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佳作往往诞生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中。2011年冬季,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3D大片《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在全球热映,再次引发“谁是漫画丁丁原型”这个老话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种版本,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丁丁的作者埃尔热在丹麦少年帕勒·胡尔德只身环游世界经历的启发下,创作了丁丁这个形象。1928年3月,年仅15岁的胡尔德获得一家报社赞助,在44天内完成环球旅行。之后的1929年1月,丁丁这个漫画形象就在埃尔热笔下诞生了。
1912年8月,胡尔德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勒乌普。他父亲是一位谷物商,母亲是家庭主妇。胡尔德没有完成中学学业,很小就在一家制帽店当起学徒。此后他又到一家汽车行,成为一名库房助理。
1928年2月24日,注定是改变胡尔德命运的一天。一大早一名同事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向他挥舞着一份《政治报》。原来报上登了一则启事:为了纪念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诞辰100周年,该报决定组织一次环球之旅,以重现凡尔纳1873年创作的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景。该报将于当天在全国15岁少年中“海选”,挑选一名身体健康、最好是童子军的少年来重走小说主角费利斯·福格之路。组织方还认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环游世界的时间可以减半,具体说就是不超过44天。而且选中者在旅行时没有成年人陪伴,不能乘坐飞机。报名及面试时间是当天下午2点。
胡尔德立刻对这条新闻产生了兴趣。1992年他在自传中写道:“体内似乎有个声音鼓励我尝试一下。”于是他立刻向老板请了假,又匆忙赶回家征得父母同意并取得书面证明,然后拼命跑到位于哥本哈根市政广场的政治报社。这时报社已经挤满闻讯前来参加选拔的少年,连楼梯上都坐满了人,总共约有350人。组织方对每个人单独面试,题目是设想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应征者该怎么解决。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有些应征者的回答挺幼稚。例如考官问:“如果你在中国旅行时将所有随身物品都弄丢了该怎么办?”回答说,“那就想办法在当地找个丹麦人来帮忙。”面试结束后胡尔德没抱什么希望就回家了,他还遭到姐姐们的嘲笑。没想到当天晚上却传来消息,胡尔德已经被《政治报》选中。
虽然是只身环球旅行这么一件大事,但胡尔德的准备时间还不到一个星期。1928年3月1日,他在哥本哈根登上一辆火车,在挥舞着国旗的同胞的祝福声中出发了。他先乘火车穿过丹麦,接下来乘船横渡到英格兰,再北上到苏格兰,然后乘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加拿大。在驶往加拿大的船上胡尔德遇到一名漂亮的女孩,这段“艳遇”险些使整个环球旅行计划夭折。为了追求这个女孩,他临时更改行程,陪着她到纽芬兰省首府圣约翰游山玩水,并因此错过横跨加拿大全国的火车。所幸他“及时纠正错误”,搭上一趟移民专列,这才来到蒙特利尔。
不乘飞机在44天内环游世界,这意味着胡尔德在哪个国家也待不长。但是在日本停留的48小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这是因为他第一次接触到远东文化。日本人对他的一头红发也很好奇。
在莫斯科,胡尔德遇到此行最大的一场虚惊。由于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丹麦领使馆的人还没有到达接头地点。于是他决定自己去找丹麦领馆。由于语言不通,他乘着出租马车在市里转了好几圈,并彻底迷了路。这时他看到一家欧罗巴旅馆,他让前台接待员打电话给丹麦领馆,后者终于派人找到了他。事后他才知道自己真的是很走运。因为按照当时苏联的法律,如果外国人没有本地人陪同独自走在街头,很有可能被警察逮捕。此后的行程就很顺利了。胡尔德穿过波兰和德国,回到“阔别”44天的祖国,受到2万多人的夹道欢迎。由于迎接场面过于热烈,两个身强力壮的警察不得不把他扛在肩上挤过人群,才把他送回家人身旁。
15岁丹麦少年孤身环游世界成功归来的新闻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在胡尔德的祖国丹麦,他一下子享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这则新闻也鼓舞、启发了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包括比利时年轻的漫画家埃尔热。1929年1月,少年记者丁丁这个形象诞生在比利时的儿童读物《20世纪报》副刊上。人们惊奇地发现,主人公丁丁和胡尔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张布满雀斑、充满探询精神与童趣的脸,圆圆的鼻头,还有一头乱蓬蓬的红头发。灯笼裤和帽子作为丁丁的标志,其实早就出现在胡尔德环游世界的照片上。胡尔德本人也成为出版商的目标。环球旅行后不久,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童子军环游世界》的书,其中很多内容和《丁丁历险记》相似。
胡尔德的人生轨迹也随着这次旅行彻底改变。1934年,他加入丹麦皇家剧院,成了一名专业演员。他一直活跃在丹麦的电影电视舞台上,塑造了不少艺术形象,直到2000年才退休。这期间他出演了40部影片。
胡尔德本人也十分喜欢《丁丁历险记》,他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让他回忆当年的往事。许多人都把他当成丁丁的原型。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埃尔热本人。他生前在许多场合被问到丁丁原型这个问题,但总是用“丁丁就是我”来回答。
2010年11月26日,98岁高龄的胡尔德在丹麦家中去世。一年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3D版《丁丁历险记》上映了。《哥本哈根邮报》为他惋惜道:“虽然主演了40部影片,但是他最著名的角色却没有得到足够承认。”尽管如此,舆论普遍认为,胡尔德通过自己环球旅行的经历和受他激励产生的丁丁这个形象,已经鼓舞了不只一代的青少年。他鼓励着他们向困难和未知世界挑战,与强权和不平等作斗争。这才是胡尔德的最大遗产,这才是胡尔德“最著名的角色”。
相关链接
“喜羊羊”向着迪士尼“走出去”有点忧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中国国产动画片自2005年推出以来,在中国动漫界产生的影响被称为“前所未有的神话”。2011年11月上旬,有消息称,“喜羊羊”的中国出品方与美国娱乐业巨头迪士尼公司签署了“喜羊羊”衍生产品的全球授权协议:迪士尼消费品部可以用“喜羊羊”形象生产相关产品,包括玩具、电子消费品、文具、食品及出版物等。自从“喜羊羊”“走出去”的消息传出,在国内引发了持续的热议。
可以说,好莱坞强势的动画文化近10年来一直压制着中国国产动画的发展,而“喜羊羊”系列则是在逆境中成功的范例。据不完全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至今已超过700集,而以此为题材的贺岁电影更是在票房上年年攀升:第一部的票房约8000万元人民币,第二部达到1.28亿元人民币,第三部则是超过2亿元人民币。
同时,“喜羊羊”的影响力也由国内传至海外。2010年9月,“喜羊羊”登陆迪士尼国际频道,在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迪士尼电视频道使用17种语言进行转播,范围覆盖大洋洲、中东以及东南亚46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据美国专业动漫网站Animation insider报道,迪士尼已获得中文授权,将在全球发行第四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动画形象的国际知名度,向全世界呈现了中国式影响力。
尽管出口形象取得成功,但迪士尼的购买举措也让中国动漫人感到忧虑:经由好莱坞包装后的蓝眼睛“喜羊羊”,会不会在全球抢了中国“喜羊羊”的风头?
事实上,在营销动漫产品方面,迪士尼远比中国人会做生意。在花大力气创造出动漫作品后,中国动漫人期待的往往是让更多观众接受这只羊,而美国人已经想着如何把这只羊打造成一种时尚。
“喜羊羊”在国内市场的风光背后,早已透出出品方的无奈。据悉,由于不注重营销,“喜羊羊”制作公司一年仅赢利千万,在市场开拓方面一直进展缓慢。国内动漫人花费精力致力于动漫作品的开发,却忽视了同期衍生产品的培养。即使作品成功了,也不能赢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支撑长期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国市面上与“喜羊羊”有关的衍生产品,八成都是盗版。盗版经营商的利润是正版经营者的四倍。
由此看来,这次“喜羊羊”出品方让出“喜羊羊”的部分版权利益,在成功输出卡通形象的光环背后,多少也透着无奈与忧虑。
(韦锦官 古隆中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