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栽培技术

一、种好小麦

即确保小麦苗全、苗匀、苗壮。主要措施包括选用良种、整地施肥、种子精选与处理、播种。

(一)选用良种

采用优良品种是农作物增产的基本措施之一。它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获取较高的产量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在相同生产条件下,采用优良品种一般可增产10%~30%。确定选用什么品种,要因地制宜。小麦优良品种的丰产性能,只能与一定范围的自然条件、产量水平、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相适应。因此,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从生育期,耐寒、耐盐碱能力,对肥水反应和丰产性等方面确定适宜的品种。例如,高水肥地区,应选用耐肥抗倒、丰产潜力大的品种;一般麦田应选用适应性较强、稳产、丰产的品种;而旱薄地,则选用抗逆性强、耐旱、耐瘠薄能力高的品种。干热风严重地区优先选用早熟、抗干热风好的品种;冀北地区要选用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

要合理搭配品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单位,应选用1~2个小麦优良品种作为当家品种,扩大面积,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还应选用1~2个搭配品种,以便品种更新、调节茬口,缓解收获季节劳力、农机的紧张状况,并预防因特殊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

目前河北省推广的小麦品种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1.高产、稳产类型的品种

如邯6172、石新733、石麦14号等。

2.高产、节水类型的品种

如石麦15、石家庄8号等。

3.强筋优质麦类型的品种

如藁优9618、藁优2018、石优17等。

4.晚播而不晚熟类型的品种

如石麦12等。

2010年河北省提出的小麦品种布局规划如下:冀中南麦区:

以石新828、石新733、石麦15、衡观35、冀5265、邯6172、良星99、济麦22、科农199、藁优2018(强筋)等为主;配合石家庄8号、邢麦4号、邯00-7086、石麦14号、良星66、衡4399、邢麦6号、石麦18、河农6049、衡5299、沧麦6003、衡0628、沧麦6002、冀6358(强筋)、藁优9618(强筋)、石优17(强筋)、石麦12。冀中北麦区:以轮选987、京冬8号、京冬17号、北京0045、沧麦119等为主;配合北京0045、京冬12号、北农9549、乐639、石家庄8号、保麦10号、中麦175。黑龙港麦区:以冀麦32、石麦15、石家庄8号、邯5316等为主。

(二)整地施肥

1.麦田整地技术

麦田整地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两个环节。

总的质量要求:深度适宜;表层无残留根茬;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耕翻时适墒耙地、不晾垡,使表土松软,无明暗坷垃;上虚下实,内无架空暗垡;耕层深浅一致,上平下也平,地面坡度不超过0.3%。根据各地耕作水平,一般深耕应在20cm以上。

大型拖拉机带茬耕作,耕深应在25cm以上。

目前生产上,玉米秸秆粉碎后撒施底肥,再深耕20cm以上,整平无墒沟、无大坷垃。已连续旋耕2~3年的地块,应进行一次耕翻。在粉碎秸秆之后进行,旋耕深度要达到15~20cm,旋耕次数至少2遍。近几年秸秆还田麦地由于旋耕太浅,只有5~10cm,耕作层土少秸秆多,播种质量受影响,种子与土壤不密接,透风漏气,容易出现出苗率低,前期生长受影响,麦苗安全越冬无保障,出现春季的点片黄、弱苗,很大原因是旋耕太浅造成的。

2.麦田施肥技术

河北省小麦近年一般采用“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的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底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其中有机肥全部底施,氮肥1%左右做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底施。增施磷肥,调整氮、磷配比。河北省不少麦田磷素严重不足,施肥时氮多磷少,比例失调,是影响小麦高产的突出问题。因此,高产田要增加磷肥投入,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50~80kg。同时,要调整氮磷化肥投入的配合比例,以1∶1的配合比例为宜。补施钾肥和锌肥。河北省有相当多的麦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80mg%g以下,补施钾肥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一般每亩施用氯化钾10~15kg,同其他化肥一起底施。对缺锌土壤(临界值为0.5mg%),施用锌肥可增产10%。施用方法:一是底施,每亩施用硫酸锌1~1.5kg,用10kg细土面混合均匀撒地面后再翻入下层。二是拌种,每千克种子用8g硫酸锌拌种,可先将硫酸锌溶解于适量水中,然后均匀地喷到种子上,晾干后即可播种。

(2)配方肥。河北省基本上普遍搞了测土配方,生产了配方肥,500kg以上产量小麦田,底肥施用量,磷酸二铵20~25kg,尿素5~8kg,氯化钾或硫化钾10kg,硼锌肥1~1.5kg。

(3)涂层缓释一次肥。河北省推广的新型肥料,它的生产工艺很独特,它是将一种多年研究出来的液体,喷淋到化肥颗粒上,然后很快形成膜,就是包膜的一种工艺,根据肥料释放的时间和速度,可以包一层或者几层,一茬作物一次肥,所以叫涂层缓释一次肥,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膜在土壤中溶化以后形成一个团絮结构,溶解了的磷、钾肥在团粒结构当中,而减少了和土壤的接触,所以就减少了肥料的固定、淋湿、流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团絮结构里面的肥料庄稼可以吸收,但是和土壤不接触,所以这个特点有控氮缓释,促磷增收,防钾淋失的作用,这种复合肥含有氮、磷、钾等作物所需要的多种成分,可以根据作物需要随时改变配方。高产麦田每亩施用量100kg左右,一般产量麦田每亩施用量50kg,配合施用硼锌肥,全生育期不用再追肥,实现了肥料的高效化、复合化、配方灵活化,是肥料发展的方向。

(三)种子精选与处理

种子质量是影响苗全、苗壮的重要因素。小麦播种前要用种子精选机精选、人工筛选或风选的方法除去秕子、碎粒、草子和泥沙等杂物,选好的种子要做发芽试验,了解其发芽势、发芽率,种子发芽率应高于95%。凡低于80%的种子,一般不做种用。播种前,可进行晒种、拌种等处理,提高种子生活力,防治地下害虫,以达到壮苗、防病治虫和丰产的目的。

1.晒种

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3天,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增强种子的生命力。

2.拌种

精选过的种子晒好后,要经过种子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及防病治病,特别是黑穗病、全蚀病,拌种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三剂”合一制成种子包衣剂。例如高巧(杀虫剂),它的主要成分是吡虫啉,但它比单纯用吡虫啉效果更好,因为它的生产工艺中,使这里面含有激素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立克秀(杀菌剂);益微(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活着的有益细菌,这种有益菌在土壤当中繁殖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它的食物就是有害菌,通过它的代谢作用也可以产生一种激素,有很明显的壮苗作用。所以高巧+立克秀+益微,这样经过处理后的种子,不仅能够防治地下害虫,防治苗期病害,甚至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还有壮苗作用。总之,在拌种上,一定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像过去单纯用辛硫磷等杀虫剂拌种,现在已经解决不了病害和壮苗的问题了。

(四)播种

播种质量与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样式、播种深度及播后镇压等田间作业措施。

河北省各冬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瘦地应早于肥地;山区的阴坡地应早于阳坡地。一般在当地气温下降到16~18℃时播冬性品种,14~16℃时播半冬性品种为宜。

旱地应在相对适宜的播种期范围内,趁雨趁墒播种。冀中南地区适宜播期在10月5~15日为宜,冀北麦区在10月1~8日为宜。

春麦区一般在气温稳定在0~2℃,表土化冻时及早播种。

对播种量的要求,适期播种的,亩播量10kg,在适宜播期以后播种,每晚播一天增加500g播量,河北省中南部10月下旬甚至11月初再播种,播种量应增加到20~22kg,不可再增加播量。

采用合理的播种方式,合理播种方式是指既符合创造合理群体结构的要求,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又便于田间操作及间套作的株行距的配置形式。当前小麦播种方式主要采用条播法,但行距配置依地力和产量水平而异。常用的播种方式有:

1.窄行条播

优点是均匀密植,适于机播。

类型一:等行距15cm,12或24行为一播幅。这种播种方式能达到均匀密植,充分利用土地,个体发育健壮的目的,适用于地力较差、产量不高、晚播及播种量较大的麦田。

类型二:宽窄行,在河北省有27cm+11cm和24cm+12cm等形式。这种播种方式适用于地力较好的高产麦田,主要优点是:比等行距条播通风透光好,便于田间管理,较好地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

2.宽幅条播

行距和播幅都较宽,播幅17cm,行距20cm,有利通风透光。在基肥少的低产区,可以采用开沟宽幅播种,便于集中施肥,沟幅10~17cm。在盐碱地上,还可以利用深沟浅盖,防止盐分危害。

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子均匀,播量准确,深浅适宜,不漏播,不重播。小麦适宜的播种深度以分蘖节距地面2~3cm,地中茎长度1~2cm,即5cm左右为宜。播种过浅,表层土易失墒,使种子落干,影响出苗,造成缺苗断垄,而且使分蘖节入土较浅,越冬时容易受冻。播种过深,出苗晚,幼苗弱,分蘖发生晚,数量少,次生根少,生长不足。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到:大粒宜深,小粒宜浅;肥地略深,瘦地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盐碱土、冷僵土宜浅;早播宜深,晚播宜浅。

土壤水分差时播后立即镇压,次数可多;土壤水分充足时适当镇压,次数要少。

二、麦田管理

当今小麦管理技术应该说,七分种三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说明种好小麦是丰产的关键,管好是保障。做好麦田管理是实现计划产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小麦在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特点不同,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措施亦各有重点。

(一)前期

北方冬小麦的前期包括出苗至越冬、越冬期及返青至起身3个阶段,历时长达150~180天。

1.前期生育特点

(1)器官分化,此期以长叶、长根、长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越冬前,一般情况下,播种后6~7天出苗,出苗后15天左右开始发生分蘖,11月上、中旬进入分蘖第一盛期,越冬开始时第一盛期结束。初生根不断伸长,并发生分枝,吸收利用下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次生根随分蘖发生而发生;茎节分化完毕,但不伸长;近根叶数目不断增多,单株叶面积逐渐增大,植株体迅速壮大。到起身期,分蘖几乎全部出现,此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冬前分蘖成穗率高,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

(2)营养代谢特点,冬前小麦的生理代谢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与积累量相对较少。

(3)对外界条件要求,该阶段虽然对肥、水的需求量不多,但肥、水在形成壮苗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4)主要矛盾,由于群体较小,个体生长对群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个体与群体矛盾不明显,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应重点解决好营养器官之间的矛盾,即地上叶、蘖生长与根系生长之间的矛盾,壮根为主。

2.前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协调幼苗生长与养分贮藏的关系,使幼苗安全越冬,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狠抓穗数,为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不同苗情的麦田在管理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不同,要做到因苗管理,应必须准确判断苗情的发展趋势。判断弱苗、壮苗或旺苗。一是了解麦田的基础情况;二要了解当时的墒情;三要了解当时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气候情况。除这“三了解”之外,还需“两观察”,即观察当时的麦苗长相和群体结构,主要是看形态。

冬前麦苗幼小,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不突出,壮苗和旺苗很难区分,容易把旺长趋势的麦苗误认为是壮苗。判断失误致使冬前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春季群体过大的被动局面。判断冬前壮苗,可参考几个指标。

(1)根系、叶片和早期分蘖应按期出生。一般情况下,植株3叶1心时应有1个分蘖和2条次生根。其后的分蘖有效期内,各级分蘖和根系应按器官同伸规律出生,低位蘖不缺位。在中量播种的情况下,冬前主茎长出5~7片叶,分蘖3~8个,次生根5~7条。叶色深绿,蘖大而壮。株高20~25cm(不超过27cm),最上一个叶耳间距在1cm以内。低于上述指标是弱苗,高于上述指标是旺苗。

(2)叶片宽厚,长短适中。冬前最长叶鞘的长度不超过5cm,最长叶片12~15cm,叶宽0.6~0.7cm。

(3)群体适宜,叶面积系数合理。高产田冬前叶面积系数1.0左右,冬前总茎数为成穗数的1.5~2倍,70~90万个%亩,其中三叶大蘖50%以上。

常规栽培条件下,冬后阶段的调控目标是,早返青,早生新根新蘖,幼苗叶色葱绿,长势茁壮,无点片黄苗。单株分蘖敦实,根系发达。起身期达到最高总茎数90万~110万个%,叶面积系数不超过2。

3.前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1)冬前管理

①查苗补种。在麦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如发现有漏播、缺苗和断垄的应立即补种同一品种种子。补种用的种子最好先浸泡4~6h,补种应在出苗后10天内完成,最晚不能超过三叶期。

经过补种仍有缺苗断垄的地段,到分蘖期可移苗补栽以保证全苗。补栽时,2~3株1墩,补栽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

为宜,并施少量速效氮肥,浇少量水,随后封土压实。播种后遇雨会造成地面板结,影响出苗,要及时耙地破除板结。

②因苗管理。

壮苗管理:对壮苗应以保为主,即合理运筹肥(偏心肥)水及中耕等措施,以防止其转弱或转旺。但对不同的壮苗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肥力基础稍差,但由于底墒充足而形成的壮苗,可趁墒追施少量速效肥料,以防麦苗脱肥变黄,保证麦苗一壮到底;对肥力、墒情都不足,但由于做到了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应及早施肥浇水,以防其由壮变弱;对由于底墒底肥充足,且做到了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冬前一般可不施肥,但要进行中耕,如出苗后长期干旱,可普浇一次分蘖盘根水,如麦苗长势不匀,结合浇分蘖水可点片施些速效肥料,如土壤不实(抢耕抢种),可浇水以踏实土壤或进行碾压。

旺苗管理:旺苗的成因一般有两种,一是由于土壤肥力高、底肥用量大、墒足,且播种过早而形成的旺苗。管理上要把它当成弱苗,促控结合,即采取镇压与施肥浇水等措施,争取麦苗由旺转壮。二是由于土壤地力高、底肥施用量大、播种量过多而形成的旺苗。这类麦苗群体大,冬前每亩总茎数80万以上,叶大色绿,但主茎第一节间尚未伸长。管理措施是控制肥水供应,结合深中耕(深6~7cm)进行石磙碾压,以抑制主茎和大分蘖旺长,减少小蘖滋生,或喷施100mg%g的多效唑控旺。

弱苗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水肥(冬追肥)管理,争取使麦苗由弱转壮。晚播弱苗,冬前只宜浅中耕以松土、增温、保墒,而不宜施肥浇水,以免地温降低,影响幼苗生长。下湿地弱苗,应加强中耕松土和田间排水工作,以散墒通气。整地粗放造成的弱苗,麦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或停止,应采取镇压、浇水、浇后浅中耕等措施来补救。播种过深造成的弱苗,麦苗瘦弱,叶片细长或迟迟不出,应采用镇压和浅中耕等措施以提墒保墒,或用竹筢扒去表土,使分蘖节的覆土深度变浅,从而保证幼苗健壮生长。盐碱地弱苗,土壤溶液浓度较高,形成生理干旱,麦苗瘦弱,应及早灌水压盐(碱),并于灌后勤中耕以防盐(碱)回升。底肥不足造成的弱苗,缺氮时叶窄、色淡,缺磷时苗小、叶黄(叶尖紫)、根系不发达,应在灌水之后趁墒追施氮、磷等速效肥料。有机肥未腐熟或种肥过多造成的弱苗,幼苗(或种子)灼伤,甚至死亡,应采取及时浇水,并于浇后及时中耕松土的措施来补救。遭受病虫危害的弱苗,应积极防治病虫害。

一般施足底肥、种肥并浇过底墒水的,越冬前不施肥水。但对因抢墒播种造成出苗不齐或弱苗的,可在三叶期后浇小水。对因未施速效底肥造成弱苗的,可以浇水结合施少量速效肥。黏重土壤播种时水分不适宜,以致因坷垃影响出苗的,可以在播后浇出苗水。但一般土壤不宜采用。

③及时防治病虫害。植保防治对象主要是田边杂草与其中宿生的灰飞虱、蚜虫等。

防治灰飞虱和蚜虫。小麦出苗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出苗后,每亩选用40%乐果乳油100~125ml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ml%水30~40kg喷雾,在麦田周边用药打保护带,以减少病毒病毒源和传媒,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进行冬前化学除草,化学防治禾本科杂草必须冬前施药。防治时间是当气温降至10~12℃时(在11月1~20日)。阔叶性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8~10g对水喷雾。野燕麦、雀麦、看麦娘、罔草、硬草等禾本科杂草较多、非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加喷70%氟唑磺隆水分散剂3g。节节麦发生严重的麦田改用3%的甲基二磺隆油悬剂,每亩用量20~35ml或用3.6%甲基碘磺隆钠盐•甲基二磺隆分散粒剂15~25g,对水喷雾。

喷施甲基二磺隆油悬剂或甲基碘磺隆钠盐•甲基二磺隆水分散粒剂,必须严格控制最高用量;助剂用量每亩60~100ml有霜冻时勿施,施药后4天内不可大水浇地,也不可与2,4-D类除草剂同时使用。角质(硬质和强筋)品种对药剂相对敏感,需谨慎使用。

④中耕镇压,防旱保墒。分蘖始期至封冻期间均可进行中耕,尤其是在雨后和灌溉后,田间必须中耕以破除地面板结,弥补土壤裂缝。

耙压壅土,盖蘖保根,保墒防寒。北方广大丘陵旱地麦田,入冬停止生长前及时进行耙压,以利安全越冬。水浇地如地面有裂缝造成失墒严重时,亦可适时锄地或耙压。

镇压可以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减少土块间的空隙,利于保墒和保证麦苗安全越冬。但生产上应注意,对土壤过湿、盐碱地、沙土地、播种过深或麦苗过弱的田块,不宜采用镇压措施。

⑤适时冬灌。灌冻水(冬水)是保护麦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灌冻水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并为早春麦田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北方冬麦区除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和晚播弱苗外,一般都应冬灌。冬灌时间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夜冻昼消,浇水后当天可以下渗完。石家庄市周围一般在小雪节前后冬灌,12月初浇完。冬灌的水量以既能浇透,当天又能渗完为宜。一般灌水量90~120mm。对晚茬麦,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冬灌。对群体偏小,总茎数在50万~60万个%以下的二三类麦田,可以结合冬灌每亩追施硫酸铵15~20kg,比返青追随肥效果好,可以起到冬施春用的作用。

(2)返青期管理。返青期的肥水运用,返青期施肥浇水使春生分蘖增加10%~20%,两极分化时小蘖死亡过程延缓,分蘖成穗率提高,但穗子不齐(下棚穗多),主茎或低位蘖的小穗数增加,最后几片叶的面积增大,茎节间比不施肥浇水者略长。

因此,返青期要针对不同麦田和苗情进行合理运用,冻害较重的麦田,在进入3月份前即可进行浇水施肥。

①壮苗和旺苗管理。对冬前总茎数70万~90万个%的壮苗或90万~110万个%的旺苗,只要冬前肥水充足,在返青期一般不施肥水。关键措施是锄划松土,以通气增温保墒,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如因冬前过旺出现脱肥或苗情转弱,可以提前施起身肥水。

②中等苗情管理。对冬前总茎数50万~60万个%的中等苗,为了保冬蘖,争春蘖,抓穗数,应及时追返青肥,浇返青水。

③晚播弱苗管理。以划锄增温,促苗早发为中心,待分蘖和次生根长出,气温也较高时,再追肥浇水。如果墒足而缺肥,可以在早春刚化冻时借墒施肥。

④其他异常苗情管理。异常苗情,一般指“僵苗”“小老苗”“黄苗”等。“僵苗”指生长停滞,长期处在某一叶龄期,不分蘖,不发根。“小老苗”指生长到一定数量叶片和分蘖后,生长缓慢,叶片短小,叶蘖同伸关系破坏。造成这两种苗情的原因是土壤板结,透气不良,土层薄,肥力差或磷钾短缺。可以采取疏松表土,破除板结,开沟补施磷钾肥,并结合浇水。因欠墒或缺肥造成的黄苗,要补施肥水。

⑤返青期要及时进行中耕,以增温保墒。

(二)中期

生育中期指从起身期到开花期,石家庄从3月中旬至5月上旬,经历40~50天的时间,是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旺盛生长和基本建成阶段,包括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

1.中期生育特点

该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从生长速度看,起身后由匍匐生长转向直立生长,尤其是从拔节到抽穗是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大,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群体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尽管起身后总茎数不再增加,但每茎叶片数迅速增加,挑旗期前后达到最大叶面积系数,但上部节间尚未充分伸长,以致叶片密集,很容易造成郁蔽。生长中心也从以营养生长为主转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从以分蘖为中心转为以茎穗生长为中心。从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看,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麦苗起身,分蘖开始两极分化,是提高成穗率,也就是增加穗数的关键时期。当气温上升到15℃,麦苗进入形态拔节,幼穗进入雄蕊分化和药隔期,是决定每穗小花数时期。当气温上升到18℃,小麦开始挑旗,穗分化进入四分体期,是决定结实率的重要时期。当气温上升到20℃,小麦开始开花,穗分化完成。

2.中期的主攻方向

中期是小麦群体与个体的矛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矛盾及群体生长与栽培生态环境的矛盾集中出现的时期,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个阶段的管理措施能否调控上述矛盾,不仅直接决定穗数和粒数的形成,也关系到中后期群体与个体的稳健生长和产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栽培管理目标是:根据苗情类型,适时、适量地运用水肥管理措施,调控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实现秆壮、穗多、穗大的目标,同时为子粒形成和成熟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中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1)起身期的管理。起身期的管理应当是合理控制分蘖两极分化,保证合适的成穗数,促进小花的发育,为增粒数奠定基础。

起身期肥水作用,一是能促进大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但也会导致小蘖退化推迟,恶化群体;二是促进小花分化,减少不孕小穗数;三是有利于茎叶生长,促进基部节间的伸长和顶部三片叶的生长,有利于增加灌浆期光合产物,提高粒重,但也可能造成叶面积过大而郁蔽及基部节间过长而引起倒伏。因此,起身期肥水对群体小的麦田弊少利多;对群体适中的麦田利弊皆有;对群体大的麦田有弊无利。

在返青期未施肥水的前提下,一般生产水平的麦田,可以在起身期浇水施肥。追氮量可以是总施氮量的1%~1%。对于苗稀、苗弱的麦田,要适当提早施起身肥水,提高成穗率。施用起身肥水的时间,可以掌握在刚出现空心蘖时进行。群体健壮的高产田和群体过大的旺苗田,可以控制不施肥水,以促进分蘖两极分化,改善群体下部受光条件。

对旺苗可以进行深中耕,切断浮根,促进小蘖死亡。以后新根长出,有利于起身期以后的生长发育。

起身期镇压,对旺苗和壮苗有控制作用,对正常苗和弱苗可以促进小蘖赶上大蘖。镇压要在分蘖高峰已过,分蘖开始两极分化,节间未伸出地面前进行。地湿、早晨和阴天都不要镇压。起身期也是喷洒矮壮素、多效唑、壮丰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倒伏的重要时期。方法:用20%的壮丰安乳油450~40ml%,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5g%,对水30~40kg进行叶面均匀喷洒。特别注意的是多效唑只有防倒作用,没有倒伏危险性的麦田不要喷洒,同时在喷药技术上做到不重喷和漏喷,否则易造成小麦生长高低不齐和造成小麦穗子畸形。

旱地麦田在起身期要进行中耕除草,防旱保墒。

(2)拔节期的管理。拔节期肥水能显著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数,提高穗粒数;能增大旗叶面积,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有利于子粒形成和灌浆;促进第3、4、5节间伸长,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和大穗。

由于拔节期肥水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有利,因此除了前期肥水过多,群体过大过旺的以外,都应该施用拔节肥水。拔节期肥水的时间,瘦地、弱苗、起身期未施肥水的可以提前到雄蕊分化期(春4叶伸出);肥地、壮苗和旺苗以及起身期肥水较晚的弱苗,可以推迟到药隔分化期(春5叶伸出)进行。

(3)孕穗期管理。孕穗期正值四分体形成,对水分敏感,是水分临界期。由于此时小花集中退化,保证肥水可以促进花粉粒正常发育,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保证孕穗期肥水还可以延长灌浆期间绿色部分的功能期,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利灌浆,提高粒重。因此,对旺苗、高产壮苗、晚播麦田,均应不晚于孕穗期浇水。拔节期及以前各时期未追肥或追肥过少,麦叶发黄,有脱肥表现的,可以补施少量氮肥(1~1.5kg)。这次补肥不但有利于开花和灌浆,还能提高子粒中的蛋白质含量,改善子粒品质。

(4)春季肥水的综合运筹。高产地块一般要求稳定穗数,争取粒数和粒重,肥水重点应放在起身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期。

一般大田以穗数为主攻方向,兼顾粒数和粒重,肥水重点应在起身拔节期而偏重于起身期。个别瘦地、弱苗肥水重点还应提前到返青期。

几种类型田块的肥水管理实例如下:

一般大田每亩追肥量为5~7kg氮,各时期的分配比例因苗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壮苗而言,起身期和拔节期各追肥1%;而弱苗的分配比例则为,返青期追肥1%,起身期追肥1%,拔节期追肥1%。

高产田每亩追肥量为10kg氮以上。壮苗:起身期1%,拔节期2%;或起身期和拔节期各追肥1%;偏旺苗和晚播麦:拔节期一次追施,并可以酌情补施孕穗肥。

(5)自然灾害的防治起身至孕穗期间常有晚霜侵袭,应注意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到来前浇水。春季虫害如麦蚜、麦蜘蛛、麦叶蜂、吸浆虫,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均可能发生,应做好测报,及时防治。当气温升至10~12℃时,用苯璜隆防治麦田杂草,或每亩用6.25%甲基碘磺隆钠盐•酰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0~20g,对水喷雾。

孕穗扬花期主要植保防治对象是小麦吸浆虫、蚜虫和赤霉病等。

(三)后期

小麦的后期是指从开花到子粒成熟所经历的一段时间,30~35天。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是小麦的产量形成期。

1.后期的生育特点

开花后,营养生长结束,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生长中心转到子粒上来,小麦子粒中营养物质有2%以上来源于后期光合产物。所以尽量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提高灌浆速度,增加粒重,是后期管理的中心,小麦在孕穗后10~14天抽穗。小麦抽穗后,经3~5天即可开花。一个穗开花期持续2~5天,同一麦田开花持续6~7天,最长可达10天左右。受精后子房开始膨大,逐渐形成子粒。小麦开花一天中有两个高峰,一是上午9~11点,一是下午3~6点,有的小麦品种一天只出现一次高峰。

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18~20℃,最低9~11℃,最高30℃左右,要求相对湿度为70%~80%。晴朗温暖天气最有利于开花。

高温干燥、阴雨连绵,或突然降温,均不利于开花。温度降至-2℃时,花药受害。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降到20%以下,或二者同时出现,都会引起雄雌蕊生理干旱,失去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率。小麦开花期是植株内部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养分。这时期耗水量最大,必须保证及时供水,使小麦正常开花受精,是提高结实率的关键措施。

2.后期的主攻方向

在中期管理基础上,保持根系的正常生理机能,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以水养根,以根护叶,促进灌浆,实现粒多、粒重,是后期的主攻方向。

3.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浇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二是根外追肥,保持适宜的营养水平:三是加强病虫防治,适当延长叶片功能期。

(1)好扬花、灌浆水。小麦子粒形成期间对水分要求迫切,水分不足,导致子粒退化,降低穗粒数。因此,要及时浇好扬花水。进入灌浆以后,根系逐渐衰退,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减弱,要求有较平稳的地温和适宜的水、气比例,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为宜。因此,要适时浇好灌浆水,有利于防止根系衰老,以达到以水养根,以根养叶,以叶保粒的作用。

浇灌浆水的次数、水量应根据土质、墒情、苗情而定,在土壤保水性能好、底墒足、有贪青趋势的麦田,浇一次水或不浇。

其他麦田,一般浇一次。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水量大,淹水时间长,会使根系窒息死亡。

(2)合理追肥,保持适宜的营养水平。小麦开花到乳熟期如有脱肥现象,可以用根外追肥的方法予以补充。各地试验证明,开花后到灌浆初期喷施1%~2%的尿素溶液或3%~4%的过磷酸钙溶液或5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53~80kg),有增加粒重的效果,据唐山地区多点试验,增产幅度为4.7%~14.4%。

(3)加强病虫害防治。扬花期遇雨,要注意预防赤霉病。

灌浆期主要防治对象是蚜虫、小麦吸浆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及干热风等。

4.适时收获

6月上中旬,河北省小麦由南向北相继成熟,适时收获是实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的保证。

千粒重以蜡熟末期为最高,是收获的最佳期。收获越晚,由于子粒呼吸消耗,千粒重下降。研究表明,推迟收获6天,千粒重可减少0.72~1.49g,小麦到完熟期收获,除易落粒折穗造成减产外,仅千粒重下降就可减产5%左右。

小麦适宜收获期很短,因此,必须提早做人力、物力、机具等多方面准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收割任务,以防遇雨麦穗发芽。 KfKyqrfpzUJGlqtv3K/ERAD056VFOw4S5X9IrhLZKtxc7t5jYQL8vTgoYSXXyH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