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钱币

贝币的使用,既有形制改变的过程,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典型的是把贝壳背部进行打磨,这种货贝钱币学家称它为“磨背式货贝”,西吉出土最多的也是这种货贝。战国时期制造出形似“贝壳”的“铜贝”,钱币学家称它为“铜仿贝”,形制、大小、内外唇与天然贝十分相似。另外还有“蚁鼻”“鬼脸”、桥梁、鱼形、人形等各种兽面货币,都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货币。从这个层面看,这一时期人们对货币的设计和审美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

蚁鼻钱
鬼脸钱

春秋后期,南方楚国地区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面纹多达10余种,但形制基本一致,均为上大下小的瓜子型,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属春秋战国时期所铸。2007年,西吉偏城马家湾出土一组四枚兽面纹铜贝,其中两枚狐狸面型,重2.4克,长1.9厘米,宽0.9厘米;另外两枚小鸭面型,重2克,长1.7厘米,宽0.9厘米,形状和蚁鼻、鬼脸十分相似。它的历史价值在于证实了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金属货币非常注重对各种动物面部的刻画。据《中国货币的起源》一书记载,“鬼脸钱”铸于公元前3~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除楚铜贝外,还有“包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铜仿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贵金属的应用,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贝币”作为货币的鼻祖,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贝”这一神秘的独体字,组合出更加使人费解的合体字,如“财”“赌”“贪”“赎”等,“宝贝”一词也来源于此。所以,“贝币”集经济、历史、文化、军事意义于一身。

蚁鼻钱、鬼脸钱并不是楚国贝币的原名,而是一种俗称。据洪遵《泉志》载,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谓之“蚁鼻钱”,这只是一种意会的叫法。根据近年来考证发现,出土最多的是“紊”“咒”字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钱型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张鬼面脸。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称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现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藏有一枚。

西吉能够出土相当稀有的春秋战国兽面钱、蚁鼻钱、鬼脸钱,说明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十分广,也标志着这一地区与内地的商品交往频繁。西吉县钱币博物馆把这一钱币系列作为珍稀钱币,也是缘于西吉历史。根据近年市场流通所见,兽面钱币、蚁鼻钱币、鬼脸钱币等这一时期货币十分珍贵。

刀币,顾名思义,形似一把刀。刀币的种类也比较繁杂,流通区域有限。西吉出土的刀币主要在火石寨、兴坪、偏城、新营、白城、兴隆等地,遗留下的币种虽然形制比较单一,但对研究西吉县域出土钱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沿海地带的齐国,随着经济往来的发展和商品交流的需要,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小刀的青铜币,称之为“刀币”。据丁福保编纂的《古钱大辞典》载,刀币最初只在齐国应用,随后在燕赵等地与“布币”并行流通,这就是最初由工具演变的钱币。刀币的计量单位如何计算,迄今为止,没有史料记载,但从我们近年研究发现,出土的齐国刀币,无论是三字刀、四字刀还是六字刀,背面刀尾有“十”,应该是计量单位。“十”当小平十枚使用,究竟如何使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总之,钱币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摆脱商品交换媒介的模式。

齐刀币

刀币形似刀,但它与刀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就说明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个圆环,在收藏刀币时可不妨一试。随各诸侯国疆土的扩大和交流的需要,刀币铸造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形成各种不同形体的刀币。1988年10月,火石寨井儿沟一农民犁地时,牛蹄子踩开一小灰陶罐,内有货泉53枚,齐刀一枚。这把齐刀通长18.3厘米,宽2.9厘米,环径1.8厘米,重40.1克,青铜质,上有四字,由于生锈严重,难以辨认。币首两条范线较明显,铸造精美。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凸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纹饰。

(燕)尖首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据《国语》《韩非子》《荀子》《管子》等史书记载,在燕国境内首先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受齐国的影响,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简单或无文,又称“匈奴刀”。2003年7月,沙沟下甘沟修桥时,挖出一坑钱币,大部分是汉代五铢和宋代钱,内有刀币5枚。其中尖首刀1枚,刀身通长18厘米,宽2.4厘米,面文有一字“工”,重15克,青铜质,刀尖缩成斜坡状,刀柄较窄,币身较薄。《古钱大辞典》载“尖首刀”不是燕国铸行的“法化”。经考证刀币上出现“法化”,其意义就是“示法平如水,不法者去之意”。“三”横象征乾坤,按《易经》学讲,一指天地,又指国家。如《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钱币铸此文字和纹饰,从而显示钱币的神圣地位和寓意,说明三字刀、四字刀都是行赏功臣所铸造的特种纪念币。其次是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仿照行赏钱铸造的货币,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民间铸造钱币。

西吉县钱币博物馆馆藏的一枚燕国“明刀”,币面上铸有一个形似“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故而多数人称它为“明刀”。“明刀”背面所铸文字较多,实际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如:背文“齐”者是齐国铸造,称“齐明刀”。

(燕)明刀币

齐刀的应用,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市场,并在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青铜器逐步走向成熟。齐刀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是钱币发展的必然规律。西吉能够出土刀币,也是商品交流遗留下的见证物。

西吉红耀小岔出土一坑窖藏,共计136枚,除“五铢”“货泉”外,其中还有1枚“永通万国”、2枚“五行大布”和1枚“三字刀”(见下页图)。“三字刀”十分精美,通长17.8厘米,宽2.6厘米,重46.2克,币身有三字“齐法化”。经考证这是齐国通用的法币,该币流通时间长、地域广,是齐刀中最多的一种,也是当时最为稳定的货币。这种刀币有记值、记地,也有类似吉语的文字。“齐法化”在各国“刀币”中首屈一指,在西吉能够出土,也给钱币爱好者带来可以研究的机遇。

据南宋洪遵《泉志》载,赵国是几种货币并行使用的国家,主要以“布钱”为主。1989年,西吉火石寨大岔出土古钱币共计201枚,上自商周铜贝,下迄汉代“五铢”,其中铜贝13枚、“布泉”9枚、“货布”27枚、“大泉五十”4枚、“货泉”89枚、“五铢”58枚、“刀币”1枚。其中“刀币”的形制和特征比较明显,据丁福保先生所著《钱币图录》,应为赵国刀币。这枚“赵刀”长9.3厘米,宽1厘米,重5.8克,首部圆钝,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纹二道,环椭圆形,环孔较小,文字生锈隐约可见,青铜质。西吉县域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但真假难辨,价格昂贵,即便是一枚普通的燕明刀,目前市场价格也在600元左右。齐刀、尖首刀、三字刀等都在千元、万元以上,非常抢手,出土后很难觅到,所以为探讨这一时期货币带来很大困难。

三字刀币

西吉除出土前朝珍稀钱币外,还出土过一枚“楔形”金币。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河南商代的墓葬中曾出土过金叶制成的龙纹装饰品,说明战国时期黄金已经成为重要货币之一,这已被近年考古发掘证明。

赵刀币

古代黄金主要产于楚国,楚国有一种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含金量一般在70%以上。据《古钱大辞典》载,战国时期人们把黄金制成薄厚一致的块状,然后切割成“楔子”形状。出土的这枚“楔形”金币长3.1厘米,底宽1.89厘米,重3.6克,出土后呈赤红金色,这就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楔形”金币。这种贵金属币目前市场无定价,十分珍贵。

楔形金币

2000年6月,西吉火石寨石山出土一枚“圜钱”,直径4厘米,孔径0.8厘米,重17克,左右两字,出土后被西吉刘某收藏,其他钱币被哄抢,无从考证。战国货币“圜钱”,又称为“环钱”。这种货币也是秦国早期四大铸币之一。此币内廓由圆孔逐渐变为方孔,钱文也没什么记值、记地的说法,但天方地圆的色彩已表现出来。《尔雅·释器》中有这样的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说明这种货币的出现源于玉璧,后来人们对钱的边廓、外廓、形体有了具体的说法。如廓之间的实体称之为“肉”等。从出土的“圜钱”和有关资料证明,圜钱的铸造已用泥范,所以钱体粗糙;计量单位“两”也出现在圜钱上。有关资料介绍这一时期计量单位有“釿”“刀”,究竟怎样计算有待进一步考证。这种钱币目前市场价格也在千元以上。

圜钱
“共”字圜钱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是以“釿”为单位的两周、晋地区的圜钱;三是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青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应用成熟,钱币也不例外,如圜钱就是铸造在这一时期。我国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1988年9月,西吉硝河红泉出土钱币共计101枚,除八铢“半两”外,其中有一枚“共”字圜钱(见上页图),直径4.7厘米,孔径0.7厘米,重21克,青铜质。这种形制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据《古钱大辞典》载,战国时期各国先后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近代钱币专家丁福保等研究发现,圜钱迄今有十余种。“蔺”“离”两种圜钱就是在秦国圜钱的直接影响下铸行的。另外,赵国是刀币、布币并行的地区,曾出土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肩圆足布”和几种直刀。在西吉出土的布、刀、圜钱带有“蔺”字或其他字,据有关资料证明都是六国所铸,钱文多为城名。虽说这些钱币历史短暂,但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货币形式。之后,秦统一六国,钱币也随之统一了。

(齐)圜钱

1996年10月,西吉王民包家因河山洪冲出一枚齐国圜钱,面“益化”(见左图),直径3.9厘米,内径0.6厘米,青铜质,经考证是齐国铸行的圆形有孔的金属货币,形制独特,穿孔呈方形且币面有廓。据张崇懿《钱币新编》载,齐圜钱的铸造时期略迟,它继承了齐刀币“化”的货币单位。方孔齐圜钱,素背,究竟怎样计量,我们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益”等于20两或24两,“益”字为20朋贝。圜钱目前市场价都在800元~1000元以上。 HJ4oRnfDOpqK488EMI6bK+tmq2SgqZmRUUQWafnhmeDvieCpNhuKK5iSlaaISkrz

钱庄存钱箱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