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纵囚论

《纵囚论》是欧阳修翻案文章中的名篇。文章评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 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 囚三百馀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信义是在君子间通行的,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死刑的人,是罪恶到了极点,是小人中的小人。宁愿为坚持信义而死,不侥幸地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并约定自动回来的时间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反而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果然都自动地回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是君子很难做到的事,小人却很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近乎人之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加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能很快地改变他们的品行,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深入人心的声誉啊。怎么知道放他们出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到狱中以希望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怎么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到自动回来就一定能够被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如果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料想到皇帝一定会赦免他们才回来,这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从这件事中,我只见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皇帝施给犯人恩惠和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自动回来,再赦免他们的死罪,只能偶尔做做,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了,这能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而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取好的名声。” yGtsmsbZbJpMQcieCCOo2zKp5hyXynpMHRGY3QbnCmpZi6YGOV6FiqkKWRyq7Z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