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了解“生存的妙味”

4

环顾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总会十分明显地感到一点,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而且不大可能的。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他人的赞许,而且似乎更加喜欢受到他人的赞许。你可能经常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而耗费大量的时光和精力,或者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赞许而忧心忡忡、闷闷不乐,甚至嫉妒他人。如果你现在已陷入这样一种境地——你离不开他人的赞许,而且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

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不如说是个人的一种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新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某种荣誉。当我们听到四周响起的掌声、听到他人的赞美之辞时,恐怕没有人会表现出一种厌恶与不满的情绪。因为这种场合会令你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你一种美妙的感觉,你当然没有必要放弃生活中的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而且受到恭维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因此忘乎所以而丧失原则,否则生活中就不会有那种溜须拍马之人的存在了。如果寻求赞许的心理成了你生活的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愿望,那你就陷入了生活的另一种误区。

事实上,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量的反对意见,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你为“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罗斯是一位需要他人赞许的典型,无论是对工作还是针对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他人的批驳与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他可谓耗尽了心思。有一次,他同父亲谈到安乐死的话题,明确表示自己赞同这一做法。而当他察觉父亲疑惑不解、继而极为不满地皱起眉头时,就立即本能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罗斯一边说一边察觉父亲的神色,当他注意到父亲似乎认同这一说法时,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后来,罗斯又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谈到对安乐死持赞同的态度,这下他遭到了上司的强烈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渎吗?”罗斯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截断他的输氧管。”最后,罗斯的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摆脱了困境。

还有一次,罗斯又与自己的哥哥谈起自己赞同安乐死的看法,他的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终于使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倒是轻而易举的胜利,罗斯不用做出其他任何解释就得到了哥哥的赞许。

类似上例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少见,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将自己变成了一条“变色龙”,有时他们还不惜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处世态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寻求赞许心理会导致各种自我挫败行为。从而会使自己丧失生活热情。举一些最为常见的寻求赞许的行为: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他人的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环顾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我们会十分明显地感到一点,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而且不大可能的。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只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竞选就够了: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压倒多数,但也还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对票。因此,对一般的常人来讲,不管你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意见,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人的反对意见了。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也不会再因此而感到情绪消沉,或者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许而即刻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你会意识到自己刚巧碰到了属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你的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每一件事都总会遇到反对意见,那么你就可以摆脱情绪低落的困扰。当我们做事之前已经意想到某种后果,而一旦出现这种后果时,你就不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或者措手不及。因此,如果你知道会有人反对你的意见,你就不会自寻烦恼,同时也就不会再将别人对你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情感的否定视为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注意自己,了解自己——没有什么比这件看起来更简单而做起来却更困难的事。

没有比自己更认识自己的人,同时没有人比自己更不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从此以后有志者均体验过认识自己是件如何困难之事。但也有人批判过这句话。法国作家西特说:“这一句格言是有害的,同时也非常丑恶。注视了自己乃阻止了自己的发展。力求认识自己的毛虫,永久无法变成蝴蝶。”他的批评也有道理。有时自我意识的过剩会使人以异常的洁癖分析自己,无法算出的尽力去算出来,慢慢地引发了热情,然而到达的地方也就是虚无的深渊。但凝视自己不一定会产生自我意识的过剩。自己可从性格、能力方面来看,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如果能“诚实”地带着勇气反省一下,事情便能解决了。

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的事,每个人都不喜欢碰到自己本身的弱点,因此这个观念便会发生抵抗。

把自己看成比实际还要好的力量潜在自己的心里。

为了开发才能,还是要不断地努力。才能是成为个人能力的“中心”。

发挥才能。思考、努力,可磨练自己的本领。这是任何人都拥有的无穷魄力。

如果认为人生缺乏发挥才能的各种方法,那么人生必会成为空虚而无味的东西了。 MEaJNCuIjxfqidUl9hBs6R0dnUPoQbV/MnJ8SWey9kt0MoaRexlqIdsDSjnnGT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