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情感和情绪

情绪、情感并不是什么无从解释的神秘现象,凡遇到合于个体既定的生命格调、合于其原本的行为模式时,情感就会出现,它们的用意是为了个体的好处而变化个体的情况。个人如果被迫采用他法来达成其目的,或对其达成目的的概率失去信心,便会产生较猛烈的情感与行动。

一、厌恶性表现

所有暴躁的、愤怒的、尖刻的个性都是社会之敌。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他们之所以追求权力,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上,在暴怒的发作中,优越和自卑暴露无遗,借他人的不幸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实是卑劣的行径。

1. 气愤

生活中,有一种情绪叫气愤,它是追求权力和支配欲的典型。它的显现,就是要迅速猛烈地摧毁横在我们面前的障碍。一个气愤的个体,就是努力运用力量追求超越的人,这样的追求认同,有时候会转化成真正的权力。一旦有此结果,我们便一定会看到这种人对于可能削弱其权力感的小小刺激,也报以极大的愤怒。他们相信(也许是过去经验导致的结果)可以利用这种情绪,轻易地为所欲为打败对手。这种方法虽非上策,却在多数情况下有效,很多人都曾借偶尔发作的狂怒重新赢得其权威。

气愤虽有时也会合理,但现在我们暂且撇开这种情况。讨论气愤,我们指的是常常运用这种情感,且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及标志性反应的人。有的人真的将愤怒运用到得心应手的地步,而且人尽皆知,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通常是傲慢敏感的人,他们容不下胜过他们或与他们相等的人,他们只有自己做最优越者才能快乐。结果,他们老是两眼锐利地保持警觉,免得有人太靠近他们,或者不尊重他们。“不信赖别人”的个性,最常与他们的个性相联结,信任一个人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

除了愤怒、敏感、不信任,还有另一种关系接近的性格伴随着他。如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这类极端野心的个体是如何地受到惊吓,因为他们从来都无法适应社会。一旦遇到他不能接受的事物,他知道惟一的反应方式便是大声公布他的抗议,那种态度常常使周围人很不舒服。比如,他可能打碎镜子、摔坏昂贵的花瓶,我们也不相信事后他会请求原谅,说自己当时不晓得在做什么。因为他总是在破坏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那股破坏环境的欲望十分明显,他的行动摆明了有一套计划存在,而他也从不把自己的愤怒限定在从无价值的事物上。

这种方法虽在生活的小圈圈里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只要这个圈圈扩大,它也就失效了,所以,习惯生气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与世界冲突的阵营中。

在生活中,气愤的外在态度很常见,只要提到“狂怒”这类词,想象暴怒者的形象就知道了。他们面对世界的敌意态度十分明显。气愤的情绪几乎无视社会的存在。追求权力的目的所用的激烈方式,使当事人很容易想到死。借了解各种我们所观察的情绪问题,便可测验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因为性格最清楚的显现即情绪。我们必须指出,所有暴躁的、愤怒的、尖刻的个性都是社会之敌。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他们之所以追求权力,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上,在暴怒的发作中,优越和自卑暴露无遗,借他人的不幸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实是卑劣的行径。

2. 悲伤

一个人因所失无法获得安慰时会产生悲伤情绪。悲伤和其他情绪一样,起初不外是悲痛或软弱的补偿,乃至形成一种想获得更多关照的意图。就这点来看,它的价值与发顿脾气相仿,它们的区别之处在于它是因某种刺激而起,其态度和所用方法也不同。

“求取超越”与其他情绪相同。但易怒的人是寻求提升自我,贬抑对手,并将愤怒指向对手;悲伤则是一种心理态势的退缩——这是悲伤者获得自我提升及自我满足的必备条件,不过,这份满足尽管与气愤者方式不同,却依旧是一种与环境相抗的行为。悲伤的人会抱怨、发牢骚,他借由这牢骚把自己放在与同胞对立的位置,人的天性中往往隐藏着悲伤的本质,它的扩大便会成为一种对抗社会的姿态。

所谓悲伤者是由周围人对他的态度而提升的。我们都知道悲伤者因别人的服侍、同情、支持、鼓励、帮忙会觉得舒坦一些;这种心理活动若成功转换成眼泪,那悲伤者就会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成为现有秩序的评判或原告。这名原告因忧伤而对周围人的支配愈多,则其需求就愈明显。悲伤基于一种不可抗辨的理由而束缚着周围人对他的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绪明显暗示从软弱到超越的追求,它可以去除无力感和自卑感,维持个人地位。

3. 嫌恶

在嫌恶的情绪中,明显有疏离成分,虽然这一点不像其他情绪的疏离成分那么为人所知。在生理方面,胃壁受某种刺激,就会恶心甚至呕吐,可是,在心理方面,要产生“呕吐”是有某些意图的,情绪的疏离性因素在此明白可见。嫌恶情绪造成的结果印证了我们的看法:嫌恶是一种姿态,由嫌恶而产生扭曲面容即象征对周围人的轻视、厌恶,以及对此问题解决的拒绝。

找借口脱离不快的情境,这个情绪的误用是便利的方法——假装恶心不难,一旦装出来了,这个人势必要离开聚会的场合。没有哪一种情绪可以像嫌恶这么容易佯装,只要稍加练习,任何人都可以发展成佯装恶心的高手。于是乎,一个无害的情绪就变成对抗社会的有力武器,或借此成为逃避社会的借口。

4. 恐惧和不安

不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这种情绪不仅是一种疏离性情绪,而且还会造成对别人的束缚。孩子因害怕某情境而逃避时,他会去找别人寻求保护。“不安”这种情绪不直接去支配任何人,实际上它反而是表示着失败。一个人不安时,就会尽可能地弱小化,这时也正是这种情绪疏离性的那一面显露的时刻,但它同时也怀着一份对优越的渴求。感到不安的人会躲避到别种情境的庇护中,他这样防卫着,直到他认为能够胜过所面临的危险为止。

不安,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来源的现象——它源于每种生物的原始恐惧,而人类因其本质的软弱而缺乏安全感,就特别臣服于这种恐惧了。由于对人生困难认识的不足,小孩永远不能安于那些困难,他所缺乏的东西都必须由别人供给。小孩在生命之初,就感受到了那些困难,于是这一种生命的情境影响着小孩,他在奋力求取安全感的过程中,始终怀有可能失败的危险意识,结果发展成了悲观哲学,也因此,他的支配本质变成对外界的协助和关怀的渴求。人愈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所发展的谨慎就愈多,一旦你强迫这种孩子前进,他们立刻就摆出畏缩的姿态。他们的性格中明显带有不安的情绪,因为他们总是准备随时撤退。

在生活中,不安情绪表露时,我们也会看到当事人渐渐出现反抗,但这反抗既无攻击性,也不直接显示。在这种情绪出现病态性质的退化时,也就是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灵魂作用之际。我们将能清楚感觉到不安的当事人怎么向外求援,怎么拉住每一个人并将其紧系在自己身旁。如果我们对此现象进一步研究,便会转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处在不安情绪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别人的支持、要求别人的注意,以至最终构筑一种主仆的关系,宛如别人必须随侍一旁,给予协助和支持一样。进一步探究,发现其一生追求特殊认同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已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因与生命接触不足和不正确所致),所以他们会用极其激烈的方法去要求特殊的待遇。不论他们找到多少同伴,他们终究少有社会感,可是他们只要一显出不安和惊吓,就又能制造其特权地位了。“不安”帮他们去除了生命的要求,也帮他们役使周围所有的人,这份不安将慢慢渗入当事人生活里的每一层关系,成为其支配别人的重要工具。

5. 情绪的误用

如果有人想了解情绪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必须要发现情绪是克服自卑感、提高人格特质、获取认同的宝贵工具。小孩子一旦搞清楚他可以利用愤怒、悲伤、哭泣等方法折磨周围的人,以抗议他受到疏忽的状况,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试验这套支配别人的方法。如此一来,他就可能陷入一种行为模式中——对一些并不重要的刺激,他也用一贯的情绪表现去反应,只要符合需要,他便不失时机地对这一情绪加以利用。

滥用情绪是一种不良的习惯,甚至可能转变成病态。如果孩提时代即如此,长大成人以后便会常常误用情绪。我们不难见到生活里有的人使用愤怒、悲伤等各种情绪,好像它们是玩于股掌间的傀儡,这种没有价值,而且往往使人不快的性格只会剥夺情绪的真正价值。情绪的表演变成了个体遭人排斥或支配权受威胁时的惯性反应,悲伤决不能以令人厌恶的号哭表现,因为那就犹如一个低俗粗陋的个人广告。

情绪的身体反应也会造成同样的误用。很多人都知道,有的人让强烈的愤怒影响消化系统,以至于碰到狂怒时,他们就会呕吐,这个情绪所表达的敌意最明显不过了。同样,悲伤情绪也与拒吃联结,以至于悲伤的人脸部消瘦、体重减轻,这样便“悲伤形象”十足。

由于这些情绪的误用都触及他人的社会感,所以,这些情绪的误用类型都会与我们有关。一个邻居若去向受苦悲伤之人表达友爱,一般而言激烈的情绪就会减弱。可是,有的人却希望悲伤永远别减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周围的许多友谊和同情,这些使他们感觉到人格的提升和优越。

虽然愤怒和悲伤被我们寄予了不同程度的同情,但愤怒和悲伤终究是疏离性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会真的使人更亲近,反而因损害了社会感而隔离了。悲伤的确会促成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只是这种结合并非正常产生,因为对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贡献什么,它反倒促成了社会感的扭曲,用不了多久,其他人就要负担更大的责任!

二、亲和性表现

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的桥梁是快乐。快乐既是向同胞伸出友谊之手,也是把温馨辐射传递出去。

1. 快乐

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的桥梁是快乐。快乐的人不会忍受疏离,在寻找同伴、在彼此的拥抱中所显露的快乐,同样在想与人一同游戏、一同享受美好事物的人身上产生。

快乐既是向同胞伸出友谊之手,也是把温馨辐射传递出去。因而在这种情绪里展现了所有的联结成分。但说得确切些,有这种情绪的人也是想克服不满足或孤独之感的人,这样,他们可能沿着我们前面时常提示的路线,去取得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不过,快乐可能是各种征服困难的表现中最好的一种。“笑”与“快乐”同行,它带有释放能量、自由之力量,它不但超越人格,而且与人相合相融。

但现实中,这个笑和快乐可能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被误用,因此,一个心理情感不健康的病人,倘若听到一场剧烈的地震报道,也会显出快乐的样子。悲伤会使人没有力量,因此,他会略加接近快乐而逃离悲伤。

有的人看到别人痛苦时竟显得快乐,这是一种快乐的误用。凡是在不当的时机、不对的地点所显露的快乐,都是排拒社会感、破坏社会感的,更是一种疏离性的情绪、一种征服的工具。

2. 同情

在社会感的多种表现中最单纯的是——同情,只要我们在一个人身上找到了同情,我们大致就能确定他的社会感已经成熟了,因为一个人与别人融合的能力正体现在这种情绪上。

但同情的误用却比它本身更普遍。比如一个人假装他很有社会感——这个误用乃是它的夸大其实——我们会看到有的人挤到灾难现场,为的是冀求获得一个救死扶伤的名声,而实际上,那些受难者的忙,他却一点没帮。

职业化的同情者和施舍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带着其同情与施舍的行为,因为他们要表现在受施舍者面前的优越感,深解人性的罗契弗考曾说:“人总是预备在朋友的不幸中找寻满足。”若把人类喜爱悲剧和这个现象放在一起谈,那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悲剧的人感觉比舞台的角色神圣,此说并不适合于大多数人,因为我们之所以对悲剧有兴趣,多半是起于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欲望,我们没有忘记那只是戏剧,我们为人生准备的原动力会利用其中的情节来增加。

3. 羞赧

羞赧是一种同时具有亲和性质和疏离性质的情绪,它是我们社会感结构的一部分,并且,不能与我们的心理生命分开——人类社会没有这种情绪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一个人的人格价值即将沉落下去,或在意识中的自我价值即将丧失,羞赧情绪便会产生。这种情绪会明显地转移至身体,造成末梢微血管扩张。皮肤微血管一充血,我们便会看见泛红现象,这现象最常见于脸部,但有的人会全身泛红。

退缩是羞赧外在态度的表现。那是与轻微沮丧密切相连的孤立姿态,等于准备从感到有威胁的情境中撤退。害羞不言语和眼光下望都是逃脱的举动。表明它是一种疏离性情绪。

羞赧和其他情绪一样会被误用。有的人太容易脸红,以至于与朋友的关系都被这个具疏离性质的个性破坏了。像这样误用时,它的孤立性质将很明显。 lzyuFvcChONruEpt3jXQhOoDTtii3NrTATKj4FQ2J3cb/QRBuBqPlUbPNGNmeg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