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暂时平静

中国人消失在北朝鲜冰天雪地的山岭中后,留下了一个谜。这次撤退是否反映了毛泽东天性中的谨慎气质?中国人是想考验美国对其介入的反应?或者甚至是在发出愿意进行谈判的信号?又或者这种试探只是一种侦察手段,等到流血受伤的军队有机会得到增援和补给后,就会发动全面攻击?

美国军方力图从军事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寻求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回头看来,这两个因素似乎都在起作用。然而,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近期和长期的情报工作都存在缺陷,极大地妨碍了美国的情报分析。

陆战队最初认为,中国军队是因“弹尽粮绝而退出战斗”。根据对中国战俘的审讯报告和中国内战的记录,情报专家了解到中国步兵只携带三到五天的食物——一种是米饭,还有一种是朝鲜人用大米、豆子和小米磨成面后混合在一起的主食,可以与水和在一起吃,在战场情况紧急时也能干吃。弹药的配给同样少得可怜——基本上就是一个士兵在其衣袋里,或者一种粗布卷袋里能够携带的数量。尽管中国人征用朝鲜人用传统的A字形背架运送补给,但再补给的路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在中国人的“第一次战役”中,陆战队的侦察机在长津水库北岸发现了很多中国人的卡车。这些卡车极为宝贵,又容易成为巡航的海盗式战斗机火箭的理想目标,所以中国人很少使用它们。这样一来,中国军队的总指挥林彪 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就受制于一种僵化的框框:在第一线的师只能战斗三到五天,食品和弹药便消耗殆尽,不得不用其他部队来替换。

如果美国的情报部门能更加注意中国革命时期的策略,他们就能更为准确地解释中国人为何突然消失。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高潮时,毛泽东用简单明了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游击战信条。对于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来说,《论持久战》一书中的词语是具有预言性的:“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他认为撤退是一种战术,并用反诘的方式问答道:“英勇决战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在另一篇文章中,毛泽东把他的战术归纳成一个口号,从此在非正规战争的史册上名垂千古: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然而,美国军方和情报界对毛的哲学却知之甚少。据非正规战争专家、政治学家吉恩·汉拉恩和小爱德华·卡兹巴赫说,毛泽东著作的译本“在全世界的共产党国家都广为发行”。但它们没有到达美国军方情报部门手中。1954年,伦敦出版了毛的著作,在这一年晚些时候,纽约的国际出版家协会也出版了毛泽东的著作,但在此之前,毛泽东的著作“……除了一些散布在各地的零星小册子以外,在美国几乎是无处寻觅……包括国会图书馆”,据汉拉恩和卡兹巴赫说,“甚至在军方的图书馆中也找不到。……”

由于对毛泽东在以前战争中的战法缺乏了解,军方只能依赖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中国人越是推迟新一轮的攻势,一些军官就越发相信中国人不会再来了。朝鲜严冬的到来让他们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第三周过去了,中国人还没有露面。在此期间,甚至连奥利弗·史密斯少将都产生了错觉,认为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就算是成吉思汗,”他说,“也不敢在朝鲜的冬天打仗。”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是战场上的迫切需要,还是外交斡旋,或者只是中国领导阶层方面的犹豫不决——这种平静使美国的战略家们有机会重新评估战争的政策,而麦克阿瑟这边却匆匆忙忙地做出了决定。在这位老兵看来,中国人的干预不过是虚晃一枪。一旦第8集团军能够重新部署并获得补给,他就打算重整攻势,他也是这样告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1950年11月初,麦克阿瑟的情报机构就中国人的意图和能力写了数百页的分析,但这些都没能动摇这位将军的基本信念:进行一场战争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战火引向敌方。 7srMFtLUrx6I9YZAYzeopWigIyqIx4pqMcxNA1nmWSDwOV2c+Gp5ARxNSmH/bx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