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CHAPTER
01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4篇)

昏君宠丽妃,玩命丢江山——夏桀与妹喜、商纣与妲己、周幽与褒姒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小雅》

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分别是先秦之前,夏朝、商朝、周朝三个朝代的最后一个君主。他们都是亡国之君,都是昏君,都是因宠爱漂亮的妃子,不理朝政,荒于国事,甚至昏庸暴戾、欺压百姓、朝刚大乱,最后既丢了江山,又掉了脑袋,爱情也没了,还弄得遗臭万年。后世对此有“红颜祸水”之说,即他们的毁灭完全是宠爱美妃的缘故,是女人坏了大事。其实这自然是那些封建道学家们的虚伪之见。他们这既是对女人的诬蔑,同时又过于抬举了这些宠妃们的本事。要不是昏君暴君们自己骨子里坏了,甘于堕落,光靠几个宠妃是不可能垮得如此之快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男人们身上,外因总要靠内因起作用。但是,要说与宠妃们毫无干系,她们完全是冤枉的,那也说不过去,至少说她们也算是一个帮凶。若说昏君是火药桶,那她们便是导火索了。

夏桀王的宠妃是妹喜。夏桀生卒年不详,夏发之子,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五十三年。国亡后,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境内)。

桀力大无穷,能空手拉直铁钩。他仗着这股蛮力,经常无端伤害百姓。他为政残暴,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他即位后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部落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他十分宠爱妹喜,对她言听计从,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玉床,供他俩荒淫无耻地享乐。妹喜听烦了音乐,想听撕裂布帛的声音,桀便向民众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宫里,令人撕帛来博得妹喜的笑声。

桀十分讲究饮食,一心想吃山珍海味,常吃的有西北出产的蔬菜、东海捕捞的大鱼,并且要用南方出产的生姜和北方出产的海盐作为调味作料。为供应他一个人饭菜,需要成百上千的人种菜、运输、捕鱼、烹调。桀又特别喜欢喝酒,是个十足的酒鬼。他喝酒还有个毛病,就是要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将厨师杀掉。桀酒醉以后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耍,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杀头。这一切负担都落在了老百姓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桀即位后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首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他。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他体谅百姓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与妹喜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肆意淫乱,极尽欢娱,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他多管闲事。终古知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

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姓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妙,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而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局面。”桀听了怒骂关龙逄,最后还下令将他杀死。

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他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带上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这时桀还不悔悟,反而狠狠地说:“真后悔啊,当时没把汤杀死在夏台监狱里!”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已又不会劳动,最后只得活活饿死。商汤便给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

商纣王的宠妃是妲己。商纣是商代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帝乙之子,也叫“帝辛”。他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他还是筷子的发明者呢!他虽才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今河南省境内),纣军败,自焚于鹿台。纣王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

妲己传说姓苏,不过有关其来源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她父亲乃是诸候苏护;有人认为她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根据正史记载,妲己是苏部落诸侯苏护之女,乃一美若天仙、能歌善舞之蛇蝎美人,在商纣王征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为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妲己残酷不仁,喜爱听人痛苦的惨叫声,为此纣王滥用酷刑,创出炮烙、锤击、蛇咬等可怖酷刑。大臣比干在纣王面前谏曰:“不脩先生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她随即怂恿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九侯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后来武兵来讨,纣王于鹿台自焚而死,她亦被以祸国妖女之罪处死。

妲己在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亦被描述为一美艳无比的女子。不过她本性善良仁慈,后在入宫途中被九尾狐狸精害死,并附于其身,方有后期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恶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妲己曾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她怂恿纣王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曾在情挑周文王之子周伯邑未遂后,下令将他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让周文王吃下;还尝设计让大将黄飞虎妻子贾氏被纣王逼奸,使对方羞愤自尽而亡,其残酷个性由此可见一斑。她的结局也是在商朝灭亡后被周军所杀。

但后人也有为妲己翻案的,认为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灭掉商朝,是基于政治发展与私人仇恨所产生的态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力经营东南,重心已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乘机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国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使人苟同的。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妃嫔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己是亡国祸水,未免太高估了她。

周幽王的宠妃是褒姒。周幽王,姬姓,名宫涅,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史书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周朝八百年江山在中国历代是最漫长的,可惜传到他时气数已然式微。他为政严酷,曾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后宠爱褒姒,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缯、犬戎等进攻,他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后人说他:“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骗人最终惹祸患,无人救助苦自担。”

周幽王为人性暴寡恩,喜怒无常、狎昵群小,整日饮酒食肉,刚一即位就让他所宠信的近臣到民间广征美女供其泄欲,从不过问国家大事。尹球、虢石父、祭公三个奸佞小人谗邪欺君,幽王拜尹为大夫、虢为上卿、祭为司徒,三人皆谗佞阿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唯王所欲,逢迎不暇。一次三川守臣表称三川地震,幽王笑说:“山川地震是常事,何必动表告诉寡人?”伯阳父对赵叔带说:“以前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现在周如夏商末季啊!”赵叔带骇然问;“何以见之?”伯阳父说:“源塞必然川竭、川竭必然山崩,山崩是预兆,周室天下不出二十年当亡!”

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他投入监狱。褒家的人千方百计想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漂亮姑娘,教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名叫褒姒。

褒姒当时年方十四岁,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仪容娇媚,举止柔美,流盼之际,光艳照人。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天性忧郁,自从进宫以后,整天紧蹙眉黛,闷闷不乐,没笑过一次。周幽王送给她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如果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马屁精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个主意。周王朝为防备西部少数民族部落犬戎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了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诸侯得到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声。大伙儿都愣了,他们知道上了当,便憋着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真的笑了。周幽王见娘娘笑了,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博褒姒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为王后、褒之子为太子。原王后之父是申国诸侯,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于是就联合犬戎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周幽王连忙下令点起骊山烽火。烽火台上,白天浓烟滚滚,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所以这次谁也不再理会它了。犬戎兵一到,把周幽王、虢石父、褒姒的儿子伯服全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此后不知下落。

按照文首所引《小雅》之见(“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仿佛周朝的灭亡,完全是褒姒迷惑幽王所致。这女人不但蒙冤地下,甚至被写进文献里蒙羞青史。褒姒为什么不笑?后人往往只知这不笑的表现,却从不问不笑的原因。其实这与一个女人的品质无关。咱想一想就会明白,她嫁给幽王时,对方已是有一个成年儿子的老头,她怎么笑得出来?

三个男人与一个美女——勾践、夫差、范蠡与西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且第一(另三位是王昭君、貂禅与杨贵妃),原名施夷光,又名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诸暨(今浙江境内)人;原本系一山野浣纱女,丽质天成,冰清玉洁,相貌倾国倾城,后人便将美女都代称为西子。连风景奇绝的杭州西湖,据说也是因她的名字命名。(请见文首所引的大文豪苏东坡诗句。)一个山野浣纱女,竟担起了复国的重任,最终不辱使命,为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和越国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事迹见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绝书》、《吴地记》等。明朝梁辰鱼著有传奇《浣纱记》,即以西施故事为题材。

范蠡、勾践(前497—前465年在位)、夫差(前495—前473年在位)是与西施先后有重要关系的三个男子,都因着她而结局判若云泥。

范蠡是越国大夫,最初是西施的发现者、情郎,把她推荐给自己的老板越王勾践,作为“美人计”去献给吴王夫差;后来范蠡帮助勾践打败夫差,救出西施,与西施终成眷属,又成了西施最终的丈夫,并在西施的辅佐下成为富商,人财两得,潇洒走江湖,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越王勾践也是西施的老板,培训并安排西施去给自己做特务工作。他心里其实也是爱西施的。像西施这样天姿国色的美人,是男人的谁会不爱?但他是国王,是要干大事业的,儿女情长在他心目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况且他已是有一堆老婆的,只能以大局为重,强忍色欲,拿西施去为自己利益作牺牲。最终他打败了吴国,当上了霸主,国王宝座坐得很风光。他的政治道路是成功了,但毕竟爱情让位于功名,忽略美女,无趣得很。

吴王夫差是西施的另一个男人,或者他可能也是最爱西施的一个,为她尽可能地作出奉献,以满足她的快乐。只不过他爱得很迷狂也很糊涂,竟然不理朝政国事,忘记社稷百姓;最后被越国打败,丢了江山、美人又丢了脑袋,还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不过,原本是被逼着作为“美人计”间谍而嫁给他、并不爱他的西施,在与他朝夕相处多年、日夜云雨欢娱之后,见他对自己一往情深,要啥给啥,却也真正爱上了他。九泉之下不断懊悔的他,总会有些欣慰吧。

西施小时,她父亲以在家乡苎萝山上砍柴为生。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村子,西施家住西村,因为村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意思是西村姓施的女孩子。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她很小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平时经常在溪边浣纱。她怎么也不会料到,日后自己会成为“美人计”的主角,被派去吴国执行任务。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位女性地下工作者。她受职业革命家勾践的派遣,以献身的方式成功打入吴王夫差的核心机构。她的任务比较单一,就是消磨夫差的革命意志,使他在不该腐败的时候腐败、不该玩女人的时候玩女人。至于在敌占区传递情报、搞破坏、搞运动之类,和她无关。她的工作不涉及任何机密,所以也没有任何危险。她不过是以美女的身份陪夫差上床、说话、玩耍而已。西施当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称雄,吴国和越国开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乞降。夫差不听大夫伍子胥“杀掉勾践,以绝后患”的劝告,却采纳被越王买通的权臣主张,允许越国投降,把勾践夫妇和越国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苏虎丘,为其养马。勾践君臣含垢忍辱,装得非常恭顺。夫差以为他们已真心臣服,三年后就把他们放回了越国。

勾践安全回越后,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逐渐强盛起来,一心要打败吴国。但是,当时越国军事实力远不敌吴国。勾践在训练军队、发展农业的同时,对夫差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计”。“美人计”的实际导演是越国大夫范蠡。范蠡曾随勾践到吴国做人质三年,深知吴王夫差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好色。针对其弱点,范蠡便策划实施了“美人计”。

范蠡按照勾践的要求,在民间寻觅美女。担任这个重要历史任务的美女,不仅要美丽过人,而且要胆量、机智过人,更须忠于祖国。经过千挑万选,他选定了西施、郑旦。当时范蠡和西施一见面,她的美貌与纯真便打动了他,而对方心里也对这位年少英雄、气度不凡的将军一见倾心。范蠡向她说明了选美的原委。西施被他的那份爱国热情所感染了,表示愿意担当此重任。

勾践亲自接见了她,并让人教习歌舞、化妆、礼仪,讲解历史、时局、权谋。勾践还亲自给西施面授机宜。勾践把神圣的政治任务交给她,并交待了三件大事:让夫差沉溺酒色之中,荒其国政;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其国力;离间夫差和伍子胥,铲除忠臣。过了三年,西施顺利拿到了“公关专业毕业证”,于是范蠡将她送往吴国,两个相爱的人终于有机会在一起了。

一路上,两人备尝了爱的滋味,也有了爱的结晶。由于难分难舍,范蠡有意拖延,送亲竟送了一年多。等他们走到嘉兴县南一百里时,西施生的儿子已能牙牙学语了。从感情上来说,范蠡是对不住西施的,他是为事业牺牲了爱情,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充当了越国复仇的工具。但为了国家利益,为了自己爱人,西施愿做出牺牲。范蠡和她约定,吴国灭亡后,自己定要娶她为妻,白头偕老。

好色成性的夫差见了西施,果然十分欢喜。伍子胥认为这是“美人计”,苦心劝谏。夫差却充耳不闻,立刻将西施纳入后宫。西施聪明伶俐,颇具爱国主义情怀,时刻牢记自己来到吴国的政治使命。她用尽浑身解数,让夫差宠爱她并听信她的话。

夫差命人为她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建造馆娃宫,在馆娃宫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吴王井、琴台,还有采香径、锦帆径、打猎用的长洲苑等。还修了响屐廊,就是在地上凿一个大坑,把一口大缸放进坑里,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再铺平;夫差让西施穿着屐在上面走,清脆有声,所以叫响屐廊。

到了春天,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径、玩花池游玩;到了夏天,他俩便在太湖洞庭山南湾避暑,享受自然“空调”,南湾有十多里长,两面环山,吴王将此处取名为“消暑湾”,并令人在附近凿了个方圆八丈的白石池子,引来清泉让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为“香水溪”;秋天两人一起攀登灵岩山,看灵石,赏秋叶;到冬天下雪时,两人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个嫔妃拉车寻梅,全然不顾她们汗流浃背,每次都要尽兴后方才返回。如此挖空心思地玩乐,可见夫差此时心思早已不在朝政社稷上,而全在西施身上。

夫差对西施越来越喜爱,西施则时刻想着怎样让他高兴,怎样让他把更多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让他成为无道之君,荒废国事。庆幸的是,她有一个得力助手伯韶。伯韶是吴国太宰,深得夫差宠信,为人奸诈贪婪。越国利用他这一弱点,经常给他送些金银珠宝,有时也给他送美女。因而他对越国也是死心塌地,与西施两个一道帮越国说话。

夫差自从得了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苏台,一年四季享乐游玩,彻底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劝谏的,都被他或训斥或驱逐或罢官,于是大家渐渐就不敢说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见夫差如此无道,就在姑苏台下大胆进谏劝阻,但夫差还是不理。伍子胥觉得夫差如此势必取祸,劝谏又不听,于是称病不再上朝。

当时,越国在勾践、范蠡等人的治理整顿下,国力日益增强,军队也已训练有素。夫差感到威胁,想要征伐越国,被西施、伯韶巧言阻挠。后来齐国与吴国关系恶化,夫差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不宜远征齐国。但伯韶力主攻打齐国,并保证出师必捷。

一向与伍子胥有矛盾的伯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乘机挑拨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矛盾。结果夫差将伍子胥赐死,提拔他任相国,还要给越国增加封地。正如后人所说:“吴之亡,应由昏君夫差、奸佞伯韶负责。”前482年夏初,越国伐吴,大获全胜。

西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她感觉已为国尽忠,但夫差对她百般疼爱确实出自真心,在与他相处的日子里西施越来越感觉到了他的好,到完成任务时她发觉自己已真正爱上了夫差,而战争又让她失去了夫差;而再回到范蠡身边,她已不爱他,也无颜再见他,同时深感对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尽。一是范蠡找到了她,两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对神仙眷侣。在《吴地记》中,记述有关范蠡与西施在越国灭吴后破镜重圆、泛湖而去,以及其他有关其结局的不同说法(如说他们经商成富,即后人所说的陶朱公)。范蠡才是男人中的男人,为西施而灭吴,终成千古佳话。

一个名叫陈鲁民的今人,写了篇好玩的文章《如果西施活到今天,她能干啥》,说她(西施)“一无文凭,仅在范蠡办的美女培训班恶补了几天媚俗文化,学了一点皮毛;二无技术,虽会在家乡小溪里浣纱,但那种原始技术早已被淘汰,她还能干点儿啥?错!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她无文凭、无技术的弱点,没看到她美若天仙、倾城倾国的优势。可以肯定地说,在美女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西施同志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肯定是抢手人才,是‘猎头公司’的重点对象,到处都虚位以待”。

她一可以出任某地招商办主任。只要她出马应聘,这主任之职就非她莫属。且不说她还掌握着丰富的招商资源,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是其昔日情人、称霸一时的勾践是其老领导,吴国虽灭,但财富满地,正愁无处投资,凭施主任的感召力,随便一划拉就会有亿万资金到位,开辟招商引资新局面。

二可以干某企业公关部长。时下美女公关乃时代潮流,再艰难的谈判、再难签的合同,只要美女公关出马,就大有希望。美女越是美丽动人,就越有攻城略地的把握。君不见,多少谈判专家拜倒在石榴裙下,多少难缠客户瘫落在美女怀中。深圳某著名大企业招聘公关部长,条件第一是漂亮,第二是漂亮,第三还是漂亮,文凭、技术、地域均不限。这分明就是为西施设计的岗位,以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一旦出任公关部长,定能纵横捭阖,南北驰骋,斩将夺关,所向披靡。

三可以到大公司当办公室主任、阔老板秘书、形象代言人、酒店大堂经理、广告明星、电影演员、服装模特等,这都是美女一显身手的天地。当然,如果实在懒得再去打拼,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想一步到位,她还可以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嫁给显贵当夫人,那也是美女的传统归宿。最不济,她还可以当情妇、二奶、小蜜,这支队伍里也不乏美女的身影。

立丑女为后是他一生最大的英明——齐宣王与钟无盐

“倾慕大王美德,愿执箕帚,听从差遣!”——钟无盐

齐宣王(?—前301年),本名田辟疆,前320年继乃父齐威王之位,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历史时代是战国的中期,活动地点是在今山东一带。齐国系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内。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五十天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这个战国大国。后来据说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使当地人难以接受,只得被赶了回来。

据说齐宣王是战国时期最多稀奇古怪故事的国王,有人甚至说他是“无厘头之君”,即古之周星驰吧。他能打仗,说明他有一定的文治武功;他兴办稷下学宫,说明他重视文化、爱惜人才、思想开明;他与孟子等贤人高士多有交流,说明他虚怀若谷、知错能改、礼贤下士、脾气宽和,其中“安步当车”的典故也出自他这里。而他册立丑女钟无盐为王后,发挥其才干,为国作贡献,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英明。

齐宣王见到西方的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也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战国策·齐策》)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使之进入鼎盛。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卿十五岁就来到齐国,是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最为兴盛,这也是宣王最著称于世的贡献之一。他即使没有接受孟子的建议(对话时“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在亚圣要离开齐国时,仍派人去拘留人家,要给老先生一套小洋楼、一万钟小米(可养活二百三十余人),完全是古代“尊重知识,尊重专家”的优秀典范。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实际上它就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的重要场所,也是战国时期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但齐宣王也有很多明显的缺点,最著名的就是贬义性成语“滥竽充数”也与他有关。像南郭先生这样的“假冒伪劣”货色他都看不出,任其在宫里久混。看来是因为他喜欢听多人合吹竽(有点类似于今天喜欢听交响乐、大合唱),其实也说明他有些糊涂,被一帮小人、庸人蒙骗了。但这是不是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他宽宏大量、不拘小节呢?又比如“宣王射箭”的故事,手下人硬是把他所拉的三石力的弓说成是九石力,吹他是“后羿再世”、“铁臂神弓”,拍马屁拍得他呵呵大笑。这也说明他好大喜功、爱听奉承话。哎,凡夫俗子,谁不喜欢听好听的呢?

另外据说齐宣王也难免有“寡人之疾”,一边是立了丑女钟无盐为后,既得到了一大片赞扬声,且钟无盐确实帮他很大;一边却又另有多个漂亮老婆,让他不误美色,尽享男女欢乐。这真是两全其美,妙哉妙哉啊!但谁让他是大权在握的君主,有这个条件呢?再说,钟无盐不但对他帮助很多,使他本人也有很大提高。她是齐宣王的贤内助、老师、臣子(却不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人”),甚至成了整个齐国的标志、符号、象征。她虽相貌先天不足,却依靠后天的智慧赢来了美好的归宿,还作出了一番建功立业的大事。

无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丑女之一,与黄帝的妻子嫫母齐名。她本姓钟,一说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一说在河北省境内,估计是两省交界处)人,故有此名。一说无盐即无颜,丑女的意思。世称钟无盐,齐宣王之后,历史上著名的贤后。

钟无盐的长相之丑倒非虚名。据说她“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声如夜枭”(刘向《列女传·辩通传》)。由于貌丑,她到四十岁还没出嫁,百分之百的老处女。但她天生聪慧、才智过人、见识不凡,且武术高强、有勇有谋,后来贵为齐国王后,成了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看来造世主是公平的,在给了她举世无双的丑陋时,也给了她举世无双的才华。我们中国素来也流传着“针无两头尖”之说。

四十岁的未嫁丑女钟无盐,曾长年流离失所,无处容身;于是急中生智,鼓足勇气,于一天走进王宫,大胆自荐于齐宣王(很有些孤注一掷的做法)。她一见宣王就一语惊人:“大王,您太危险了!”宣王一时震动,令她继续说下去。无盐却抬眼四顾,咬牙切齿,挥手抚膝。大家都不解其意。无盐卖着关子道:“请您抬眼看看四周烽火。自孙膑用兵于魏国以来,吾王自傲,却忘了秦兵不日将必出函谷关,威胁东方诸国。小女子咬牙切齿,是想代王张口纳谏,不绝谏阻之路。诸大臣屡次陈章而不能用,齐国必亡。而小女子挥手,是想代王去除奸佞;抚膝,则是想代王拆除奢靡的渐台。王啊,你不深谋远虑,齐国何以强大,人民何以为安?无盐言尽,得罪于王,愿以死明天下。”她智勇并用,痛陈齐国危难之四条,将临亡国之灾,令齐宣王大为感动。到后来,无盐甚至有些大言不惭了,即愿意自献于宣王,听从差遣,扫地服务,而且还拍马屁是“倾慕大王美德”(见文首所引句)。宣王虽然喜欢饮酒作乐、好色无能,但他对钟无盐的英才和胆略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说无盐是千里马,则宣王虽自身并无千里马之才,却倒还有伯乐之识、伯乐之功。

钟无盐的慷慨激昂、大胆直言,对齐宣王简直是当头一棒。她的诤诤谏言、侃侃而谈,使他幡然醒悟。他完全被她的才华迷住了,自身的许多方面顿时间都开始有了很好的转变。宣王突然有了个很好的想法,便马上宣布立她为王后,请为后宫之主与己之股肱,并恭敬迎娶。此后,在她的辅佐下,宣王下令拆渐台、罢宴乐、除佞臣、强兵马、充国库,任用田忌、孙膑等良将,屏弃浮华、励精图治,使齐国强盛一时,最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千乘之国”。前文中提到的宣王的那些优点、作为,也一定是钟无盐为后之后,帮助、指导他而实现的。假设没有无盐,我们的史册、汗青上,必定会少了一个好君主。

可是也有人会说,钟无盐年纪那么老了,而且又那么丑,齐宣王真的会爱她吗?他俩之间会有正常男女之间的那种闺房床第之乐吗?因为似乎齐宣王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政治上的助手而已,或者说他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政治利益甚至民心、舆论上的考虑而已。但笔者想,尽管齐宣王也可能另有不少美丽的妃子,尽管齐宣王也可能是一个贪欲、好色的君主;而他对钟无盐还是有相当的情感的,他们还是比较恩爱、和谐的夫妻的。虽说不可能“三千宠爱集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但普通夫妇的那种灵肉合一的时刻也是会有的。毕竟他们之间有这个基础,而有了这个基础,就自然会有这样的生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钟无盐母仪天下,尽心尽力,使齐国大治,她的智勇与德才感动了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总算还有个女孩理解与关爱——屈原与婵娟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叶剑英

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恰逢2007年的端午节前后,中国传统的划龙舟、吃凉粽、祭屈子的时节。在这个时候,一边回忆南方的家乡、亲人,一边纪念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专业诗人屈原,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战国后期秭归(今湖北境内)人,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但理想不遂,报国无门,遭谗外放,流落在湖南沅、湘二水一带,最后于今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自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进步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中国最早的专业诗人、中国文学之父、古典文学之圣、荆楚文学乃至南方文学的奠基人、先秦文学的代表人物、《楚辞》主要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他吸收民间文艺与劳动人民的丰富营养,创造出了“骚体”这一诗歌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无穷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写出了许多雄奇壮丽、绚烂多彩的光辉诗篇。其以整个生命、精神、才情熔铸而成的代表作——政治抒情长诗《离骚》,与北方《诗经》三百篇一道,合称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传统。

婵娟是一个美丽、可爱、清纯的女孩子,与屈原同时代、地域,年纪比屈原小,有人说她是屈原的侍女(此说较为普遍),有人说她是屈原的情人,有人干脆说她是屈原的女儿(此说流传在江苏省宝应县一带关于“屈塘荷花”由来的故事中);但更多的人还是把她当作是屈原的女学生,那是因为在一代文豪郭沫若的著名历史话剧《屈原》中就是这样。但不管怎样,侍女也好,情人也好,女儿也好,学生也好,婵娟这个女孩是客观存在的,她的形象是美好的,她与屈原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婵娟理解屈原、敬屈原、爱屈原,是屈原难得的知音,深身影响着三闾大夫;甚至,在话剧《屈原》中,她还是屈原的救命恩人,为了屈原而牺牲了自己。叶剑英元帅1979年曾在武汉东湖题的诗句(“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也是对他们这种美好关系、高尚情怀的肯定和歌颂。

正因为婵娟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形象,后人也便把婵娟指代为美女,就像西施、貂禅一样。而且,又因为皎洁、圆满的明月同样具有美好的形象,人们也把月亮代称为婵娟。苏东坡的代表性词作《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楚怀王十五年(前304年),秦国相张仪暗中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南后)等人充当内奸,同时假意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怀王(屈原曾劝谏而不听),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使连横计,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再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前295年),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楚都郢,流落汉北。看来,在众多叛国小人的离间下,屈原孤单冷清,无人理解。

话剧《屈原》写于1942年初,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高潮、民族矛盾异常激化,而国民党又掀起反共逆流、制造“皖南事变”之际,它的诞生便极有现实意义。该剧通过屈原与南后、靳尚、子兰、宋玉等反动人物的斗争生活,歌颂了主人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刚直不阿、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南后等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罪恶行径。屈原的学生主要有两个:男生宋玉,他开始还是婵娟的情侣,属于典型的小文人,很有才华,却软弱缺钙,没有骨气,最后竟丧失人格,出卖老师,投降南后,在剧中被婵娟痛心而愤恨地唾斥;女生婵娟,美丽而善良,天使的化身,与宋玉形成鲜明对比,也对屈原的形象起到了烘托、补充的作用。

婵娟是话剧作者郭沫若在深刻理解屈原精神的基础上,适应主题表达的需要,根据屈原诗作中侍女形象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屈原精神的继承者、道义美的化身和屈原形象的有力补充。婵娟的美好品德,是屈原诗篇中那种高洁、纯正、热烈、幽婉的感情因素的形象体现。

作为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对老师无比尊敬和爱戴,对老师合纵“联齐抗秦”的主张深信不疑,对老师在维护楚国独立和尊严这一神圣事业中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在她看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先生如果死掉,那我们楚国就会完了。”面对南后对老师的诬陷,她坚信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无比高尚的,发誓要同老师共忧愤、同生死。她挺身而出,当众揭露南后和张仪等陷害老师、出卖楚国的阴谋罪行。她在被关进监牢时,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老师的安全和下落。后来她接受卫士搭救,化妆逃出囹圄,也完全是为了“去救三闾大夫”。她的心地如水晶般明净透彻,她鄙夷任何虚伪诡诈、朝秦暮楚,她愿意为自己所热爱的人物和事业献身。最后她误饮奸人企图毒害老师的毒酒,不幸中毒身亡。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因能代替老师先赴死而感到幸福,表示死而无憾。

请看婵娟在误饮毒酒临终前的一番表白:“先生,那酒有毒。保全了先生的生命,我真高兴,我是多么的幸运啊!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跟着您,您是我们楚国的砥柱中流,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我将我这微弱的生命,换得了您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死而无憾,您可要多多保重,提防毒手。”(另一个说法是,婵娟并非误饮毒酒而死,而是在屈原自沉汩罗江后,也随之投江去也,以追恩师于九泉之下。见今日有些年轻人常玩的一种游戏《天堂里没有人来人往》。)

多么爱国高尚,多么视死如归,多么有情有义,对屈原多么既爱又敬!

你能说她不是她老师的第一知音、红颜知己?你能说他俩之间不是互相地有着深深的情意? H1BGgj7zZua5tLMXbHrNBTD1daOutUxECIwzW8wX09DaTviEIQmIWMVBGvXRoy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