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领略波特的剑气

作为波特教授的虔诚信徒,能够有机会为中文版的《国家竞争优势》写一篇推荐性的文字,实在荣幸之至。我接触波特教授,大概经历了三个层次。先是观其言,再到进其楼,最后是见其人,也可以算是一段追星的经历。

记得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图书馆首先见到了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那是与这位大牌教授的最先“接触”。隔着大洋先闻其言,但坦率地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感。然而,后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参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分析日渐增多,这两本书的妙处也被反复地感受到。照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吃了好吃的鸡蛋,心中自然而然地对波特教授这只“下蛋的母鸡”充满了敬意。

1996年春天,我第一次访问哈佛,那是我的“朝圣”之旅。虽然斗胆,却没有在办公楼里见到波特教授。不过,从朋友口中听到学校对他的种种特殊待遇,比如交钱不教课云云,神乎其神,于是心更向往之。当时,我甚至还在办公楼下对着外墙留影为念。今天想来,绝对属于追星般的疯狂。

我真正见到波特教授本人,是在2001年。那时,我在哈佛商学院参加PMD项目,这一次待的时间比较久,将近三个月。所以,有机会见到波特教授两次,并听到他宣讲宏论。后来,清华与哈佛合作了高级经理人培训课程,我也忝列在教授组内,与波特教授共同在第三个模块中教课,这是令我无尚自豪和光荣的事情。

波特教授是哈佛商学院精心打造的拳头产品。熟悉其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在他成长的早期,哈佛商学院给予了他种种特殊栽培,这也正是哈佛这样的名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当然,波特教授也特别争气,他在大量案例基础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方法,无疑从80年代开始,便成为了哈佛仅有的几大招牌之一。波特的成果承袭了浓重的哈佛传统,无论是在产业经济学方面,还是在案例分析方法上,都是如此。这一点,他不同于同为哈佛大师的詹森教授和卡普兰教授。可以说,今天的波特已经作为战略研究领域的“风清扬”,飘逸潇洒,供人仰望。

波特教授的出版物有书、有论文、有案例,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其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1980年的《竞争战略》,1985的《竞争优势》,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文集《竞争论》,以及2000年之后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以及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几篇重要论文。了解波特教授的学术思想,我看最好要沿着其研究成果的脉络一点点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对他的一些重要学术观念加以把握。所以,我建议本书的读者如果有时间和兴趣,最好也将波特教授的其他著作找来,一同研读。

波特教授的成名作是1980年的《竞争战略》。该书对于战略制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审视和分析,极具震撼力。这本书的分析直接基于70年代后期的竞争环境,处处充满杀气,刀刀见血,实用性极强,读来过瘾,很像是在看一个刀客表演刀法。该书对于竞争策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强调,以及“五力分析”模型,已经跨越时代,成为了经典。5年之后,同样成为经典的是“价值链”的概念。依据这样的工具,波特教授将《竞争战略》中所阐述的要点进一步深化,帮助企业探讨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就是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我个人以为,在后一本书中,刀客在成熟,我们不仅见到了更加勇猛的招式,也看到了某种令人佩服的雄浑内力。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让波特教授再次登上了一个高点。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两本书比做一个善战刀客在搏杀的话,《国家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把镜头一下由一个局部放大到了整个战场,地理因素被引入到竞争分析当中。当刀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时候,面临着跨国竞争,究竟该怎样制定每一个点上的竞争策略,以及该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竞争活动,这就是《国家竞争优势》,也就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视角下面,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国家和政府也被牵扯进来,政策(这其实也是一种“战略内容”)开始变得至关重要。波特教授要回答“一个国家怎样可以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感触,就是通过《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波特教授开始从一个刀客变成了一个剑侠。虽然与前面两本著作相比,《国家竞争优势》所讨论的话题更加广阔,书的厚度也远胜于前,但波特教授的驾驭能力却似乎更加轻灵和得体。而且,换刀为剑,看似藏锋,实际却更加大器。也正是凭借着这柄宝剑,波特教授才在近十余年来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游走江湖,传道布阵,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它们的区域竞争力出谋划策。所以,在我的心中实际上有两个波特:一个是早年的刀客波特,一个是后来的剑侠波特。当然,在我看来这两个波特同等重要,没有任何厚薄比较的意思。

言归正传。在《 国家竞争优势 》 这本书中,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领域和产业获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功?”(英文版,第18页)波特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第一,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另外的国家却失败了;第二,为什么某些国家可以成为它在一个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持续胜利的大本营;第三,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不同的企业和政府选择更好的竞争策略,以及更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自然资源。

为了有效地解析上述问题,波特教授再次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洁实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就是本书中的“钻石模型”。事实上,波特的每一部重要论著,都有一个核心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也显示了他的逻辑天分。我常常会对我的研究生们讲,判断你自己是否适合作研究,是否逻辑能力足够强,读波特的书是最好的办法。波特的模型5分钟就可以弄懂,看上去简单至极,但其实是只有逻辑天分极高的人才可以画得出来。

波特教授将“五力分析”和“价值链”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机地应用到“钻石模型”当中,所不同的是主题变成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包含了4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围绕这个框架,波特教授通过考察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经验,得出了非常独特、有启发的结论或观点。下面,我们择要作些陈述。第一,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条件往往与自然资源有关,但波特教授却坚信“那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创造得来而不是浑然天成的”。于是,增加国家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就不应仅仅盯着国家中仅有的自然资源,而是要凭借对初级生产要素进行升级、改良的速度。在创造性资源的内容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和人力资源。因为这二者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所以需要积极和严格的更新方法,以保证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波特教授认为不利的生产要素,即劣势,往往可以刺激某些产业或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来得以解决,进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但要素富足型的国家却常常因为动力不足而不能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常常会给出意大利钢铁制造商和荷兰花卉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作为证据的是,受空间所困的日本企业创造出了“即时生产”的竞争优势。由此,波特教授建议大家“应该学会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而非一味依赖充沛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来发展竞争优势”。

第二,波特教授认为内行并且挑剔的本土顾客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他看来,市场规模的大小没有高质量的顾客重要,内行并且挑剔的客户才是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优质服务的力量源泉。比如,由于瑞典具有世界上最坚硬的岩石,所以,瑞典人对钻孔设备的要求近乎苛刻,这一特别的国内需求催生出瑞典具有世界水准的钻头制造及其相关设备产业。同样,讲究并且见多识广的日本音响设备消费者,期望得到最新、最好的款式,这就刺激了日本厂商为满足消费者对新机型的需求而快速改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波特教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一个值得我们由此出发进行深思的例子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但为什么我们无法形成有持续竞争力的手机研发与制造行业呢?

第三,波特教授关于“集群”的观念也是非常有启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以为尤其如此。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在纵向和横向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来推动和鼓励对方进行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时候,企业之间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会帮助它们抓住机会、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实现显著的集群效应。意大利的瓷砖行业是书中提到的例子,而我国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集群”现象,也是明证。有关这一点,我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波特教授后来发表的文章《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一读,相信会使这种观念在本书的基础上得以深化,获得更多的启发。

第四,“钻石模型”的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值得深思。波特教授断言,“强大的国内竞争者是一项难以衡量的国家资产”。他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会激发竞争者强烈的取胜欲望,使所有参与者更高效、更节约,最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外的竞争者。并且,国内对手之间的竞争更关键的是体制效率的竞争。我这里要评价的是:中国的经验实际上在一方面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波特教授的上述观点,但从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同行竞争经验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新情况。比如,大家都没有核心技术,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外竞争者和短期生存压力,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了首选,当然也成了一条不归路。这值得我们在阅读本书时深思。毕竟,我们阅读大师经典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问题。

总之,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是一本重头著作,一部巅峰之作。自这本书之后,波特教授就开始像一位职业教父,整日游走于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之中。波特的名气,也一天天地大过了哈佛商学院,他甚至不用按部就班地在学校里教书。与波特名字连在一起的,也往往是他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而不仅仅是哈佛大学,虽然波特是哈佛商学院在近100年时间里仅有的四位被授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荣誉头衔的人之一。

近来读到李零教授的《丧家狗》,这是一本正正经经地解读《论语》的专著。在李教授看来,孔子是“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但他“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为如何写这篇推荐序而烦心时,我看到李教授对孔子的描述,一下子就想到了波特教授。我以为,波特教授虽然与孔子远隔万水、相距千年,无法相提并论,但他的工作却像极了孔子,以劝说和建言为业。然而,与孔老夫子完全不同的是,波特风光至极,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和无数请求合影的崇拜者。我第一次见到波特教授,就是这种场面。而他张嘴闭嘴就是什么州长、总统,或是巨型公司的总裁,显然尽是他的座上宾。所以,如果说波特教授今天的生活像个执剑的大侠,他也是个一路踏着鲜花的“侠客”。同一职业,境遇如此不同,不由得让我感叹时空差别的曼妙。

宁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0bNhpXnWboOo4X/Ra2Dynenuj297ibN9mjzT/ueGz9gl4/CXRMSx72cLILd/AC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