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国“学士”、“硕士”、“博士”称谓之起源

学士、硕士、博士,在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学位级别的称谓。而我国历史上,对这三者称谓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但其职务、地位很不相同。有的在朝廷内充任皇帝的文学侍从,仅仅陪同皇帝饮宴娱乐,咏诗填词;有的编纂著述;有的充当传授经学、诸子、诗赋的学官。尽管学士的地位、职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必须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唐朝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如著名诗人李白即曾作过翰林学士。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更加荣贵。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直到明朝,凡将相者,必须是翰林学士出身。唐宋以后,除翰林院设学士外,还以殿、阁、馆之名命名学士。如殿学士有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等。到了清朝,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官阶为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这些大学士参与朝政,表率百官,常常后至宰相。他们在公私礼节上都不直接称其名,而以“中堂”称呼。不管学士还是大学士,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

硕士之称,在我国古代就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可见,硕士在古代通常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人。古代常用相似于硕士的“硕老”、“硕儒”来称呼那些博学之士。硕士在古代史籍上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博士,秦官,掌通今古”。这说明博士是一种官职,又都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博士的选用,西汉和西汉以前采取征拜及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荐举标准。据《汉书.成帝纪》记载,任博士必须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古国体”的人。到了东汉,任博士还必须经过考试。只有精《周易》《考经》《论语》的人,才能被举为博士。博士的职责:第一,侍奉朝廷,备皇帝顾问,还可以劝谏上书,参与朝政和有关重大国策的决定;第二,保管朝廷文献档案,从事编纂著述;第三,传授学问,培养人才。当时,不仅中央设博士,地方各府、郡、州、县都设立博士学官。博士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魏晋以后,任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掌管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等事宜。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称作博士,如称卖茶人为“茶博士”等,这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通俗称谓而已。 6Ep69h6hMk+jATxb+QEWBnzJ6e6LX8c2stG9vzwIaUL3LJF3ROdvdE/b5hlJsz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