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败皆是寻常事,莫以急躁求功名

诗人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的确如此,急躁常常使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冷静地审视客观实际,因而冲动行事,结果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要知道,万物皆有规律,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再辅以充足的时间,就像花到秋天就会变成果实、冬天过去春天总会来临一般,成功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佛家传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越溪禅师,我研究禅学20年,至今仍一窍不通,您能指点我一二吗?”

越溪禅师听完,一句话也没有说,反而打了他一巴掌。学僧吓得捂着脸逃了出去。刚跑到法堂外就碰到了首座老禅师。老禅师见他一脸怒容,和蔼地问:“出了什么事吗?来,到禅房边喝茶边说吧!”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抱怨道:“越溪禅师怎么无缘无故打人呢?还是高僧呢!”学僧正说着,老禅师也冷不防地打了他一巴掌。学僧手中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摔碎了。老禅师说:“刚才你说已懂得了禅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已经教给了你什么是禅道。你悟到了吗?”

学僧一时瞠目结舌。老禅师又问了一次,学僧仍不能回答。老禅师弯腰把打碎的茶杯一片一片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了。老禅师缓缓地站起来接着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恍然大悟。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足,就要去创造条件。这必然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就像走路,需要一百步才能到达,你就得走一百步,少一步都不行。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人,更不存在不做任何努力便能轻松成功的人。

有的人认为,急躁一点儿会让我们办事干练、有活力,免得被领导认为做事温温吞吞、犹犹豫豫,这不是好事吗?实则不然,急躁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态度,不急躁也不是让我们做事慢吞吞,真正端正的生活态度是“不急不躁、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生活就是逆水行舟,如果一开始贪快冒进,也许真能令你暂时领先,但很快你就用尽了力气,最后反而落得任逆流摆布的命运。相反,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最后往往能走在最前面。我们可以留心一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那些毛毛躁躁的人,他们往往口气过人、目标宏大,但因为缺乏实干和坚持的态度,最终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沦为笑柄。

《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

意思是说,一个僧人因为急躁产生了放弃修行的心理。佛知道了,就以琴弦松则不鸣、紧则断,要松紧适中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的道理来开悟僧人:出家人学道也应如此,心意要调整适宜,才可得道。在修道时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身体如果产生疲倦,心意就容易烦乱,心中有了烦乱,自然对修行产生悔意,而放弃修行。一旦放弃了修行,就会增加我们的罪业。所以,只有心静、心安,道才不会失去。

急躁于佛法修行尚如此,于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亦如此,遇事急躁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种种恶果。

急躁的人做事大多时候说风就是雨,美其名“雷厉风行”。一有了新奇的想法,就不管不顾地鲁莽上阵,不做冷静的利弊与可行性分析。最后大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甚至让自己骑虎难下、陷入尴尬境地。

急躁的人还容易感情用事,爱发脾气,说话常常不经过大脑,不计后果,一味强求别人与自己保持统一,所以很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也使自己心情不愉快,产生失落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急躁有如此多的危害,那我们该如何克服急躁心理呢?其实佛经中已经给我们开出了良方——“清净安宁,道不失矣”!这就要求我们要形成冷静思考、慎重行事、三思而行的习惯。要看到任何事情都不是单靠“急”就能解决的,要谨慎行事,学会等待。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要时时告诫自己,不断获得新的领悟,如此方能慢慢改变自己的急躁情绪。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虽然带有很强的宿命论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平静对待成败、得失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是十分有利的。的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成败都是寻常事,没有谁会一辈子胜利,也没有谁会一辈子失败。胜了,还是自己,用不着自我膨胀;败了,不要着急,我们仍可以从头开始。 R1vPSShzhN3qMkIuH23STglUoLz+1o/MOhyg055Jhsk66S8qUp2URWe+taUYg+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