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黎明前的曙光

■历史的视野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快速浏览一下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就足以让任何人紧张万分。近来,各种形式的媒体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很难 忘记那些头条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而且更糟糕的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塑造成的人类大脑,早就变得对所有潜在危险都特别敏感。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会探讨这种悲剧性的组合对人类的感知能力造成的深层影响。确实,这种组合扼杀了人类接收好消息的能力。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情况构成了一个特别的挑战,因为我们想通过《富足》这本书给读者传递一些好消息。本书的核心任务是,逐一考察各种确凿的事实、科学、技术,以及正在迅速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趋势和经济力量。当然,我们不会天真地以为一切将会一帆风顺,途中不会碰到任何障碍。我们十分清楚,肯定会经历许多激烈动荡的时刻:经济崩溃、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在发生这些事件的时候,高谈阔论“富足”这个概念似乎显得太不着边际、太不合时宜,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荒谬。但是,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尽管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人类毕竟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20世纪,我们不仅见证了令人惊喜的进步,也目睹了无法言表的悲剧。1918年,流行性感冒演变成了一场瘟疫,导致5 000万人奔赴黄泉;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夺走了6 000万人的生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各地还发生了无数次海啸、飓风、地震、火灾、水灾和蝗灾。然而,尽管风雨飘摇,婴儿死亡率却在这个时期下降了90%以上,产妇死亡率更是下降了99%。同一时期,从总体上说,人类的预期寿命也足足增加了一倍。在过去的20年内,美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次巨大的经济动荡,但是今天,即使是最贫穷的美国人也拥有电话、电视和抽水马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算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也不敢奢望这三件奢侈品。事实上,读者很快就会发现,所有衡量指标都表明,生活品质在20世纪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因此,尽管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肯定还会出现无数足以令人心碎的悲惨事件,尽管各种媒体上还会继续充斥着令人惊恐不安的头条新闻,但是,全世界民众的生活水平仍然还会持续改进。这就是本书将要阐明的核心观点。

■为什么你应该关心

这是一本阐述如何提高全球民众生活水平的书。全球范围内,最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的地方,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生活在发达国家的美国人,为什么应该关心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呢?说到底,美国自己也正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难题。例如,无论是失业率还是房屋止赎率,都在不断飙升。暂且撇开人道主义的因素不论,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这个事业上——为迈向一个全球富足时代而努力?

答案非常简单:是的,应该。人类早就挥别了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在今天的世界里,在“别处”发生的事情,也会对“这里”产生影响。流行性疾病根本不会“尊重”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恐怖组织的活动更是遍及全球,而人口“过剩”也是一个与所有人都有关系的问题。那么,什么才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呢?答案同样非常简单:提高全球民众的生活水平。如果一个国家越富裕,民众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健康,那么这个国家内部出现暴力冲突、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概率就越低,这个国家的社会动荡殃及邻近国家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在这种国家内,由于政府稳定有力,即使发生了某种传染性疾病,也能够在它扩展为全球性的传染病之前把它控制好、消灭掉。此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生活品质和人口增长率是直接相关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后,婴儿出生率便会下降。因此,我们要强调的要点是:在今天这个“超链接化”的世界里,解决好任何一个地方的问题,也就等于解决了所有地方的问题。

再者,人类所拥有的应对重大挑战的最重要工具,正是心灵。现在,信息通信革命正迅速蔓延到全球。在未来的8年内,活跃在网络上的人口将新增30亿,这些人都会参与全球对话,并为全球经济做出贡献。在过去,我们是无法接触到他们的想法的;在未来,他们的想法将会带来无数能够造福全人类的新发现、新产品和新发明。

■两个心灵的结晶

本书的两位作者彼得 · 戴曼迪斯和史蒂芬 · 科特勒相识于2000年。当时,科特勒为《智族》杂志 (GQ) 撰写了一篇文章,主题就是X大奖。戴曼迪斯非常赞赏科特勒的写作风格,便向科特勒提出了一个建议——共同撰写一本有关“富足”概念的著作。戴曼迪斯在创办和管理X大奖基金会(X Prize Foundation)、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过程中,以及在研究创新及指数型增长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富足的理念。而科特勒也早已有了类似的想法,在本书中,科特勒为读者提供了他在神经科学、心理学、科技、教育、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独特观点和专业知识。这本书是彼得 · 戴曼迪斯和史蒂芬 · 科特勒同心协力完成的,对于书中的所有思想和内容,两人都做出了同样重要的贡献。

彼得·戴曼迪斯
史蒂芬·科特勒
sj+RA8Ek8Y7kt9c5EJqpj2mUSKlwp0fOm7oAuoHYMU8GFMu693sB7vZiQbHmsU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