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盛世保险的冷思考

作为从业者,评论保险非常不容易。说得轻了,读者不满意;说得重了,行业又不舒服。

但作为一个保险业内人士,我认为,用“盛世”这样的词来形容当今的中国保险业,也绝对不会心虚的。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为了保护和稳定银行业、证券业,国家把最为弱小的保险业抛了出去。2001年末,整个中国保险业开始抖抖霍霍地迎接来自WTO的挑战。

可没想到的是,作为典型舶来品的保险,并没有像一般的外来物一样在中国攻城略地、绞杀本地物种,就目前的中国保险业来看,反倒是内资保险迅速做大做强,中国也一不小心变成了全球第四保险大国。中国保险行业澎湃了十几年,成绩斐然,世界瞩目。

不过,就像有位保险业的大领导所说的那样,“这个时期的中国保险业,市场不成熟、经营主体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监管者不成熟”,在这种四大不成熟的环境中,出现一些有点好玩、有点意思、甚至有点幽默的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保险是个大赌场。这几十年中,中国保险公司呈波浪式和散点式增立,东一家、西一家种种有背景的公司不断加盟,保险公司数量蔚为壮观,但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因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的公司。有生有死才是一个正常的行业生态。开赌场的之所以不会赌输,是因为赌场参赌可以不下赌桌,只要无限次重复博弈,总能赢钱。同样,投资者只看到保险人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有看到输光出局者,所以保监会门前等着申请批筹各类保险公司的队伍才会不断扩大。

价格卡特尔现象 1 明显。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一方面因为大量的被保险人无法组织起来成立“被保险人协会”,所以监管者虽然奉行“积极不干预”原则,但责任依旧天然地落在了他们身上,因此才有了监管者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之说。另一方面,保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也成立了保险行业协会。这种制衡长期发生作用,均衡就出现了。然而这些年,大量的保险人涌现,供应即承保能力不断增强,而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低于供应的增长,竞争的激烈程度就可以想象了。供过于求,价格必然规律性下降,行业性亏损日益严重,于是各种形式和期限的自律联盟、新车共保等价格卡特尔组织层出不穷,“囚徒困境”也就不断上演。前些年,保监会肩负着主管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央企的任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也就落在保监会身上了。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本该反垄断、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监管者,有意无意地支持这类自律,猫和老鼠合作了。

中小公司生存困难。如果把年保费100亿元以上、30亿元到100亿元、30亿元以下作为标准,将中国目前的公司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公司,就会发现两个规律性的现象:其一,大公司保费占总保费的70%到80%,近100%承保利润向大公司集中;其二,小型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迅猛,中型公司保费被挤压得厉害。产生第一个规律的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保险产品价格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阿玛尼和雅戈尔西服卖一样的价格,剔除民族情结因素,谁会买雅戈尔?其二,不分大、小公司的严格规范要求,不管是部门设置、分支机构设立的“软、硬”件配置、各种同业组织的费用,在公平的名义下,中小公司不堪重负。产生第二个规律的原因只有一条,小型公司一般都是新公司,在前三年经历了近乎野蛮式的生长、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可一旦“促销式”行为放慢或停止,就陷入了中型公司被挤压的困境。

一幕幕资本家与经理人的江湖恩仇剧正在上演。在这个保险发展的大时代,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保险经理人也是“供不应求”。于是,经理人主动跳槽、被挖角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发生,“大家都弄个团长、旅长干干”。与此同时,社会各类资本中的巴菲特粉丝们,更是被保险业的现金流和所谓“产险三到五年、寿险五到八年承保盈利”的说法吸引,揣摩着:承保盈利期前,几个到十几个点的承保亏损比贷款利率更便宜,可一但进入承保利润期,贷款变成了负利率,而且这种贷款源源不断、一年比一年多,好生意!因此,保险高管们的高薪就是小钱了,而保险高管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决定了高管们的确要“升官发财”才考虑跳槽,于是拿到作为“赌场通行证”的资本金的男一号,与作为女一号的经理人的保险江湖恩仇系列剧不断上演。喜剧的结尾大体相似,公司顺利实现盈利,并通过上市、引入战投、转让股份等方式使大家都发了财。经理人甚至因成功实施了“MBO”(管理者收购)和类“MBO”,成了打工皇帝或老板兼打工皇帝。悲剧结局也基本雷同。最悲催的结局是,“MBO”不但没成,反倒从剧中的女一号变成了现实中的阶下囚。而有的公司在度过“三到八年”的亏损期之后却还在亏损,面对不断注入“赌本”的要求,老板们再也淡定不了了——既然赌钱赌输了还想要高薪,岂有此理!输钱谁不会?换人或亲自操盘就可以了,于是男一号和女一号不断重新组合。

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保险?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保险业有一段预演,这就是电话销售。一般来说,电话销售是新公司或小公司开疆拓土的利器,因为它符合“价廉物美、方便快捷”规律,但在中国,电话销售却是从大公司发端的。于是,中国保险业便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因为省掉了分销环节,作为直销的电话销售可以使产品降价15%,于是大公司间“三国杀”般互“呼”——中小公司的市场占比本来就很小,虽被大公司“呼”跑了不少客户,但这些客户还不够大公司塞牙缝。大公司自己开始自“呼”,否则会被别的大公司“呼”走,“开疆拓土”就变成了“自挖祖坟”。一段时间后,“互呼、自呼”逐渐均衡,保费充足度减少15%,电话销售扰民变成公害,渠道变成了产品。现如今,互联网保险风起云涌,UBI(基于驾驶行为与用量的车辆保险)、OBD(车载诊断系统)新概念的冲击力空前加强,不触网很快就会被淘汰,于是中国的保险公司纷纷触网:选“傍大款”缴流量费式的互联网保险,结果可能是“淘金的没赚到钱,卖牛仔裤的发了财”;如果搞自建平台式的保险互联网,建平台本身投入巨大,要让客户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找到你,还要持续花钱发“声音”,搞不好就是找死。互联网这一保险的新江湖又将有多少战事发生?

现在的领导要做好监管理念、监管制定、机制制定、监管手段等各项现代化的管理工作。市场的决定性配置作用势不可挡,某一位大领导说:“把定价权交给公司,把选择权交给客户。”我相信,保险业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虽然中途有许多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流去,但终究会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中国的保险业已经做大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做强还会远吗?

陈恳是个有保险情结的文艺青年,这种情结可能与他大学学的是保险专业有关。

我刚从太平洋保险到天平车险,在设计所谓的“天平模式”时,和他有许多的交流,认为他是一个有点思想的保险媒体人。

后来,陈恳转行做财富管理,成为一家美国上市企业的高管。

再后来,他毅然决然辞职,开始了这本口述式保险史的写作。记得有一次,他在我的好朋友——中国最懂茶的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精算学教授谢志刚家品茗时,决定开始这项在我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又在和讯网的保险频道开专栏,将全部稿费捐出做燕梳保险基金。

当下的年代,一个业外人士,耗时贴钱地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们业内有几人能做到?

更加令我感动的是,到了写作的后期,他已经自己创业,还抽出不能再紧的时间来做一件不相干的事,难道就只是出于一种情结吗?

所以,他让我写一点序言之类的文字时,这种感动还是让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因为是口述式的写作,口述当事人难免有拔高或自谦之嫌,而作者又不可能像学术机构一样去严谨地证实或证伪,因此,建议读者以一种像读武侠小说一样的心态去看,这无疑会是本好书。

中国保险业或许还会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结局,也许要等到“文艺老青年”陈恳出第三部书,我们才能知道答案。

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谢跃 DSS59Zr1T2VAPeoOc4zqrKITLYOF/7tLlZIEZGwJ0gbKjr8tyGtEkd0NUAKc1J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