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摒弃商业童话回归有限构念

这是柯林斯教授的新书,没有谁会不重视他和他的合作者发布的洞见。他的系列著作,都是机场书店的热门,他也拥有耀眼的光环,企业家、管理者和爱好谈论企业管理的青年人,都将其理念奉为圭臬,挂在嘴边。应用了多少,效果如何,待考。

“后见之明”常常是我教批判性思维时,跟EMBA和MBA同学辨析的一种推理错误,俗话说就是“事后诸葛亮”。比较准确地描述对管理实践总结中的后见之明,主要体现在瞄准现在业绩好的成功企业,追寻其成功的奥秘、原因时,简单化地建立了太强的一招鲜、一技长的因果逻辑,表现为这样的断言:因为做好了AAA、BBB 和CCC ,所以才有了ZZZ 的成功!此种总结,常见于财经杂志短篇幅的企业成功之道的报道文字中,而在商学院和培训项目的课堂上,也不乏如锦囊计和点金术般的此种分析。

摆脱后见之明的束缚和误导,常用的方法是竞争性假说的丰富、证伪,理性看待“绝对是A带来了B”这样的定论,尊重“也许还有别个缘由”的疑问。后见之明构筑了商业童话,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神坛上的CEO笃定、风光,但却极不健康,对于希望走向有效和持续的管理实践和商业探索都是“科学的决定论样式的”雾瘴,不可不察。

柯林斯的著作,一直追求样本选择上的规范性,以及研究方法上的严谨性,希望经得起同行的推敲。他常常在书中有非常长的附录和样本选择研究方法的仔细说明。这里,我并不想赞扬这样的研究因此就有多学术或者就更靠得住——实话说,柯林斯一直在学术与实践的中间寻找着某种平衡(也算是证明他是“和的天才”吧)——我更认同的是,这是管理研究者在得出希望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时,一种对于管理情境(context)的看重,不愿也不能脱离土壤来表达管理结论,这是管理范式的基本特征,不同于经济学,也不同于很多其他社会科学,当然,也不同于人文诸科。

所以,你读这本《选择卓越》时,一定不要遗漏了那么精心地编辑的附录,我尤其推荐这一次的“常见问题”部分,给你一个理解柯林斯一贯思路的更大的图景。这些附录,解释了这些结论之所以成立;所附着的载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什么样的行业中,对什么样的焦点,这几条结论称得上是定理(也只是定理),是“有条件证明”的假说。对这本书而言,柯林斯反复强调他得出结论时更为关注了在“不确定和混乱”时期所彰显的卓越,而非顺水跃进期的优秀。这更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坚持20英里征程、“在顺境中保持克制不超速”,对于这些10倍速样本公司来说,与“在逆境中竭力坚持不妥协”同样重要,这种保持头脑清醒、动作不变形的选择与能力,造就了顺逆一贯的10倍速成功。

子弹与炮弹的比喻,在本书第四章中十分有说服力,对盖茨和微软Windows 、乔布斯和苹果iPod 这两个脍炙人口的成功案例的回顾,揭开了常被高度激赏、无限崇拜的两个神奇崛起者的面纱,还原了两个尝试、修订、放大、调整的领导者的本来,这种走下神坛,不是英雄褪色,而是常识落地,更消除了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商业和管理行当那种“巫术”般的神秘误读,让可学习性、可应用性大大增强。这也让创业者和企业家更有信心,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那种不确定带来的纠结与摇摆,那种选择人迹罕至道路带给我们的内心和外部压力,都是常态,并不说明你很糟糕,应该收手放弃。

SMaC ——你如果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正是吸引你探索本书的一个理由。MBA和EMBA 至少一半课程都会谈及并努力解读的西南航空公司案例,在SMaC框架的解释下,完全呈现出另一种竞争性假说的魅力。数十年能保持不变的SMaC方法,该算作管理中的哪个层面呢?理念哲学、工具方法、文化价值观或者制度策略?似乎都不是。很具体,富有条理,但又有概括性,力求一致能够保持。是方法、做法,又是能够旅行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旅行的)方法和做法。柯林斯居然举出美国《宪法》来作比拟,“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而谨慎严格的修正案机制让这种不言自明有了更长久、更持续的生命力;真是很有意思、很有启发的观照。有时候想想我心中作为10倍速领导者样本的邓小平,其实是位很典型的SMaC 人。

柯林斯很不喜欢越来越有通俗大众市场的运气论,不管是成功者因好运气观而失色,还是失败者寻找坏运气做借口。想想《异类》(Outliers)那种专栏作家式的对广义“运气”因素的赞美,在本书中,柯林斯有针对性地重新解读冰球运动员选材、盖茨、湖滨学校等外部因素,努力地通过更多的历史考据和更辩证的思维逻辑,把好运气在成功方程式中复原为一个过客式的配角,但却认可并强化了在失败方程式中坏运气的关键角色。浪费好运气的分析,让运气因素转变为一种deserved luck (应得的幸运),属升华妙笔。

柯林斯在书中的构念之一“和的天才”,也许会让中国文化的张扬者们感到很兴奋。不再把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作非此即彼,对错分明,柯林斯用这种健康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对书中屡次出现的我们很熟悉的“既……A……又……B……”(而A和B 往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观点),作出了某种辩护,并引用了那句家喻户晓的菲茨杰拉德名言“一等一的大智慧是头脑在对立中冲撞时,却还行得协调,走得不拧巴”,希望我们能够接受这种把自由裁量交给实践者的做法。中国读者接受起来绝不会费劲,当然,这永远存在“过分辩证”或“相对主义”的风险。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这本书的你,千万别海绵式地点头称是,认可书中的每个构念、断言。把它们当作假说,跟自己的实践和观察进行对照思考;别把他们当作真理,用小本子记下来准备原样照搬。再好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长青。总结企业成功规律的我们,容易忍不住炮制一些看上去很美、很完整、很理性的“正向阴谋论”,而丧失对于管理实践者“行胜于言”的敬畏。以我写案例时采访某位国内成功企业家时他的一句回答来结束这篇序言:“当时真没想那么多。”

是的,他们真没想那么多;但感谢柯林斯孜孜不倦地去分析那些企业没有想那么多却不知觉地践行着的逻辑,来启发更多的管理实践者,更有效地、更自觉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


杨斌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副院长
“清华领导力中心”主任 b0/Twiv2O9vurwky4QOlCdwcTw3iabqMV9DQMq72cLwxcmz25w4nQjDsqLwiAP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