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日纪日法”之谜

七日纪日法起于何时?何地?这历来是个众说纷纭的议题。有的说,它起源于古罗马,后来才渐次传入中国的。有的说,七日纪日法与《圣经》有关,那上面不是明明写着七日为一礼“拜吗”?有的说,中国正式定七日为一“星期”一直要到清末民初,之前一直是十进位的。是这样吗?看来,对“星期”一词的发明权的所属问题,是大可讨论一番的。

“星期”一词的字面解释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它指的是“星”的运行“周期”。我们的先民要干的事很多,但总括起来也就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在地上无休无止的劳作,与大地打交道,还与人打交道;二是与老天爷打交道,而老天爷又具体化为每个人头顶上的那片苍穹。太史公司马迁说过,“自初生民以来”,人们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一面是观察,一面又是思考,力求“绍而明之”——也就是把其中的道理搞明白。

也许,对初民来说,初始的“仰则观象于天”是随意的,无所用心的。一到晚上,初民们少有娱乐活动,于是一大“功课”就是仰观于天。看月亮,看星星,看个没完没了。起先是不会有什么心得的,后来观察久了,就心领神会了。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天上与地上是一体的。地上有官,有民,那天上也该有官,有民的吧!于是,从中国的远古时代起,就有了“天官”之说,司马迁根据远古的传说和一部分史料,写下了《天官书》一卷。“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日天官。”(《史记索隐》)

我们的古人分出了官与民以后,又想:地上的官有大有小,天上的官也应该是有大有小的吧。当时“仰观”的能力不强,只能挑大的。挑来挑去,最后挑中了“动者七”,也就是用七个大星作为示吉凶、计时日的工具。张衡说得明白:“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君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将七星来“象事”,这本身就说明“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有人以为,七日纪日法起于罗马。张文彬在《寻根探源》一书中说:“一星期七天的记日法来自罗马,它是根据月相变化而定的。从朔日到上弦、望、下弦,正好是七天。……公元四世纪,七天纪日法传入我国。”这话显然是不正确的。从观念上讲,西方有七日纪日法,不等于说全世界的七日纪日法都得归源于西方。其实,罗马的七日纪日的依据是“月相”,而我国的七日纪日的依据是“动者有七”,就是按七星之运动规律定下的,按理说,我们的七日纪日更精确、更科学些。说到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更是说不过去的。张衡是汉人,他早就说过以“动者有七”以“象事”,说明以七日纪日是古已有之的,而况张衡所说不仅是当时的情况,而是指他那个时代的“古代”。可见,“星期”不是“泊来品”几乎是肯定的。

至于西方的“礼拜”,更是与中国的“星期”风马牛不相及的。《旧约》的“创世记”中说,神第一天将白天与黑夜分开,第二天创造了水、空气,第三天创造了大地、万物和大海,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群星,第五天创造了飞鸟、走兽,以及水中的生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神说,我们要按照我们的形象造人”,造男造女。到第七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歇了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七天纪日是建筑在神学的基础上的,与中国的“星期”只是形似而已。

有人以为,中国的七天纪日在相当长时间内只是停在观念形态上,与实际生活没多少联系。不是的。可以说,七天纪日是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生活之中的。阴阳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又与以七计数紧紧地揉合在一起的。《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不正是七天纪日的明证吗?中国民俗中的“做七”,就其传统来说,也是很古老的。《魏书》中就有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的记载,而这一做法是传之于远古的。

当然,“星期”的制度化规范化那是近世的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成立“学部”,袁嘉谷筹建编译图书局,任首任局长,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统一编写全国各种教材,并统一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把七日一周定为中国传统的“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依次,周而复始。

“星期”的提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又与国际的“七日一周”制相接轨,因此,受到人们普遍的赞同。 hNKIhMFo37q/L+NlqqWqNbQ6cz4LLKLyRgxH9eXxM+ginykjS7TZbehmB9EdO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