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初进交大

珍珠港事件后,戴家回到常熟避难。当时的汪伪江苏省政府官员逼迫戴良耜捐献钱财,由于无力承担,父亲便被抓去关押在苏州,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戴家族人向来耿直正义,面对日伪伤天害理的行径,个个义愤填膺,有的便奋起反抗,加入新四军,当然免不了流血牺牲。那年正值日伪残酷“清乡”,有位新四军领导因事来不及撤退,便躲藏在戴家的小楼上。小楼既是秉衡的卧室,也是夜间秉读之处,不想成了小小避难所。窝藏新四军如被发现,必定大难临头。但是正直的戴家人心向新四军,用善良的胸膛遮挡起敌人的搜索。秉衡很喜欢这位新四军叔叔,天天上小楼给他送水送饭,门口放哨的姐弟们佯装做游戏,他们早已商量好一旦敌人到来的暗语。所幸的是宪兵队每次来搜查都化险为夷,一月之后这位新四军叔叔满怀对戴家的感激之情,乘着夜色安全撤离常熟。

秉衡曾亲眼目睹日本军机轰炸常熟城,战争的残酷让他迅速成长,立志读书的心愿早已在胸,将来为疮痍满目的祖国贡献自身力量。面对残酷的现实,秉衡所在学校的师生同心协力,白色恐怖之中琅琅书声传遍校园。当时,班上有位叫黄复初的同学,暗中参加新四军,与敌人展开斗争。有天正在上课,突然校园里一阵骚乱,一支全副武装的宪兵队闯进教室,在一个汉奸的指认下,黄复初被五花大绑地押走了,原来他的行径被人告密了。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秉衡愈加发愤图强,弱小的他暗暗握紧拳头,期待有一天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中学时代的秉衡酷爱历史和语文,正值青春年少的他面对艰难世事,万籁俱寂时独坐小楼,在青灯黄卷中领略无数文史名著。得益于杨毅庵老师的辅导,他贪婪地汲取各种史籍诗文名篇的养分,同时不断尝试练笔。每当灵感涌动或有所领悟,秉衡便用笔一一记在本子上。他常把自己的习作拿给杨毅庵老师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给《常熟日报》等报刊投稿。15岁那年,秉衡便发表了人生第一篇散文——《春》,赢得学校师生的赞美。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谈扇》《爱山篇》《送毕业同学序》等篇章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堪称“少年才子”,在当地传为美谈。秉衡的点滴长进仿佛是暗夜中一盏明灯,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慰藉。

1944年高中毕业前夕,秉衡面临抉择。当时班里很多同学都报考理科,因为当时社会的风气是重理轻文,读理工科较容易找到饭碗;读文科在当时毫无出路,毕业就等于失业。秉衡原本铁了心要考文科,他最向往文史专业,国家越是穷困落后,他越加感到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几千年来的文粹深藏于字里行间,它独特的魅力让秉衡更加热爱祖国。在上海的初中生活让他念念难忘,再加上上海离常熟近,所以去上海深造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上海沦陷,许多名校都迁往内地办学,没有理想的文科大学,秉衡又不甘心在二三流的大学就读,面对现实他在最后一刻,狠狠心填报了上海著名的交通大学。

但是交大并不是那么好考的,所以家人也替秉衡捏了一把汗,这个举动看似有点铤而走险。秉衡虽然喜欢文科,但他并不完全偏科,他的理工科成绩也算过得去。有了这点底,他便挥汗如雨地恶补功课。交大以理工科闻名,但对国文也有较高的要求。那年考交大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需要考生自断标点行文,如果没有古文基础根本无从下手;英文考试是将《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难度更加大。拿到试卷,秉衡非常自信,他从容挥笔。1944年夏,秉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也算是当时吃香的专业。

上海交大的前身是19世纪末创办的南洋公学,学校一贯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抗战时期,有部分教师迁往内地办学,但大部分教师都坚守在上海租界继续办学。交大不愧为名校,学风、校风严谨踏实,强调一年级新生需要接受各种名师思想的熏陶,因此给新生上基础课的都是名教授。名誉校长唐文治先生是国学大师,秉衡的国文老师陈柱尊教授是他的得意门生;教授物理的是物理学家裘维裕教授;还有教微积分的胡敦复教授、教化学的张怀义教授等等。班上按成绩排座位,成绩好的坐在前面。状元戴秉衡自然坐在第一排,同时担任班长,同学们都心服口服。当时授课除国文课和第二外语课,其他课程上课及考试全部使用英文。每堂课都要点名,如缺课到一定程度便被取消考试资格。试卷题目难度大,不易得到高分,并张榜公布每次成绩,不及格分数的红色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在如此严格的校风及苛刻的考试制度面前,同学们都非常勤奋,你追我赶。每次考试前夕,同学互帮互助,自然形成学习小组。

虽然秉衡每门功课的成绩都不赖,但是对所学的铁路管理毫无兴趣,对此他深感苦闷。他心里最喜欢的仍是文科,每次国文课他都听得入神,课后都会找老师切磋感想。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看书、借书,节假日去旧书摊淘书,仍在一心营造自己的文史梦。想到前途两字,秉衡深感无奈,或许硬着头皮直到毕业,好歹能在铁路部门混个饭碗,也能接济家庭,此生似乎能看到头了。

就在秉衡上交大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世界,沦陷区的人民欢呼雀跃,迎接胜利。秉衡和同学们走上街头,与普天下人民分享胜利的果实。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来年暑假。这年夏天,秉衡没有回常熟,他想呆在宿舍里做点事情。同学们大都回去了,只有极少的学生留在校园。在夏蝉无休无止的叫声中,偌大的校园变得空旷而令人静思。秉衡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简陋的桌前堆满砖头般的书籍,读书笔记本端端正正地记录着他的思考轨迹。

这天上午,秉衡正在看书,忽然宿舍楼下一阵喧闹。中午出去吃饭时,看见墙上张贴着告示,近前一看,原来是北京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准备暑假在上海招生,考场就借用交大,更巧的是正好设在秉衡住的宿舍的楼下。只见有不少人正在布置教室,鲜红的招生横幅跃入眼帘。如灵光乍现,秉衡眼前一亮,热血往头面涌上来,这个送上门的好机会让他立马报了名。在报名表上写下“北京大学历史系”时,秉衡似乎看到了蜿蜒伸向前方的道路。接下来便是考试,国文作文题目是《船》,相比两年前考交大容易多了。

没过多久,北京大学的入学榜单便张贴出来,戴秉衡金榜题名。这一消息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才能被得到肯定,居然考上了历史系的正取生;忧的是自己在交大再读两年就可以毕业,要是上北大得从头学起,还要再读四年,似乎有点亏。秉衡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同学及友人,多数人劝他不要去北大,因为眼看交大就要毕业了,工作也容易找,今后文科毕业有没有着落都很难说。

刚开始,秉衡确实很犹豫,家人及朋友的提醒确实很有道理,但思考再三,多年来对文史专业的喜爱,对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仰慕,使秉衡想跨入北大。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让秉衡下了前往北平的决心。原来抗战结束后,从重庆沙坪坝迁回的交大学生被承认是正牌学生,个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国家公费读书。沦陷区的学生则低人一头,竟然被称为“伪学生”,还须经甄别考试,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牌学生。这一歧视性的规定对沦陷区的学生很不公平,大家进行抗议。这种屈辱让秉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交大的学籍,因为北大一年级正取生名正言顺,入学就能享受公费,学习和生活都有经济保证。

就这样,戴秉衡挥别交大,坐轮船北上,跨入心仪已久的北大史学系门槛,了却心中多年的愿望。 9rJGGORX/oYER8W5nXO+tauxNz2qY4G2uvDBTRsFpvIEmHbU8IPEbwO36qMh5X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