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话题充斥着谈论空间,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百姓吃得放心,是目前公众和政府谈论最多的食品话题。

我国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被新闻媒体曝光,并成为社会上一个持续升温的热点问题。公众通过媒体了解到大量负面的食品安全信息,例如“吊白块腐竹”“瘦肉精猪肉”“硫黄银耳”“工业双氧水开心果”“工业酒精假酒”“三聚氰胺奶粉”等有毒食品和致癌食品。食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消费信任危机,而政府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又缺乏一个协调部门或者协调机制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公共危机管理。

由于缺乏权威信息引导,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客观科学和主观臆测的信息往往交织在一起,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消费者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客观事实,如何科学地认识食品科学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如何理解有害物质的性质与安全的使用限量。

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如何看待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标准和执法行为,又应该如何理解国外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

人人都应享有食品安全的权利。从健康的基本需求出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公众都应该享有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应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健康保障问题,食品是一种有限的、重要的、特殊的资源,无论在个人,还是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民的温饱问题。因此,食品安全的前提是有充足的食品可以满足国民温饱的需求。其次,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甚至实现更高的社会理想。最后,食品链是一条从环境到人体的特殊生物链和产业链,诸如环境污染、饮食文化、法律制度、市场信用、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差异、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均影响食品安全。将我国的食品安全现阶段的水平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是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科学、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和健康,会发现,绝对、狭窄的食品安全分界线是不存在的。从危害到安全,从疾病到健康,存在一个风险递增或递减的渐进演变过程。危害、安全、疾病和健康都存在相对性,其作用结果涉及“风险一效益”的对比。

因此必须看到,食品安全与食品本身及其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相对性和协调性。 3BypcrR44uvsm6YTXnE1hvJZ89TB9UNxHx+guHkIXmHPcAAz9Kn6kFxlF9A3sc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