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答吴充秀才书

本文作于康定元年(1040),该年尚未考中进士的吴充进京赴试,及门投书给欧阳修,向他请教作文之道,欧阳修即以此信作答。这是一篇论文的书信,为欧阳修文论的代表作。

在文中,欧阳修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散文理论,对“文”与“道”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把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中的“百事”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作家如果“弃百事不关心”,就谈不上得“道”,也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 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 ,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 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

之前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我稍微定神仔细一看,才几百字而已。如果不是先生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前辈指导而不知所措,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以被重用,我的官职不能使后世感到荣耀,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然而先辈却谦恭求教于我,责求于我,一定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沉溺于其他方面。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一有需要精雕细琢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更有厉害的是抛弃一切,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写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数年,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那么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此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然而大概“道”突出的人,文章就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文字而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学习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的。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能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就不难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进步加以勉励,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uYkfUZVjlOqcuC1R2CwTCDMXEWc1pA15Uui3+tQ24BG45mIjtlhQJeRPpYvMA+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