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食品危险性分析和
食品安全概念

一、食品危险性分析

食品危险性分析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用于食品安全评估的科学方法。具体到某一特定食品时,可以通过不同于段消除危害,或者销毁食品以规避食品危害造成的风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所谓食品安全的保证,并非是没有任何风险的绝对安全性。这也是食品安全存在不同利益分配的基础。

风险是指某种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随着现代超微量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化学成分的检出赭度不断提高。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污染”的“清洁”的食品中也检出痕量的被宣称为有毒有害的物质,例如二噁英。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于1997年确定为一级致癌物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燃烧生活垃圾等均可能产生二噁英。

在提出危险性分析之前,“零阈值”是比较流行的食品危害控制观念。然而即使食品成分本身也可能是健康风险因素。例如腆是一种必需营养素,但腆摄入不足或者过量都可能引起甲状腺肿。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除了排除病原体之外,还取决于食品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量是否恰当,甚至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一些内在条件。此外,一种风险的消除往往源于另一种风险的介入,例如农药与病虫害。农药可以消除病虫害,增加产量,但施加农药的食物上可能有农药残留的危险。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因此,用风险的概念来分析食品安全性μ题显得更加科学、理性。用风险的概念来分析食品安全,意味着食品安全是在权衡利益与危险之后选择的“可接受的危险性(acceptable risk)”。危险性分析(risk nalysis)理论在此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危险性分析定义为一种过程,其中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危险性评估(risk assessment)。指食源性危害(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对人体产生的已知的或者潜在的对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估。

(2)危险性管理(risk management)。指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由管理者权衡可接受的、减少的或者降低的危险性,并选择和实施适当措施的管理过程。

(3)危险性信息交流(risk communication)。指在危害性分析的整个过程中,就危害和风险、与风险有关的因素及风险观念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信息和观点的交互式交流,其中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定的依据。

危险性评估和危险性管理构成了食品控制的基础。所谓食品控制,是指由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强制执行的法定行动,旨在提供消费者保护,确保所有食品在生产、处理、贮藏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均能保持安全、卫生,适合于人们消费并符合质量和安全的规定,而且还能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诚实和准确的标识。

政府要实施食品控制,必须以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为基础。政府通过危险性管理确定了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和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构建一个食品安全监测网络,根据既定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处理,按照法律规定采取行动,从而对国家的食品安全实施有效控制。

二、食品安全概念和内涵

近几年,“食品安全”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汇。然而,公众乃至政府在接触和研究食品安全之前,更早接触的是“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而近来在官方或非官方场合上,还使用着“食品卫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等不同概念。

食品安全的含义以及食品安全的基本判断准则必须明确,这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研究的基础,是保证食品安全研究不偏离科学和理性的前提条件。

l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于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这就是食品安全的根本内容和定义。不过,即使有这样的规定,人们仍然会存在不同理解。消费者对“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也会理解为食品不能存在危害健康或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即消费者总是要求社会提供绝对没有危险性的食品。事实上,有些有害成分是食品本身所固有的,如有毒蘑菇中的各种毒素和扁豆(四季豆)中的皂素和植物血凝素,如果食用时不加注意,就会造成食物中毒,但更多的有害成分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等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被一些有毒、有害因素所污染。因此,人类消费任何一种食品要保证绝对安全(危险性为零)几乎是不可能的。

◎ 1.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食品安全包括食物量的安全和食物质的安全两个方面,现在后一个含义的突出和前一个含义的弱化,反映了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2. 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

(1)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作为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2)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治理概念。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μ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3)食品安全是一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

(4)食品安全是一个法律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

1990年,荚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5)食品安全是个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上,“食品安全”指的是有足够的收入购买安全的食品。中国农业大学何宇博士曾对农村消费环境做过调查。他指出,如今广大农村已经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更高明、更隐蔽。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维权能力较弱。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现象已经扩大到一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

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此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 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一是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二是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所以,《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将“食品卫生”定义为“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 4. 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主要区别

一是粮食与食品的内涵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梁、谷子及其他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而食品的内涵要比粮食更为广泛,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家禽类、水产品类等。

二是粮食与食品的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的生产主要是种植业,而食品的生产则面向整个国士资源,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

三是发展战略和评价指标不同。粮食安全主要是供需平衡,评价指标主要有产量水平、库存水平、贫苦人口温饱水平等。而食品安全主要是无毒无害、健康营养,评价指标主要是理化指标、生物指标、营养指标等。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的区别是: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等生物产品的跨国、跨境转移,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物质。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属于交叉的关系,其中与生物产品消费相关的安全属于食品安全的范畴,而其他与生物种群、生态环境影响相关的安全则不属于食品安全的范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关系,三者之间绝不是相互平行,也绝不是相互交叉。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而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并不是否定或者取消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而是在更加科学的体系下,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工作。例如,以食品安全来统筹食品标准,就可以避免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食品营养标准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从政治或者法律的角度看,食品安全的核心是利益的平衡,是权利义务的平衡。正由于没有绝对的“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因此所谓“可接受的风险”必然存在一个相对的分配承担问题。风险、效益的产生以及作用效应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而言是不同的。在保障基本健康的基础上,各利益相关者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应该设定在何种水平下很可能存在分歧。政府、食品业界、专业机构和人士、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群体均享有不同的食品安全利益,因此,只有平衡各方利益,才能维持社会整体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食品安全的概念在运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超出公共卫生的专业范畴。食品安全已经上升为一个政治概念,代表了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承诺。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食品安全强制性,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保障。

三、和谐社会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事关13亿人口“人口”问题,不仅要卫生、安全,更要有营养。安全的食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21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也提到食品安全的问题,从食品链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难以实现。

从食品安全的政治学概念出发,和谐社会与食品安全联系更加紧密。和谐社会理论是食品安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食品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体系中,更需要健全的法制、公平的市场、诚信的企业。食品安全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对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和谐社会的概念并非一经产生就马上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长期的、艰苦的、逐步的过程。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南北部、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大,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各地区、各行业一点一滴的共同努力。而作为关系到13亿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食品安全工作更要从现在抓起,逐步发展。 aQac4/nwOMfotgNymvM56Vjg7Ea8WROxY0/9Vt4oZoVF1+xUW+rz0pWIjU05wa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