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CHAPTER

论分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如果极高,那么各种行业的分工通常也能达到极高的程度。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现在来考察一下个别制造业的分工状况,以方便大家理解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结果。一般认为,只有微不足道的小型制造业分工才最精细。事实是:小型制造业的分工,并不比大型制造业更为精细。只是由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求的小型制造业,所雇用的工人数量必然不多,从而各部门工作的工人一般集中在同一工场内,使观察者能一眼看到。反之,那些大型制造业,由于要供给大多数人的大量需求,所以各部门都雇有大量工人,不可能把这么多工人集中在同一个工场里,观察者要同时看见多个部门的工人也不可能。所以,大型制造业尽管实际上比小型制造业分成更多的工作部门,只是由于这种划分不像小型制造业那么明显,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

工作的细化

一般来看,在制造业的车间中最容易看到分工的现象,雇主将一件完整的工作细化成几个步骤,由几个工人配合完成。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协作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专司其职,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

制针业是一种小型制造业,它的分工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拿它来做个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分工的结果,使制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发明这种机械估计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将铁丝拉直,一个人截断,一个人削尖铁丝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制作针头,还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工艺。安装针头、表面涂白、最后的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一枚针的制造要分为18道工序。有些工厂,这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有时候一个人也兼任二三道工序。我见过的一个这种小型工厂,只雇用10个工人,所以在这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兼任二三道工序。像这样一个小工厂,虽然由于穷困,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很简陋,但是工人们如果努力,一天也能造出12磅针。假设每磅针有4000枚,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以造48000枚针,也就是一个人一天能造4800枚针。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1枚也造不出来。他们不但造不出今天由适当分工合作而造成的数量的1/240,就连1/4800,估计也制造不出来。

对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来说,虽然不是所有的都能做这样精细的分工,合作也没有这样简单,但分工的效果总是同样的。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现在存在这么多不同的行业,似乎也是由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如果极高,那么各种行业的分工通常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在落后社会中由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社会中一般都由几个人合作完成。在进步社会中,通常农民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成品所必要的工作,也往往由许多工人共同完成。以麻织业和毛织业为例,从亚麻及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烫平,或者呢绒的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有那么多不同的工艺!农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不能像制造业那样细密地分工,各种工作没有制造业那样截然分立。例如木匠和铁匠的工作,一般是截然分开的,但放牧人和种稻人的工作,就不像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织工几乎都是分别的两个人,但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往往由一个人兼任。

分工的社会 恩斯特·哈斯 摄影 1951年

如果你能够把自己从所在的社会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分工在这个社会中真是无处不在的,从事着各种各样工作的人们汇成了整个社会的洪流。

农业的种种劳动随季节而变化,要让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做不到。因此,农业生产力增进的程度总跟不上制造业,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完全采用分工制度。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富国的土地通常都耕耘得较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支出也比较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土地面积与肥沃的比例来说也较多;但是,这样较大的生产量,很少在比例上大大超过所花的支出。在农业方面,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很多,至少不像制造业的一般情况那样大很多。因此,品质同样优良的小麦,富国的市场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便宜。例如,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而言,法国远远超过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法国小麦同样便宜。与英格兰相比,法国的富裕和进步程度可能稍逊一筹,但法国出产的小麦,品质完全和英格兰小麦同样优良,并且在大多数年份两者的价格也大概相同。但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得多。也就是说,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及市场售价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贫国在制造业上就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的土壤气候适宜于某类制造业的情况下,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法国丝绸之所以比英国丝绸质量又好又便宜,就是因为丝绸业(至少在今天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条件下)更适于法国的气候,而不十分适于英国的气候。但英国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并且品质同样优良的英国货品在价格上比法国便宜得多。听说,波兰除了少数必需的粗糙家庭制造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制造的工业 路易斯·尼弗森 雕塑 1960年

各种工艺及制造业是能够进行彻底分工的行业,越是劳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行业中的分工就越精细,一个庞大机器的每一个零件,甚至一个螺钉都有专人制作。

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个: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为专业而日益精进;第二,通常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会损失不少时间,分工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第三,由于专门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乡路 保罗·塞尚 油画 约1872——1873年

虽然农民在各国都受到轻视,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其实远比在制造业中从事某一分工更加复杂和多变。农业生产力之所以总是较制造业落后的原因,也许就是农业很难完全采用分工制度。在静谧的乡间小路上,色调的跳跃变化显示出塞尚特有的勾勒矛盾气氛的才能。

第一,劳动者娴熟程度的提高,必然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的结果,每一个劳动者由于终生从事一种单纯操作,当然可以大大提高熟练程度。习惯使用铁锤而没有学习过制造铁钉的普通铁匠,一旦因为特殊事故必须制造铁钉时,我敢说他一天最多只能制出二三百枚钉子来,并且质量还很差。就算学过制钉,但假如不是以制钉为主业,就算他全力工作,也不会一天制造出800枚或1000枚以上。而我曾看见过几个专门以制钉为业的不满20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全力工作时,每人每天能制造2300多枚铁钉。此外,制钉绝不是最简单的操作,同一个劳动者,需要鼓炉、调整火力,要烧铁挥锤打制,在打制钉头时还得调换工具。相较之下,制针和制造金属纽扣所需要的操作要简单得多,而以此为终生职业的人,其熟练程度一般也高得多。在这种制造业中,有几种操作的快速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绝对不会相信人的手能这样快捷。

机器与人 路易斯·海因 摄影 1920年

在庞大的机器面前,这个气管装配工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检修每一个螺钉的松紧。熟练操作必然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而节省这些时间所得到的利益,比我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如果另一种工作需要使用完全不相同的工具,并且不在同一个地方进行,那么这种转换就不可能快速地进行。耕作小块田地的农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要浪费很多时间。如果这两种工作能在同一地方进行,那么损失的时间无疑会少很多,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损失。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荡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的时候,很难立刻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总难免心不在焉。在相当长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玩乐。闲荡、偷懒、随随便便这些恶习,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内容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20种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可以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至可以说必然会养成的。这些坏习惯使农村劳动者总是散漫懒惰,即使在非常紧张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地工作。因此,就算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桔子摊儿 约翰·西门 摄影 1910年

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的物品,他亦能给予充分供给。

第三,运用适当的机械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和节省劳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简化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其发明看来也是由于分工。人类把精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起分散在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简易、快捷方法。分工使人们把精力自然地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上还存在改良的余地,各个部门的劳动者中,不久肯定会有人发现某种更加容易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的工作。所以,今天用于分工最精细的各种制造业中的机械,有很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更加方便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谁,只要他经常去参观制造厂,一定会看到某些极方便的机械,这些机械就是普通工人为了使自己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快速容易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最早的蒸汽机,需要雇用一个童工按照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项工作的一个童工因为想和伙伴游玩,于是用一条绳子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以自动开闭。因为贪玩而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的大改良之一。

机械代替的人力

分工使劳动者的精力集中,也就更容易发现工作中尚需改良的地方。历史上从不缺乏劳动者为了简化和节省劳动而发明机器代劳的例子。图为19世纪末德国曼海姆一家大型的工厂,工人们与大型机械相互配合,有序地工作着。

在一个政治状况良好的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从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一个劳动者,除了满足自身需求的数量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每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他人所需的物品,他能够充分供给;自身所需的物品,他人也能充分供给。这样,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个人的需要

在分工明晰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因效率提高而生产了大量自己无法消耗的产品,这就形成可互相交换的市场。个人可以提供他人所需的物品,而其自身所需的物品,也能由他人充分供给。

考察一下文明、繁荣的国家的最普通劳动者的日用物品,你会发现,用自己劳动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来生产这些日用品的人的数量,是难以数计的。例如,他所穿的粗毛呢外套,就是许多劳动者合作劳动的产物。为制造这种产物,必须有牧羊的、剪羊毛的、梳羊毛的、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这些劳动者居住的地方通常相隔很远,把材料由甲地运至乙地,该需要多少商人和运输工啊!染工所用药料,常常购自世界上各个遥远的地方,要把各种药料由各个不同地方收集起来,该需要多少商业和航运业,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绳索制造者啊!为了生产这些最普通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类的劳动啊!复杂的机械,如水手工作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车或织工用的织机,姑且不论,仅就简单器械如牧羊人剪羊毛所用的剪刀来说,其制造就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为了生产剪刀,矿工、熔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必须把各种各样的技艺联合起来。同样,要是我们考察一个劳动者的服装和家庭用具,如贴身穿的粗麻衬衣,脚上穿的鞋子,睡觉用的床铺和床铺上各种用品,烹饪食物的炉子,由地下采掘出来、并且经过水陆运输才能送到他手边供他烧饭的煤炭,厨房中一切用具,餐桌上一切刀子和叉子、盛放食物的陶制和锡制器皿,制造面包和麦酒的各种工具,能透过光线并能遮蔽风雨的玻璃窗,和使世界极北部成为舒适的居住地的大发明所必须借助的一切知识和技术,以及工人制造这些便利品所用的各种器具等等。总而言之,我们如果考察这一切东西,并且考虑到投在每样东西上的各种劳动,就会觉得,没有成千上万人的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最微不足道的人,即便想按照他习惯的简单舒服的方式生活也不可能。

栖居的小屋

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经由他人的劳动才能得到最终满足。一栋外形再简单不过的栖居小屋,都要经过伐木工人、铁构件的生产者、玻璃生产者、建筑工人、油漆工人等等许多行业的从业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供最终的使用者居住。 MpChpYPb5hrNDdZlrLAcXjyBgHdM7rbRjNGCaWkJM73SxB6RnBYiDG/NvmEOqq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