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代媒介的建构作用分析——以黄健翔辞职风波为例

王 莹

“在一个传播一切的世界里,人们不知道哪个是信源,决定不了谁在发言;这个技术世界中,我们自己即使不混乱不清,也处在没有等级的生活中,在里,根基是顶峰;传播因过度传播而失灵,结果导致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没落。”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吕西安·斯费兹(Lucien Sfez)的这段艰涩文字旨在为我们揭示当今社会混合式传播的弗兰肯斯坦隐喻:信息及传者、众的主体消失,主体事实、世界事实,继而个体间的互动事实被取消。在个同义反复的媒介社会里,所有事、所有人都是被多维建构,同时又被不解构和颠覆的。黄健翔辞职风波即是弗兰肯斯坦隐喻的一个现实投影,本将以此为例,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管窥当代媒介的建构作用。

一、黄健翔辞职事件始末

黄健翔,1993~2006年供职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其别具一格的解说风曾被大加赞赏,有人认为他是“新时代的体育解说风格”的代表人物, 有认为他与崔永元一起开辟了电视物语中的新主持流派。 但其直言不讳、情奔放的解说却一度使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卡之战炮轰米卢招致一片“倒黄”之声,2006年世界杯意澳之战中的失声呐喊再引来“下课”抗议。

几经沉浮,2006年11月16日11点30分,黄健翔终于挥别中央电视台。 虽然双方都表示希望低调处理辞职事件,但网络上还是几乎同步地爆出了这一消息以及各种版本的辞职内幕。11月23日,《南方周末》以《狷狂黄健翔》一文对黄健翔进行了报道,结果招致黄的强烈不满,黄声称要封杀该报道的作者及其所供职的媒体。随后黄与该文作者吴虹飞在网络上展开激烈论战,作为黄的好友,同时被采访的体育记者董路也加入其中,并一度成为论战的主力。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球迷、网民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三人的博客点击率及黄健翔官方网站的访问量节节攀升。11月30日,《南方周末》出台内部调查意见,试图平息纷争,黄就此偃旗息鼓,董、吴二人小战几个回合之后也分别息兵。

在此期间,媒体上也一直在流传关于黄健翔辞职后去向的种种传闻。2006年12月13日,黄健翔正式在其博客上宣布加盟凤凰卫视并主持一档新节目。至此,黄健翔辞职风波终于在2006年岁尾滚滚向前的娱乐潮流中趋于平息。

二、媒介素养教育解读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具备并加强媒介素养,以便在媒介社会中游刃有余。这种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了解媒介;批判性解读媒介;利用超越媒介。 至今,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史,大多数学者认为1933年出版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 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约翰·彭金特(John Pungente)的媒介素养教育“八大理念”被广为认同。 下面,笔者将参考其中部分理念,从几个方面对黄健翔辞职风波进行解读。

(一)媒介建构了事实的种种形式

我们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构自己对世界及其运转方式的认知,而这些观察和体验却是经由媒介而来。我们对于事实的大部分见解都是建立在媒介讯息之上的,而这些讯息却是媒介事先构造好的,已经被加入了种种看法、解释和结论。所以说,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我们对事实的感知。

黄健翔辞职的消息甫一传出,有关辞职内幕的猜测与爆料就接踵而至。是自称央视体育导播员的小A率先在网上爆出了“小人作祟被迫离职”说,指黄的同事孙正平。但孙在接受采访时做了否认,黄也在其博客上声明:“我离开完全是由于个人原因,与任何其他人或事情都没有关系。” 除此之外,有激情演说单位劝退说、与时俱进投身娱乐说、身心俱疲休养生息说以及狂偏执个性使然说。这种种论调大都是一家之言,黄本人及中央电视台对均缄口不语。

正如李普曼所言,我们生活在“拟态环境”中,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建构这样一个有别于客观现实却又似乎与之似的环境,而且由于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不是客观环境的全部再现,它只能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除了当事人,谁不知道黄健翔究竟为何辞职,但媒体对此并不以为意,依然乐此不疲地建一个又一个模拟辞职的场景,吸引着受众侧身其中一探究竟。身处媒介社中的我们,应该把媒体看做一个个加工—展览一条龙的工厂,它们只不过把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组装整合后拿出来展览,并争先恐后制造噱头以徕受众买票参观。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也拥有不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当娱乐只为解颐,也可以飘然而过不为所动。在这斑斓的媒介社会,我们做一名“耳聪目明”的阅听人。

(二)受众在媒介中的商榷意义

如果我们对于事实的印象是建立在媒介所提供的大量材料上,那么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依据个人化的因素——自我的需求与渴望、当下的快乐与悲伤、种族与性别观点、家族与文化背景、道德立场等等——寻找或“商榷”意义。

在黄健翔辞职风波中,随着事态的发展分别出现了“翔蜜”、“翔黑”、“香”、“保黄派”、“倒黄派”等名词。它们是支持或反对黄健翔的群体的代称。们的身份和职业是错综复杂的,他们对待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也是貌似泾渭明实则一头雾水。在某网站对黄健翔辞职原因的调查中,投票者都表达了己的意见并振振有词;在被问及黄健翔与《南方周末》记者谁对谁错时,人们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但其中究竟有多少人亲历过此事呢?如果无法保证确切了解事实真相,那么投票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除了这种匿名形式的投票,在黄健翔、吴虹飞、董路三人的博客中“占沙发”、“坐板凳”,争着抢着表达支持或愤慨的人有之,在各大网站的专题论坛里跟帖发言头头是道的人亦有之,他们或愤愤不平或忠心耿耿激扬文字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媒介对事件、对人物的报道是他们对此事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但为什么类似的报道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反应呢?这就与不同受众个体的情感因素相关了。一名长期观看黄健翔解说并深深为其解说风格所吸引的受众,无疑会认为对黄有利的报道可信度更高,对黄不利的报道可信度较低;而一名不爱看体育节目但坚持订阅《南方周末》的受众就可能会更认同《南方周末》的公信力。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决定了主角形象。

(三)在媒介讯息中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连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事实进行编码。不同的媒介可能会报道同一个事件,但其传达的信息与给人的印象却是不同的。”

在整个辞职事件中都不曾动怒的黄健翔,2006年11月24日却突然在自己的博客上开骂,矛头直指对其进行访谈的记者吴虹飞以及11月23日以两版篇幅刊登该访谈的《南方周末》,声称要封杀《南方周末》。吴也在博客里做了回应,她称自己是怀着公允之心采访一个被人唾骂的人,是怀着感激之心撰稿三天。正当二人激战正酣之时,黄的好友、吴的采访人之一——董路也在博客上开辟了另外一个战场对吴的文章条分缕析一一逼问。于是博客变成了利器,网络变成了战场,对垒的两个人变成了两块阵地,一方是黄与董及其支持者,另一方是吴、《南》及其拥趸。呐喊助威的人越来越多,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在网络的造势下被这场风波深深吸引的人也越来越多。

博客无疑是这场论争中最闪亮的主角。自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将这一新事物引入国人的生活以来,博客的影响日益扩大,于2006年走上了巅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用户达到1748.5万人,人均注册博客空间1.93个,博客读者达7556.5万人。博客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关起房门走进了网上家园,落满灰尘的记本冷眼看着每日更新的日志,从不来往的邻居互相在对方的博客里留言,彩照人的名人与默默无闻的草根一起占据门户网站的首页。因此,黄、吴、三人在博客上厮杀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用笔墨纸砚照样可以刀光剑影,不公告声明照样围观者众。博客这种新时代的媒介形式为他们的语言提供了便捷的出口,也因为有了博客,他们才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种形式,才可以及时得悉对方动态、调整对策,才可以一边与对方论战一与支持者互动。

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认为博客与传统的写作有着质的不同,博客“是一很特殊的写作,它不再是一种孤独的写作,甚至不完全是一种个人写作,不断地处在一种流动和回旋之中”。而且,“许多博客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

(四)媒介讯息具有商业意味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促使人们知晓媒介如何被商业考虑所左右,知晓它们如何影响内容、技巧和发行。大多数媒介生产都是一种生意,所以必须要赢利。所有权和控制权是重要问题——相对少数的个体控制我们在媒介中的所看、所读与所听。

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媒介产品也是一种商品。 媒介机构在生产作业除了考虑社会影响和政治因素,获取商业利润更是第一要务。在黄健翔辞事件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谋取利益。对于黄健翔言,他实现了从体育解说员到娱乐明星的完美转身。时至今日,已经没人乎黄健翔到底为什么辞职,没人在乎黄健翔与吴虹飞谁在撒谎,受众们各心事地评点黄健翔的新节目,玩他代言的游戏,看他写的新书。不管怎样,健翔没有因为下岗而闷闷不乐,相反,他在万众瞩目下成功完成了绚丽多的再就业,像男人一样战斗的黄健翔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同样,吴虹飞也不是败者,这从她的新浪博客中就可以看出端倪。《狷狂健翔》一文发表于2006年11月23日,11月19日吴以《黄老师》为题发了一篇博文,该文被64000余人次阅读, 而此前其博客文章的单篇阅读量最多不超过3000。随后的博文阅读量均以万计,双方论战正酣时的《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 ,使该博客的点击率走向顶峰,网页显示共计有381529人次阅读过该文章。此前可能有一些人知道吴虹飞是谁,此后可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她就是与黄健翔交战的《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博客,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并不比黄健翔清闲,该出书出书,该发片发片,清华才女、摇滚歌手、忧伤作家、犀利记者……

因此受益的还有大大小小各色媒体,平面媒体有了版面内容,网络媒体有了新的点击焦点,网络上下一派繁荣。

也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评判这起辞职事件最为合适,事件表象下暗涌着商业利益。《广州日报》财经评论员崔宇认为,黄健翔的辞职符合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即一项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加了,或者一些人的福利增进而其他人的福利不减少。 黄找到了更舒适、赚钱更多的工作方式,吴提升了自己的人气,推广了新书、新歌,媒体在高潮迭起的风波中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大家都是赢家,至少赢得了受众们的注意。不过,受众赢得了什么呢?仅仅是一场娱乐的戏剧吗?

结语

在约翰·彭金特的媒介素养教育八大理念中,“媒介都是建构之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理念。他认为,“媒介并非简单反映客观事实,确切地说,它们精心呈现反映多种结论的构造事实,这种事实是多种决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解构这些构造(将之进行解析以说明它们是如何被构造的)。”

从上述解读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辞职事件被媒体从不同角度放大,媒介事件中的人物各司其职卖力演出,处于传播渠道末端的受众如若不能做到耳聪目明,就会陷入媒介预置的议程,成为盲目跟风造势的一分子。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之物,各种基于娱乐目的的解构亦是一种建构。在这个建构与解构不断相生相克的媒介环境中,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而媒介素养教育所呼唤的,正是和谐明晰的媒介环境与自主批判的公众。 2u3yKI/p93SN+18Onyx7e7yA1a22qRFmxa/OJo4tYCclCkSFBkD4XVT7k8ODH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