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青时,看到博大精神深的文化典籍正在遗失,他就立志要搜集整理。
如今,年近古稀的孔子,明白自己再也不被鲁公所重用,便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弟子,投入文献整理工作。
曾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从事政务?”
孔子回答说:“只要能对政治产生影响,便是政治。何必非要出仕为官呢?”
孔子创办教育,整理古籍,正是为了要使礼乐文化传之后代,要把儒家思想传下去,使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交给以后的人去完成。因此,孔子把培养人才和整理古籍都看作是政治。
一天晚上,孔子召集子夏、子游等几个文学功底很棒的学生,向他们说明了自己在教书的同时,要抓紧时间整理古籍的打算。
孔子说:“我国古代的典籍浩如烟海,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最为重要,合称‘六艺’,被各诸侯国选作学堂的教材。但是,这些古籍目前散失,缺欠都极为严重,我要力争在有生之年完成修订‘六艺’的工作。”
在整理“六艺”之时,孔子以“仁”为核心,贯穿始终。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1. 是要尽量保持古籍中原来的内容和文辞,“述而不作”。
2. 是要删去那些荒诞的无稽之谈,即“不语怪、力、乱、神”。
3. 是要批判不正确的议论,排斥一切反对中庸之道的议论。
整理六艺要有一套治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有恒心、毅力,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
孔子极为勤奋,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把心思都扑在了整理“六艺”之上。
一天,颜回因为要帮孔子整理资料,便没有回家就寝。半夜醒来,见孔子书房里依然灯火通明。他担心老师这么大的年纪还为此劳累,会累出病来。他轻声推门进去,想去替老师分担更多的工作。当他悄然走到老师身边时,老师却没有发觉,正在凝神工作。一会儿翻看资料,一会儿提笔写字,一会儿沉思。颜回实在不忍心打搅老师,又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给老师做了些稀饭。
当他再次推门进书房时,老师似乎一直没有挪动过身子,仍在那样聚精会神地翻看书简、写着、思索着。颜回把饭轻轻放到桌上,没想到老师突然抬起头来,放下书简,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回啊,是你吗?”颜回劝老师说:“老师累了,歇一会儿吧,趁热吃点吧!”
孔子端起饭来,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真有点饿了呢,好吃!”
此时,雄鸡报晓,东方微白,天快要亮了,又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颜回走过去吹灭了油灯,推开向阳的窗子。灿烂的阳光照进这屋子,也温暖了师徒二人。晨风习习,吹进来,又吹得师徒二人神清气爽。
颜回吃过早饭再次回到书房,帮助老师收拾屋子。看到堆在房里的竹简一捆捆,一堆堆,其中有文学、天文历法、医药、农桑、工艺、民歌、神话、历史等等文献资料的各种书籍。
颜回非常感慨:这么多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还不足以作证,看起来整理六艺,谈何容易?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除了夫子,当今天下恐怕绝对无人再能肩负如此重任!
孔子最早动手整理的是《诗经》。
诗原只是人们的口头歌唱。有了文字以后,人们把它记录下来,有的还配上音乐,到了周代,天子组织了乐队,专门演唱诗。为了满足祭祀等盛典的需要,太师必须经常去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词,这样,渐渐积累下来就形成《诗经》。
但是,由于各国的方言迥异,要相互传抄和整理时,难免会有缺漏和差错。孔子一向极为重视《诗经》,所以从青年时代起,便开始搜集《诗经》的各式抄本。即使在周游列国,忙于政务之时也不忘此项工作。因此,到他晚年整理《诗经》之时,他已抄录了3000多首诗。
孔子让子夏帮助整理《诗经》。子夏以对问题理解、分析的深度成为孔子的得力助手。一天,子夏问孔子:
“老师,弟子以为《诗》中有爱情之作,似嫌太多,要不要酌为删减?”
孔子听了子夏的话,失声笑了起来,说:“真的多吗?不多呀!吾道的核心即是仁,仁就是爱人,泛爱众和亲仁。禽兽还尚有雄雌之爱,何况万物灵长的人呢?男女青年应当享受爱情。”
说着,他打开《诗经》,轻声唱了起来: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求之不得,梦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孔子唱完说:“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倾心于一个美丽女子,相思难眠,辗转反侧。其内容乐而不浮。我认为此诗感情纯真、热烈,应当把它列为《诗经》之首。”
子夏领悟到老师的意思,接着说:“有一首诗:‘巧笑倩兮,美国盼兮,素以为约……’也并非单纯描写女性之美。以弟子之见,素隐喻仁;绚,隐喻礼,‘素以为约’含有礼在仁之后的意思。”
孔子满心欢喜地夸奖子夏说:“后生可畏,焉知未来之不去今也。”
《诗经》,又叫“诗三百”,是孔子从收集的许多首诗中选的305篇精品,配以乐曲达到了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