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持科学发展 深化财政改革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全区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王正伟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财政改革与发展,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陶源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对“十五”及2005年全区财政工作的评价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为顺利完成“十五”目标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奋精神务实苦干,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努力克服中部干旱带严重旱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5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增长19.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8亿元,增长15%;全年进出口总额9.5亿美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440元,增长5%。纵观“十五”时期,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大提高的时期,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的跨越式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十五”也是我区财政工作大突破、财政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9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22亿元,年均增长2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0亿元,比“九五”增加8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市县由“九五”时期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8个,过5000万元的由7个增加到12个。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2.5%上升到2005年的17%,区级财政收入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4%上升到2005年的27%。“十五”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95亿元,比“九五”增加了377亿元,年均增长21.1%,有力地支持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五年来,财政部门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财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财政的职能作用。一是保障了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基本建立,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区地方财政收入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多方吸引资金,确保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有效实施,保障了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启动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我们想办而无力办的大事。在做大地方蛋糕、壮大财政实力的同时,五年来我区积极争取中央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41亿元,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4.7亿美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0亿元,利用国债资金82亿元,实施了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环境治理、教育和卫生设施建设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通过完善分税制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和收支关系;推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区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有效调节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初步建立了以内部监督与专项资金监督为重点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事业和公共领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十五”期间,我区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达到了93亿元、73.2亿元、7.4亿元、14.7亿元和4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8%、19.2%、12.7%、14.9%和5.6%。通过制定出台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和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稳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是支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十五”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财政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支持了国有企业、金融、粮食流通、国有资产管理、科技教育、住房等各项体制改革,制定完善并认真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发展现代流通业等政策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财政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我区实施的“少生快富”工程、直补农民“一卡通”、农村水费改革、解决粮食购销企业“三老”问题、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创造了经验,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总的来说,“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实现了从“想办大事”到“能办大事”,从“被动买单”到主动理财”,从“单一手段”到“综合手段”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开创了财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回顾“十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2005年财政工作又是“十五”时期发展最快最好的。全区实现了财政总收入87亿元,增长30%;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7亿元,超收7.4亿元,增长27.4%;区本级收入完成13.1亿元,超收2.7亿元;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8.7亿元,增长29.2%,收支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动理财思路更加清晰。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保证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的有效落实。在全区范围内免征了农业税及附加,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税率的目标。把我区种粮农民直补的范围扩大到了引黄灌区各县和农垦农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行了“五补一免”政策,全部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这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一大创新,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众利益。在全国率先将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中小学生纳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范围,推动了我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将取暖费补贴由“暗补”变为了“明补”,对区本级在银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住房补贴实行一次性发放。财政部门理财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保重点办大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部门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积极整合资金,保证重点投放,有力支持了自治区“一号工程”的建设;安排资金支持实施了优势特色产业带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千村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种子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投入挖潜改造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了宁夏恒力、东方钽业、启元药业等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拨付了太中银铁路建设和宁夏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自治区五十大庆重点项目建设的前期资金。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同心至固原段高速公路实现了提前通车;启动实施了基础教育、人才开发、彩电中心、银川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业、政法、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农业、科技、教育的支出增长均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增长。及时拨付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治专项资金2100万元,确保了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支持实施了二期“义教工程”、“危房改造”和“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工程,农村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一次性购买公益性岗位3000个,帮助2600名大学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投入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资金3590万元,完成了改造8000多户的年度任务,改善了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财政改革推出新举措。各级财政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上狠下工夫,积极探索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在市县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7个区级单位和7个市县。在吴忠市进行了物业税试点改革。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全年出口退税额达到4.9亿元。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规范了转移支付制度,对市县的财力分配更趋科学合理。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规范了乡镇收支行为。开展了乡村债务清理,防止了乡村新的债务发生。

———支持市县发展的力度加大。去年中央出台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奖一补”政策,自治区制定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的具体办法,坚持奖补与激励并重,变“输血”为“造血”,初步建立了上下联动、困难共担、形成合力的解困机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1.5亿元用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加大了对贫困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了基层公用经费标准。去年拨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资金达57.9亿元。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市县抓收入增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年市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6亿元,增收6.6亿元,增长23.6%。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建国书记和启智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扬财政部门,并在财政工作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财政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一五”我区财政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总体思路

各级财政部门做好“十一五”时期的财政工作,应该牢牢把握“五个必须”:

(一)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

解决我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主题,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任务。促进经济发展带动财政发展则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财政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财政工作,把握财政规律,拓宽理财思路,算好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正确处理好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财政与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生财、聚财与用财的关系。要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拉动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必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期间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区万元GDP综合能耗超过全国平均值2.6倍,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加剧,会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财政部门要把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大着力点。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淘汰一批生产力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企业,鼓励节能降耗和回收利用;促进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机制,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及其监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做强市场主体。

(三)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山川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掣肘,我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财税政策,以城带乡、以川济山,逐步缩小两个差距。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推动城乡、山川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四)必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财政部门要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关键是要遵循市场性、公共性和引导性原则,建立并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深化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财政扶贫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必须坚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方向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是财政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近几年,我区在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从收入到支出都建立起了比较科学规范的法规制度。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政运行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行公共财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调控和保障作用,更好地落实“五个统筹”,促进全区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各地、各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

三、2006年财政重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各级财政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情,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务实拼搏,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年的财政工作要“夯实一个基础,提升三种能力,抓好五项重点”。

(一)夯实财政收入这一基础

创新理财思路,增加财政收入,壮大财政实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促发展、壮财源。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要以市场和效益为取向,牢固树立把资源和资本转化为财源的理念,把财源放大到整个社会资源,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经济特别是财源经济的力度,做大、做强、做稳一批支柱财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工业方面已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轻纺、医药、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现代农业方面也形成了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这是我区税源建设的重点。财政部门要在创新投融资方式、盘活存量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落实措施,提供服务,想方设法把这些企业规模做大,产业做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要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信息体系的建设,加大财政与金融的融合、牵引、导向作用,更好地为各项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作为政府的资产,土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以及城市都可以运营和经营,激活存量资产,通过税收、使用者付费等补偿机制增加政府公共收入,实现政府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财政投融资的直接和间接引导作用,吸纳民间、区外、国外资本。要崇尚求实、务实、扎实的作风,形成抓收入、促收入、增收入的合力机制。唐朝有一个叫姚崇的丞相,临终前讲了一条为政经验,是“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抓财政收入不单是财政部门的事,而是各地方的、全社会的大事。全区上下都要想实招、重实效,切实把财政收入做实做大,把执政的基础打牢。另一方面要严征管、堵漏洞。今年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杜绝越权和随意减免税的行为。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对一些税收秩序较为混乱的地方和行业进行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要依法组织收入,绝不允许无税强收、收过头税或人为控制税收入库,既要确保应收尽收,又要做到不该收的一分不取。去年全区非税收入占到了整个财政收入的23%,挖潜的空间仍然很大。今年要继续加强非税收入征管,重点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本)有偿收入、特许经营权收入、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和经营城市的收益等非税收入的征缴,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制度,将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今年,要对全区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归政府统管。

(二)着力提升调控保障、改革创新和依法理财三种能力

一是要发挥职能作用,提高调控保障能力。调控保障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要善于运用好财税政策这一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要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取有舍”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国债资金,重点投向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提高区本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区级财政调控能力,加大对贫困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强化地方财政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财政风险监控防范机制,摸清乡村财务底细,制止新债发生,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争取3~5年内化解乡镇债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在保证工资发放、保障政权运转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将更多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倾斜,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倾斜,切实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二是要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改革是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今年国家将出台一系列税制改革措施,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做好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和新开征税种征收工作。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启动,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推进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政府活动,以便人大和社会各界实施有效监督。选作试点的部门务必端正认识,积极做好有关工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完成区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各市县(区)改革面达到50%的任务,同时要加快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并轨。全面实行以“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村财乡管”模式。今年自治区还将继续增加奖补资金,用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市场经济越发展,依法监管的作用越重要。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提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规范行政行为。要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对财政收支特别是重点支出,要实行从申请立项、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和追踪问责。严肃财经法纪,坚决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今年,自治区财政要组织对市县城市低保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检查,不到位的要相应扣减转移支付。要切实加强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奖一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

(三)抓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五项财政重点工作

1.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有过这样的名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我觉得,对我们这种财力总量小的省区来说,财政管理工作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只有集中财力办大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在局部取得优势并通过局部上的优势逐步达到总体上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继续把增量投入和通过整合压减下来的资金,优先集中用来办几件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带给人民群众福祉的大事。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今年进入投资高峰,财政要筹措好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进度。要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加快太中银铁路、河东机场扩建工程建设。要利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资金,抓好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加大自治区五十大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力度,力争年内完成自治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彩电中心、固原体育馆等项目主体工程。今年自治区的预算盘子打得很紧,还有近3亿元的资金缺口,各地各部门要理解和体谅财政部门的难处,尤其是市县不能把资金缺口留给区本级。原则上,人代会审议通过财政预算后,不再追加一般性预算。这里我强调一下,在开行政府信用平台资金的运用上,一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二要确保已安排的重点市县,自治区财政不再承诺新的市县建设贷款。

2.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对“三农”的支持要突出体现在“多予、放活”上。要积极探索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的新方式、新方法,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实行“五补”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投入,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治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树品牌、增效益。继续加大支持“少生快富”、“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对农村道路、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改变农村面貌。

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强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一大战略。宁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弱了不行,没有支柱产业不行,没有产值上百亿元的大企业也不行。这几年我们培育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了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区工业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财政要把对工业的支持进一步锁定为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支持国有骨干企业和非公有制重点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循环利用资源的环保企业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整合企业技改资金和“科技三项费”,技改投资增长要达到15%,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开发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推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从今年开始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改革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主要是从理顺机制入手,明确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我们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分担的经费责任,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5.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宁夏。“为政之道,重在以人为本;理财之道,重在用之于民。”要大力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当前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映很大,特别是困难群众有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多。最近,我看到一条信息,“我区群众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八大期盼:一盼让百姓住得起房,二盼让弱势群众得实惠,三盼让百姓尤其是农民群众看得起病,四盼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不再难,五盼让农民群众不要因为污染而颗粒无收,六盼让百姓老有所养,七盼为百姓就业支起‘保护伞’,八盼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拿到血汗钱”。要高度重视这些社会问题,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尽心竭力把老百姓关切的这些事情办好。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工程;支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要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要建立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回族文化艺术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要认真落实和继续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支持扩大就业。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逐步把农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大社会保障”系统。要调整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机关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障人员收入水平。

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财政工作寄予厚望。希望大家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财政改革与发展,谱写财政工作新篇章,为绘就全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美好画卷而努力奋斗! VarMr1iKE83cTTiMmWnTHqgpm3SdMO2TIUYPYL3t5wL1bpdjFRFaULcGaimm7C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