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灭却心头燥火:心静则无处不宁静

佛家说:“修行即是修心,观到自己的本心,也就自在了。”道家也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觉得静,不在于外界环境的宁静与嘈杂,而在于他是否能灭却心头的燥火,拥有一颗静心。

有一位王子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会从皇宫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并为天下苍生祈福。他的父王知道了自然十分高兴,但他没想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王位的继承人却渐渐滋生了出家的想法。直到有一天,国王正在书房御览群臣的奏折,王子才将自己打算出家的想法告诉他。国王听后非常愤怒,但不知道该如何劝服自己的儿子。

这天傍晚,忧心忡忡的国王独自一人来到了王子经常去的寺院,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无德禅师。无德禅师听后十分平静地说:“国王陛下,请您放心,老衲自有打算。”

老国王不知道无德禅师有何打算,但自己一时没有良策,就满怀心事地回了皇宫。

第二天,当王子正在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欢喜地说道:“王子,您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据佛家经书的记载,一个人如果常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大师说笑了,这是我应做的,况且,我每天来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王子嘴角爬上了一丝笑容,“但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实不相瞒,我正有出家的打算,但我知道我身负国家重担,谈何容易啊!但我又不知道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王子说完幽幽地叹了口气。

“王子,您以鲜花献佛,相信您对花草总有一些认识,那我现在向您请教,我们要如何才能保持花朵的新鲜呢?”无德禅师反问道。

“保持鲜花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勤换水,还要在换水时把花梗的下端一截剪去,因为花梗的下端泡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的花梗是不能吸收水分的,没有水分的供给,花就容易凋谢了!”王子很认真地回答道。

听完,无德禅师笑了笑说:“其实,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好像瓶里的水,而我们就是插入水中的无根花,唯有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正陋习、缺点,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改善我们的气质,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给养。”

王子听后,突然豁然开朗,说:“谢谢禅师的开示,我懂了,晨钟暮鼓是宁静,菩提梵唱是宁静,宫廷嘈杂是宁静,市井叫卖也是宁静……”

无德禅师道笑着点点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心静则无处不宁静,又何必出家到寺院中寻求宁静呢?”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同样,生活中躁动的是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的心静下来,那么将无处不是宁静的。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么吵,想静一静都不行”。甚至有的邻里之间为此而闹上法庭。

其实,闹的不是周围的环境,是我们的心为外界所干扰。心不静则神不凝,神不凝则气自升,气升则外界自然繁杂,外界繁杂则心中躁动难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

心中躁动是因为我们心中杂念太多,所以要心静就必须学会摒弃心中杂念。佛家讲究无欲无求、四大皆空。现实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四大皆空、无欲无求,但要有这样一种心态。生活中不要太苛求自己,更不要太苛求别人,如果你不太苛求本就不可能完美的人和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很简单。你也将不会再为失去、失败、所得而烦躁。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给自己找烦恼,别人是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的,因为烦恼来自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的确,当我们对物、对情、对金钱、对名誉、对权势……对太多的世俗之物难以放下时,定会增加太多的烦恼,而我们的心也将为此而躁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学会放下呢?“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烦恼又何来呢?

心静,是一种品质,一种气度。人生的一切浮躁都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静则理清,理清则事明。人一旦领悟了什么是心静,便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失落了;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燥火。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 NdyFPEgA19wqYoTvfstG6u03DUR3CbEi0aFcHxHtj416riN/KwfaJ5v+tJj/jTn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