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笔的性能和使用技法
(一)笔的性能
笔有羊毫、紫毫、獾毫和兼毫。毫毛不同,使用方法和效果也不同。
羊毫细而柔软,含水量多,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效果好。调水墨、色变化较多。
紫毫与獾毫笔性硬,富有弹性,含水量少,笔锋出水快。调水墨、色变化较少。用于勾勒或画坡石、树干效果好。
兼毫笔中有羊毫和紫毫,笔性柔硬相兼,含水量与调墨、色的变化介于羊毫和紫毫之间。此外,还有排笔和板刷。可用于画大面积渲染,也可用于画宽大叶片。板刷还能画粗竹竿。
用什么笔作画,要根据画种的不同需要和个人的习惯选择使用。
(二)执笔方法
总的要求是“指实掌虚”。指实就是五个指头握笔时都能使上劲;掌虚可以容卵,就是掌心处几乎能放进一个鸡蛋。五个指头怎样握着笔管起到作用呢 ? 一般是先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着笔杆,再用无名指和小指顶着笔杆,笔杆的上部要紧靠食指的下节。这样执笔,就达到了“指实掌虚”的要求。但关键是要紧握笔杆,才能使画出的线条有力,而不至于飘浮。
(三)运腕方法
运腕对用笔非常重要。用笔要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运于笔锋。如此,则全身之力可由笔锋而达于纸。这就是“力透纸背”。不论用臂、用指,都是以用腕为基础的。腕法有三种:一是枕腕,是小指和腕同肘都靠桌面,工细处用;二是提腕,是肘靠桌面而把腕提起,小处用;三是悬腕,即肘和腕同时都不靠桌面,大处用。腕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线条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加强练习,以增加腕力。不论运腕运肘,都要同手指步调一致,这是运笔的统一整体。
(四)笔锋使用方法
南朝齐代谢赫在《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中早就提出要“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就是线条有力。怎样才能使线条有力 ? 除上面讲到的要有正确的执笔姿势和运腕方法之外,还要掌握笔锋的各种使用方法。笔锋的使用最重要的是中锋与侧锋 ( 也叫正锋与偏锋 ) ,还有逆锋、顺锋、散锋等等。
(1) 中锋:中锋的最大标志是运笔时笔杆垂直纸面,笔锋居于线条的中间,不能使笔锋跑偏。中锋线条在国画里很重要,使用较多。它的艺术效果有含蓄、圆浑、厚重的感觉。
(2) 侧锋:侧锋的标志是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线条的一侧。程度大一点的侧锋也叫卧笔,或叫卧锋,有时连笔身笔根都同时着纸。其艺术效果:一是墨色丰富、奇峭多变,适于表现粗宽物象;二是笔画中间容易形成飞白,得到虚实变化的笔墨情趣;三是笔画边缘容易毛涩,能增加线条的形式美。显然,侧锋在国画里占有重要位置。
(3) 逆锋:逆锋是笔杆向后倾斜,逆着笔锋的方向,向前推着走。逆锋的效果有一种苍老、泼辣的韵味,有毛涩而无光滑的感觉,适于表现大石、大树干、老竹竿等。
(4)顺锋:顺锋与逆锋相反,运笔如写字一样顺手,容易画。习惯上运笔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有轻快流畅的效果。
(5)散锋:就是把笔头散开一部或全部,在纸上扫画。这种笔法适于画鸟类羽毛、松针、山石等。
上面是用笔的几种方法,但用笔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平”字。就是笔画、线条的力量要平均,不能忽重忽轻。“平”是古人讲的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的最好形容。在沙盘上用锥画线,不能沉下去,也不能浮起来,必然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笔法的基础,线条的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
在“平”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按、顿、挫、轻、重、急、徐。运笔时,把笔提起一些,笔道就较轻细;按下去一些,笔道就较粗重;把笔重按或旋折一下叫“顿”;连续顿或运笔时微微上下移动叫“挫”。“轻”、“重”是讲运笔的力度,“急”、“徐”是指行笔的速度。提、按、顿、挫、轻、重、急、徐,就是要求在运笔时不要呆板,要灵活多变,要有节奏感,这样才能产生笔情墨趣的艺术效果,才能表现中国画笔墨线条的形式美。
二、墨的使用技法
(一)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墨在中国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画以墨为主,墨的运用是中国画特点之一。无论中国画的哪一画种,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水墨画、彩墨画,都离不开它,都要用它来描绘。
墨有松烟和油烟两种。松烟墨用松木烧成的烟作主要原料制成,油烟墨用桐油烧成的烟作主要原料制成。这两种墨都具有色泽好,历久不褪,入纸不晕,香味浓郁等特点,适宜书画。其中,松烟墨浓而无光,工笔画用它画人物的头发和鸟的羽毛最好。市面上有些劣质墨,墨色灰暗,耐水性差,入纸晕浊,臭味难嗅,不堪使用。另外,还有书画墨汁,如北京一得阁“中华墨汁”,墨色光洁,耐水性强,不洇纸,不褪色,香味浓厚,使用方便,受到书画家普遍称赞。
谈用墨技法,必须和用笔结合来谈。笔墨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笔与墨不能孤立存在,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墨,笔的技法无从表现;同样,离开笔,墨也无法显示。所以古人说“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耕墨耘”,“笔歌墨舞”,形象地比喻了笔和墨两者之间相辅而成的关系。历来把用笔比喻为“骨”,用墨比喻为“肉”,要“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中蓄以墨趣,墨中蓄以笔情”,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的神韵。古人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这都要借助于“笔墨”这个媒介来表现,笔墨不单是形式美的问题,而是决定一幅中国画气韵是否生动的关键所在。
(二)墨色
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
(1) 焦墨:就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砚池内经过半日挥发后用来作画,一般是画画中特别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在全幅画中显得特别黝黑,黑而发光。
(2) 浓墨:是说墨色的程度仅次于焦墨。焦墨有光泽感。浓墨有水分,虽黑而无亮光。
(3) 重墨:这是相对淡墨而说的,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又显得黑一些。
(4) 淡墨:水分更多,成了灰色的墨叫淡墨。
(5) 清墨:这在墨彩上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
(三)用墨技法
用墨技法很多,主要的有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干墨法、蘸墨法等五种。
(1) 破墨法:破墨法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墨迹而产生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滋润苍翠的艺术效果。破的方法有浓破淡和淡破浓或墨破色、色破墨等。
一般都是趁湿破或半干湿破,干了就无法破了。
(2) 积墨法:就是作画时用墨一层层往上积的意思。一般从淡到浓,层层积染。古人云:“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又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到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积的方法,有的是干了以后积,有的是半干湿时积。须注意的是积而不是平染,是用淡墨染中带擦,仍然笔笔有法。其艺术效果是滋润浑厚。
(3) 泼墨法:通常所说的泼墨法,不是用碗把墨水往宣纸上泼,而是用大羊毫笔蘸上饱满的水墨作画,看来有泼的意思。其艺术效果酣畅淋漓,气势豪放。适于大写意花鸟画和水墨、彩墨山水画,特别是表现云山烟雨最为巧妙。
(4) 干墨法:干墨法不像泼墨法那样用水很多,而是笔中含水量极少,完全用干笔作画。清代的程邃,现代的张仃,他们的焦墨山水画都是用干墨画的。
(5) 蘸墨法:就是笔尖饱含淡墨,蘸浓墨后速画。有边淡中浓或半淡半浓的滋润和立体感效果。是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常常采用的技法。
三、颜料的性能和设色法
(一)中国画颜料的性能
中国画颜料,在古代均为画家购买或采集原料自行加工,用乳钵研磨、漂选等方法,比较麻烦。后来有专门生产国画颜料厂,把原料制成片状或粉状,用时以开水泡开,必要时还加胶,调匀后使用。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锡管装国画颜料,色彩齐全,使用方便,画家乐于使用。
国画色 ( 颜料 ) 因原料不同而特性不一。植物性颜色,也叫草色。如花青、酞青、藤黄、胭脂等,色彩透明,渗透性强,淡彩画用最好。矿物性颜色,也叫石色。如赭石、石青、石绿、石黄、朱砂、朱磉、铅粉 ( 锌白 ) 等,是不透明色,遮盖力强,在画中能起反作用。如在淡彩画中起深暗的作用,在重彩墨画中起浅亮的作用。作画时,须掌握性能,根据画面需要适当使用。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协调,融合自然,以达到墨与色相互辉映的艺术效果。
(二)中国画设色特点
(1) 中国画设色依附于笔墨造型:中国画大都是在笔墨造型基本完成之后施加色彩
的。古人云:“画之贵于用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笔力未遒,空善附彩,谓非妙也”,“墨韵既足,设色可,不设色亦可”,“设色必于墨本求工,墨不佳从而设之是涂附”。这些说法,都强调了笔墨造型的根本作用。虽然画有重彩淡彩之分,但墨线作为确立形象的基础,始终占重要地位。同时,还明确要求学画先打好笔墨基础,然后再学着色。中国画以墨线和墨色造型,线条的节奏感和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具有一种多样的统一的形式美。因此,许多画家用单一的水
墨作画,给人以高雅、清静、明快、雄浑的艺术享受。
(2) 以固有色为主:固有色是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也是人们经常接触客观物象,从而形成的视觉记忆,逐渐养成的欣赏习惯所决定的。谢赫在“六法”中提出要“随类赋彩”,就是要随着不同物象的固有色来“赋彩”。因此,画论中讲到“峰峦多绿,沙石皆赭”,论水色有“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论天色有“春晃、夏苍、秋净、冬黯”。这都是古人作画对不同物象固有色的描绘。以固有色为主,并不排斥物体在光的照射下色彩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但并非自然主义的摹仿。
(3) 设色要有主调:大自然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世界,创作一幅画,不可能用很多色彩来表现。因此,必须根据主题思想和画面需要,选用一种色为主调,其他色为辅,并与其相协调。如果使用色彩过多,显得花哨,不易协调,会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烦躁。
(4) 以“意”赋彩:画家在创作时,可根据主题需要,用色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大胆夸张,大胆改变物象的固有色。这种用色,不仅能使作品达到“浑化”的艺术境界,而且还能突出主题思想,感染力强,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5) 应具有装饰性:中国画在色彩处理上具有鲜明的装饰特点。特别是工笔重彩画和山水画中的金碧、大青绿,艳丽醒目,具有中国画中装饰意味很强的艺术风格。这种色彩的装饰性在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领域,如戏曲、年画、民间版画、工艺美术等,被广泛地运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画设色方法
中国画设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填色: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墨线内填色。如工笔花鸟画的花、叶、树干、树枝,大青绿山水画的山石,夹叶树的叶等均属填色法。
(2) 点写:不用先勾线,直接用颜色往纸上画。毛笔含水量适当,蘸上色,笔落下去有浓有淡。有时笔先蘸上色,再用笔尖蘸上墨,落笔就有色有墨。有时笔先蘸一色再蘸另一色,然后再蘸墨,落笔就有几种颜色。写意花卉用此法较多。
(3) 托色:就是要衬托出浅色和白色的形象。其方法是在物象轮廓周围,用很淡的墨色和颜色,均匀地烘染托色。常用于烘染天空、云水、月亮、雪景以及浅色或白色花鸟等。
还有反衬,在纸的背面,物象轮廓线外烘染,以避免在正面掩盖墨线。
(4) 罩色:是在画面先有一层底色的基础上,在需色的地方再加罩色彩。加罩之后,使两种颜色配合一起,产生丰富、厚重的色彩效果。
(5) 染色:是在画面的水墨底色中勾勒皴擦的基础上进行的。“染”本身不能塑造形象,只能渲染气氛和加强立体感、整体感。
四、纸的性能和使用
中国画主要使用宣纸,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洁白稠密,能够适当地吸水和扩散墨液,还具有耐搓折,抗老化,少出虫蛀,不变色等优点。不仅用于书画,而且也是外交照会、历史档案的绝好用纸。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用纸”。
安徽宣州泾县一带多产宣纸,历史悠久,质量最好。除安徽宣纸外,还有四川夹江宣,云南宣,河北迁安宣等。
宣纸的种类很多。按原料配方分,有皮料、棉料、黄料三种。按功能分,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按纸幅分,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尺贡、三层贡等。
生宣吸水和散墨好,适宜于写意花鸟画、山水画、水墨画、彩墨画。特别是大笔泼墨、泼彩时,能表达水墨 ( 彩 ) 淋漓的风韵。
熟宣是在制造中加胶矾或其他配料而成的。它吸水少,能反复渲染,适宜工笔重彩画。
半生半熟宣,有玉版宣、虎皮宣等,纸面光滑,吸水渗墨较差,作画不宜使用。
另外,还有北方产的高丽纸、川贵皮纸、北京皮纸、白麻纸等,都具有生宣性质,笔墨效果不亚于宣纸,售价较低,初学者可选用。
五、水的使用技法
中国画用水非常重要,古人云:“用墨之妙,全在用水。”如果离开了水,笔墨技法无法表现,墨色分不出焦浓重淡清,笔情墨趣也无法存在。创作一幅画,用水多少,关系到画的成败。因此,学画必须重视用水。用水的主要方法如下:
1. 掌握笔的含水量:笔的含水量多少,要根据描绘物象的不同需要和笔法、墨法的要求而定。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靠积累经验而逐步掌握。初学者,可用含水的笔,蘸墨 ( 色 ) 后,先用纸试试,看看效果如何。如含水量大,可在调色盘边上刮去一些;如含水量少,笔肚平着在盛水盘中或笔洗池中吸些水。练习多了,熟能生巧,定会掌握。
2. 湿纸法:先用喷雾器或排笔将纸打湿,然后用纸把水吸走,待似干未干时再画。如画山水,就能显示出雨后青山苍翠欲滴的景色。画雨景,画好景物后,斜扫几笔淡墨,能表现雨的动向和模糊效果。画云,用浓淡不同的墨水,渲染出云的飘流动向和滚滚云层。
3. 点水法:为了表现画面的真实感和笔触美,在画面墨块上,乘湿滴上几点清水。水向外发展,使墨洇开,显出斑斑痕迹,造成特殊而美妙的效果。还可在画面上,乘湿滴些墨 ( 色 ) 点,以增加画面华滋而深厚的气氛。
4. 溢水法:类似泼墨泼彩法。画时,用更多的水,让水墨 ( 色 ) 洇、渗、流淌,水色四溢,再加勾画收拾,画面就出现了美妙景色。还可靠洇的作用,借水分去扩展形象。如晕染山石、树木,让其出界,使画面达到华滋浑厚的效果。
5. 白纹法:用净皮宣纸画,浓淡墨色均可,一笔下去便成墨块,二笔下去,在和第一笔相结处形成一道白纹。画时,要充分考虑笔含水分多少,第一笔与第二笔之间时间长短,笔画与笔画之间、墨块与墨块之间如何相接等等。齐白石画虾就采用这种方法。画出的虾,全身透明,虾身各节都有白纹,充分表现了虾的动态和质感。
6. 湿染法:湿染法与湿纸法不同。湿纸法是先湿后画。湿染法是一幅画完成之后,感到空间感不强,意韵不富,可用排笔蘸清水在整幅画面上刷一遍。待潮湿后,再用笔蘸淡墨 ( 色 ) 水在画面上湿染,以求其色调统一、匀净。根据画面需要,该加重的地方要重染,还要注意留气眼、空飞白,以表现物象的空间感、质感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