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苏轼书法精品欣赏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充当了不断改革书法艺术的“锋线人物”,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坡之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也使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一)《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之一

《黄州寒食诗帖》之二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二)《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三)《李白仙诗卷》

《李白仙试卷》

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四)《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之一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之一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五)《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东坡书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其书风充分流露瀟洒奔逸豪迈不羈的气概。此卷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现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六)《祭黄几道文》

《祭黄几道文》

楷书《祭黄几道文》现存于上海博物馆,是苏轼与弟弟苏辙联名哀悼同年黄好谦的祭文,写于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四日,当时苏轼五十二岁,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

(七)《罗池庙碑》

《罗池庙碑》

《罗池庙碑》即《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或称《罗池铭辞》、《荔子丹碑》等,以苏轼的真迹刻石而成,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正书,十行,行十六字,无书写年月。唐韩愈曾作《罗池庙碑》,沈传师书,其碑久佚。苏轼书韩文中的迎享送神诗,后精工摹刻于石上,石在广西马平罗池庙。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兮”字,也随手妙变。王世贞也有评:“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

(八)《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

(九)《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欧阳修撰文,苏轼楷书。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80BJ9e29l1DCsDbiPKlsh7zEWVVjEu9ODmiJCWERNWpCT4TPvcw54iwXiPnRov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