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普通话概述

(一)汉语方言分区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国,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如汉语、藏语、景颇语、彝语、苗语、壮语等)、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南岛语系(如台湾高山语)、南亚语系(如云南佤语等)、印欧语系(如俄罗斯语、塔吉克语等)。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除了汉族,还有满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大多数语言都有方言的差别,汉语的方言尤其种类多、差异大,分歧十分严重。

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指同一种语言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从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看,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兄弟姊妹的关系,都是同一古老语言历史发展和分化的结果。

2008年,《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把使用现代汉语方言的12.0669亿人分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和土语、客家话十大区域: [1]

表0-1 现代汉语方言区划

这十大方言中,以官话和晋语为主的北方话分布最广,地域面积、使用的人口均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八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约占汉语人口的30%。

十大方言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粗略划分,实际上的方言情况还要复杂得多。其中,南方方言内部差异最大。不但北方人听不懂广东人、福建人说话,就连广东省内部的广州人、梅州人和汕头人之间,福建省内部的福州人、莆田人、厦门人之间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方言最复杂的福建省大田县就有5种互相难以通话的小方言。类似情况在南方方言区的各个省份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同南方方言比起来,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所以北方的黑龙江人同大西南的云贵人交谈,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大概意思,保证最基本的交际需要。北方农村自古流行一句谚语:“从南京到北京,人生话不生。”就是说北京话是北京官话,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都属于官话这个北方话的大方言区,互相可以听得懂。

十大方言中官话区内部又分八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表0-2 官话内部次方言区划

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对现代汉语方言采用最多有五个层次的分类,依次为:大区—区—片—小片—点,并较详细地画出了各个层次的地理分布范围。比如位于华北的冀鲁官话区,分布着京、津、冀、鲁、晋五省市162个县市区,8942.5万人口,分为三个片,含十三个小片。但值得注意的是方言区划不等同于行政区划。以毗邻京津的河北省为例,见于河北省的方言就有官话和晋语两种,官话内部的次方言有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三种。其中晋语、北京官话、中原官话都与毗邻省市的行政区划不等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所属的行政区划来判断其方言类别,这样会使普通话的学习走弯路。

表0-3 河北省行政区划与方言区划对比分析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我国的民族共同语经历了从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到官话、国语、普通话的漫长历程。

1. 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有记载的方言分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相当严重了。所以,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孔子在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典礼的时候,都是使用通行的“雅言”,而不是自己的家乡话鲁国方言。

2. 汉代的“通语”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周朝到秦朝,王室每年秋天都要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搜集地方歌谣和方言,集中保存在朝廷的“密室”(档案室)里,可见当时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方言的,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秦末战乱时全部散失了。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扬雄见到一些残存的资料,就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向全国各地来长安的人作广泛的方言调查,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方言》,这本书记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并且一一加以解释。《方言》多次使用“通语”、“凡语”这些词,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共同语与方言并存。并且,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3. 魏晋至宋代的天下通语

从魏晋六朝历经隋唐五代到宋朝,是天下通语阶段。虽然没有出现新的类似“通语、凡语”这样的共同语的新名称,但是汉代以后至宋代产生了大量供写作诗词韵文使用的韵书,而且不管原作者的籍贯是哪里,他们在音韵格律上倒是高度一致,因此我们也能断定唐宋时期仍然存在着一种能跨越方言障碍的天下通语。比较著名的有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梁·沈约的《四声谱》、隋·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的《唐韵》、宋·陈彭年等人的《广韵》、丘雍等人的《韵略》等等。韵书的作用是正音,以何为正?当然是通行天下的共同语,决不会是一方之言。

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觉得大多数作品在音韵上都是很美的,只是少部分作品好像押韵不太严格,有的平仄有点问题,是不是唐宋的诗人们不太注意诗词格律呢?其实不是。因为古代至现代,语音变化很大,例如古代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分别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了,声母、韵母都有不小的变化。唐宋诗人们用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音韵。比如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4. 从元代的天下通语到明清的“官话”

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间北京一直是首都,所以中古以后的共同语,有了较大的变化。普通话就是元代以后的共同语发展而来的结果。

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中原”,原指长安、洛阳一带,这时的中原已经扩大到以大都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了。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明清两代的共同语称作“官话”。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担心读书人“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使用方言不利于上下级沟通的意思),命人编纂《洪武正韵》并颁行天下,这是官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音标准。“官话”的名称出现在明代中叶。“官话”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早期形式初步形成。清代雍正帝在(1728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推广普通话的官方文件,规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并在广东、福建两省各地设立“正音书院”、“正音蒙馆”(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培训班),向读书求官者进行官话培训。当时甚至还有“举人生员贡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的规定。而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

5. 近现代的“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的萌芽阶段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一个提出统一全国语音的人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福建厦门人卢戆章。卢戆章是创制汉语的字母式拼音方案的第一个中国人。尽管最初卢戆章统一全国语音的主张是以南京话为语音标准,但是他毕竟是“语同音”的首倡者,为日后他人主张推广国语(普通话)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天津人王照创制了以官话为标准音专门拼写“北人俗语”的“官话合声字母”,主张以“京话”为共同语。可以说,主张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王照是第一人。

中华民国成立的当年,民国政府的临时教育会议就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第二年又召开了有各省代表出席的“读音统一会”。会上各省代表争论激烈,焦点在推广国语(官话)的语音标准上。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 最后决定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对难以推行的老国音和注音字母重新修订,由于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会议顺利地放弃了人造的老国音,确立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剔除了入声,为国语运动和后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北伐成功后的国民政府把“国语统一筹备会”改名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聘请知名学者和语言学家负责国语规范标准的制定和国语推行工作,国语运动从此正式成为政府行为。国语运动培养了大批国语师资骨干,出版了国音字典、国语词典、国语留声唱片,取得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了许多宣传国语的文章,为国语(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筑造了宝贵的基础。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谓以现代的北平音为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6. “普通话”的确立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所以,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尊重兄弟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避免“国语”这个名称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深入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票选产生普通话:1955年10月15~23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决议。会议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一级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学、作协、外交、邮电、新闻、广播、 出版、民委、总政、全总、青年团、妇联等部门,共207人。主要内容有汉字简化和普通话的确定,其中普通话的确立是投票选定的,各种方言的票数是:

北京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52票。

西南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 51票。

吴语 (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 46票。

粤语 (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 25票。

中原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中原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开封语音为标准音) 7票。

冀鲁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冀鲁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济南语音为标准音) 6票。

江淮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扬州语音为标准音) 6票。

闽语 (以闽语为基础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语音为标准音) 2票。

东北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沈阳语音为标准音) 1票。

西北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西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兰州语音为标准音) 0票。

胶辽官话 (以北方方言次方言胶辽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旅大语音为标准音) 0票。

晋语 (以晋语为基础方言、以太原语音为标准音) 0票。

客家语 (以客家语为基础方言、以梅县语音为标准音) 0票

赣语 (以赣语为基础方言、以南昌语音为标准音) 0票

湘语 (以湘语为基础方言、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 0票。

弃权 11票。

总计 207票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这个《指示》可以说是新中国推广普通话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2年12月1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决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从而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进行培训。”将普通话确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从法律上确立了普通话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十四条还明确规定:“国务院语言文字部门颁布普通话等级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列入国家法律的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考试,这些都使普通话的学习与使用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周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

(1)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北京话仍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告诉(ɡàosu)”说成“ɡàosonɡ”,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困难。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2)选择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优势

第一是地域优势。北京自元代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语音使用人口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第二是语音自身的优势。北京语音具备简易性、音乐性的特点,使之与其他语音系统比较,更易学、便于接受和推广。而且,北京语音四声对比鲜明,无急促的入声,声调舒缓平稳;辅音中清音多,语音轻柔清亮悦耳;轻声儿化丰富,重音变化多,语言表现力强。

2.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

一方面,“北方话”中的“北方”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包括官话和晋语的方言分区。使用北方话的地域和人口均占全国的70%,并且北方话的词汇系统在各地的差异相对较小,适合作为普通话词汇的基础。

另一方面,普通话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是规定了普通话词汇取词的基本范围。但北方话区域广阔,各地区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分歧,那些使用区域较小、过于土俗的词汇是不能进入普通话的选择范围的。如陕西的“婆姨”、“娃儿”;而北京话词语中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是源于契丹各地的土语。所以,普通话要选取北方话区域内通用的词汇,舍弃土俗的词语。

北方方言词汇中那些表意新颖或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词汇容易为普通话所吸收。如“老财”、“老油子”“哥儿们”、“装蒜”等。有的词汇表达北方特有的事物,也容易为普通话所吸收。如“靰鞡”。

为了适应不同语言环境和多样化语体的需要,普通话还要从南方方言、古汉语、外来词和新造词中吸收新颖、形象、有生命力的词汇来丰富自身。如产生、通行于南方方言区的“尴尬、把戏、垃圾、名堂、别扭、扯皮、噱头、搞”等词语,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而普通话中又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这些词汇便被普通话所吸收。古汉语中“君子、宗庙、擢升、磅礴、不一而足”等词汇,新造词中的“离休、待业、股民、网虫”等词汇,也丰富了普通话的词语。有些外来词汇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如音译的“沙发”、“吉普”、“幽默”、“可口可乐”,音意兼译的“新西兰”、“浪漫主义”、“列宁主义”,音译加意译的“啤酒”、“沙皇”、“芭蕾舞”等词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

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组织人力编写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3.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指的是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因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不是每个词、每句话都是规范的。比如鲁迅的作品流传广、影响大,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但是也有使用绍兴方言的现象,还有一些半文半白、令人费解的特殊用例。鲁迅曾客观的评价自己作品的语言:“我的初期作品多少杂有一些古怪的字眼,……我的白话好像小脚放大脚,所以这种白话是不纯洁不健康的!”所以,我们应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作为普通话的语法规范,舍弃那些特殊的用例。

这个语法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语法规范程度比口语更高,并且以书面的形式存在,更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

一般说来,普通话语法规范要排除方言语法、古汉语语法和外国语法的影响,这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民族性的表现。但这些都是相对的,普通话语法也可以有选择地从古汉语、方言、外国语中吸收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法形式。如“为……而……”的古汉语表达格式,读音上铿锵有力、表意上能够强调目的状语,因而被普通话吸收过来,构成“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等一系列准确精炼的句子。此外,南方方言语法中表现力强的句式也常常被普通话吸收。如粤语中语序为物宾在前、人宾在后的双宾句式,常出现在较为庄严地电函报道的标题和说明中。如“周恩来总理致电西哈努克亲王”。外语语法中一种多个并列成分与一个成分搭配的格式,能使语言表达得简洁而庄严,普通话吸收这种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朋友和同志。”

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公民具有国家意识、主权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

推广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指出“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特别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更是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推广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明是人的素质最直接的体现。努力提高人们的语言道德意识,进行语言行为的道德规范,加强语言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语言文字的修养。使用纯洁健康的语言文字是个人修养很重要的一部分。

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的方言区以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通用语言。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既是当前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是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首先,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消除方言隔阂,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其次,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特别是汉语拼音的推广使用,大大提前了人们开始阅读文章的年龄段,这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力举措。如今,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自觉要求使用各种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又都需要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素质。当劳动者提高了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能力在内的素质要求,就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沉稳应战,开拓前进。

再次,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是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三、怎样学好普通话

要想学好普通话,必须得有决心和勇气,还得有学习方法。

首先得过“面子关”。

特别是成年人学说普通话,不能因为怕别人笑话碍于面子而不敢开口。要敢于开口说第一句普通话,一开始可能说得磕磕巴巴的,但只要坚持说,就会从不熟练到流利再到轻松,最后说一口纯正漂亮的普通话。

其次要讲究学习方法。

普通话的学习包括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内容。就河北方言来讲,语法差别很小,词汇差别虽然较大,但凡是有文化的人都会使用普通话的常用词汇,因此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语音上。这里我们主要谈成年人学习语音的方法。

第一,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知识。成年人学习语音时,不能像小孩那样单纯靠模仿。因为成年人的语音习惯较深,发音器官也不如小孩灵活,但是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强,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经过训练,就可以把不自觉的发音动作变成自觉的发音动作。学习语音的基本知识,可以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地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第二,学好《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这套记音符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矫正读音。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了解北京语音声韵的结合情况,也便于找到跟自己方音的对应规律;可以利用拼音查字典,用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纠正自己的方言读音;可以阅读拼音读物,练习普通话;可以拼写普通话,检查自己的普通话读音。

第三,积极掌握和自觉利用语音对应规律。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往往有比较整齐的对应规律。掌握对应规律后,可以成批地记忆常用字的读音,比逐字记音的效率高得多。

第四,苦练发音、听音、辨音的基本功,有意识地多听多练。普通话是口耳之学。一般来说,凡是自己的方言中有的音,就容易听得清、发得准,而自己的方言中没有的音,就不容易听得清、发得准。因此,必须反复听辨那些自己方言中有的音,经过多次练习,才能纠正方音。同时还要掌握普通话的音变、轻声、儿化及语调,我们说话时是一句句地连续发音,许多字音会受上下字的影响发生读音变化,语调也会因思想感情和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否则即使声韵调都正确,听起来还是不像地道的普通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听多模仿,学会活的普通话。收听电台广播、电视播音,练习朗读和演讲,和周围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志交谈,都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

【作业】

⒈什么是普通话?

⒉我国十大方言区有哪些?

⒊官话区分为哪八区?

⒋你来自哪个方言区?你的发音与普通话比较有那些缺陷?该如何纠正?

(请从声韵调、音变、词汇、语法方面分析)

⒌有关普通话的法律条文有哪些?

⒍在现今时代推广普通话有何意义?

⒎请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情况谈谈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⒏请为推普周拟出宣传标语。


[1] 汉语方言“十区说”的依据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中文版(由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认为,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七个方言区,而晋语、徽语、平话不应“升格独立”。 L+qNgNvqh4Pxe6dk96Z1dA4pw6Q6An80QfaCeRJ6KS4cD+Qf6h0XFhaqm+4Z0y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