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1883年10月10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阎锡山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山西历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这是难以否认的。关于阎锡山,80年代前的学术界基本是以价值性认识取代了考实性认识,在教条化了的政治思维模式的约束下,“反动”的东西是一定要被打倒的,阎锡山一旦被界定为反动军阀,显然就没有生路了。可是,阎锡山毕竟被称为“山西王”,在20世纪的战乱时期,是辛亥革命的推力将他拥上了政治舞台的前沿,统治山西长达38年。

阎锡山政治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贯穿其一生的、以“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为指要的实用政治理念,这类实用政治理念一般体现在他的统治行为、制度、政策及思想观念之中。 XhgqXWVyqsrQ9KPuYwWT4J69I7H4TwV/9YGgN4hj/kHKKUUlts91CieWY9G7PS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