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我国主要对外报道媒体的组织管理与经营状况

一、我国主要对外报道媒体概况

1.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

2004年4月份,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召开外宣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对新华社在对外宣传方面提出比其他媒体更高的要求,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新华社在对外宣传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国内新闻对外报道的覆盖面,加大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力度,加强驻外记者站建设,统筹安排,整合力量,建立健全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网络,为国内外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在与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竞争中增强影响力。”

(1)覆盖领域

新华社拥有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新闻报道和发布体系。在国内,每天通过专线分别向中央、省市、地县,晚报、专业报和电台、电视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稿件,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提供各类新闻信息,总字数为400多万字。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新闻信息用户网络,共计1万余家,并与近百个国家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订了新闻交换合作协议。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华社的通讯技术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包括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新闻通讯、经济信息、资料检索等10多个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拥有包括卫星通讯和互联网在内的传输网络、卫星通讯传输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香港、纽约、巴黎、伦敦为转发中心,覆盖全国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通信体系 [19]

(2)新闻产品线丰富,抓特色突围

近年来,新华社大力进行的新闻业务改革,使新闻报道数量激增、品种多样、内容丰富详尽、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新华社对外日均播发各语种文字1560多条,比2000年增长239% [20] 。对外新闻产品全面覆盖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文化报道、社会报道、体育报道、军事报道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巩固时政报道优势的同时,新华社对外部加强了重大战役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在海外媒体和受众间产生了巨大反响。从2002年开始,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逐步确立了“亚太突破战略”和“新华社在欧美地区成为中国新闻主要提供者之一”,以及以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相继开通了中文亚太线、英文亚太线,积极调整各语言专线的稿件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同西方三大通讯社积极展开竞争,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中文亚太线稿件内容日趋丰富,落地情况良好,不仅亚太地区媒体反应良好,而且在欧美地区华文报纸也落地较好。

(3)全天候发稿,报道手法多样

在近几年的对外宣传报道实践中,新华社注意运用多样的报道手法,特别是增强了版面意识,加强了图文互动报道、定向供稿、详版简板等新的发稿形式,受到媒体欢迎,这为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稿件更集中地产生影响提供了阵地。

在时空覆盖指标方面,新华社完善了24小时值班发稿制度,完善了联合国分社欧美编辑部的发稿工作,初步实现了新华社24小时不间断发稿的目标,为持续不断地发生影响、覆盖各种用户提供了保障 [21]

2. 中央电视台四套、九套、西法语频道

中央电视台的对外宣传经历了从节目上的初步展开、栏目系列的形成、专业性频道的出现、成熟和多样化发展的过程。 [22]

1995年5月25日,杨伟光(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在海外中心干部会上说:“电视外宣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办好一个中文频道覆盖全球,为全世界近5000万华人华侨和懂中文的外国朋友服务,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创办一个英语频道,要把国际频道的节目送上卫星传遍全球,进入外国主流社会,这一步争取一两年内完成;第三步,建设多语种的外语新闻频道,如西班牙语、法语频道”。

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了国际频道的发展历程。中央电视台自频道专业化以来,其CCTV-4、CCTV-9以及CCTV-E & F台承担了对外报道的主要任务。他们各自针对自身的受众群采用特定的语言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资讯。这几种频道采用中文、英语、西班牙、法语四种联合国通用语言向全球传播。各频道的频道特色、目标受众等概况见表2-3。

国际频道有中文国际、英语国际、西语法语国际三套班子。为了保证国际频道的正常运转,中央电视台同全国各级地方电视台和文化机构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个媒介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在全球共设有15家记者站(德国、巴西记者站已批准设立,因签证问题人员尚未到位),在台湾地区建立了记者点,及时报道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 [23] 。表2-3中央电视台多语频道简介 [24]

(1)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宗旨——“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是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频道,于1992年10月1日开播。其秉承的一贯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这个针对全球华人,特别是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的特色频道,定位是以新闻为主导、荟萃各类节目精华的综合频道。国际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主要节目编排以8小时为一单元,全天滚动3次,方便了世界不同时区观众的收看,已被誉为“华人观众的精神家园。”

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覆盖全球

国际频道的播出信号采用数字压缩技术,通过多颗国际卫星传输,基本实现了卫星传输信号的全球覆盖和卫星直播信号的重点地区覆盖。近年,中央电视台陆续与多家海外电视传媒机构合作,使国际频道以进入当地有线电视或卫星直播电视网等多种方式,在遍布于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频道或部分节目的落地播出。

以新闻,新闻性节目为主导

新闻节目一直作为CCTV-4的龙头,在整个频道中起着主导作用。海外中心把搞好对外新闻节目制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十多年来,第四套节目进行过多次改版,每次改版,新闻节目的长度和播出次数都有所增加,新闻节目在整个频道中的比重不断加强。在2002年9月2日开始实施的一次改版中,第四套节目首次实现了全天24小时的每个整点都有新闻。

(2)CCTV-9 英文频道

立身之本——“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CCTV——9(英文频道)创办于2000年9月25日。“Your window on China and the world ”(让你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窗口)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一直是CCTV——9的宣传语。作为我国第一个以非母语播出的电视频道,CCTV——9的所有节目全部使用英语播音,为广大海内外英语观众提供服务。虽然创办只有6年,各方面没有CCTV——4那么成熟,但是频道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版,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以新闻和新闻性节目为主,以专题、文化和文艺类节目为补充”,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及时、准确、客观、充分、平衡地报道发生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和重大事件,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特色对外频道。

拥有全球98%的辐射面的中国英语频道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英语频道,自2000年9月25日正式开播以来,CCTV——9就不断与各个国家及地区合作:2002年2月和美国著名的Adelphia有线电视公司合作,自2月22日起全天候24小时原汁原味地在美国播放来自中国的英文节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新闻集团和欧亚体育台分别签署的协议,从2003年3月3日起在英国天空卫视和法国TPS直播卫星系统正式开播。现已通过六颗卫星向全球发送信号,在亚洲、欧洲、美洲的落地情况良好,共有1400万用户,覆盖了全球98%的陆地和海洋,成为地球村信息传播的又一个可信、可靠、便捷的渠道,并迅速成为中外新闻传播界的关注焦点。中国电视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频道,世界从此可以用英语直接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国际化的新闻操作方式

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CCTV——9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英语观众提供以新闻及新闻性节目为主,专题及文艺节目为辅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CCTV——9强化了英语新闻,加大了国际问题的报道量。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报道国际问题,各档整点新闻对发生在国际上,尤其是亚洲和中国的重大新闻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各类访谈、专题、文化和文艺类节目透析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反映中国观点。

频道综合新闻采取滚动播出的方式,专业新闻也突出特色,呈现了制作方式国际化的特点:整合财经新闻合三为一《Biz China(财经中国)》,根据不同地区行情,设立亚洲版、欧洲版和美洲版;《Culture Express(文化特快)》增加国际报道量,不仅宣传中国文化,而且更多关注国际文化活动;办好访谈节目《Dialogue(今日话题)》、深度报道节目《Asia today(今日亚洲)》、《Up close(人物聚焦)》。 [25]

(3)CCTV一E&F(西法频道)

西法语频道是一个24小时播出的新闻综合频道,采用西班牙语和法语交替播出方式,每8小时为一个播出区间。其中西班牙语和法语各占4小时。以中国视角客观、公正地报道发生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以外国人感兴趣的内容展示现代中国,让西班牙语和法语国家的人民通过这一窗口了解中国,认识世界。

节目特色

西语法语频道的节目主要分为新闻和文化等综合信息。新闻有综合新闻、综合与财经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法语节目以新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和娱乐节目为骨干,及时、客观地报道中国和国际新闻事件,阐述中国政府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原则立场,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风光,展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成就。

西语节目为世界各国西班牙语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各档新闻节目将向西语观众及时传播发生在中国、亚洲和世界的重大新闻;访谈、专题和文艺节目透析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教学节目将向观众传授中国优美的语言和闻名于世的中国菜肴,从中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

西语法语频道播出质量

1991年,海外中心成立,对外新闻杂志型节目《今日中国》法语版在法国三台定时播出,在西欧通过《同一世界》卫星频道向欧洲十多个国家播出。已经有一定播出基础。频道采用数字压缩技术进行播出,传输信号通过泛美8号、9号、10号、银河3C和亚洲3S等卫星覆盖全球。 [26]

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那时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重要武器,最初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78年4月18日,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大台,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继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之后的第三大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开办初期每天只有15分钟的日语广播。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每天使用38种外语以及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广州话、潮州话、闽南话和客家话)向全世界广播。每天落地时数达369.5小时,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落地节目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境外听众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作为有别于西方媒体报道的“另一种信息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世界各大洲建有27个驻外记者站,并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有记者站,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年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收到大量听众来信,被海外听众称为是“了解中国最迅速、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听众来信的数量逐年上升,每天收到听众来信200多万封,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组织已达到3600多个。

国际台总台下设16个中心,英语中心、华语中心、西非中心、西欧中心、总编室、技术中心、财经办、党办等等。其三个主要经营性频率Eazy FM(调频91.5)、Hit FM(调频88.7)和在广东落地的调频107.1,分属总台下的三个中心部门:英语中心、总编室和华语中心。Eazy FM是英语中心下的一个部门,此外,英语中心还有新闻部、专题部、网络部等部门。

国际台有两个委员会,一个是编委会,一个是经委会。从事宣传工作的是编委会,从事经营的是经委会,广告部属于经委会。经委会负责台里所有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经营合作事宜,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所有经营活动均有影响,具体包括台属企业、出版社以及合作经营的所有部门。

图2-1 国际台机构设置 [27] "/>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广播电台一直是我国最老的国际新闻媒体之一,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电视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广播媒体面临着听众被分流的危机。国际广播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国际广播的网络化在我国成为趋势。1998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互联网站开始对外发布。200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被列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现已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的43种语言广播节目全部送上互联网,听众可以在网上收听43种语言广播一周的节目,从而实现了在线收听和点播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互联网站也成为了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 [28]

199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制作,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国际新闻电视节目。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每天制作和传送上星5个多小时的电视节目,在全国200多家电视台、近300个频道当中播出。

4.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英文名称为CHINA DAILY,创刊于1981年6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如今已发展成为以《中国日报》为旗报的英文报系,共拥有九份出版物,包括:《中国日报》、《中国日报香港版》、《中国专稿》、《商业周刊》、《21世纪报》、《21世纪报中学生版》、《北京周末报》、《上海英文星报》和《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报纸,也是我国唯一独立自主经营的对外报纸。在美国,总统、政府主要机构、参众两院三分之一以上的议员、大企业、大公司每年都订阅《中国日报》,阅读《中国日报》已成为他们每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为办报宗旨,《中国日报》正在朝着世界知名媒体的目标迈进。《中国日报》现已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内外英文读者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境外各大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频率最高的报纸,在全球信息交流中代表中国的声音,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报纸。

《中国日报》每周一至周五为对开16版,周六出版的周末合刊为对开12版,彩色印刷。《中国日报》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纽约设有印点,日均发行量逾30万份。为提高发报时效,《中国日报》已在26个重点城市开通了航空送报,主要发行对象为涉外宾馆、商务楼和航空公司。

5. 中国网

中国网(www.china.com.cn / www.china.org. cn)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下属的网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办。作为国家六大重点媒体网站之一的中国网,在致力于向网民提供即时、完整、深入的新闻内容的同时,还将全面、准确地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作为自己的责任,因此,在“认识中国”一栏中,你可以找到中国国情的方方面面,这里既有基本情况,也有最新的事实与数据。

中国网的对外传播特点主要有两方面:(1)新闻的权威性。中国网的内容来自于各大新闻媒体,经过详细的审查后,才能将内容登陆到网上,因此保证了网上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报道的深入性。除此而外,中国网亦拥有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他们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学术机构的专家们,他们的参与,使中国网得以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做出独到而深入的解释与分析。

二、我国对外报道媒体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1. 对外报道宣传队伍不稳、素质欠佳,应加强对外报道队伍的建设

对外宣传队伍素质欠佳是影响我国媒体对外宣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媒体外宣传人才流失严重,对外宣传队伍不稳定。据介绍,《中国日报》从1981年创刊到2002年调离编辑部的人员达360人,20年间流失的人员相当于两个编辑部。新华社对外部从1990年至2002年共招收英语专业毕业生128人,而在这期间离开对外部的英文采编人员达130多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76年时曾有外文干部860人,到2002年外文干部只有576人。该台一位负责人说:“调入的是不稳的待培新手,流失的是年轻骨干,退休的是高水平专家。”中央对外宣传机构是这样,地方媒体也不例外。例如上海电视台外语部除部主任外,其余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是在该台工作5年以上的 [29] 。目前这一情况还未得到根本好转。

目前,加强对外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对外宣传专业队伍和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当务之急。首先,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由于目前对外宣传工作者的收入状况普遍偏低,要培养外宣工作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淡泊名利,甘于默默无闻地为外宣事业的发展而辛勤耕耘的精神。其次,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内知国情、外知受众。一个合格的对外宣传工作者,一方面要熟悉中国国情,掌握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包括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中国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以及党和政府在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外宣工作者要熟悉海外受众。必须熟悉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海外受众的特殊性,熟悉他们的信息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熟悉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审美习惯,这样我们提供的信息才能具有针对性。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是网络媒体的人才力量,但是在对外传播方面,人才还是比较紧缺的。因为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多媒体的传播能力,还要精通某种或多种外语,并且要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对我国对外传播政策的领悟力。因此,在进行对外传播的网络媒体中,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要培养从业人员的对外传播意识,培养他们的业务技能。总之,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他们,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对外传播的生力军。人才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养,才能形成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网络对外传播专业队伍,才能为对外传播提供人才保障。

2. 对外媒体长足发展,但仍需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支持

近年来,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在中国所有的大众媒体都属于国家,过去媒体完全靠国家拨款,现在通过广告等方式已经可以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从而可以满足一部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特别是电视台,比其他媒体更具有优势,因为大部分的电视节目都有广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拥有大量的国内外观众,因此这些频道也有一定数量的广告,虽然可以对国内外进行播出,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内观众。应该提出的是,广告播出要针对特定的人群,有目的进行播放。比如某些产品在中国市场很畅销,但是没有必要在欧洲、非洲等其他地方做广告,因为它们不一定适合当地的人们。一般的国际媒体不做广告,因为有些产品具有地域性,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经济上支持对外媒体,因为它们基本没有广告等方面的收入。

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为了弥补欠缺,国际广播电台的领导决定把调频88.7FM改为音乐频道,因为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听众,从而它们可以在节目中播放一些广告。为了让在中国的外国人了解到一些重大新闻,改版后的音乐频道在不同时段用9种语言插播新闻,每次新闻6分钟。除此之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有图像接收器,用来接收世界各个地方的图像,然后再卖给北京电视台的“世界你好”栏目,以及其他省市的地方电视台。《今日中国》和《中国画报》等杂志也有广告,不过数量不多,因此收入也较少,需要国家的资助。完全依赖国家也使得一些杂志停刊,如《中国与非洲》,虽然它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相互交流,但因为没有什么收入最后终止了发行。

对外报道媒体对国家形象与对外交往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应该特别重视英语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的作用,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改进技术,保障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能够进一步发展。仅仅靠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对外报道媒体的自身发展还远远不够,走市场道路,强强联合也是对外报道发展的一条出路。首先,我国对外报道媒体与西方媒体或机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合办栏目,或者签订供稿协议,借助国外知名媒体的力量和渠道,宣传报道中国,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对外报道媒体的知名度。其次,我国对外报道新闻媒体与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媒体或机构合作。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和西方联系密切,并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商业及服务中心,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不乏英语媒体,如《南华早报》及旗下的网站、英语《虎报》及旗下的网站、亚洲电视及旗下网站的英语频道等等。香港回归祖国后成为我国和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和纽带,我国对外报道媒体和香港知名媒体合作,借助它们的名气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也是不错之举。再次,我国对外报道媒体和知名企业合作。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尝试通过融资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允许一些知名企业投资我国英语媒体。因为中国的很多知名品牌早已打入国际市场,我国的对外报道媒体可以利用它们的知名度提升自己的美誉度,通过商业手段使我国英语媒体与更多的外国受众见面,在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实现对外报道工作的新突破,获得双赢 [30]

3. 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切实增强舆论实力

对外报道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是对外报道实力的一个有效标志。我国的对外报道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媒体对外宣传大都各自为政,未能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新闻信息资源。有时各媒体之间还会发生各种“内耗”,削弱了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整体影响力。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中央媒体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缺乏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协同行动,对外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围绕着对外报道总的目标,须要有统一的策划和部署,建立新的整体格局和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形成对外传播合力,真正形成由中央、地方外宣部门、驻外使领馆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传播新格局。整合全国对外传播资源,将各地新闻资源、政府对外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共同做好中国新闻对外传播。

4. 积极寻求与西方媒体充分合作,借力传播

过去,在我们的意识中,西方新闻媒介一直被简单、片面地视为我们的威胁所在,是跨越我国时空的“入侵者”。长期以来,我们对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从辩证的方法来看,西方新闻媒介对我们来说,也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海外新闻媒体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可以不断更新和采用最新的新闻传播技术,可以雇用众多的从业人员,并将他们的记者遍布全球,从而形成国际报道中的绝对优势。

其次,海外媒体大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外各大通讯社的各自报道范围上看出来。比如,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重点报道北美和南美;路透社着重报道欧洲和非洲英语国家;法新社则主要报道非洲法语国家。这些多是西方国家的传统势力范围。作为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国际间的新闻传播在较长时期内都是难以与之抗衡的。

最后,西方记者按照西方新闻价值观念指导新闻的采写,他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海外受众需要的制作技巧,比如,注意新闻时效、讲求客观报道,从而使得他们的新闻产品能在国际新闻流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上广泛得到采用。而我国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因在新闻价值观上有明显差异,再加上技术手段相对的落后,新闻的时效性差,制作技巧不适合海外受众的口味,因此不易为西方媒介所接受,从而很难以在国际新闻领域中流通。

由此看来,我国对外传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抗衡。我国媒体在自力更生,搞好自身发展,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等基础上,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其有效的报道方式和手法,利用他们的传播优势,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努力开发这一资源,扩大我们的对外传播渠道。如邀请海外有影响的“大腕”记者、评论家访华;面对实力一般的对手,我们可以采取购买股份获取发言权的方式,并不刻意地去改变媒体原有风格,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为人知地发出我们的声音。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不能拥有它,但可以争取成为合作伙伴。如:AOL与联想结盟,CCTV——9与美国著名的Adelpia有线公司合作,从而进入美国有线网,全天24小时播放来自中国的英文节目,顺利落地美国。 [31] 这些合作都是很好的案例,标志着我国对外报道与对外传播开始走向国际合作领域。


[1] 参见万京华:《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创建始末》,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5/17/content_4561982.htm。

[2]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3] 戴延年、陈日浓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一),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4] 郭选:《中国外文局历史概况》,《对外大传播》,1999年第1期,第22页。

[5] 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1页。

[6] 郭选:《中国外文局历史概况》,《对外大传播》,1999年第1期,第23~24页。

[7] 中央电视台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8]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9]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4页。

[10] 以上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页:http://www.scio.gov.cn/#Menu=ChildMenu1。

[11]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224页。

[12]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8页。

[13] 引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网站,http://www.cipg.org.cn/jjgl/zzjg/。

[14] 卢迎新:《新华社对外报道优化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3页。

[15] 表中数据资料系根据各对外报道媒体网站整理而成。

[16] 传媒咨询网http://marketinfo.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18632。

[17]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18] 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第98~104页。

[19] 参见贺伟:《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影响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6页。

[20] 数据引自新华社营销总平台2005年用户采用和意见反馈统计。

[21] 参见贺伟:《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影响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7页。

[22] 中央电视台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23] 臧树清,周金华:《海外见闻录——中央电视台记者海外采访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24] 参见魏艺:《多语传播与国际融合:从中央电视台多语频道探讨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2007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6页。

[25] 参见杨远:《信息社会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国际频道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21页。

[26] 参见杨远:《信息社会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国际频道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28页。

[27] 选自丁俊杰、黄升民:《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28] 参见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网站http://www.amb-chine.fr/chn/zgzfg/zfmbzggjt。

[29] 以上材料转引自《我国媒体对外宣传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中国记者》2002年第2期。

[30] 刘毅:《从我国英语新闻网站看对外报道的现状与发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48~49页。

[31] 刘丹:《论我国对外传播中的媒体形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34页。 7Bzv6D4pUJoWEwPsecSnF25SumJqGTRLjK5wI8WPKGT0rrhc21JwrAQWtrOv6M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