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幼丧母

阎锡山的降生,为家族添喜。母亲过早的去世,结束了其美好童年,性格大变,好在外祖父母和继母对其爱护有加,再加上圣贤书的教导,使他脾性渐改,养成深藏不露的做派。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就降生在这样一个地主兼高利贷者的家庭里。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是其祖阎青云一门第二代中的第一个男丁,他出生那年阎青云已五十有六。老年得孙,喜不自禁,故命乳名“万喜”,依当地习惯,村中人称“万喜子”。

阎锡山上承祖父呵护,下有父母疼爱,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他6岁时,母亲曲月清突然病故。

曲月清是本村小堡子里曲成义的女儿。

曲家世代经商,是一户殷实之家,生活颇为富裕。

曲月清17岁与阎书堂拜堂成亲,一生只生了阎锡山一个孩子。她临死前,牵肠挂肚,怎么也丢不下才6岁的小万喜,不知为此流过多少眼泪。她知道,自己死了,丈夫正值壮年,一定会续弦另娶妻室的。民间有一句俗话:“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特毒。”她害怕自己死后,小万喜受后娘的虐待,便把儿子托付给了她的娘家人。

曲月清死后不久,阎书堂就娶了定襄县陈家营村一个私塾先生陈养中的女儿陈秀卿为继室。

陈秀卿跟阎书堂结婚时才18岁。阎锡山的外祖母考虑到阎书堂长年住在县城做生意,很少回家,继母陈秀卿还很年轻,一来怕她不会抚养孩子,二来怕虐待外孙,就跟阎书堂商量好,接小万喜到自己家里代为抚养。

陈秀卿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识礼,为人谦和,虽为继母,但对小万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而是关怀备至,多方照顾,视为亲生。小万喜虽然住在外祖母家,但她经常带一些食品去看他。他做错了事,她设法庇护,不让别人对他有什么责难。他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鞋袜等,都由她亲手缝制、浆洗,并亲自送去。有时她接他回家住几天,还带他到陈家营她的娘家去走亲戚,母子感情十分融洽。

陈秀卿一生没有生养,阎锡山对她十分孝敬,从不惹她生气。

母亲死后,虽然外祖母和继母都很疼爱他,但因长期寄人篱下,有时难免遭人白眼,给阎锡山幼小的心灵刺激很大,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有时沉默寡言,一个人手托脸腮一坐几个小时;有时驯服得像一只小羊羔,大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又桀骛难管,狂暴异常,令人不可理解。

阎锡山十分贪玩,常常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出来,惹出不少麻烦。

他自制了一把木刀,玩耍时将木刀挂在腰间,把村里的孩子分成两队打仗。

他每次都把自己封为一个队的指挥官,把木刀举过头顶,高声呐喊着带头“冲锋陷阵”,不把对方打败不罢手。

每年春天,他都要背着大人,不顾危险,爬到屋檐上、大树上,去掏麻雀、掏喜鹊蛋。

他常到村外的滹沱河里去游泳,玩够了跑到岸上,抹一身污泥,躺在草滩上晒太阳。一次,他在草滩上睡着了,不知怎么,醒来后裤子找不见了,只好光着屁股跑回家里。

他的顽皮是出了名的,没有孩子跟他玩时,他也闲不住,一个人在院子里朝天扔鞋,还边扔边叫。有几次,他把鞋扔到了烟筒里,又哭着让大人帮他找鞋。

有一年,他爷爷把他从外祖母家接回去小住。他不知从哪里听说,村东的枣圪瘩儿有一个狼窝,大狼不久前在这个窝里生下一对小狼儿。他好奇极了,真想见见小狼儿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心里装着自己的这个秘密,背着大人们,只身悄悄出了村。他在枣圪瘩儿转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那个狼窝。恰好,当时大狼正外出觅食不在,他跟两只小狼儿玩了一会儿,临走时还不忍丢下,便把两只小狼儿抱回了村。

走到堡门外,他深知把小狼儿带回家,会遭到大人们的责骂,思之再三,最后竟爬到堡门外的一株大槐树上,把两只小狼儿挂在树上。

小狼儿在树上饿得乱蹬乱叫,他站在树下看着开心地嘻笑着,欢叫着,奔跑着。他玩够了,耍腻了,便丢下小狼儿不管,一个人回了家。

大狼回到窝里,不见小狼儿了,到处寻找,最后找到村里的文昌堡下,发现了小狼儿挂在大槐树上。大狼要救小狼儿,一连几天,在树下狂奔乱嚎,惊得全村人不得安宁,甚至把人们吓得不敢出门。

后来,阎锡山的爷爷知道这事是阎锡山干的,把阎锡山狠狠地骂了一顿,然后把小狼儿送回狼窝,事情才算了结。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阎锡山进入了学龄期。1889年,六岁的他被外祖父就近送入村中小堡曲姓公立之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出生以来,众人一直以祖父所赐乳名“万喜”称之。现在要进学了,必须起一个官名。于是,其父阎书堂求到了一个颇有名望的老先生门下。老先生在摇头晃脑地大谈了一通“名”、“字”演变史之后,说:“起名号是个大事,宗族家谱,生辰八字,秉性属相,身世事业,样样都要顾及到,得慢慢来”。过了几日,阎书堂带着儿子,再访老先生。老先生告知,“万喜子的名字起好了,就叫阎锡山吧。”接着,解释说:“按阎氏族谱,这孩子排在‘锡’字辈上,所以得在‘锡’字上做文章;而这孩子又是他娘梦中从庙里抱来的,跟庙有缘,还得在禅上用心。杨载赠惠山长老诗云:‘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锡’者,禅杖也。老道手柱禅杖,欣赏名山,优哉游哉。将诗中的‘锡’字与‘山’字连在一起,既合了家谱排行,又融进了禅道,可谓两全其美,至玄至妙。”老先生一席话,说得阎氏父子心花怒放,连连称是。从此,万喜子正式以“锡山”为名。

阎锡山的启蒙教师姓曲,名近温,是一位颇具学识的秀才。阎锡山虽性格孤僻、顽劣,但却天资聪颖。从师曲老先生后,很快就读完了启蒙教材《百家姓》、《千字文》。先生对他的悟性十分赏识,不无夸赞地说,此子“异于常重”,“先一日所教者,翌晨多能背诵”。从《三字经》、《千字文》启蒙开始,阎锡山在曲老先生的指导下,进而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习作古文。其间,祖父为加强对他的督导管教,责成每三五日归家一次,由继母陈秀卿亲加抚育。

启蒙教育一晃进行了三年。1892年春,阎锡山离开小堡私塾,离开照顾了他四年的外祖父母以及朝夕相处的表兄弟们,回到文昌堡,改入祖父阎青云所设之大堡义塾,继续接受旧学教育。

在大堡义塾,阎锡山师从曲本明先生。这位曲先生也是一名秀才,不仅有学识,而且对学生严厉有加。初入义塾时,阎锡山虽然学习努力刻苦用功,但顽劣的脾性却一如既往。为此,没有少受老师的责打。当时,在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万喜子,挨板子,双手肿成毡片子,头发扭成一卷子,鼻涕掉了两管子,裤裆滴出尿点子,草包从此露馅子。”在恨铁不成钢,严加责打的同时,曲本明对阎锡山的聪颖也是很赏识的。曾不无喜悦地对阎青云说:“此子记忆力强,悟性特好,虽不多言,时有奇论。”俗语说:“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阎锡山在曲本明先生的教导下,在启蒙教育的基础上开始研读经史之书,先学《诗经》,继读《书经》、《易经》,再读《礼记》、《春秋》、《左传》及《纲鉴》等,从而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国学基础。及至私塾前后共读八年,四书五经多能随口道出,纲鉴大事亦知概略。

在大堡义塾学习期间,由于回到自己家中,既有祖父朝夕督导,教以人情练达、处事诀要;又有继母接手管束,弥补母爱之不足;加上读书“知理”的缘故,阎锡山开始通达人情事理,桀骛不驯的脾性逐渐转变,进而养成深藏不露的做派。 CqUpsdpnJg+AQOVcrgSSRUQIvbkCtZ8rHqtYR6trfdzoeNpK7YQzIVdfu3Queu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