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商周时期钱币

西吉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期。1976年8月,白崖乡红套村坟曲梁平田整地时,挖出羊、马、牛骨和铜器,其中贝壳21枚;1993年6月,马莲乡黄堡子村南山坡农耕整地时,挖出贝币63枚;1997年4月,将台乡牟荣村韩源东北山平田整地时,挖出各种羊、马骨及其他兽骨和铜器若干,其中贝壳109枚、珍珠4枚;1997年9月,偏城乡白庄村农机平田整地时,推出各种兽骨和铜器若干,其中贝壳12枚、珍珠7枚;2003年7月,兴平乡西北南川1000米处山洪冲出各种兽骨和铜器,其中贝壳110枚、珍珠1枚。以上出土的这些贝壳大部分长1.2厘米~2.4厘米,由于都是平田整地或山洪冲刷而出,详细资料无法考证,基本都是群众提供线索。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贝壳,佐证了西吉悠久的历史。

据肖清先生著《中国古代货币史》一书记载,早在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人们就开始使用贝币(《尚书·盘庚中》孔颖达疏)。中国商周时期的墓葬贝币时有出土,三星堆遗址两个坑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东西就是贝币。考古证明,一号坑出土贝币260多枚,二号坑出土则多达4600枚。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大量考古发掘证明,贝币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它是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交换活动的起源货币,当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金属货币,就用贝壳来代替货币,这也是人类意识的一次飞跃。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说:“蚁鼻钱,系铜质贝币,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说明贝币的出现和使用,早已被考古证明。经多年考证,西吉出土贝币的地方多数在新石器遗址范围内。如白崖乡红套村坟曲梁新石器遗址,周围还有疙瘩梁新石器遗址、大梁新石器遗址等。马莲、将台、兴平、偏城、玉桥等乡出土商周贝币,大多也是在新石器遗址范围内。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这一地区不但有人类繁衍生息,而且进行着大量的商品交易。

西吉出土的贝币,可分为普通贝币、磨贝币、精选大贝币、石仿贝币、铜仿贝币、鎏银贝币、鎏金贝币等。精选大贝币(大多是“葬贝”)是贝币中的精品,多出土在墓葬。1986年5月马莲乡马其沟西山坡地平田整地时,发现一墓葬,坐北向南,除出土青铜器外,还有9枚贝币。1990年4月偏城马场红山半山坡地百姓打地埂子时,发现一墓葬,除出土有牲畜骨头、青铜器外,还出土了9枚贝币。事实证明,这些用来陪葬用的精选大贝币都是经过挑选的,长度都在2.6厘米左右,比较规整,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最长的约5厘米,重约4克。1994年7月,在西吉马莲乡北堡子南山推地时,发现一墓葬,土穴式,直径2.3米,深2.7米,出土130多枚“磨背式骨贝”,另外还有两枚铜仿贝。出土骨贝呈赤黄色,并且带灰黑色斑点锈,穿孔有明显绳穿痕迹,说明这些骨贝经过了多次使用,入土后才会出现这种黑斑锈。2007年8月,在西吉将台乡杨河西组半山腰,被山洪冲出一座墓葬,土坑,直径4.8米,深3.1米,出土文物除青铜器、牲畜骨头外,还有贝币7枚,珍珠2枚,这是典型的蒙古族埋葬人用钱币陪葬法。华夏民族惯用钱币陪葬,有3枚一组(代表天、地、人)、5枚一组(代表金、木、水、火、土)、7枚一组(代表星象,即北斗七星,这种葬法一直延续至今)、9枚一组(代表吉祥、长寿,这种葬法特别盛行于古代蒙古族)。据考证,西吉县还生存有蒙古族的后裔,比较典型的生活习惯就是大年三十送纸。民间相传有这样一句话:“大年三十杀大大呢,活要老子的命。”指的就是大年三十,金人屠杀蒙古人,蒙古人把被杀害的父母送走。汉族接纸,就是把已故的老人接回家过年。另外,西吉县多次出土实物证明,珍珠也是一种早期货币,这种陪葬钱币的枚数,和史料记载古代埋葬人所用钱币枚数完全吻合。1997年4月、9月,2003年7月先后在将台牟荣、偏城白庄和在兴平乡政府驻地西北南川1公里处出土珍珠。综上所述,每坑出土的珍珠加上贝币,正好成为古代陪葬钱的个数,但国内没有一家考古报告说珍珠是早期货币,倒是多数专家认为珍珠是早期先民装饰品。出土实物证实,如果是装饰品,海贝一般是一串或镶嵌在其他物件上,但出土后放在一起的珍珠和贝币为什么是5枚、7枚或者是9枚呢?这些数据说明,珍珠极有可能是用来交换货物的媒介货币,并早于贝币。从出土的数量、质地分析,珍珠币的历史、经济价值要远远高于海贝币的价值。只要有珍珠出土的墓葬,其陪葬规格都要高于普通墓葬。但这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来佐证。

精选大贝币
磨背式骨贝
珍珠

人们把美观轻巧、不易磨损、便于携带的珍珠、贝壳作为交换的媒介物,也是人类审美观念的真实体现。由于珍珠、贝类生长于浅海,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也是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社会的形成,这种大小适中、携带方便、便于计数,被人们共同认可的珍珠、贝壳就成为最早的货币。据《史记》记载,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一般认为五个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商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珍珠、贝壳已供不应求,因此,形似珍珠、海贝的陶、石、骨、玉、铜、包金、鎏金、鎏银等仿制货贝也就随之出现。1992年,西吉火石寨大石城南一次出土铜仿贝89枚,其中鎏金铜贝3枚,均重7.1克,长2.5厘米,宽1.8厘米;鎏银铜贝6枚,均重7.2克,长1.6厘米,宽0.75厘米。墓葬为土穴,直径90厘米,深60厘米。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另外,在西吉的白崖、玉桥、偏城等地相继有形似鸭面、狐面的兽面(一式、二式)出土,这种兽面长约2.7厘米,厚0.03毫米,青铜质,形似专家定论的蚁鼻钱、鬼脸钱。有考古报道说这种鸭面、狐面是牌饰,但经笔者考证发现,这种兽面的大小、形制完全和铜仿贝相似,后面也有左右连接的桥梁,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这种货币和目前专家定论的铜仿贝、桥梁币、鱼纹币一样,极具考古价值,但还有待考古定论和认可。多种考古资料证明,无论是西吉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出土最多的是骨贝;较少的是石贝、陶贝、铜贝;最少的是包金贝、包银贝;最珍贵的是玉贝,市场升值潜力最大。 dbqdzp9PtRe6fi9pdpdFyOnPAz2BUsDAuvtUAk0zxpiJGtEELz5Xaub8QjlVXZ1j

骨贝
铜仿贝
桥梁币
一式鸭面
二式狐面
一式包金
二式鎏金
三式鎏银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