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学英语、会英语的人,可能没有不知道《牛津英语词典》的。《牛津英语词典》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全面、最权威的英语词典,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最全面的单一语言印刷词典”。2012年2月1日可以说是它的生日,因为这本词典的第1分册就是1884年2月1日出版的。
《牛津英语词典》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但它的诞生和牛津大学一点关系都没有。1857年,英国语言学会的三位成员——理查德·特伦奇、赫伯特·柯勒律治和弗雷德里克·范尼瓦尔在一起商量一件事。他们对当时的英语词典很不满意:要么词汇量太少,要么不够新,要么解释不准确。当年6月,三人发起成立了“未被收录词汇委员会”,准备找出那些未被词典收录和解释的词汇。11月,特伦奇提出一份报告,指出“我们英语词典的缺陷”,并建议编纂一本全新的英语词典,将收录从公元1150年到当时的所有词汇。1858年初,英国语言学会正式采纳这一建议,并决定邀请志愿读者参与词典编撰工作。具体做法就是给这些志愿读者指定图书,请他们为词汇的用法在书中找例句,然后抄录在“引用纸条”上寄给编委会。
在最初几个月里,特伦奇在新词典编撰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他不久就被任命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主任牧师,无暇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柯勒律治接手成为词典的第一任主编。1860年5月12日,柯勒律治公布词典编撰计划,并开始前期准备。他在家里成立办公室,订制了54个格子的木架,将10万张“引用纸条”进行分类。1861年4月,词典的第一批样稿出版,但就在同一个月,年仅30岁的柯勒律治死于肺结核。范尼瓦尔又接过主编职务。他发现许多早期的印刷文本并不容易找到,于是成立“早期英语文本学会”及“乔叟学会”,专门出版老的手稿。这项基础工作持续了21年,为志愿读者们提供大量可以引用的文本。但范尼瓦尔缺乏耐心,认为自己不是主持这项工作的理想人选。1876年,在英国语言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詹姆斯·穆雷接过这项重任。范尼瓦尔将2吨重的“引用纸条”和其他材料移交给他。
穆雷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布商家庭,从小好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了。他凭借顽强的自学成为小学教师、校长,还创办过一个考古学会。他很有语言天赋,掌握十几门外语,并被吸收进英国语言学会。担任词典的主编后,他在任教的学校里用瓦楞铁盖了一座简易房,取名为“藏经阁”,率领他的助手在里面从事编辑工作。随着工作量的增加,穆雷放弃了教师工作,专心编写词典。后来他搬到牛津大学附近的一所大房子里,在后院建了第二座“藏经阁”。由于每天都有大量志愿读者将“引用纸条”寄过来,邮局干脆在他家门口专设了邮筒。
在穆雷主持词典编撰期间,他还与一位特殊的志愿读者结下了深厚友谊。此人名叫威廉·切斯特·米诺,是一位“高产”的“引用纸条”提供者,先后提供了近万条。他的引语不仅量大,而且语境贴切,非常符合编辑们的需要。从邮寄的地址上看,米诺住在离牛津很近的科若索恩,乘马车只需1小时左右。1891年1月穆雷前去拜访他。让穆雷大吃一惊的是,米诺的地址竟然是个精神病院,原来他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
经过进一步打听,穆雷了解了米诺的戏剧人生。他是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并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在南北战争中他成为北方军的军医,战争中的恐怖场面让他精神崩溃。他来到伦敦想换换环境,却意外杀了人,被英国警方逮捕,最后作为“精神病杀人犯”被判终身监禁。米诺在精神病院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取得被害人遗孀的谅解。由于被判定为“不再对他人构成威胁”,米诺被转到较舒适的病房。他用自己的陆军退休金买了许多书,那位遗孀也经常给他带新书过来。当米诺从报纸上得知穆雷的词典编辑部征集志愿读者的消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正是适合自己的工作。穆雷经常去看望米诺,两人在精神病院的花园里散步,引经据典,讨论词汇的起源,成为莫逆之交。1998年,英国作家西蒙·温彻斯特以这两个人的故事出版了一部名为《教授与疯子》的小说,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为安排词典的出版事宜,范尼瓦尔和穆雷联系了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但它们最初都不愿意出版这部词典。经过多轮磋商,牛津大学出版社才于1879年勉强同意,并向穆雷支付了版税。1884年2月1日,新词典的第1分册正式出版,当时它的名字是《按历史原则编订的新英语辞典》。第1分册共有352页,收录了从A到Ant开头的所有单词,印数是4000册。从1895年起,这本词典才开始叫《牛津英语词典》,最初预计共有4卷,约为6400页,需要10年完成。实际上最后一个分册——第125分册直到40多年后的1928年4月才出版。至此《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全部完成,共12卷,收录了414825个单词,有1827306条引文来解释它们的含义。
与多数英语词典只列出现代含义不同,《牛津英语词典》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每个单词和短语的历史,同时还广征博引,引文既包括古典文学,也包括菜谱。这部词典以详尽的交叉引证和词源说明而著称。动词“set”号称拥有最长的词条,用了6万个单词才完整解释了它超过430种的用法。有评论说,与其说《牛津英语词典》是一部英文词典,还不如说它是一部英语史巨著。
相关链接
《牛津英语词典》的“2011年度热词”
《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者凭借自身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和权威性,年年都要宣布当年的“热词”,并将“热词”收入词典中——“2011年度热词”为“受挤压的中间阶层”。
词典编纂者选择了一个短语而非单独的一个词作为2011年的胜出者,暂且抛开令人费解的这一点不谈,让人惊讶的是“受挤压的中间阶层”竟然被视为比“阿拉伯之春”更合适的选择。
这个说法最初是埃德·米利班德(英国工党领袖——编译者注)在与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今日》节目的主持人约翰·汉弗莱斯谈话时创造的。
《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完整释义是:“受挤压的中间阶层:被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受通货膨胀、冻结工资和削减公共开支影响尤甚的社会阶层,主要由中低收入阶层组成。”
2010年,另外一个由两个词构成的短语——“大社会”击败了像“嗡嗡祖拉”和“二次探底”这样的竞争对手而胜出。
米利班德创造的这个词用来形容被认为承受的政府税负最为沉重却又最无力消解的人们,《牛津英语词典》编纂机构的发言人兼第四频道电视台《倒计时》节目的语言专家苏茜·登特在谈到这个词时说:“‘受挤压的中间阶层’这一说法的迅速扎根,及其在焦虑情绪加剧的情况下将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使之成为‘年度热词’的合适之选。”
在2011年的评选中位居“受挤压的中间阶层”之后的词语包括:
阿拉伯之春:北非和中东多个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反政府起义,2010年12月始于突尼斯。(由“布拉格之春”的说法而来,“布拉格之春”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改革运动。)
黑客行动主义:为推进社会或政治目的,未经许可进入计算机文件或网络的行动或做法。(是“黑客”和“行动主义”的缩合词。)
占领:对一场国际运动的命名,该运动通过占领建筑物或公共场所并在那里长时间停留来抗议参与者所认为的经济不公。(使用的是“占领”这个动词的祈使式,比如在“占领华尔街”这个短语中。)
电话窃听:未经许可获取他人电话中存储的信息,特别是目的在于获取其语音信箱的做法或行为。
吵人播放:在公共场合用手机扬声器播放音乐的做法(由播客而来)。
入围的其他词语还包括“性爱派对”,用来指意大利前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举办的声名狼藉的聚会;“众筹”意思是通过从数量庞大的人群那里筹集许多小额资金资助某个项目或企业,通常借由互联网的渠道;“掌面”(用手掌遮脸的动作,表达沮丧、恼火、尴尬等);以及“压裂”(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来强行破开地下岩石,主要用来提取石油或天然气)。
(郝新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