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

【汉字趣谈】

“骨”原为象形字,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左右的小竖画像骨头转折处突出之形,其中的斜线像骨架支撑之形。“骨”的本义就是骨头。如《战国策·燕策一》:“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意思是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马骨。又《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还有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

“骨”因为其支撑作用,又常常用来品评人物。这种用法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

由品格、气概,进而引申指文学作品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如《文心雕龙》中有《风骨》篇,这都是指文章的风格。又如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所谓“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是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年)的诗文创作,当时的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8uX09XJDsK0n7JWGMSpSsg1u2behN1v46qiYrP1I1N7wOvJnUpFZV1iXo6oJXt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