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有效需求原理

我们需要先使用几个名词,它们的准确定义则在以后加以说明。假如技术、资源、成本的情况不变,那么当一雇主雇用某特定数量的工人时,他必定有两类支出:一类是他支付给生产因素(不包括其他业主)以获得其目前劳动者,可称之为该就业量之因素成本(factor cost),一类是他支付给其他业主,用来购买其产品以及因使用机器设备,不让其遭受损失,这可称为该就业量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由此所得产物的价值,其超过生产因素成本和使用者成本部分,就称之为利润,利润就是雇主的所得。所谓因素成本,是从雇主的立场来说的,从因素来看,因素成本当然就是他们的所得了。所以因素成本与雇主的利润,都是因雇主雇用该定量工人而产生的总所得。雇主在决定应该雇用多少工人时,按照获取最大利润为决策的标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以雇主的立场,把由某特定就业量所产生的总所得(即因素成本加上利润),称为该就业量的收益。在雇主的心目中,每一就业量都有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如果低于这个数字,他就认为不值得提供该就业量。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可以叫做该就业量所产产物的总供给价格(aggregate supply price)。

由此,假如技术、资源和因素成本三种情况都不变,那么一个企业、一项事业以及工业全体的就业量,就取决于雇主们由该相应就业量所能预期得到的收益。雇主们一定设法使就业量达到一个水平;在此水平上,预期收益超过因素成本的数目,即利润达到最大量。

设雇佣N个人所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为Z,则Z与N的关系,可写作Z=Φ(N),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设雇主们预期由雇用N个人所能获得的收益为D,则D与N的关系可以写作D=f(N),称为总需求函数。

现在假设当N取某个特定值的时候,预期收益大于总供给价格,即D大于Z,那么雇主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一定想增加雇用人数;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因素;直到N的值使Z与D相等为止。所以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因为在这一点上,雇主们的预期利润达到了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出现相交点时的值,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这就是就业通论之要点。下面各章,大部分是在探讨这两个函数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反过来,古典理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笼统的话,实际是对这两个函数间的关系作了一个特殊的假设。因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必定是说:无论N取何值,即无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种水平,f(N)与Φ(N)恒常相等。所以当N增加,Z=Φ(N)增加时,D=f(N)也必定与Z做同量的增加。换言之,古典理论假定: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所以不管N取何值,收益D常等于总供给价格Z。这就是说,所谓有效需求,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有无穷数值,每一个数值都同样有可能;所以就业量变得不确定,只有劳力的边际负效用,给与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如果这种假定是正确的,那么雇主相互间的竞争,就一定会使就业量扩张到一个点,在这一点上,总产量(output as a whole)的供给不再有弹性;即当有效需求的值再增加时,产量便不再增加,这就是充分就业。在上一章中,我们从工人的行为角度考虑为充分就业下了一个定义。现在我们得到了另外一个等值标准:所谓充分就业者,就是当对劳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所以沙伊定律所谓:无论产量在何种水平,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总等于它的总供给价格。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上没有阻挠充分就业的力量。但假如萨伊定律并不是有关总供需函数的真正定律,那么经济学就实在是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章,而所有有关于总就业量的讨论,纯属白费口舌。

我把后面各章所要详细说明的就业理论,在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提要,虽然这些概述不易完全理解,但对读者还是有所帮助的。这里所用的名词,后面都要详加定义。在本提要中,我们假设货币工资率不变,每雇用一人的其他因素成本也不变。当然,这些假设是为行文方便而设的,以后可以取消。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并不因为货币工资率等因素是否可以改变而有丝毫影响。

本理论的概要可以陈述如下:当就业量增加时,总的实际所得也会增加。但社会心理往往是这样:总的实际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不像所得增加的那么大。所以如果整个就业增量,都用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量上,那么雇主们将要蒙受损失。所以要想维持某一特定就业量,当前的投资量就必须足以吸收在该就业量下总产量超过社会消费量的部分。如果投资量比这个数少,那么雇主们的收入将不足以引诱他们提供该就业量。因此,假如社会的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不变,那么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取决于当前的投资量。所谓均衡水平,就是在该水平时,雇主们既不想扩张、也不想缩小其雇用人数。目前投资量却又取决于两组势力的互相关系,第一组是资本的边际效率表,第二组是各种期限不同、风险不同的贷款利率。

所以假设消费倾向和新投资量不变,那么就仅有一个就业水平,同均衡符合;在任何其他水平下,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都不等于它的总需求价格。均衡水平不能大于充分就业,也就是真实工资不能小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并没有理由可以期望这种均衡水平一定等于充分就业。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特例,只有当在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时才可能实现。古典理论便假设此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种特殊关系是最适合(optimum)的关系,它只是在下列情形下才能存在,即:或出于偶然巧合,或出于有意计划。在目前投资量刚好与充分就业的情形之下,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消费量的差相等。

本理论可以归纳成下列几个命题:

(一)假设技术、资源与成本三种情况不变,那么所得(货币所得与包括真实所得两者)取决于就业量N。

(二)社会的所得与该社会的消费量(后者用D 1 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社会的心理特征;这种关系,可称之为消费倾向。换句话说,假使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消费量取决于总所得,也就是取决于总就业量N。

(三)雇主们决定雇佣的人数N,取决于两者之和(D),即可以预期于社会消费量D 1 ,以及可以在预期于社会的新投资量D 2 。D即上面所说的有效需求。

(四)因D 1 +D 2 =D=Φ(N),其中Φ代表总供给函数,又因为从上述(二)命题所看到的D 1 为N的函数,可写作χ(N),χ取决于消费倾向,所以有Φ(N)-χ(N)=D 2

(五)因此,均衡就业量取决于①总供给函数Φ,②消费倾向χ与③投资量D 2 。这便是就业概论的要点。

(六)工资物行业中劳力边际生产率,随N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前者又决定着真实工资率,所以(五)命题受到以下限制:当真实工资率减低到和劳力的边际负效用相等时,N便达到它的最大值。所以并不是D可以任意取值,而货币工资又可以保持不变的。所以想要了解就业理论的全貌,必须撤消货币工资率不变这个假定。

(七)按照古典理论,无论N取何值,D都等于Φ(N);所以只要N小于它的最大值,就业量就都在中立均衡(neutral equilibrium)状态。而雇主间的互相竞争,必能使N达到此最大值。在古典理论看来,只有这一点才是稳定(stable)的均衡点。

(八)就业量增加时,D 1 增加,但不如D增加的那么快:因为当我们的所得增加时,消费量也增加,但消费量的增加比所得的增加要小。解决这种实际问题的线索,就在于这个心理法则。根据这个法则,当就业量越大,那么相应产量的总供给价格的Z与雇主们可以预期从消费者身上收回部分D 1 的差别就越大。假设消费倾向不变,那么D 2 必须逐渐增加,以便补偿Z与D炎让的差别。所以除非真的像古典理论所假定的那样,当就业量增加时,总会有若干力量使得D 2 增加,足以补偿Z与D 1 之间距离的逐渐扩大,否则可能在N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时候,经济体系就已达到了均衡的状态;N的实际水平则取决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

所以以真实工资来衡量的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并不决定就业量;在某一特定的真实工资率之下所可能有的劳动力供给量,只决定就业量的最高水平。消费倾向与新投资量这两者才决定就业量,就业量又决定真实工资水平,而非相反。假设消费倾向与新投资量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实际就业量将低于目前真实工资率下所可能有的劳动力供给量,而均衡真实工资率,将大于均衡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这种分析,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富足中的贫困这种矛盾现象。因为只要有效需求存在不足,那么就业量就可以,而且常常可以出现未到达充分就业水平之前的状况,并且是停止而不再增加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往往阻挠生产,尽管劳动力的边际产物仍比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大。并且,社会越富足,则它的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差别就越大,经济制度的弱点也就越容易暴露而令人感到愤慨。一个贫困的社会,常常把它产品的大部分用于消费,所以只要有少量投资,便可以造成充分就业,反过来,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假如想让富人的储蓄倾向和穷人的就业机会互不冲突,那么投资机会就必须比贫穷社会增大许多。假如在一个富裕可能性极大的社会中,投资引诱非常弱,那么这个社会的富裕可能性虽然大,但有效需求原则一定会迫使它减少实际产量,直到这个社会达到一种贫穷程度,使它的实际产量超过消费量的部分,刚好与其微弱的投资引诱相适应。

但还有比这更不幸的事。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不仅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弱,而且因为它的资本积聚量已经比较大,所以除非利率可以迅速下降,否则继续投资的吸引性也比较小。这里就涉及到利息论,及利率为什么不能自动下降到合适水平的问题。这些我们将第四篇里讨论。

所以消费倾向的分析、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定义,以及利率论,是我们现有知识中的三个大的缺陷,必定加以弥补。能够做到这一点,价格论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而价格论只是我们理论的副产品。我们将会发现,在利率论中货币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将设法弄清楚货币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地方及其特征何在。

总需求函数可以毋庸赘述,这是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一百多年来,我们所学习的经济学,均以这个思想为基础。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对此马尔萨斯曾经强烈反对,但也没有用,因为马尔萨斯只能借助于日常观察中所得来的事实,却不能清楚地说明:有效需求为什么以及怎样会不足或过剩;他不可能提出另外一种学说。李嘉图彻底征服了英国,正如宗教裁判所征服了西班牙一样。他的学说不仅被金融界、政治界与学术界所接受,并且还使争辩就此结束,其他观点也完全销声匿迹,不再有人讨论了。马尔萨斯不能解决的有效需求这一巨大难题,从此不再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在马歇尔、艾奇维斯以及彼谷教授那里,古典理论已经达到顶峰;然而在这三位的著作中,竟只字未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这个概念,只能偷偷摸摸地出现在卡尔·马克思、西尔维·葛塞尔或道格拉斯(Douglas)少校的地下社会之中了。

为什么李嘉图会得到这样绝对的胜利,始终令人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大概是由于这个学说和社会环境很合适吧。这个学说所得出的结论,常常与平凡人所预期的大不相同,我想这反倒增加了其学术的声誉;而这个学说在付诸实施时却常常很残酷,难以下咽,可这倒令人信以为是良药;以这种学说为基础,便可以建立起广大的、逻辑上无可指责的上层结构,这便增加了它的美好。这个学说可以将社会上诸多的不公与残忍,解释为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因而这个学说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它还可以为资本家自由企业辩护,因而又深得统治者背后的社会力量的青睐。

尽管直至不久以前,正统经济学家还对这个学说深信不疑,但用这个学说来作科学预测却十分失败,因而其声誉便逐渐受到影响。自马尔萨斯以来,职业经济学家尽管并不因为理论与事实的不相符合而心有不安,但普通人早已察觉到这种不符,慢慢地,他们不愿意像对待其他科学家那样尊敬经济学家;因为其他科学家的理论结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证实,而经济学却不然。

传统的经济学说一向以乐观著称,经济学家被人看作是坎迪德之流的人物:脱离了现实世界,耕植自己的小园地,然后告诉旁人说:只要顺其自然,在可能存在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将会向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乐观态度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他们忽略了有效需求产生的不足,可以妨害经济繁荣这一点。假使一个社会的运行,的确像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那么这个社会资源的就业量,就自然会有达到最适度水平的趋势。古典理论或许代表了我们对经济体系所希望的那样,但假设现实的经济体系的确是这样运行的,那么从根本上讲就是将问题都假设掉了。 SOsMs/DrHnwZUjQI4Oezhajy/nhiPd1hlBS1jBEqQDStbhoKzjt2+Kldkh1OOQ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