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三苏”之六国论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都写过《六国论》,而且皆博采非常,只是通过不同的论点展开阐述。

(一)《六国论》——苏洵

文中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此篇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二)《六国论》——苏轼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三)《六国论》——苏辙

苏辙的《六国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文中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因为对秦来说,韩、魏首当其冲,若韩、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对山东之各诸侯国来说,韩、魏是他们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势下,韩、魏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当时起决定作用的“天下之势”。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而下,只为留足不住故也。此文在阿兄手中,扰是得意之作。‘三苏’之称,岂曰虚语?” XwDYid/XsxpRXe6cGVD8n0T3a9V1Uoncy+QeSmSXO/dnWopuOSR4tw5vIahNxdb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