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根溯源

人挪活,几经迁徙的阎氏家族,在繁衍了六代子孙后,便有了兴旺的阎氏家族,渐渐成为亦农亦商的般实之家。

五台山,与峨嵋、普陀、九华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五峰环抱,风景秀美,是著名的“清凉胜地”。

五台县,因五台山而得名,同样闻名于世。

流经五台县的滹沱河水,曲曲弯弯,来到了一个有近千户人家的大村子边,这个村子便以此得名“河边村”。

河边村,得川流不息之滹沱河哺育滋养,拥有数千亩良田沃土,既利稼穑,又有交通之便,富裕繁华自盛唐而始。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县不如镇,镇不如村”的说法。

河边村背靠文山,地势自然起伏,南北绵延五华里,依山而筑,形成各具特色的十八个堡子。其中的一个堡子坐落在村东南的土丘上,堡中建有供奉主管功名禄位之神的“文昌庙”,因而被称为“文昌堡”。文昌堡虽位居河边要地,但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记载的内容。它的出名是得之于一个叫做阎锡山的人物。

阎锡山祖籍洪洞县,先世早在明洪武年间即从洪洞棘针沟移民到阳曲县坡子街,再从坡子街移居五台县长条坡。

阎氏家族何时迁居河边村,因年代久远,已是一个无法考证的问题了。但据乡人传说推算,阎氏家族大约于明末清初即定居于河边村。

阎氏始祖名思悦,号存诚。赤贫如洗,四处飘零,来到河边村时,仅是一个衣服破烂不堪,身无分文的单身汉子,只能靠给有钱的大户人家放牧牲畜或干一些零活、杂活聊以度日。直到50岁左右,他眼看步入暮年时才跟一个贫妇成婚,有了自己的家。

第四代传人阎合义。也许智力超过先祖,也许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他的生活优于祖宗,社会地位稍有改变,因而能够准确地推出自己的家族谱系来。

阎合义共生三子:老大锦绣,字成父;老二锦芳,字向荣;老三锦美,字文华。

“锦”字辈三兄弟,也都是穷苦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收入甚微,正常年景尚可勉强度日,每遇灾年即陷于饥寒交迫之中。

阎氏家族传到第六代人手中,家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丁开始兴旺,逐步在河边村形成东股、中股、西股三大族支。

阎锡山属东股,属阎锦绣一支。

阎锡山的曾祖父叫阎兴泰(第六代)。他从小聪明过人,人缘很好,勤奋一生,终使阎氏家族从他手里开始由衰转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阎兴泰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叫阎安泰。

阎安泰忠诚厚道,家境虽然贫寒,却立志要供弟弟阎兴泰上学,企盼着阎家能出一个读书人,也好光宗耀祖。因此,他费了不少周折,把弟弟阎兴泰送入私塾读书。

上学是要花钱的,虽然数额并不很大,但对一个贫苦农民来说,却是一个较重的负担。为此,阎安泰累死累活,拼命干活,就是数九寒天,也要到几十里外的窑头驮炭,然后沿街叫卖,希望能够赚到几个钱。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吞糠咽菜,用节省下来的钱供弟弟上学用。

18岁那年,阎兴泰实在不忍心再连累哥哥了,便下决心辍了学,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

阎兴泰辍学不久,便在一个叫王维藩的朋友的引荐下,远离家乡,到数十里外的山阴县的永恒粮店当了小伙计,开始自食其力。

到永恒粮店不久,少掌柜就发现阎兴泰是个饱学之士,便另眼相看。

当时,粮店专门请了掌笔先生,负责处理店内的往来信件和起草各种业务文稿。少掌柜每次从掌笔先生手里接过文稿审阅时,就偷偷转给阎兴泰,要他提出不妥之处,加以纠正。每遇此种情况,阎兴泰总是十分认真地阅读文稿,慎重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其中的错误和疏漏。少掌柜为了在掌笔先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以阎兴泰的意见为意见,转告掌笔先生。

开始一段时间,掌笔先生对此并未引起注意,只当少掌柜长大了,学业大进,有了自己的见识;后来逐渐发现其中有一些很深奥的问题,连他这个老学究也弄不清,竟然从一个在他看来并无多大才学的少掌柜的口中说出来,不由产生了疑问。他思之又思,似乎觉得有什么高人在背后指点少掌柜,便多次询问,希望少掌柜能以实言相告。

最初,少掌柜还躲躲闪闪,虚以委蛇,不敢暴露真实情况,但后来再也掩饰不下去了,才说了实话。

掌笔先生是一个豁达大度之人,且与老掌柜为莫逆之交,交情笃深。为永恒粮店着想,他并不嫉妒阎兴泰,反而立刻将此情况告诉老掌柜并建议说:“柜上向外发送的信件,如果有什么差错,不仅影响柜上的生意,而且有损柜上声誉。我人老了,文化又不高,实在是力不从心。柜上既然有兴泰这么个可用之人,何不让他帮我一起搞文案呢!”

老掌柜向少掌柜查问了阎兴泰的有关情况,遂接受了掌笔先生的建议,让阎兴泰参与了永恒粮店的文案事务。

阎兴泰在永恒粮店尽心竭力地做事,很受老、少掌柜的器重和信赖。为了投桃报李,3年后店掌柜格外施恩,让他顶了4厘股,后来又加为整股。像他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私人店铺里,特别是永恒粮店,是绝无仅有的。

阎兴泰办事能力很强,而且品行端正,为人诚实正直,严于律己,从不搞歪门邪道。他在永恒粮店干事十余年,给予店掌柜很大帮助,使店内生意一年胜似一年,收入逐年增加,永恒粮店不仅在广武镇的粮行中成为第一大户,就是在各行各业中,也排位第一。

38岁时,阎兴泰终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床上,只好告别店掌柜,回到河边村养病。因他在永恒粮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是在他养病期间,店掌柜有许多大事委决不下,也不得不经常派人到河边村向他讨教。

为了便于养病,阎兴泰在自己的打谷场边专门修造了三间房子,与家人分居,单由他的妻子侍奉。当时,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都有限,他的病久治不愈,终于在41岁那年,怀着事业未竟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

阎兴泰苦苦地奋斗一生,积累了不少家产、钱粮,为阎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阎锡山的祖父名青云,字龙雨,因在同辈弟兄中排行老七,故乳名叫庚七。

他先与定襄县青石村高国珍的女儿成亲,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阎锡山的父亲是长房,叫阎书堂,老二叫阎书典,女儿叫改变。高氏青年夭亡,阎青云又娶陕西的师氏为继室。他有幸继承了一部分祖业,当时拥有耕地60余亩,自己耕种一部分,另一部分租给一家佃户耕种。

他也许接受父亲阎兴泰的遗传基因较多,颇有经商之才,因此除收取地租外,还兼做买卖,有时还放高利贷,故生活比较富裕,已经是一个小地主了。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字子明,乳名长春,堂名“庆春堂”。他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很少参加体力劳动。他7岁入私塾读书,对所学的“五经”、“四书”没什么兴趣,倒是爱上了打卦算命之类的旁门左道。他有空就钻研《增删卜易》、《玉匣记》、《麻衣相法》等书,掌握了丰富的占卜、相术知识。

阎书堂15岁开始经商,在一家店铺里当小伙计,学习商道。他聪明机灵,为人又谦和,更兼善于言辞,深得掌柜、同店伙计们和顾客的喜爱。他几年后就锻炼成一个老练的商人,对商道上的事非常熟悉。

在阎书堂20多岁时,兄弟分家另过。他分得好地20多亩,自己又新买了近30亩。他不愿干地里的活计,把土地全部租出去,只收地租。他本人最初只在本村做一些小买卖;后来觉得这样小打小闹,不会有大的发展,就咬咬牙,到五台县城开办了“吉庆昌”钱铺,投入资本约500吊。

吉庆昌钱铺初创时,只有两个人,阎书堂做掌柜,另雇了一个小伙计。他的钱铺,主要是出“钱帖子”和放高利贷,还兼营一些日用杂货。

所谓出“钱帖子”,即私发纸币。当时,一些商人用木版自行印制自己的纸币,对外发行,在局部范围内流通使用。这样可以把收回来的钱作资本,放高利贷。其性质,有点像现在的“炒股”。

五台县是山区,当时交通很不便利。五台、定襄及周边的县份,银子与制钱的比价波动很大,时高时低。阎书堂就利用比价波动,采用买空卖空的办法,做着金融投机生意。

这种生意,交易时买卖双方均不见现款,仅凭一句话就买进卖出,其中所担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一次失算就会把全部家当赔进去。所以当时人们把这种金融生意称作“打虎”。其寓意是:要么把老虎打死发笔横财,要么就被老虎吃掉。

阎书堂做这种生意与众不同。他一方面利用自己人缘好、交往广的优势,到处打听行情,分析市场动态,选择最佳时机;另一方面靠占卜,根据卦辞决定买进和卖出。

说也奇怪,他就靠这种荒诞无稽的做法,虽然有时也难免要栽点跟头,但一般情况下是只赚不亏。因此,生意做得兴兴隆隆,几年后他便在县城崭露头角,变成一位颇有影响的商界人物。 fD5XJN/wmuqvWG0q+M3cTCGRyq7IKqNIBRG9OqiNXocgrwyLqhIfWA63XPfquU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