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由品第一

本篇导读

一个家境贫寒的樵夫,却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深得五祖弘忍的赏识,密传衣钵;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影响全人类的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刚离开猎人朋友的“俗人”,却让一代高僧印宗大和尚心甘情愿地拜他为师;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却说出“道由心悟”的真知灼见。创造这些传奇的主人翁就是六祖惠能。他在本品中为我们揭开一生的传奇谜底。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译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六七七)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寺,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演说佛法大义,广开大众进入佛门的因缘。六祖登座说法,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及随行的三十多位官员、三十多位儒家学界领袖,还有一千多名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众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致敬,希望聆听大师演说佛法的精要。

《六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作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它仿效佛经的格式,一开头用简略的序语,交代六祖说法的缘由、时间、地点、听众等必要条件。依据洪修平、孙亦平考证,惠能四十岁(六七七)时离开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宝林寺,传授明心见性的顿教禅法。当时政界高官、学界领袖、僧俗信众,都来听六祖说法。可见当时惠能的威望之高,唐朝各界人士追求人生真理何其恳切!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大唐之所以兴盛,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 1 菩提 2 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1 善知识: 能教世人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2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 意译“觉”、

“智”,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的智慧。

译文

六祖惠能对众人说:善知识!觉悟真理之心,人人本具,清净无污染。我们只要用好这颗觉心,就可以直接成佛。各位善知识!请先听听我求法得道的因缘和经历!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也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颜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百千亿。

——契此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不需要人为的修饰,不雕不刻,不塑不装,“体相本自然”;它如同纯净的水,清净无染,如同明镜,能映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若悟此道,只要运用人本有的这颗清净心,明心见性,一悟便佛地。所以,六祖惠能升座说法,开宗明义,点出《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觉悟菩提自性是成佛的基因,人人本具,成佛的快慢,取决于人在觉悟自性上如何下功夫。

禅宗宝典《六祖坛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译文

我的父亲,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来被降职流放到岭南,才成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的百姓。我自幼很不幸,父亲很早就离开人世,留下孤儿寡母,移居到南海(今属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由于家境贫寒,我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惠能因三岁丧父,很早就承担起了支撑家庭的重担,他以砍柴为生,侍奉老母,可见他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孩子,暗含《六祖坛经》受中国孝道文化的影响,成为该经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惠能因家贫而以卖柴为生,说明他自幼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目不识丁的樵夫。惠能以此现身说法,阐释禅学的核心要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悟性高低,与学问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1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 2 来。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注释

1 开悟: 开启人本有的智慧。

2 东禅寺: 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为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

译文

一天,有一位客人买柴,嘱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就见到一位客人正在诵读佛经。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于是问那位客人: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

客人说:《金刚经》。

我再问他:您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得到这部经典?

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五祖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门下弟子达一千多人。我就去东禅寺拜五祖弘忍为师,听闻领授了这部佛经。弘忍大师常常劝诫僧信众,指示只要依《金刚经》所讲的去修行,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从初祖达摩(一作“达磨”)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以《楞伽经》为禅宗印心的依据;四祖道信以《文殊般若经》为印心的依据;五祖弘忍(六○一至六七四)以《金刚经》为印心之经典,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此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惠能在卖柴时偶然听到人诵读《金刚经》,心有所悟,成就他求道的因缘,暗示了南宗禅法与般若系《金刚经》的渊源。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译文

我听了客人的这番话,也想去参拜五祖。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一位客人给我十两银子,嘱咐我用来安顿老母,充当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后,他就叫我安心去黄梅县东禅寺,参拜五祖大师。

《孝经》把世间孝道分为三个层面: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惠能自幼砍柴挣钱,赡养老母;远行求道前又想方设法安顿好母亲,使她衣食无忧。这完全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一个层面,“始于事亲”。惠能听闻《金刚经》,毅然远行求法,又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三个层面,“终于立身”。惠能经过十八年的求道磨炼,出来弘法,安抚人心。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二个层面,“中于事君”。惠能的一生,是孝道的写照,佛、儒两家的思想通过孝道,完全兼容并存于《六祖坛经》,显示唐朝时期外来的佛教与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的融合,是禅为中国化佛法的特色和表现,也成为《六祖坛经》被国人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 1 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 2 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注释

1 佛性: 觉性,成佛之可能性。《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2 和尚: 以和为尚、德高望重之人,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的尊称。

译文

我安置好老母亲后,辞别母亲,不到三十天的时间,便抵达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我: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想求些什么?

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求作佛,别无他求。

五祖用怀疑的口气问我:你是岭南人,又是一个身犯杀戮重罪的野蛮人(獦獠),还能成佛吗?

我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分别,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分别。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是个人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还想和我继续交谈下去,但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吩咐我随同大家一起劳动、生活。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我等宿世造何恶行……为田獦鱼捕。”依据佛教的观点,以狩猎为生、猎取人头与咽食人肉为习俗的“獦獠”,罪大恶极,接近于断绝善根的“一阐提”,他们是否仍有佛性?这关系到能不能成佛的大问题。所以五祖弘忍有针对性地发出疑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包括“一阐提”,只要遇善知识的启发,一念向善,便能迈上成佛大道。这种佛性论的思想直接继承了《楞伽经》、《涅盘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让解脱的大门也向恶人敞开。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惠能退后院,有一行者 1 ,差惠能破柴踏碓 2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堂前,令人不觉。

注释

1 行者: 又称行人、修行人,泛指修佛道之人,专指在寺内帮忙做杂务的带发修行者。

2 碓: 发明于西汉,是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工具。

译文

惠能说:我曾经问大师:弟子自心常常涌现智慧,不离自性,这就是福田。不知大师还有何更重要的事要我去做?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禀赋如此之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干活去吧。

我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叫我劈柴、舂米,就这样,我一连干了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看似不期而遇地见到我,便说:我知道你的见解很可用,恐怕遭恶人嫉妒而被加害,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我回答:弟子也知道师父用心良苦,所以从来不敢到法堂请教,以免引人生疑。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七七八至八九七)是一位寿星,活到一百二十岁。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向他问禅,赵州问他:“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身边的院主好奇地问:“怎么来与不来的人,您都让他们吃茶去呢?”赵州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也吃茶去!”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常见之物,赵州禅师以“吃茶去”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入手,学会专注,体会禅味。赵朴初居士对此深有体会:豪饮七碗能领受茶的最高滋味,而一壶全饮则得到茶中真趣;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持诵千百条高僧的悟道偈语,还不如放下一切,专心领受那茶中之禅、禅中之茶。引申开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学会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睡觉吃茶、一举一动,学会“心专一境”,禅味自在其中。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 1 之性,各作一偈 2 ,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 3 ,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 4 ,亦得见之。

注释

1 般若: 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2 偈: 译为“颂”,略似于诗的有韵唱词,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通常四句一偈。

3 衣法: 在禅宗传承中,内传心法以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外传袈裟以表示传正法之信证。

4 轮刀上阵: 指上阵作战,舞刀飞转如旋转的车轮一般。

译文

有一天,弘忍大师召集所有的弟子,说:我经常提醒你们,“世间的众生在生死苦海里沉沦,如何解脱生死,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你们整天只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报,而不知修慧,脱离生死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里能救你们脱离苦海呢?”你们各自回去,运用自己的智慧观照本心自性,各自做一首悟道偈来给我看。如果有谁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传付衣法给他,他将成为第六代祖师。大家赶快回去做,不得迟慢拖延!费心思考分析是没有用的,觉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见。这样的人,即使在战场上将刀挥得如轮子飞舞,也能于言下立见自性。

宋代严羽在其著作《沧诗浪话》中以“禅喻诗”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其意为,一首好的诗,绝不应是逻辑的论证、概念的展示。同理,对真理的领悟,也应是当下直悟,超越逻辑。故弘忍云:“思量即不中用。”若心有所悟,刀光剑影之间也能悟入真理。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 1 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2 ,现为教授师 3 ,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 4 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和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注释

1 澄心: 使心绪澄静平定,集中凝虑。

2 上座: 指年长德高、统督寺内僧众之长老。

3 教授师: 给受具足戒的僧人教授有关行住坐卧等威仪、规矩的老师。

4 依止: 依赖有学、有修、有德之人而安住。

译文

众人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回住处议论道:我们这样的人,没必要花费心力来作偈。因为即使呈了偈子给大师看,又有什么用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教授师,第六代祖师之位一定是他的;我们这些人冒昧作偈,只是白白浪费精力罢了。大家听了这话,都打消了作偈的念头,都说:我们以后追随神秀禅师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神秀也暗自在想:大家都不作偈呈交大师,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如果不作偈呈交,五祖大师怎么知道我对佛法的见地深浅呢?我作偈呈交五祖的用意,如果是为了印证我所学之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获取六祖的位子,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教人为难啊!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神秀因多闻而担任五祖座下的教授师,众人因此而认定神秀理应继承五祖衣钵。这正是知识的力量!然而,有知识不等于有智能,知识在为神秀带来荣耀的同时,也为他身心发展带来沉重负担,令他活得比常人更敏感,因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求法即善,觅祖即恶”。

神秀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 1 卢珍画“楞伽经变相” 2 及“五祖血脉图” 3 ,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注释

1 供奉: 官名。唐朝时,凡擅长文学、美术或其他技艺的人,得延聘于宫廷内,给事左右,封为“供奉”。

2 楞伽经变相: 将《楞伽经》要义绘制成图画。

3 五祖血脉图: 据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传法之谱绘成的图像。

译文

五祖大师的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是用来供奉卢珍所绘的《楞枷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等画,以便流传后世,受人供养。神秀作好偈以后,好几次想呈送给五祖,一走到大堂前,就紧张得心中恍惚,全身流汗,犹豫不决。就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十三次想呈送自己所作的悟道偈,但始终没有勇气交上去。

神秀心中就想:不如把所作的偈写到法堂前走廊上,等五祖偶然看到,如果他称赞这个偈好,我就出来向五祖大师致敬行礼,说明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只能怪自己白白在山中修行这么多年,空受众人恭敬礼拜,还修什么道呢?

据说爱因斯坦被带到他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办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

“为什么要大的?”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学富五车的神秀,始终无法将对名利之心的执着扔进垃圾箱,患得患失令他心神不宁,在境界上早已输给“心无一物”的惠能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五更。

译文

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让别人知道,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将作好的悟道诗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展示他对佛法的见解。偈颂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全寺上下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到偈后,如果心生欢喜,就说明我与佛法有缘;如果不好,自然是我自心仍迷,前世罪业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五祖的圣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折腾到五更时分。

常为菩提树浇水、施肥、修除旁枝,它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身、口如同菩提树,应常以“持戒”来修正我们的一言一行,使之合于规范。同样,我们的心原本如同明镜台一样明亮,应以“修定”来清除我们灵魂深处的私心、杂念等尘埃,保持本性的清净。神秀修道方法的要点是“时时勤拂拭”,主张修行要循序渐进。这种渐悟式的修行方式,对普通根基的修道人十分适合。然而,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尘埃比作烦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仍在有分别的心境上下工夫,于惠能“无住生心”的顿悟法门仍有一段距离,因而失去继承五祖衣钵的资格。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译文

其实,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还未真正入道,尚未见到自性。

天亮后,五祖请来供奉卢珍,到南边廊下,准备请他绘制壁画,猛地看到神秀书写的这个偈颂,便对卢珍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佛经上说:“凡是一切有形体相状的东西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就留下这首偈,让人们念诵持奉。如果有人依照这个偈颂去修行,可以避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依照这个偈的道理去修行,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告诉弟子们,应当对偈焚香恭敬礼拜,大家只管念诵这首偈颂,就可以见到自性。

弟子们依照五祖大师的话去念诵这个偈,都赞叹说:很好!

木马等病毒入侵计算机后,轻则丢失文件,重则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转;同理,贪、嗔、痴等心灵的病毒入侵人心后,使人产生种种不清净的杂念、妄想,严重影响生命的轨迹。修行如同开启计算机的杀毒软件,以戒去除不如法的行为,以定去除心中的妄念,引发智慧,走上成佛大道。这是神秀修法的精髓。所以五祖弘忍说,“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然而,这种修行仍处于有烦恼可断、有佛果可成的有相阶段。依据《金刚经》,烦恼与佛果等世间名相皆是虚幻不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悟此理,才能明心见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1 ;于一切时中 2 ,念念 3 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注释

1 不生不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作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作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

2 于一切时中: 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泛指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

3 念念: 刹那,极其短暂之时间。

译文

五祖当天夜里三更时分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

神秀回答道:确实是弟子所作,不敢奢望求取第六代祖师的位置,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慧?

五祖说:你作的这个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是门外汉一个,还没有登堂入室。依照这样的见解,要想获得至高无上的觉悟,是不可能的。所谓无上的觉悟,是必须当下识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于任何时候,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了知一切事物现象相互融通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一真),自然一切法皆真实不虚,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一切真)。这如如不动之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如果有了这样的见解,就是体证无上觉悟的本性。你且回去思考一两天,再作一偈送来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门来,我就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向五祖行礼后退出来。又过了几天,神秀仍然作不出新的悟道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在梦中一般,行住坐卧都闷闷不乐。

神秀在其悟道偈中认为,持戒可以清净我们的身体,使之如菩提树一般健康成长;修定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如同时时刻刻清除落在明镜上的灰尘,不受污染,而得明心见性。很显然,神秀的偈颂仍处于随因缘变化而有所得的层次,与毕竟空中无一法可得的层次仍有一段距离。五祖弘忍因而有如下评论: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复两日,有一童子 1 ,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 2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偈前礼拜。

注释

1 童子: 对寺院中尚未正式出家少年的称呼。

2 上人: 智德兼备之人,此处是惠能对童子的尊称。

译文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从舂米的房间前经过,口中唱诵着神秀所作的偈。我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见到本心自性。虽然我不曾正式蒙受点化指导,但心中早已领悟到佛法大意。就问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啊?

童子说:你这獦獠有所不知。五祖弘忍大师说:“脱离生死苦海是亟待解决的人生大事。”大师要传授衣钵和教法,所以命弟子们各写一偈呈给他看,谁悟得佛法大意,就传衣钵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弘忍大师教弟子们都念诵这首偈,并说:“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避免堕入恶道;依照这首偈修行,可得大受益。”

我说:我也要念诵这首偈,为来生结缘。上人!我在这里踏碓舂米,已经八个月了,从来没有走到堂前,希望上人能带领我到偈前去礼敬膜拜。

童子引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 3 ,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4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注释

3 别驾: 官名,汉代设立,为州刺史的佐史。因随从州官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而得名。

4 没意智: 愚钝、没有智慧。

译文

童子便带我到偈前去礼拜。我说: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一遍。

当时,有位叫张日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别驾在场,便高声诵读了神秀的偈。我听了以后便说:本人也有个偈子,麻烦你代为书写一下。

张别驾说:你也要作偈子?真是稀罕事呀!

我对张别驾说:想要参习无上的菩提觉道,就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愚钝没智慧的。如果轻视别人,就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过。

一位黑人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有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出生在这栋阁楼里。”

两位贫困的天才深深地启发了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小孩。二十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就是伊尔·布拉格。由此观之,地位卑微的人可能有过人的智慧,而地位高贵的人也会有迷失心智的时候。惠能没文化,不识字,出家时是一位砍柴的樵夫,到黄梅后整天砍柴舂米。就是这样一位地位最为“卑微的下下人”,其智慧却远远胜过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而成为禅宗六祖,值得人深思!

六祖舂米图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译文

张别驾便说:你就说你的偈吧,我为你写。你如果得了法,一定要先来度我,请千万别忘了。我的偈颂是这样说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把这首偈写完以后,五祖门下的弟子无不赞叹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迹啊,实在不能单凭相貌来看人哩!为何没过多久,他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萨?

五祖看到大家这样大惊小怪,唯恐有人要起心加害我,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语,说:这首偈也没有见得本心!

大家信以为真。

达摩在嵩山面壁期间,慧可前来求法,他在雪地里苦候到天明,并且以断臂的方式表达赤诚之心。达摩祖师知其意志坚定,便问:“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慧可答道:“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反问:“你的心在何处?拿来吧,我替你安。”慧可找了半天也拿不出自己的心,正在为难之际,达摩意味深长地说:“不用找了,我已替你安好了。”慧可豁然大悟:无论妄心、净心、真心,皆缘生缘灭,无心可得,自然无心可安。这不安而安,正是最上乘的安心之法。

惠能悟道偈中的“本无树”与“亦非台”也道出同样的道理:现象世界中的万物,皆缘生缘灭,瞬息万变,空无自性,“本来无一物”,从哪里能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尘埃供人们去“时时拂拭”呢?!只要觉悟到这一点,便可立地成佛。这就是惠能的顿悟法门,为中国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尘脱俗的快捷方式。

次日,祖潜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1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2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注释

1 米熟也未: 以舂米为喻,询问惠能悟道了没有。

2 犹欠筛在: 以筛子筛米为喻,惠能暗示自己思虑早已成熟,就差五祖弘忍点化开示或验证肯定。

译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我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费力地舂米,深有感触地说:求道的人,为了正法忘却身躯,正是应当这样!

于是问我说:米熟了没有?

我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筛子筛一下了!

五祖用锡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而后离开,我当下领会五祖的心意,于是在当天晚上三更时分,来到了五祖的丈室。

五祖用袈裟把门窗遮围起来,不让别人看见,然后亲自为我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当下大悟,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

六祖惠能一生有三次悟的经历:第一次是他初闻《金刚经》心有所悟,第二次是初见弘忍大师时“獦獠是否有佛性”的一番对话,上段经文则是第三次悟道,听五祖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惠能三次悟道的核心内容是同一个,悟缘起性之理,了知诸法无定相,这是万法(包括人本身)的本性,悟此实相无相之理,便是开悟。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译文

我于是禀告五祖说:原来自性本来就是如此清净的呀!原来自性本来就是没有生灭的呀!原来自性本来就是圆满具足的呀!原来自性本来就是没有动摇的呀!原来自性本来就能生出万法的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树有根,水有源。只要清净的水不断从源头流出来,那么,塘水就会清澈见底,映照万物。我们的真如自性心海如同塘水一样,本来就是清净的。然而,当我们接触身外之物时,心被染污,贪嗔痴等烦恼由此而生,产生种种分别,“创造”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假有实无的现象世界来,心便成了污染之源;悟道如同清净的活水之源,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的心田,产生种种善法,因此说“自性能生万法”。每一个人都有觉悟万物空无自性的潜能,使自己的心得到净化。这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之含义。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 1 、天人师、佛。

注释

1 丈夫: 原为成年男子的统称,此处特指调御丈夫,佛十大名号之一,意为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

译文

五祖知道我已悟得自性,便对我说: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即使学习再多的佛法也没有益处;如果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见到自己的本来自性,即可称为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印度有一家电影院,常有戴帽子的女人去看电影。帽子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视线,招来不少抱怨,但是如果直接禁止戴帽子的女人入电影院,会惹来另外的麻烦。后来,电影院经理想出一个妙招。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银幕上映出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在放映电影时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客都摘下了帽子。

原来,这个经理利用了一些女人怕别人说她们衰老有病的心理,让她们在看电影时自愿摘掉帽子。这说明,一念之间的思维,决定一个人的行动,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心念的力量!而心念可分为“妄念”与“正念”两种:妄念令人起感造业而成凡人,正念使人悟入般若空性,见性成佛。凡、圣全在一念间。觉悟万物空无自性的本觉之心(正念),人人皆有,一旦启动,便走上觉悟解脱大道,直成佛。对“本心”的认识,成为惠能顿悟解脱法门的理论基点,“不识自心,学法无益”。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译文

五祖弘忍三更时分传授我佛法,人们都不知道。于是五祖把禅宗顿悟法门和衣钵传给了我,说:你现在是第六代祖师,请善自珍重,好自护念,广度天下有情众生,将来广泛流布本门教法,不使它中断失传。听我的偈吧。偈说: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代传衣到野僧,千年继踵岭南能,

椎桩日久工夫熟,祖宗堪挑无尽灯。

——古德

王舍城东有一老母,一见到释迦牟尼佛就讨厌,无论佛陀使用何种办法,都无法化导她。最后,佛陀只能叹息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洛阳白马寺有一幅对联正是表明此意,“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弘忍的传法偈对此有进一步的诠译,“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该偈以因果为基础,说明传法要传给有善缘、有悟性的人。有缘的人是“因地”,才能生出“佛果”。无缘的人如同缺少向善的种子,无法觉悟到空性,自然不会长出佛果。五祖弘忍传法给惠能时,他仅仅是一个在寺中做杂务的行者“俗人”,人称野僧,但与明心见性的无上大法有缘,且能悟明自性,承担大任,故五祖传其衣钵,禅宗也因他而得以发扬光大。

祖复曰:昔达磨(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 1 则止,遇会 2 则藏。

注释

1 怀: 怀集县,今天的广东怀集。

2 会: 四会县,今天的广东新会。

译文

五祖弘忍大师又说:当年达摩大师刚刚由印度来中土传扬佛法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他,所以留下这件袈裟,代代相传,以为表证。顿教法门则是以心传心,心心印证,都要自己求证得解脱。自古以来诸佛所传都是以性体为根本,祖师代代相承也都是密付教法,识见本心。衣钵实在是争夺的祸端,到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了,如果再传这件袈裟,你的性命就如同系千钧于一发。你必须赶快离开,恐怕有人要加害于你。

我问:往哪里去呢?

五祖说:遇到带“怀”字的地方就停下来,碰到带“会”字的地方就隐居起来。

衣钵单传为“禅”,并非佛家所独有,而早在中国上古时期便有选贤任能的禅(shàn)让制度:尧舜禹禅让天下,成为千古美谈;南北朝时,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授禅法,单传六代惠能,内传心法,外传衣钵,以为信物,禅风大兴于天下。不幸的是,后来帝王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战争不断,情有可原;而在禅门中,修道人为了争夺衣钵而自相残杀,令人感到不解。究其原因,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帝王争天下是因为我执,而禅门争衣钵是因为法执。不为我争,为法要争便为法执,这正是修道的最大障碍。因此,五祖弘忍嘱托不要再传衣钵,从根本上消除禅门五代人因争夺衣钵而造成的伤害。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译文

我于三更时分领受了衣钵,说道:我原本是南方人,平日里不了解这里的山路,怎么能离开到江口去呢?

五祖说:你不需要担忧,我会亲自送你的。

五祖一直送我到九江驿(今江西九江市),让我上船。然后五祖抓起橹亲自摇起来。我说:和尚请坐!应该是弟子摇橹。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到彼岸。

我说: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自己;同样是一个“度”字,他度与自度,功用则不同。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连语言发音都不正确,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已开悟,应该以自己本心自己度自己了。

五祖说:是这样!是这样!以后佛法要靠你广为流布了。你离开后三年,我才会离开人世。你从今往后,应善自珍重,好生离去,奋力向南方走,不要急于说法,因为这些年内佛法很难兴盛起来。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练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诗中表示,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迷惑,如果得不到明师指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十分凶险。韩愈在《师说》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年幼无知的孩童,需要老师启蒙才能走出迷茫,进入知识的殿堂。明师固然很重要,然而,学业的好坏,更须看学生自己的努力。对一个修行人也是如此,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惠能因而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1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 2 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注释

1 大庾岭: 在今天江西大庾南、广东南雄北,是五岭之一。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岭,又称庾岭。

2 能: 一语双关,有能力者,或惠能。

译文

我辞别了五祖之后,拼命往南走。不到两个月,抵达了大庾岭。这时,后面跟随追踪而来的有几百人,都想来抢夺衣钵。

一个僧人俗姓陈,叫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正极力地追踪寻找,他跑到最前面,追赶上了我。我将衣钵扔在石头上时自思:这件袈裟是法的表征,岂可用武力来争夺?

我于是隐藏在草丛中。

研究哲学在古希腊是很崇高的职业,很多年轻人来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习。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掀开,爬到岸上。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只想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惠能得法后,受人迫害,遭人追杀,久经磨难,激发出生命的潜能,最终大彻大悟,而成六祖。从这种意义上讲,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译文

惠明追来后,却怎么也提不起石头上的袈裟,于是大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而来!

我便从草丛里走出来,盘腿坐在石头上。

惠明行礼并说:恳望行者为我宣讲佛法。

我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杂念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我便为你讲说佛法。

惠明沉默静心很久,我才说:不要思量或善或恶,正当此时,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惠明听了立刻大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明·王阳明

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了继承王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途中,管仲(公子纠的师傅)暗中设伏,用箭射杀公子小白,然后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怎知诈死的公子小白此时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的一箭之仇耿耿于怀,本打算处死管仲,这是“思善、思恶”的思维在起作用。后来,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规劝,不但无罪释放了管仲,还任命他为相,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三祖在《信心铭》说:“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冲撞、过节、恩怨,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十分可怕。如果我们能依三祖所说,知善与恶而不纠缠、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学会不计前嫌,放下过去的恩怨,去除执善、执恶的妄念,超越善、恶,回到当下这一念,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本来面貌。这正是惠能引导惠明“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意。慧明因而成为惠能的第一位弟子。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 1 则止,遇蒙 2 则居。

明礼辞。(明回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注释

1 袁: 江西袁州,今属江西宜春县。

2 蒙: 袁州蒙山,今天的江西宜春,惠明后来居住在这里。

译文

惠明又问:除了刚才所说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什么密意吗?

我说:和你说了的,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够凭借智慧返观本心,妙法就在你那一边。

惠明说:惠明虽一直在黄梅修行,其实从未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指示,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自己知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我说:你如果这么想,那我和你都共同以五祖弘忍为师吧,今后好好护念修持。

惠明又问:惠明我今后应该往哪里去?

我说:你遇到地名中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地名中有“蒙”字的地方则可以居住下来。

惠明于是行礼并辞行。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唐·白居易

白居易于八三四年(唐文宗大和八年)三月,在一路朵朵梨花的伴随下来到龙门水西寺,半夜梦中与净土宗初祖慧远见了面,两人静静对坐,虽无言,却有意,以心印心,其中“密语”,谁能知晓?!白居易在该诗中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语言文字只能表达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而圣者们体悟的空性、中道实相、涅槃等意境,是超越凡情的经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成“密意”。故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然而,在静坐时达到不执前念之事,不幻想未来之物,专注当下,妄念不生之时,当下就能体会到“密语”的内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惠能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译文

我后来来到了曹溪山,却又被恶人寻到,只得逃难到四会,隐藏在猎人队伍中,韬光养晦,以待机缘。十五年中,我常常根据猎人们的不同情况,随顺人们的根性而给他们随宜讲法。猎人们经常让我在捕兽的网边看守,每当看到有动物落入网中,我都将它们放生。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我总是把蔬菜放在肉锅里煮熟了吃。有时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我就回答:我只吃肉锅里的菜。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五代·冯道

惠能先回到韶州曹溪,仍被恶人追逐,受尽磨难,命如悬丝,不得不逃难四会、怀集一带,避难于猎人之间,先后经过十五年,生活极不方便,只能吃“肉边菜”。这一事实表明,素食还是肉食,沾不沾荤腥,不是问题的核心,最关键是要有一颗慈悲护生的心。更重要的是,心净之人,无论身处何处,不但不为其所染,更能随机化物,安身立命,其境界之高,正如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冯道在以上偈颂中所表达的那样。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广州法性寺,值印宗 1 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 。一众骇然。

印宗延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注释

1 印宗: 唐代高僧,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盘经》,遇六祖惠能,始悟玄理,而以惠能为传法师,八十七岁示寂。

2 仁者: 对人之敬称。

译文

终于有一天,我思虑:该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一直这样隐遁下去。于是我离开四会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这时一阵风吹来,旌旗开始飘动,有一个僧人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另一个僧人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是幡子在动。双方于是争论不休。我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在场的僧人都惊讶不已。

印宗法师于是将我请到上席就座,提问求证佛法深奥的大意。我所说的都简单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于文字。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寻常的人。我早就听说黄梅五祖的大法南来,莫非就是仁者?

我说:不敢当。

印宗于是向惠能行礼,请求惠能将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袈裟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要排除一台大型发电机的故障,请了很多人都束手无策,最后请来了德国著名的电机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围着机器转了两圈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处画了一个记号,然后告诉公司负责人:把记号处的线匝减少十六匝。难题迎刃而解,斯坦门茨索要了一万美元的报酬。

许多人不解地议论纷纷,说“画一笔”就要一万美元,实在是太贵了。斯坦门茨回答道:用粉笔画一笔,值一美元,知道在哪里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此语一出,众人皆默然。

同理,惠能自二十四岁得五祖传授衣钵,成为六祖,又经过十五年的磨炼,终于因缘成熟,来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一句“仁者心动”,一鸣惊人,一举奠定其作为一代宗师的地位。说出“仁者心动”这四字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他通过十五年的修证才悟出这一真理:心中不仅有执着的妄心(人心),也有清净无染的真心(佛心);妄心起执着而生诸相,真心自净其意而成佛果。换而言之,一念之间的妄心、真心(佛性),是成凡、成圣的关键,是惠能禅学思想的核心要素。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译文

印宗又问: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所传付的衣钵教法究竟是如何说的?

我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探究如何明心见性,而不提倡通过修禅习定得解脱。

印宗问:为什么不提倡修禅习定得解脱呢?

我说:因为修禅习定求解脱是有分别、有对待的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 1 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注释

1 一阐提: 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之人,八识田中无任何善种子,是断灭一切善根之人。

译文

我说:法师你讲《涅盘经》,知道识见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比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了杀生、盗窃、邪淫、撒谎的四种根本戒;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和伤害佛身体的五逆罪,还有不信佛法,断绝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阐提等等,应该是断绝佛性和善根了吗?”佛陀说:“善根有两种,一是常,二是无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因而说为不断,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同理,五蕴与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二元差别相,而有智慧的人了解通达它的本性无二无别,无二无别的性就是佛性。

据《央掘摩罗经》记载,无恼指鬘本是一名才貌双全的优秀学生,因拒绝师母色诱而遭横祸。其师在妻子的迷惑下,设计陷害他:你若能在七日内杀一千人,割下每人的一根手指,编成手指花环,便可升天。无恼指鬘信以为真,丧失本性,见人就杀,七日内连杀九百九十九人,连生母也不放过。此时佛陀及时现身,引导他恢复本性。无恼指鬘闻佛教诲,悔过自责,从此皈依佛门,笃志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无恼指鬘本是杀人如麻的恶魔,经佛祖点化,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事实表明,善、恶无定性,转换一念间。若把善与恶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对立面,便落入“凡夫见二”之中。事实上,好与坏、成与败、禅定与解脱等相对存在的概念,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惠能因而说,“佛法是不二之法”。若能领悟此理,便是见性。正如惠能云,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1

注释

1 东山法门: 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作东山,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此所弘法,称为“东山法门”。

译文

印宗听了这些讲说之后,心中欢喜,恭敬地合掌礼拜,说:我对佛教经典的讲解就像砖瓦土块一样毫无价值;而仁者您谈论佛法大义,就如同纯金一样令人珍惜。于是为我削发剃度,并希望拜我为师。我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开讲五祖弘忍传授下来的顿悟教法。

印宗听了惠能“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的论说,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大庭广众之下恳请惠能收他为徒。而此时的惠能只不过是与猎人为伍的“俗人”!印宗看似怪异的行为,其实与佛陀的教诲相通。据《大宝积经》记载,佛陀临终时留下遗言,他灭度后,弟子应依止“四依法”,“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其中,印宗所行是“依法不依人”。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取决于内心的感悟,而与外在的职业、身份、长相关系不太大。印宗拜师后便为惠能剃发,惠能才算正式出家。此时惠能三十九岁,该年为唐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译文

我自从在弘忍大师那里得传教法,受尽了辛苦,生命总是危在旦夕。今天能够和韦刺史、各位官员、诸位僧尼道俗在这里相聚于法会,是许多劫以来积下的缘分成就的,也是过去世中供养礼敬佛菩萨,一同种下了善根,才有今天听闻佛门无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得教法经历的因由。此顿教法门都是历代佛祖所传授的,并不是我惠能个人的智慧。希望倾听先圣教谕的,都让自己内心清净,听了教谕之后,各自去除心中痴疑惑障,那样就和先圣前贤们没什么区别了。

大众听了教法,内心欢喜,礼拜之后退了出去。

《杂阿含经》云:“云何缘起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这段经文显示,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自然运行的规律。无论释迦牟尼是否成佛,这个规律都存在。释迦牟尼觉悟此规律而成佛,推而广之,任何人都可以觉悟这一规律而成为圣者。因此惠能在本品最后提醒大众,悟缘起性空是顿悟的内容,这一法门不是他自创的,而是古德传下来的修道方法,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 EZEOb6U4xS/B/inMJZZNX5HJxCFDnsxO1JpWb7ueDou+hl1Ex+U0LOOOhXgpsL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