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西汉、东汉时期钱币

汉代沿用秦代货币制度,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汉书·食货志》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西汉半两轻重不一,大小不一,获利者是豪强富商,后来导致“七国之乱”,深受其害的却还是平民百姓。

阳文半两钱

刘邦在钱币政策上有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民间所铸钱币成色混乱,出现阴文半两钱,打磨不精,钱体粗糙,违法铸造,造成国家经济失控,农民起义抗租抗税。

汉代“半两”钱在西吉出土较多,品种复杂,大小差距较大,最小的直径只有0.02厘米,厚度不到0.005厘米。据丁福保先生编纂的《古钱大词典》记载,汉半两前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的半两钱称“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惠帝三年(前192年)时才明令禁止民间私铸钱。

榆荚钱

吕后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种钱币,初学者最容易和秦半两混淆。目前“八铢半两”的市场价格只有40元左右。“八铢半两”比当时的“榆荚钱”重,但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高后六年(前182年)改行“五分钱”。“五分钱”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

“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是汉文帝时期所铸,史称汉半两,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东、西汉半两的最大区别就是穿孔不同,文字几乎也没什么区别,重量都在2克~3克之间。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听从贾山的建议,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西汉政府这才控制了铸币权。从出土数量看,两汉“五铢”在西吉县域出土仅次于北宋钱币。如1996年火石寨蝉窑村出土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2000余枚,有五铢标记钱、无文钱等20余个品种,其中有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东汉五铢500余枚;1986年白城村石岘子出土1300余枚古钱币,计50品;1998年硝河城出土2160余枚古钱币,计71品;将台、玉桥等地也都有出土。最有代表性的是将台战国秦城,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证,该城建于战国,东西长700米,南北宽650米,是一处军营建制,也是战国秦长城西吉县境内玉桥至马莲最大的一处附属设施,也可以说是西吉县域内两种统治的分水岭。近几年考古和出土古钱币证实,这道分水岭将西吉县域文化分割为南、北文化,文化底蕴十分明显,南部文化早于北部文化。1989年5月,战国秦城东南角老百姓平田整地时,挖出汉“五铢”陶范,由于老百姓不懂,看见上面有文字,便以7元钱卖给当地一位教师,这是西吉县域发现的最早铸造钱币的“母子”。从出土地点和实物证实,西吉将台战国秦城在汉代时铸造过钱币。2009年西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考证,该城汉代得到进一步加固修筑,现存残痕清楚,建筑风格相当宏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所城堡建在三山交会处,很有特色。现城内汉砖、汉瓦四处可见,农民种田、取土经常出土汉代钱币。汉代城堡在西吉县域遗存较多,城内外时有窖藏钱币出土,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如西吉出土有“四角”五铢、“鱼纹”五铢、背“五”五铢、银“五铢”、“复式”五铢、“面星”五铢等。

四铢半两
汉“五铢”陶范
“四角”五铢
“鱼纹”五铢
背“五”五铢
银“五铢”
“复式”五铢
“面星”五铢

郡国五铢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行,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分有轮无廓,背面则轮廓俱备。“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钱币内界叫上槛、下槛,其材料改用紫铜。根据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藏五铢考证,部分五铢钱重量不一、大小不一、不够五铢重,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各朝代各时期改铸钱币不外乎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如现行人民币分币,它的材质高于钱币本身价值,民间私铸得不到利润,当然就不会出现假币。

至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后,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有一种上林三官五铢,“五铢”二字修长,“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呈三角形,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内廓四角微凸。标记钱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这一时期,据史载已经用铜范铸造,所以钱币的品相精美。上林三官五铢的特点是:“朱”字头方折,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铸造局有明显区别,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背“鱼形”“五”等。背“鱼形”是铸钱史上始用动物做标记的钱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宣帝在位二十多年,是两汉最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十分昌盛,铸造出的五铢非常精美,从出土钱币可一目了然认出这一时期的钱币:肉厚,面光,钱体大小一致,薄厚一致,字体工整。“铢”字的“金”字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文体挺拔,颇有清秀飘逸之感。

武帝时又铸造出一种小五铢,人称“鸡目钱”或“鹅眼五铢”,铸造精美,肉厚,文字清晰流畅,笔画细腻,在西吉硝河一汉墓藏出土36枚,全分布在死者两肩部,应是冥钱。西吉县域还大量出土剪边五铢。东汉晚期,灾荒连年,币制混乱,这种钱币应是由于铜质缺少,偷减工料所致。

西汉晚期,社会经济稳定,货币流通、使用广泛,五铢钱币增值,出现“谷石至五钱”,是中国历史记载的最低粮价。五铢钱在西汉铸造最多,史载“汉帝元狩五年三官铸五铢钱,至平地元始,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一个繁荣期。

新莽时,王莽托古改制,恢复了废止200多年的布、刀币制度。居摄二年(7年)改汉币制,更铸大钱,铸造错刀、契刀和大泉五十。王莽所铸刀、布币完全改变了战国时期刀、布币的形制。刀币上多了一个方孔圆钱,并且铸上刀币的名称和价值,如“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其身形如刀,材质为铜。一刀平五千的圜钱上以黄金镶嵌“一刀”两字,刀身铸有“平五千”三个字,所以又称“金错刀”。一刀平五千与原来的五铢钱并用,当五千枚五铢用。契刀五百当五百枚五铢用,大泉五十当五十枚五铢用。小泉直一、大泉五十(见下页图,初铸、复制、合背、旋读)、大泉五百、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均属篆文。1987年,西吉什字黄沟出土17枚“货布”、1枚金错刀、2枚契刀。契刀长7.5厘米,厚0.5厘米,重17克;金错刀长8.1厘米,厚0.5厘米,圜钱直径3.1厘米,内穿直径1厘米,重48克。据史载,金错刀铸量有限,但在西吉什字、马莲各出土过一枚。金错刀重量也不一,宁夏彭阳出土的一枚特别厚重,要比在西吉什字黄沟出土的重8克。出土后的金错刀,镶嵌的“一刀”金线呈赤金黄,而后镶嵌的呈米黄。新莽货币在古代钱币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其材质精良,铸工精美,贵金属应用广泛,很有研究价值。据《中国钱币大纲》记载,这一时期货币可分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金、银、铜、龟、贝五种。六名指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货、布化六大类。二十八品指质地、形态、单位的区分:金货一品,一斤黄金,直钱一万。银货一品,银一流(重八两,古代计量单位),直钱一千五百八十。龟货四品,即元龟长尺二寸,直钱二千一百六十;公龟九寸,直钱五百;侯龟七寸,直钱三百;子龟五寸,直钱百。贝货五品,大贝四寸八分上,二枚为一朋,直钱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钱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钱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钱十;贝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泉货六品,即小泉直一,直径六分,重一铢;幺泉一十,直径七分,重三株;幼泉二十,直径八分,重五铢;中泉三十,直径九分,重七铢;壮泉四十,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布货十品,以大小顺序则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即小、幺、幼、序、差、中、壮、第、次、大,二十八品为新莽法定货币。

(金)错刀币
契刀五百
小泉直一
大泉五百
大泉五十初铸
复制
合背
旋读
新莽货币
幼泉二十

王莽篡汉15年多次实施“宝货制”,换算复杂,给商品流通带来很多不便。史载百姓出入城内须出示“大布黄千”钱来作为通行证。王莽横征暴敛,加剧了新朝的灭亡。新莽悬针篆使人百看不厌,真是“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该书体史学家考证是东汉曹喜所创,后人对曹喜的评价是“小异于李斯,而也称善”。泉学家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说:“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西吉县域出土的大布黄千,坑口好者,字体流畅,铸工精美,绝无仅有。还有一种悬针不太明显,这可能出于钱币的艺术。目前,市场出现的假货布最多,只要仔细看也好辨认,最明显的是真币“货”第一笔、“布”第二笔都不接“叉”并且悬针,而假币不但接叉,而且不悬针。

大布黄千

东汉五铢是光武帝刘秀时期的钱币。1999年7月,西吉县火石寨大石城出土窖藏钱53公斤,计11071枚,其中两汉“五铢”9034枚、货泉1803枚、“大泉五十”72枚、“半两”162枚。土坑直径80厘米,深110厘米,距地表130厘米,属人为埋藏。从这坑钱币看,这一时期钱币混杂使用,也说明东汉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动荡。其中,还出土有一种四角钱,史学家以为是灵帝时所铸的“四出钱”。我们认为该钱的铸造,初衷是出于观赏,而有关史料会意说:“钱财像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流入国库。”这可能是民间对当朝一种不满的说法吧。有关史料还记载了百姓对汉灵帝的几句诽谤语:“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东汉董卓的无文钱出世,导致原本混乱的币制一度无法控制。有关资料称无文钱是董卓不服朝廷管制,铸钱意会朝廷无主。

董卓是东汉末期风云人物,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役使百姓于水火,把东汉王朝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使得足智多谋的曹操趁机取汉。史载专断朝政的董卓时期,一担钱换一石谷,致使民怨沸腾,饥民蜂起,汉王朝的制度实质上尽被董卓破坏,最终导致钱财奇缺,出现了“剪边五铢”“延环五铢”。一枚钱剪去或冲凿去内圈,仅剩边缘,呈环状,“五铢”二字仅剩一半,分内外两部分,内廓后人称“剪边钱”,外部称“延环钱”。西吉有出土的铁五铢,根据孙仲汇先生《古钱》一书载,是南朝梁代所铸。铁钱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铜材的缺乏和铜钱的囤积所造成。西吉出土的铁钱也有面星、背星的,这些星点表示“柱”,几星点就表示几柱。如二柱五铢,以一当十;四柱五铢,以一当二十。 PIZMg7wB7OLGwgtdDhiBpQ7r54WI7kqUHcW/wB6MiGFiQNmeFBQbuJZW2wycLOIb

剪边五铢钱
钱庄收银台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