以良家子选入掖庭”。空谷幽兰、小家碧玉的她,虽然貌若天人,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三次来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朝觐请求和亲,希对汉称臣,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自愿要求嫁于匈奴;此后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至塞外漠北为后,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后呼韩邪封其为“宁胡阏氏(意思是使国安宁的王后)”,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昭君与呼韩邪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前31年呼韩邪死后,昭君从大局出发,忍受极大委屈,根据匈奴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再嫁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呼韩邪长子),育有二女,长女须卜居次(“居次”即公主),次女当于居次。前20年复株累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次年昭君死后,葬于依大青山、傍黄河水的“青冢”(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已更名为昭君墓),并被匈奴人民奉为神仙。

在《后汉书》中曾提到这么一段:“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介绍了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的原因。据说她家经济寒窘,更自恃美冠群芳,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心中很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更在其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当元帝看到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等到后来真相大白,昭君绝色显露,元帝惊艳之下,又得马上将其拱手出让,能不痛心?只好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出送长安十余里,依依惜别,肝肠寸断,呼天不应。(《汉宫秋》中唱道:“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自然,祸首毛延寿之命亦无法保,被元帝当即砍了头。不久,元帝自己亦郁郁而死。

和亲是中国古代尤其汉唐时期,君王为搞好与周围少数民族关系而特设的一种外交政策。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可见,一方面昭君本人自有其出众的魅力(包括美貌与才干);另一方面,她作出的贡献的确非常大。据说昭君出塞后,劝呼韩邪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邪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长达近半个世纪。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元代诗人赵介认为她的功劳实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这真是“巾帼抵万夫”啊!

关于王昭君本人,关于昭君出塞,关于她的美色即“沉鱼落雁”,在悠悠两千余载历史中,流传下来许多典故与文艺佳作。如提到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是指她为汉朝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加强彼此友好关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后来甚至成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大象征、代名词。如“沉鱼落雁”的典故,传说昭君天生丽质,越年长就越散发出典雅柔美的气质;当她少女年代还在老家到小河边洗脸时,河里的鱼都惊羡于她的美貌而深沉水底,“沉鱼”便由此得名(至今昭君的湖北故里还有条小溪名为“香溪”,便是因她长年在此洗脸,使溪水有芬芳之气、香传千里而得名);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奏《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亦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落雁”便由此得名。

更不用说古往今来王昭君题材的大量文艺作品了。如文首所引的“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脍炙人口,为无数后人所能背诵。此外,庾信、白居易也写过两首《王昭君》的诗作,李白、李商隐也写过一首《王昭君》的诗作,王安石则写过《明妃曲》(“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宋朝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元朝剧作家马致远著有杂剧《汉宫秋》,现代作家曹禺著有话剧《王昭君》,著名学者翦伯赞写有长诗《游昭君墓》(其中有“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之句),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著有长篇小说《王昭君》,最近电视上还播映了连续剧《王昭君》。它们大多都是赞美昭君的美貌和多才、歌颂她主动和亲匈奴的刚毅气度和伟大事迹,描述汉元帝对她的热爱、与失去她的伤痛,她后来与单于的美满婚姻。

汉宫里的风流荒淫往事——汉成帝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

“妾观古时图画,圣帝贤王都有名臣在侧为陪,不闻妇女同游;传至夏、商、周三代末主,才让妻妾时时为伴。今陛下欲与妾同车,这不是很似三代末主吗?妾不敢奉命!”——班婕妤

汉成帝(前51-前7年),即刘骜,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之子,母为皇后王政君。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病逝,他继帝位(十八岁),在位二十七年。四十五岁时,因中风而殁于都城长安之未央官内,实为纵欲过度暴死。汉成帝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比较风流荒淫的一位,也是汉朝昏庸之主;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服春药而死的帝王。

汉成帝当上皇帝后不久,尊母亲王政君为太后,拜舅舅王凤(王政君之兄)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武帝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凡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在“三公”之上,且可专揽政权。河平二年(前27年),又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一日五侯”,显赫一时,炙手可热。五侯生活奢华,各有姬妾数十人,僮仆以千百计。王氏其余子弟亦皆任卿大夫、侍中等要职。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临终推荐其从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王音死后,由王商以大司马卫将军秉政。王商死后,由王根任大司马骠骑将军。终成帝一世,政权都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从而形成外戚专权。

汉成帝将朝廷政务交给外戚王氏家族,自己则不治朝政,整日沉迷在酒色之中,宠歌妓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分别立之为皇后、昭仪,奢侈浪费无度,生活荒淫昏庸,致使西汉王朝很快走向灭亡。在他死后,经哀、平两帝和孺子刘婴,不过十余年,刘氏江山就为外戚王莽所篡。

汉成帝曾为自己大规模营建陵墓。他征发成千上万贫苦百姓为其服役,连夜赶工,从很远的东山上取土,土石价格如同谷物一般,整个工程花费相当于秦始皇所建的骊山陵。老百姓竭尽财力、物力、人力,无数人被饿死。他们无以为生,只好举行起义。这说明那时的西汉朝廷已走上了末路,若不思革新、继续衰落,则亡日不远。

朝中王氏专权,政治黑暗,加上黄河泛滥,百姓流离死亡者以百万计,四方百姓起义,朝廷统治日益动摇。但汉成帝并不放在眼里,心中只想着赏花醉酒,纵情享乐。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对此深深不安。光禄大夫刘向曾上书直陈道:“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从上古至今,外戚专权尊贵,自来无此突出。”成帝看罢上书,深有感触。然而他并没有认真去想这些,还是在宫中淫乐。

开始汉成帝宠爱的是班婕妤。婕妤生性聪明伶俐,楚楚动人,但很懂世事。一天成帝在后庭游览,要婕妤和他一起坐在车子上。婕妤义正词严,断然推辞。(此句见文首所引。)听了婕妤的劝谏,成帝心里很不舒服,但表面只好同意,未与婕妤同车。

直臣的上疏、贤妃的劝谏,并未打动汉成帝的荒淫享乐之心。他仍然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纵情玩乐。他经常微服驾车外出,不是为访贤问苦,也不是为了解下情,而是去寻花问柳,花天酒地。

有一天汉成帝出宫嬉游,来到阳阿公主家。阳阿见皇帝兄弟驾到,盛宴款待,并让几名歌女一旁歌舞助兴。其中有位歌女,歌声娇脆、舞姿优美、身材袅娜、娇小可爱。成帝一见钟情,急不可待,马上在更衣室里大布云雨,随后又把她带回宫中,当即拜为婕妤。

这人就是古今有名的民间舞蹈家赵飞燕,名宜主,绝对的骨感美人,体态轻盈,据说可于常人之手掌上曼舞;而且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燕飞翩跹,“赵飞燕”之名亦由此而来。汉成帝专门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环肥燕瘦”的成语,就是拿她的苗条与杨贵妃的丰腴相比。不久成帝还废掉了许皇后(据说与赵飞燕诬告有关)、疏远了班婕妤(据说也是赵飞燕指责她有邪媚之道),并顶住后宫压力,册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与她一起登舟游乐,宠爱无比,“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给她优裕的物质待遇,“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

对于汉成帝的昏庸荒淫,朝臣不断讽劝。有一次,侍中班伯(班婕妤胞弟)曾因病请假,假满病愈,入宫进谒。当时成帝正与赵飞燕欢饮。班伯拜罢,两眼直盯着屏风上的一幅画。成帝叫他一起饮宴,都没有听到,仍专注画面。成帝以为屏风上有什么,一看,原来是商纣与妲己夜饮图。这对成帝已司空见惯了,不过他也明白了班伯的用意,故意问道:“此图何为示戒?”班伯这才说:“此图从反面教戒君上不要沉湎于酒色,古代诗书所言淫乱原因,无非因酒色惹祸哩!”成帝只好下令撤席,但未免怏怏不乐。

赵飞燕又向汉成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赵合德更加漂亮迷人、花容月貌,据说皮肤滑如凝脂,又性格活泼,与姐姐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美,也更能吸引成帝,被册封为昭仪。因为赵合德皮肤好、洗澡身上不沾水(“若三尺寒泉浸明玉”),于是野史上还留下了“成帝窥浴”的传说,“汉成帝爱看别人(当然得是美女了)洗澡”的怪癖也便让后人指责了两千多载。

汉成帝自此左拥右抱,尽情享乐,更不理朝政了,“三人行”的关系坚持了长达近十个春秋。赵氏姐妹利用美色、玩弄心术,将好淫的皇帝牢牢控制在了其“石榴裙”下。姐妹俩本来出身卑微,其父不过是宫府家奴,自己从小做歌舞伎;但“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便大富大贵起来。在古代,女人的美貌同男人的才学一样,“售与帝王家”似乎便是其最高的理想了。

又据野史记载,后来赵飞燕因为和成帝没有子嗣,渐遭冷落,便铤而走险与宫中侍卫私通。被戴了“绿帽子”的汉成帝后来终于发现,尤为厌恶;但好在有赵合德百般求情,并未一气之下当场宰了她。但也许主要还是喜新厌旧吧。此后成帝的爱更加转到了赵合德身上,甚至称赵合德是他的“温柔乡”。真是“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当一向身体健壮的汉成帝在仅四十五岁便暴亡时,内廷猜疑不已。以皇太后为首的高层对赵昭仪进行了调查,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怀疑赵昭仪与成帝的死有关。在这吵吵嚷嚷的闹剧中,最后赵昭仪被逼自杀。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成帝本人自取灭亡。一对老夫少妻,而他精力难盛,只得服用术士丹药助性,纵欲过度,透支了生命。但赵昭仪也有残忍之处,据说为了维持成帝的专宠,她竟把所有怀孕的妃子、宫女杀死。“复闻飞燕啄皇孙,皇孙不死燕啄折。”

汉成帝驾崩后,赵昭仪的姐姐赵皇后也早在妹妹自杀之前,先是被免了皇太后(她曾帮助成帝的侄儿刘欣即位而被尊为太后)之位,不久又被废为庶人。至此,这两位贵倾后宫、深受国君宠爱的姊妹花,在这连绵的政治风雨中终于零落成泥。而她俩与成帝的一段宫闱风流荒淫往事,亦早已划上了句号,仅仅留给后人耻笑和深思。

举案齐眉传佳话——梁鸿与孟光

“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

梁鸿(约25—104年),东汉初年的一位贤士文人,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他与妻子孟光“举案齐眉”、携行江湖、白头偕老的佳话,跟西汉的“张敞画眉”、文君相如“当垆卖酒”一样,都是由历史故事最终演化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夫妻情笃,相互敬爱。后人称赞好夫妻,也就比作“梁孟”。

梁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读书,勤于文墨,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高尚,极为清高,终于获得了进入“太学”继续深造的机会。那时候,“太学”是朝廷设立的高等学校,相当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太学生毕业以后一般都有做官的机会。但梁鸿不愿做官,不喜走动公卿,他情愿回到家乡去养猪(即“牧于上林苑”),靠自己的劳动换一口饭吃。

有一次梁鸿家的房屋失火,火势蔓延到了邻居的住宅。事后,梁鸿主动把自己家养的猪全都赔偿给了邻居。但是,邻居认为这仍然不够弥补自己的损失。于是梁鸿又答应给邻居干活,用自己的劳动继续赔偿他们的损失。这件事传开以后,乡亲们纷纷称赞梁鸿的品质。许多人家出于钦佩,均表示愿意把女儿许配给梁鸿,但梁鸿一一婉言谢绝了。

当地有一位名叫孟光的姑娘,长得又黑又丑又肥,粗壮得像个男人,双手能举起捣米的石臼。尽管如此,她却好几次拒绝了上门求亲的人,到三十岁了还未出阁。父母忧心如焚,再三催问她究竟想嫁给什么样的人。姑娘回答:“只有遇到像梁鸿那样品德高尚的人,我才出嫁。”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转告梁鸿。

这个消息便传到了梁鸿的耳朵里。他觉得这位姑娘真正理解自己,便立即向孟家求亲,孟光爽快地答应了。结婚那天,孟光因为能够嫁给心上人而无比兴奋,便换上了最漂亮的衣服,而且搽脂抹粉地打扮了一番。不料双双入得洞房以后,梁鸿一连七天都没和她说一句话。孟光心想,这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得罪了丈夫。于是,第八天清晨,她便跪在床前,诚恳地请求梁鸿指出自己的错误,以便改正。

梁鸿看到妻子的态度真诚,便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你知道,我不愿做官,而宁愿到深山里过隐修的生活,凭劳动挣饭吃,这是我最高的理想。我以为你理解我,才向你求婚的。可是,你现在穿绸着缎、涂脂抹粉的,这怎么能和我一起过隐居劳动的生活呢?”

孟光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她微微一笑,答道:“你以为我真的喜欢穿戴打扮吗?不。我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看一看你的态度。其实我早已准备好过隐居劳动的生活了。”说罢她打开衣箱,换上一套粗布衣服,又洗去了脸上的脂粉。

梁鸿看到妻子的行动,心里非常高兴。他称赞道:“这才真正是我的妻子啊!如此的贤妇,到哪里去找?你的名字叫孟光,我再送给你一个字,叫做德曜(y ào 耀)。名和字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表示希望你的道德品质像日月星辰一样闪闪发光。”

就这样,夫妇婚后第八天,孟光就脱去了新娘的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勤奋劳动,处处襄助夫君。

因为梁鸿看不惯官场争斗,不愿入仕,他们很快就来到了不远的灞陵深山(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里隐居,每天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唱妇和,非常恩爱,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

有一次,梁鸿出潼关经过京师洛阳,登上邙山,看到帝王宫室奢丽,想到百姓劳苦饥寒,不禁感慨万分,因作《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批评朝政。汉章帝知道后大为震怒,下令缉捕梁鸿。梁鸿只得隐姓埋名,带着孟光逃亡。他俩先到山东,又跨淮河、过长江,一路到了吴地(今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因仰慕故人泰伯之高风,就在其墓地铁山安顿下来,并依附当地名士皋伯通。

他们居于皋伯通廊下小屋内,为人佣工舂米,依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虽俭朴却也充实、愉悦。每次梁鸿收工回家吃饭时,孟光不敢仰视他,总是把托盘高高举在眉前,请丈夫用餐,即“举案齐眉”,以此表示敬意。(“案”就是托盘,搁饭菜的一种用具,类似矮脚的小案几。)显见柴米夫妻是何等的关爱有加,互相谦让、体谅、敬重。皋伯通见了很为惊讶,称许他们“非凡人也”。文首所引《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中的那段话,便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这段故事。

夫妇俩常倘徉于山水之间,赞山川之秀丽,抒心中之不平,忧百姓之疾苦。据说梁鸿闭户著书千余篇之多(今多散佚),还帮助无锡人民兴修水利,疏浚了惠山古溪,这便是无锡亦称“梁溪”的由来。人们为了感谢和怀念他们夫妻俩,后来将铁山改为“鸿山”,把他俩在鸿山铁槛寺的故居称为“鸿隐堂”,并高立两人塑像,至今犹存。

元人编有《举案齐眉》的杂剧。《儒林外史》第十回:“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举案齐眉。”明代吾丘瑞《运甓记·官诰荣封》:“重效鸯鸳戏,欢谐伉俪,唱随永娱,齐眉举案,偕老永随。”最著名的是《红楼梦》里宝钗和黛玉两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宝玉曾对黛玉说了句“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网上有个署名“书生论剑”的写了首《七绝》:“梁鸿宅畔尽芳菲,范蠡湖头满落晖。一寸柔肠愁别久,校书人远念加衣。”

绝世美女的畸形之爱——董卓、吕布与貂禅

“力斩乱臣凭吕布,舌诛逆贼是貂禅。”——北宋邵雍

董卓(130?—192年),东汉末年一代枭雄,字仲颖,临洮(今甘肃省境内)人,放大火焚烧东汉都城洛阳是他的主要罪状之一。但客观来说,董卓也并非一个罪大恶极、毫无是处之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最先发明的,他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后来曹操的名载史册之举,只是COPY了他。另外,他也很重视人才并礼贤下士,如启用早期并不出名的曹操,可曹操后来还恩将仇报要刺杀他;他又花大价收买人才吕布,希望能为自己所用,以成就一段霸业;对一心想谋害他的王允,也毫无戒备。当他死后,连蔡邕(著名才女蔡琰即蔡文姬之父)这样的一方名士亦为其嚎啕大哭,以报知遇之恩。

吕布(151?—198年),东汉末到三国时期的一员名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论武功在三国群雄间绝对坐头把交椅,“Number one ”,方天画戟是其杰出兵器,赤兔宝马是其神奇坐骑。可惜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后被董卓利诱杀了忠臣丁原,但自己也不得善终。

貂禅,东汉末年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原本姓任,小字红昌,一说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境内),一说出生在陕北的米脂(而她的情郎、一代英雄与帅哥吕布,则据说出生在附近的绥德;所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语便由陕北流传到了全国);汉灵帝时,年方15岁的她因美貌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禅冠(汉代侍从官员帽饰),从此更名为貂禅。

东汉末年,宫廷风云骤起,动荡不安。貂禅无奈出宫,被司徒(其职务相当于今之国务院副总理)王允看上,始命为歌伎,后收为义女。不久铁腕大臣董卓专权,貂禅见堂堂东汉刘氏王朝竟被他操纵在股掌之上了,很是怨愤;便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义父分担忧愁。这就是著名的“貂禅拜月”典故。

貂禅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当她在王家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情景正好为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义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羞愧地赶紧躲进云彩后面去了。因此,貂婵后来也就被人们称为有“闭月”之美了。

王允眼看董卓有篡夺王位之迹象,日夜愁肠百结、无计可出,突心思一转,设下连环计:他先把貂禅暗地许给英俊魁梧、武艺超群、勇猛无双、但不乏幼稚简单的一代少年英雄吕布,再明地又把她献给枭雄老将董卓。吕布英勇却年少,董卓则老奸而巨滑。为拉拢吕布,董卓又收他为螟蛉义子,不惜以重金和爱马相赠,并任命他为京畿长安之警备司令。此二人都是好色猎艳之徒。此后,美冠天下的貂禅,即以双重间谍身份周旋于他们之间,玩着天下一流的“无间道”,或送吕布以秋波,或报董卓以媚眼,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貂禅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施之后又一位著名的搞特务工作的女子;而且她干这行比西施还老到,是个职业间谍,因为她受过职业政治家王允长期、正规的训练。

吕布自董卓正式收貂禅入府为姬后,心怀不满。一日,他乘董卓已上朝后,入董府探视貂禅,并邀她在董府内凤仪亭相会。貂禅一见他,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令吕布更加愤怒。这时恰好董卓回府撞见,貂禅又哭诉吕布调戏她,故董卓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对吕布直刺。吕布只得飞身逃走,从此“父子”两人互相猜忌。于是王允乘机说服吕布,不久吕布终于为情所烧,意气冲冠,率众起义,铲除董贼,立下莫大功勋。之后,貂禅正式成为吕布一人之宠妾,他俩倒是有过一段郎情妾意、男欢女爱、干柴烈火、云来雨去的美好日子。这真是“骑马就要骑赤兔,嫁人就得嫁吕布”啊!

但好景不长。数年之后,在著名的白门楼事件中,吕布壮烈殒命,貂禅又成了单身女子。曹操欲效法王允重演“连环计”于刘关张桃园三兄弟,遂赐貂禅与关羽。貂禅这次却不再配合了,“引颈祈斩”,倒被关羽保护逃出,削发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派人抓捕貂禅,貂禅毅然扑剑身亡,最终一刻保持晚节,成了烈女。哎,“江山代有俊杰出,杀贼何必须女人?”

由于吕布、貂禅、董卓三人的关系,是建立在有特殊军事任务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们只能是一种三角畸形之爱。再说,当时貂禅正值豆蔻少女的十六岁年华,而董已是五十七岁的糟老头子,她怎么可能爱他?不过逢场作戏、同床异梦罢了。但是在董被吕消灭之后,貂禅与吕已不再有什么顾虑,一美女一英雄、一佳人一俊男,且都正当妙龄,又有老乡之谊,还是有过一段短暂但美好的真正的爱情生活的。

但网上有人说,貂禅一生至少有四个男人,除了吕布与董卓,还应有王允和关羽。其实,她对王允只有感激之情、报恩之意、父女之亲,绝不会有男女之爱。至于关云长,一则他是个大丈夫,更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对儿女情长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二则,貂禅在董、吕布次第死亡之后,既已完成了义父王允交给她的任务,一颗芳心又随着吕归去而心灰意冷,哪里会再同意曹操去第二次做间谍、施“美人计”、当“肉弹”呢?她不可能再爱上关老夫子的。

除了文首所引的这两句北宋时期士人邵雍的诗作外,元代无名氏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首次完整地叙述了貂禅的身世。而最接近今日说法的,仍数清朝罗贯中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今之京剧《凤仪亭》,则详细、生动地叙述了这段故事。

父子仨迷上同一女人——曹操、曹丕、曹植与甄氏

“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洛神赋》

曹操(155—220年),我国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境内)人。二十岁时举孝廉,官至丞相,进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曾任中常侍,受封费亭侯;父亲系养子,官至太尉。他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在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欲与名家媲美,武艺也十分高强。

曹操性多疑,残酷镇压过黄巾军起义,又错杀滥杀了一些人。但这些与他在促进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统一北方所起的作用相比,显然过小于功。《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他继承其官职和爵位,为丞相、魏王。此年冬他废掉汉献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自立为大魏皇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是魏国建立者,又是文学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颇有成就。他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现存诗歌四十首,形式多样。其中《燕歌行》二首是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很有贡献。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曹植(192—233年),三国时期杰出诗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曾为东阿王,后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书上说他任性,饮酒无节制,甚至违反法纪,大概是文人味太浓。看来只有曹植是纯粹的文人;而其父及兄却是半文人半政客)。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其猜忌和迫害(如《七步诗》的典故),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丕子曹睿即位,他曾几次上书希望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闷而死。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和才华的作家,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及大量辞赋、散文。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代表作有《白马篇》、《送应氏》等。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文辞丰瞻,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状物小赋的代表作。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甄氏182—222年),中山无极人,魏文帝曹丕皇后,史上著名的一代才女、美女。建安时代统治者兼大文豪、伟大的曹操父子三人都爱上了她,为她痴为她迷。文人嘛,难免多情、风流些;更何况他们又大权在握,有这个资本。曹氏父子文才武略,不只是建安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甄氏就以她的无比美丽与多情,同时照亮了他们三人的眼睛。蓬莱文章、建安风骨,如果没有了甄氏的丽质、文采、妩媚来相衬托,该减了多少风情啊!

甄氏出身名门,是汉太保甄邯(大儒孔光之婿)之后。父亲甄逸当过上蔡县令,甄氏才三岁他就去世了。甄氏从小就是个聪明而安静的孩子。《魏书》详载了她的许多美德,说她恪守妇德,孝敬长辈,和睦家庭,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且秀发如云,身材窈窕,腰如柳枝,丰乳翘臀,肌肤如雪,早已美名远扬。

建安中,中原诸侯大户袁绍为次子熙娶甄氏。然熙常年出为幽州刺史,甄氏一直留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婆婆刘氏的身边。以她自幼在大家庭中练就的一套做人的本领,可以想像,嫁入另一贵族世家后,她同样如鱼得水。然而她生活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并不太懂得怜香惜玉。郁闷独居中,她写了不少闺怨之作,功力绝不逊于建安七子的水平,成语“众口铄金”还是她的首创(句出其乐府诗《塘上行》)。

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邺,当时袁绍已死,守邺的袁绍幼子袁尚败走中山。这样,甄氏和袁氏家族一起,顿时做了曹家砧板上的鱼肉。随军入邺城的曹操长子曹丕仿佛从天而降,成了甄氏的拯救者和新的主人。曹丕见甄氏容貌清丽,便欲纳为夫人。那年甄氏二十二岁,新婚的娇羞还未褪去;曹丕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十七岁少年;曹植却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已;他们的父亲则正当盛年——四十九岁。

据说,最初是好色的父亲曹操对甄氏艳名早有所闻,攻打邺城就是想得到她,这才下令封闭绍府。后来见曹丕也有同好且抢了先,他尽管垂涎美色却亦无奈,(因当时曹丕不想节外生枝,便急切地径直对父亲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要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亲念儿虽成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只得忍住气愤,摆出老子的姿态,做个顺水人情,使人做媒,把她让给了爱子,却仍暗暗心痛不已。

《三国演义》中写道:“时操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丕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当时曹植还只是个孩子,尚不大懂得男欢女爱之类。但后来随着年龄增大,且与甄氏相处日久,两人又均是才貌俱佳、感情丰富,加之甄氏日渐被曹丕冷落,需要爱情滋润、安慰,于是他也便爱上了大自己十岁的甄氏——他的嫂子、他却常叫她姐姐。他在为乃父新立的铜雀台作赋中大显旷世之才,且具文人气质和高贵风骨,又长得如玉树临风、丰神俊朗,堪与潘安、宋玉媲美,也让甄氏倾心。

在这段日子里,两人无视年龄差异,倾心相恋,忘情于爱河。八斗大才曹子建的爱情使甄氏再次复活,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然而,曹丕的政治势力比曹植大得多,岂能让他横刀夺爱?曹植因爱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兄弟俩为了甄氏曾展开过一场争夺战,最后以曹丕得胜了之。曹丕把亲弟赶出皇宫,让其远离甄氏,切断思慕之情。曹丕想,如果不果断采取这个措施,也许有一天甄氏会真的投入曹植怀抱。与此同时,曹植还成了曹丕争夺皇位的牺牲品。

甄氏嫁于曹丕后,生子曹叡(即后来的魏明帝),生女东乡公主。220年曹丕称帝,甄氏夫贵妻荣,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了皇后(另一说法是,她拒绝为后)。可是她仍备受冷落。曹丕在成为皇帝之前尚对其宠爱有加;但到做了皇帝时,甄氏已年近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特别是在汉献帝将两个年轻美貌的女儿赐给他后,曹丕迅速疏远了甄氏。甄后从此失意,有不少怨言。

以前甄氏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也多有采纳,爱屋及乌嘛。后来甄氏见他贪图欢娱,荒芜国事,依然出面相劝:“你是皇上啊,天下那么多事需要你处理,可别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这样既会累坏身体,又会耽误社稷。”可曹丕对她的话置之不理。甄氏三天两头劝,曹丕本已看她不顺眼,现在更觉她烦。黄初年间,曹丕新纳宠妾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言,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222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一气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尽,年仅四十岁。

甄氏临死时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当皇后了。”

甄氏死后,曹丕将她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赐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泪如雨下,写就一篇《洛神赋》(初名《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作为甄氏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曹丕十分感动,想到甄氏的好,想到兄弟之情,想到自己的不是,不免良心发现,暗生内疚;但人已死去,愧之岂及?

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赋》,正是借神女之名,极言甄氏之绝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写的是静态美;文首引的那几句,写的则是动态美。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香港作家董千里的小说《玉镂金带枕》,就是写的三曹与甄氏的情感故事。

东吴姊妹花与铜雀台无缘——孙策与大乔、周瑜与小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孙策(175—200年),东汉名将孙坚长子、吴帝孙权之兄,后来之吴国的奠基者。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孙坚死,他依附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曹操曰:“狮儿难于争锋。”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四年袁术死,“小霸王”孙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袁术、刘勋兵两万余,吞并多郡,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绍相拒官渡,孙策密谋欲袭许昌,部署诸将以迎献帝。兵未发,遇刺死,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嘱弟孙权继承其事业,请周瑜等辅佐之。公元229年孙权建吴称帝,尊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三国志》说他“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或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绝对是一代豪杰、天下英雄且俊美男子。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吴国大将,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与二乔同乡。初时孙策之父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省境内)。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前来拜访。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此后推诚相待,结为好友,同打江山,先后助孙策、孙权兄弟建立吴国,创下赫赫功勋。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吴军与诸葛亮所领蜀军,一道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境内),史称赤壁之战,周瑜因此而扬名后世。建安十五年(210年)在率兵西征途中,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导致箭伤复发,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五岁。周瑜同样是一代英豪、少年美男。我们从文首所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便可感受到他当年的那般勃勃英姿,词中描绘的就是他娶小乔时的豪迈情怀、飞扬气度。且周瑜还精于音律,至今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

记得中学时,就学过我非常喜欢的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当然,还有我更喜欢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名作中,都提到了三国时候的两位大美人——大乔、小乔姐妹花。只可惜,如雷贯耳的皇皇大著《三国演义》中,却反而甚少有关于她俩的文字。也许,《三国演义》不是《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它更多的是一部关于男人的书。

大小二乔姐妹花,是东吴国老乔玄的一对娇娇女,史载无名,民间云一为朝容一为夕颜,原籍为皖南天柱山地区,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出美女,终有绝代双“娇”的诞生。据《三国志》记载,其父乔玄原在东汉朝廷为官,因为天下大乱、昏君无能,失去妻子的他便辞了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故乡庐江郡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隐居,不问世事。但德高望重,甚闻于乡闾。而两女更是美貌绝伦、国色天香,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名扬天下。东汉建安四年(199年),一代少将孙策在同窗好友周瑜扶持下(当时他俩均二十五岁,堪称少年英杰),率兵一举攻克皖城,喜得二乔(却也有些威逼的意思)。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纳了大乔,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娶了小乔。据《江表传》,乔公二女虽“流离”(即光彩焕发貌),得此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世人称之英雄美娥、郎才女貌,可谓天作之合,传为千古佳话。

而身处江北的曹操,闻讯后嫉妒不已。于是他在中原漳河畔(今河北境内)高筑铜雀台,决心夺此二佳人。从杜牧诗中所知,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便有揽二乔以娱暮年,还足平生之愿。(据说曹操曾有言:“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为激将周瑜说服孙权联蜀抗曹,而把曹操嘱曹植所作之《铜雀台赋》中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的“二桥”(即在铜雀台东南处修两座桥梁;或者即使就是“二乔”,难道就不能另指立两棵高大的树木?)故意误为“二乔”,即“曹贼”发大军南下攻打吴国、扫平江东,竟是想得到他的老婆和姨姊——而且是国主的嫂子、同样也是他的嫂子。你说他能不发怒?不过我想,诸葛亮纵然聪明绝顶、智慧满腹,周瑜也不至于如此头脑简单,轻易为他所“忽悠”。其实他也是想联蜀抗曹,一方面这对他们东吴政权有利;另一方面他也很不满“曹贼”的所作所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将错就错,下令了抗曹的决心。于是,“东风偏与周郎便”(一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联军用火攻曹,侥幸击败外侵,而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夙愿也就永远无法实现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二乔姐妹便始终在东吴守了寡,成了美丽而孤独的“未亡人”。

要知道,姐姐大乔才嫁给孙策一年多,丈夫就英年早逝,而她还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岁左右光景,如花似玉、青春年华,面对漫漫人生、悠悠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朝朝啼痕、夜夜孤衾”,日子能不寂寞、晚景能不悲哀?“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而且,就是在孙策娶她的那一年多里,到处征战、戎马倥偬,很少陪她赏风花雪月、渡巫山云雨、予温存爱抚,守活寡一般,能算是幸福吗?)所以当小乔来看她时,她哭着对妹妹说:“你真幸福啊,有丈夫天天陪着。你看看我,死了丈夫,这往后该怎么过啊?”小乔不知道说什么好,也只能泪眼相伴。尽管当时男女情爱婚约还不像两宋后受礼教压制,相对比较开放;可是她贵为前国主之妻、今国主之嫂,谁敢再娶?

妹妹小乔相对好一点,“周郎”总算与她过了十二年幸福生活(比当今的“七年之痒”还多了五年)。且周瑜风流倜傥、容貌俊秀,对妻子恩爱有加,两人琴瑟合谐、男欢女与,倒是美好得很。尽管周瑜也要经常出远门带兵打仗,毕竟两人厮守的日日夜夜也并不少。但好景不长,210年周瑜又去世了,小乔也是不到三十岁,正是性爱的成熟期,渴望男人的爱抚,却也像姐姐一样成了年轻漂亮的小寡妇,余日又该咋办?姐妹见面,同病相怜,泪花闪烁,不免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此,姐妹俩只好面对江南的春草碧色、秋水绿波,天天坐在一起,说些“孙郎”和“周郎”当年的故事,以打发苦楚的岁月……

我的设想,还不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周瑜得不到东风,曹操打败孙刘联军,侵占东吴,掠走二乔,锁在他的铜雀台上,为“老贼”独享。尽管曹操年纪是大一点(也不过五十出头),但他作为大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气势逼人,又兼有大文学家的内心丰富、精力充沛,中年男子的成熟稳重、善于调情,还是可以满足她们姐妹二人的,倒可以后续又一段佳话呀!看看人家甄氏夫人,先嫁袁熙、后嫁曹丕,又为曹操、曹植所爱,多好啊!亦似乎并没有谁说她不安分、不正经的。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使她俩是被迫无奈,那也比终老守寡强好多倍。“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请问这人道吗?

可以肯定,二乔姐妹不但晚景寂寞,而且一定活不得高寿。

丑妻助他成为一代“智圣”——诸葛亮与黄阿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刘备军师,助他实现三国鼎立,最终建立蜀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号人物。他足智多谋,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史称“智多星”,有人甚至称其为“智圣”(与“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医圣”张仲景、“酒圣”杜康齐名)。他明法、正身、治军、和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文首所引的杜甫名作《蜀相》,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他的忠公体国之心,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敬仰。

诸葛亮读书时,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古歌谣《梁父吟》。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符咒风俗、奇门遁甲,而且精通战术兵法、娴熟韬略计谋,运筹帷幄、多谋善断。他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十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并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知识。他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前后《出师表》被收入《古文观止》,传诵千秋;《隆中对》亦很著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今湖北境内;另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境内)山中隐居待时。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纵横捭阖、宏论滔滔,提出统一天下应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再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最后进兵中原、兴复汉室;此论也称“隆中对策”,并出山辅之。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原本漂泊不定的“皇叔”刘备,从此事业才出现了转机。诸葛亮毕生五十四年,以207年为界,刚好分为前后二十七年:此前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此后是他尽忠蜀汉、建功立业的行动阶段。

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除敌。诸葛亮以其大智大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为刘备获得立足之地,夺占荆州;继而攻战益州(今四川成都),击败曹军夺得汉中。214年诸葛亮被封军师将军。215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不久薨,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225年诸葛亮讨伐南蛮并将其平定。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尊王而不攘夷,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从227年起,诸葛亮驻军汉中,曾六次出祁山以北伐中原。228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为右将军。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境内),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

诸葛亮仪表非常出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三国演义》里描述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虽未必确实如此,却也说明其外表肯定不差。但相传他的夫人黄氏却相貌极丑,别号阿丑,却非常有才。据《襄阳记》记载,其父黄承彦系沔南名士,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终被此女才学所打动,表示同意,于是娶之。时人以此为笑,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再说黄阿丑。当年英俊潇洒、才干出众、名扬天下的卧龙君,舍无数莺莺燕燕不要,只一心要娶内秀的黄家丑女,必然有其非同一般的理由和考虑。据史料看,这位黄小姐精于天文地理,擅长琴棋书画,且通晓诗词歌赋,尤其工于木制;相传当年诸葛亮在破敌时用的木牛流马,就是黄夫人之杰作!而著名的八阵图,则是其父黄承彦亲传于他。诸葛亮也曾表示,他仰慕的是黄小姐的非凡才学,而不看重她的相貌丑陋与否。这样推来,与其说他是爱黄阿丑,不如说是需要利用黄氏的才能;而能把一个女人留在身边,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纳他为妻室了。于是也有人认为,与其说他娶了一个妻子,不如说他找了一个家庭教师,或者是私人秘书。然而诸葛亮一辈子就只娶了这一个女人,而且毕生忠贞于她,这也是实际情形,殊为难得,你不能说他们之间毫无感情。各人的审美与追求并不一样。

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本中,他总是手拿鹅毛扇,这代表着智慧和才干。对此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黄家千金小姐黄月英(又说叫黄硕,即阿丑)不仅笔下滔滔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其中还密密麻麻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师傅嘱咐她,将来名字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如意郎君。后来黄家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孔明,名字中即有明、亮二字。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了他。孔军师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看来,前文中提到的一代“智圣”的那些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其幕后英雄竟是这位“黄夫人”了。

黄夫人虽丑,却帮助丈夫成为了一代大军师与“智圣”,是他在事业发展和倥偬生活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远远胜过那些空有美貌、肚内无才的“绣花枕头”式俗艳女子。 4zPKLSitHU6gqzDc83M6E3v17E283M0/4AoELWNFvk4o/cbQi9MMq73jnoGaAA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