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打不骂的教育,女孩更阳光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许多父母信奉的至理名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难道孩子的顽劣本性非要以棍棒才能制服吗?不!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只有那些愚笨的家长才会对心爱的孩子采取如此暴力的教育手段。事实上,打骂并不是“驯服”孩子的最佳方法,不打不骂更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华华是个快乐的小姑娘,尤其喜欢画画,父母为她准备了很多彩笔和画纸。她每天都要画好多张。有一天,她正在集中精力画天空中的飞机。

这时,妈妈发现她用的一支不是父母给她买的彩笔,便问她:“华华,这支笔是谁买给你的?”“是我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你为什么要拿这支笔?”“我喜欢它,家里没有这种颜色。”女儿回答得理直气壮,妈妈知道女儿并不认为拿幼儿园的画笔有什么不好。

“宝贝,你没有画笔,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会给你买。你怎么能拿幼儿园里的笔呢?”华华不服气地说:“我为什么不能拿幼儿园的笔呢?”妈妈问:“你拿的笔,幼儿园的老师同意了吗?”“没有,老师知道就不会让我拿回家。”“对了,我们给你买的纸笔,是属于你的,你可以拿回家。但幼儿园里的彩笔是属于幼儿园的,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也不属于你,所以你就不能拿回家,只能在幼儿园里使用。”……

妈妈一点一点给华华分析,华华终于明白了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她说:“妈妈,我今后再不拿幼儿园的任何东西回家。”“这就是妈妈的好宝宝。明天上学,把这支彩笔送回幼儿园,并向老师道歉,老师会原谅你。”“好吧,对不起,妈妈。你答应给我买支这样的彩笔,好吗?”妈妈看着女儿把从幼儿园拿回来的那支笔小心地放回文具盒,开心地回答道:“没问题。”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很多父母的心中似乎都存有这种打骂孩子的理由,以至于父母经常因为心情不痛快,孩子做事稍有不对就借题发挥打骂孩子。习惯这样做的家长一般都没有考虑到自己打骂孩子的后果。

打骂孩子非但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反而更会让这些孩子的内心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对家庭的厌恶感增强,亲情关系淡薄。一旦和父母产生分歧或矛盾就会离家出走,对家人的反感使得对他人的警惕减弱,很容易被坏人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一见孩子犯错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承受力会逐渐提高,时间长了,孩子对一般的训斥也就无所谓了。正所谓“打皮了骂滑了”,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方式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由于当前每个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和物质生活的提高,父母们对孩子的溺爱增强,加重了孩子的自私自利。面对越来越倔强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抗也越来越激烈。报纸上经常有报道父母在气愤之下失手打死孩子或者孩子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残杀父母的新闻,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更是父母们不懂教育的失职。这个时候,父母究竟是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打骂,还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呢?

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从“棍棒”教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还有就是在家长不在时学会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他们自卑、胆小、孤独、撒谎和情绪压抑等不正常的性格。

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孩子健康的人格。“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习惯打骂孩子的家长,不妨学学以上故事中华华的母亲用温柔的话语轻松纠正孩子拿幼儿园东西的行为,如果搁在有些家长的身上,看到孩子做错事,保不准又是一番打骂。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如果还有人将“棍棒底下出孝子”看做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实在就要狠狠地检讨和反思自己了!如果还不赶快把棍棒教育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那么等孩子长大就有可能把你扔进垃圾堆!

教女小贴士

做个不打骂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就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看清孩子成长中“有错有收获”的道理。

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强,往往一看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会本能地用有限的经验去探索,错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要么继续尝试,要么询问大人,所以错误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好事,因为会导致更多的思考、学习,而这种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

允许孩子犯错误,保住了她可贵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也保住了她的自尊,实际上是给她以继续求知探索的鼓励,让她放心地发挥她的创意和潜能。

而批评、指责、打骂却可能遏制孩子的探索欲望,会令她产生逆反心理,故意重复同样的错误。 PZRJXgdODrKGWup65ZwS70NAe8c4OJB/6hEb3FVugASzhtQWc/syfMbSH2R1bT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