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秘密谋划

以何种借口将赫鲁晓夫请来莫斯科,才能让他什么也猜测不到?

大家一再斟酌,应该如何与赫鲁晓夫进行谈话,谁人以何种顺序依次发言,具体都讲些什么。

决议中列出四个人的姓名——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苏斯洛夫、波德戈尔内,这表明了究竟谁是掌控事件之人。

背着国家领导人本人决定其命运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于1964年10月12日举行。在莫斯科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全体出席,没从各地召来各民族共和国中的主席团委员。

也没有赫鲁晓夫本人——他与自己在政府中的第一副手米高扬正在皮聪达休养。赫鲁晓夫挑选了那些比自己年轻的人组建领导班子,但在私交方面他感到最为称心如意的人还是米高扬。这不仅仅因为他俩是同龄人,而且斯大林在世时的多年工作关系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缺席的情况下,主席团会议由勃列日涅夫主持。赫鲁晓夫离开莫斯科期间,勃列日涅夫统管党的各项事务。他率领官方代表团前往柏林向东德人祝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5周年,刚刚回国。

据目击者称,开会时勃列日涅夫异常激动。而且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齐集的大厅内,令人感到一种神经紧张、提心吊胆的气氛。这次会议可谓非同寻常:中央主席团委员们决定撤销赫鲁晓夫党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就这一危险话题所进行的无休无止的秘密谈判,业已持续数月之久。但10月12日他们开会则十分正式。中央委员会总务部长马林像往常一样,用小卡片记录大家发言的要点。也许,正是马林的到场最能表明赫鲁晓夫气数已尽。马林主持公共事务部10年,公认是赫鲁晓夫特别信任的助手。“就像斯大林在世时的波斯克列贝舍夫

一样。”马林常常自豪地自我评价。

主席团会议上都讨论了些什么呢?

以何种借口将赫鲁晓夫请来莫斯科,才能让他什么也猜测不到并接受针对他的措施?这是第一。第二,大家一再斟酌,应该如何与赫鲁晓夫进行谈话,谁人以何种顺序依次发言,具体都讲些什么?

讲话的主要是勃列日涅夫和党的领导层中其他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央委员会书记波德戈尔内、基里连科和谢列平。当时谢列平尚不是中央主席团委员,但他在权力等级中的排位之高、策划推翻赫鲁晓夫一事过程中的作用之大,都足以令人们格外专注地聆听他的发言。

几乎立即便作出了决定:应当让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列斯特发言,这会成为一个重要信号——基辅对赫鲁晓夫持批判态度。须知正是乌克兰党组织被视为赫鲁晓夫主要的依靠力量。基辅领导人之中,许多都是他亲自任命的。而且谢列斯特也被目为赫鲁晓夫的人。他连外貌都让人想到赫鲁晓夫——身材矮小敦实,脸面粗糙肥胖,头颅整个谢顶……

将赫鲁晓夫召至莫斯科的借口是:在涉及他的改组农业的报告方面积累了许多问题。

立马便产生了一个问题:由谁往皮聪达打电话呢?这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考验,与赫鲁晓夫谈话颇为令人胆寒。他对主席团委员们从不客气,可以随便地张口骂娘。

勃列日涅夫出访柏林期间,主持党务的一直是波德戈尔内,这是一个性格坚毅、爱好虚荣的人。他断然拒绝了这一差事,因为他刚刚向赫鲁晓夫详细汇报过日常工作,后者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何头天他闭口不提所发生的问题?千万别让其产生什么怀疑……

于是大家决定,由勃列日涅夫来打电话。还能有谁呢?正是他在履行老大哥的职责。晚上9点左右,使用城际高频通信线路接通了皮聪达的国家别墅,赫鲁晓夫拿起了听筒。

据谢列斯特称,当时勃列日涅夫惴惴不安,他脸色发白,嘴唇青紫,说话的声音颤抖。赫鲁晓夫听罢他的话,不满地说道:

“你们那里出了什么事?离了我,你们一天都过不下去吗?好吧,我考虑一下。米高扬在这里,我要同他商量商量。过一会儿再给我来电话。”

这一时刻,中央主席团委员们是在神经紧张中度过的。赫鲁晓夫十年之间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和竞争者。他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一小时之后,勃列日涅夫重新给赫鲁晓夫去电话。

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

“好吧,明天上午11点,我同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飞回莫斯科。”

主席团委员们结束讨论,就议事日程预先拟好决议:

1.

鉴于有关预定于本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讨论的问题和新的五年计划制订工作方面所出现的原则性疑点,苏共中央接到了种种质询,兹确认在赫鲁晓夫同志参与下,于最近期间举行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已刻不容缓至为必要。

委托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苏斯洛夫和波德戈尔内等同志与赫鲁晓夫同志进行电话联系,向其传达这一决定,以便于1964年10月13日举行中央主席团会议。

2.

由于各地对已下发至各级党组织的赫鲁晓夫同志1964年7月18日《关于转向集约化道路的农业领导工作》的报告提出了许多疑点,而且其中一些方针含混不清,特从各党组织收回上述报告。

3.

考虑到所出现问题的性质的重要意义和即将对其所进行的讨论,现认为宜将苏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苏共检查委员会委员召集至莫斯科,以便就苏共中央主席团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向全会提出报告。

关于召开苏共中央全会的时间问题,应于赫鲁晓夫同志在场的情况下作出决定。

对于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报告,人们的态度一向毕恭毕敬,现在却被宣布为“含混不清”。其实主席团委员们对一切都了如指掌。

三个月之前的7月11日,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一个新想法:彻底改组对农业的管理——对每一种产品单独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关。一个总局管粮食,另一个总局管肉类,第三个则管毛皮。

与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认为经济问题可以用组织和干部的手段进行解决:有了问题,那就建立一个解决它的机关。

但是另一件事却难倒了主席团委员们。赫鲁晓夫已经撤销了农村的区委会,将乡镇中党的机关降为发挥次要作用的管理生产的党委。在新的农业领导系统中,根本没有党的机关的地位。专职的党委书记对此会做何反应呢?

中央主席团收回赫鲁晓夫的报告,是向地方上党的机关表明,赫鲁晓夫已不复为主宰一切之人。

关于召集中央委员们前来莫斯科一事,自然不曾向赫鲁晓夫谈及,否则他会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1957年夏“老革命派”——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企图将赫鲁晓夫撤职之时,他即曾下令召集中央委员开会。这些人飞抵莫斯科后,赫鲁晓夫又派人让他们了解事情原委,讲明力量分布情形和应当支持何人。赫鲁晓夫平日常常得意地讲述他赢得这场争斗的经过。如今别人也利用了他的经验……

决议中列出四个人的姓名——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苏斯洛夫、波德戈尔内,这表明了究竟谁是掌控事件之人。勃列日涅夫名列第一,自然是他担当了主角。

这一决议截断了主席团委员们的退路。现在他们之中谁也无法在赫鲁晓夫面前反悔并声称他们背着他在主席团会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他们必须一干到底。 WazGWAVGgVMn9cMnd2n4LaBmYYnRZU2NZm+9i13hpnqj9saOTcYneeGmv4rKkm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