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先生,几千年的敬语,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上世纪 60年代,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三十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坝,蓝天白云走黄沙。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许多人——那些与先生们隔代不相逢的学生们。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先生》系列纪录片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制作,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历史影像,情景回放,当事者言,后来者说,今昔穿插,盛衰互鉴。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如今又呈现出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渊源,汇纳百川。为拍《先生》纪录片,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先请傅国涌、张冠生、余世存、熊培云、蔡朝阳等作家撰写文字脚本,随后有钱喻、高小龙、马莉、王韧等导演撰写各自执导的拍摄脚本,再后来成片时,《新周刊》杂志社的封新城、何树青、周可、丁晓洁等诸君,又作了杂志版的《先生》封面故事,并请一批作者充实了相关文章。在此前后,有几家出版社欲结集出版,我心虑这是各种文字、影像、客观、主观的集合混搭,出书实在太难。经不住中信出版社编辑们的恳切执著,我终将全部资料交由他们处理,遂有编写组的署名,以示集体之力。为赶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先生回来》平面展暨纪录片《先生》的电视首播,又请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编辑出版。至此,先生们的意态神韵,跃然纸上。这实为偶然中的必然,寒境中的暖境:“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年轻就是不老,其实,老的也能年轻。

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邓康延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九日于深圳


xqJZvHMA89C6YW/C2c1ocBC+3AVwE+TIOu3aQnCl7ItkosBeFqqFbdjNSR2Hba9e

▲ 1947年 4月 27日,北平。清华大学 36年校庆,原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右二)与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左二)、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一)、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右一)合影留念。(图 /POT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