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理人制度十年穷途

友邦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1992年,友邦率先将寿险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并在当年年底培养出内地市场第一批36位寿险营销员,成为上海滩最早的“跑街先生”或者“跑街小姐”。

代理人仿佛一颗原子弹,引爆了中国的寿险市场。友邦引入内地市场的代理人制度,其实是复制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个人营销模式,这一模式在台湾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内地亦一样。

友邦之后,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极短的时间内,这一制度被快速复制,带动了中国寿险业超常规发展,其保费收入快速超过产险,改变了产险和寿险的市场格局。

代理人的奇迹不仅在于规模,而且是实在的利润——仅仅用了三年,友邦(上海)就实现了盈利,而普通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在5~7年。

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市场保费收入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增长,这主要归功于寿险的个人营销。2004年,全国的寿险代理人大军已扩充到了150多万人。2007年6月底,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170万人。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1634亿元,接近总保费收入的44%。2007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创纪录的190万。

其实前后进出的人远不止这些。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保险行业的著名学者郝演苏估计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按照该行业每年70%的人员淘汰率,寿险业在中国发展的15年间,总计有2500万人做过或正在做保险营销。“相当于每5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卖过保险。”数字可能有出入,但是代理人制度的影响可见一斑。

内地寿险市场第一代“外援”、平安人寿首席顾问黄宜庚如是称:“个人寿险营销员的贡献非常了不起。全国个人寿险营销员大概135万左右,每天都拿着包去拜访客户,一日一访,一天可以拜访100万户家庭,一个月可以拜访3000万户家庭,一年可以拜访36500万户家庭。他们一年给36500万户家庭带来信息,走遍大街小巷。”

有人曾这样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寿险代理人对保险行业发展的贡献:“没有个人营销,就没有中国保险业的今天!”

另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做代理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1996年,一位名叫季金秀的女工进入友邦(上海),成为一名寿险代理人。她原来是上海凤凰自行车厂的下岗工人,这次重新就业给她和她的家庭经济带来了巨大转机。

“(进入友邦的)第一个月就收入2000多元。由于人缘关系好,业绩不错,一年后她就升职为主任,后来出国旅游都有好几次。”

因为保险而改变人生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太平洋保险(以下简称“太保”)亦有一例。从下岗女工到保险业务员,从太保“杰出员工”到第二届全国“十大保险明星”,太保吉林九台支公司的刘玉辉不仅借保险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实现了自己助人为乐的善意人生。

郝演苏教授曾回忆,保险代理人素质最好是1994年到1997年之间(当时做代理人有两类,一类是大学毕业生,一类是下岗工人,素质都相对较高)。那个时候,保险业在中国刚刚起步,高收入吸引了很多优秀者。另外,代理人制度刚引进不久,谁也搞不清这是个什么东西,大家都跃跃欲试。他给营销员做培训的时候,下面坐的不乏博士生、硕士生。但1997年中国保险市场全面扩张后,情况就变了。大批人涌入这个行业的同时,代理制的残酷现实也逐渐显现,高素质者纷纷退出了这个行业。久而久之,中国代理人制度导致向下的恶性循环:素质低的人让行业形象越来越差;行业形象差则更招不到高素质的人,于是乎行业形象更差。 eEX4bLCvu8giVZQPeTLyCmuf4djWedlkrvbJd4fnMul3BsvpEGq9C3pX25keFo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